5068教学资源网 > 潜能开发 > 脑力开发 > 快速阅读 >

快速阅读的历史回顾

2018-11-07 11:49:51
|培章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很多人都忘记了快速阅读,但是我们知道的是快速阅读的历史源远流长,一代传一代。下面小编为你分享的是“快速阅读”的历史,欢迎阅读!

  来,一起走进古今中外“快速阅读”的历史

  快速阅读,古已有之。在我国的文献记载中,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当时的天文学家张衡就有“一览便知”的本领。《后汉书·张衡传》曰:“吾虽一览,犹能识之。”还有当时的哲学家王充,幼时家贫,没有钱买书,“尝游洛阳书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精通众流百家之言。”

  《三国志》记载:三国时期的诗人王粲,能够一览便知,过目成诵。《三国演义》第六十四回写蜀中刘琼手下有一位别驾张松,出使魏国,名士杨修拿出曹操所著兵书《孟德新书》十三篇,向其炫耀曹操的文韬武略。张松看了一遍,就从头至尾背诵出来,竟无一字差错。看来,这决不是作者的凭空杜撰,是有其历史依据的。

  宋代刘克庄《后村集》中有一首六言诗曰:“五更三点待漏,一目十行读书。”看来,他也是具备快速阅读能力者。《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写林黛玉对贾宝玉说:“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了。”这也是在讲速读。

  而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些具备快速阅读能力的人,仅仅被当作天生奇才,他们的快速阅读只是一种经验性的技巧,还不能上升到理论高度来概括和总结,因此也就难免渐渐失传。

  在国外,具备快速阅读能力的人也在历史上多有记载。据说,法国的拿破仑就是一个酷爱读书,有惊人的记忆能力和快速阅读能力的人。他能在一天内读完20本书,即使外出或率军队远征,也要让人带几十箱书籍来供他阅读。在一次和俄国沙皇作战时,拿破仑被打得落花流水,他的书也被俄军缴获。回国后,拿破仑凭记忆开出清单,派人重新购置,当人们将清单和上次的书单核对时,发现竟然一模一样,无一差错和遗漏。

  大发明家爱迪生在研究打字机的一个部件时,有一次和制造商们约好某一天把各种打字机的样子都送来,并各派代表来说明。之后,爱迪生把图书馆中有关这个部件的书都借来,在客人们来的前一天晚上集中精力看一遍。第二天,爱迪生就对客人们头头是道地讲起来。事后,他的助手把他那天晚上读过的书借来通读一遍,结果用了11天才读完。

  文学家高尔基,也是具备令人吃惊的快速阅读能力的人。有人在回忆录中说,他看书不是从左向右来读,而是从上往下看,像下楼梯一样。后来,前苏联学者研究出来的垂直阅读法,可能就与这些记载的线索有关。

  美国第35任总统肯尼迪,40多岁就当选此职,是美国最年轻的总统。他每分钟能阅读1,200多个英文单词,而一般美国人的阅读速度仅为200多个英文单词。也就是说,肯尼迪的阅读速度是一般美国人的五六倍。他曾提出过“平面凸现”的阅读方法,即眼睛就像照相机镜头一样,可以一次阅读整整一页的内容。

  显然,这些杰出人物之所以能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和他们具备异乎寻常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是具有密切关系的。美国前总统卡特在当选之后,就专门抽出两个星期时间,请专家来为他传授快速阅读方法,以便到白宫后能及时处理由总统签发的堆积如山的文件。

  信息时代的人们已经逐步认识到这样一个道理:不怕书多,不怕信息多,就怕不会阅读。

  人们通过视觉获得的信息知识,占人的信息知识总量的 90%,而 50%是靠阅读得来的。能否进行快速阅读,更快更多的捕捉知识和信息,成为决定学习和事业成功的关键。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速读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经济的重要因素。

  鉴于此,世界各国纷纷研究、普及快速阅读。美国是世界上研究快速阅读技巧最早的国家。本世纪 50 年代初期,阅读专家们受二战期间空军部门利用速视器训练军人识别敌机的启示,深入研究,提出了快速阅读的理论和研究模式。后来,美、英、法、苏等国在研究中逐渐形成了一批由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组成的队伍,运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人类工程学相结合的理论方法和采用各种仪器的实验方法,不断有所突破,呈现出实验方法科学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应用推广普及化、能力考核标准化等发展趋势。美国的伍德速读中心,是全世界最早的快速阅读中心,也是美国最具有代表性的速读中心。伍德女士在犹它州立大学读书时,她的硕土论文导师李斯特很快看完了伍德长达 80 页的论文,并写下了很多意见。这使伍德下决心研究快速阅读课。肯尼迪总统受训 8 周后,每分钟可读 1200 个单词,20 分钟看完 4 份报纸。为此,伍德红极一时。

  法国的快速阅读训练班比比皆是。英国也很早就开始推广快速阅读技巧。剑桥大学出版社早在1963 年就出版了《快速阅读法——练习用书》,供学生使用。不仅高等学校纷纷开设快速阅读课程,中学也极为重视让学生掌握快速阅读技巧。

  苏联专家 1966 年用“阅读加速器”对成年人进行快速阅读训练。取得成功后,实验人员把精力转向大、中、小学生。1970 年,新库兹涅茨克教育学院建立了快速阅读实验室。列宁格勒建立了一所快速阅读学校,编写了教材《快速阅读课》,组织大中学生专门学习快速阅读技巧。苏联快速阅读科学实验会议,于 1982 年 3月在新库兹涅茨克举行,250位快速阅读专家出席了会议,60 多名学者作了专题研究报告,交流快速阅读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日本、朝鲜等国也都进行了快速阅读的研究与推广,并取得了卓著的成效。

  在我国,快速阅读的研究工作远远落后于上述世界各国。吕缜毅、程汉杰等专家做了一些研究和普及工作,其他则仅限于翻译和介绍。人员少、范围小、规模小、程度浅,与美苏等国落下相当的距离。

  快速阅读在中国的发展

  在我国,最早进行快速阅读研究和推广的是台湾的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学者。

  1964年,美国速读专家爱利戈在英文版《中国邮报》上发表了题为《速读与你》的文章,引起台湾各界人士的重视。

  教育界开始有人研究快速阅读,新闻界有人积极宣传快速阅读,出版界开始出版介绍快速阅读的书籍,还有人到美国进口了一批“速读机”用于快速阅读训练。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王梦石先生和他的王氏速读出版社。

  王梦石毕业于“中国文化学院中文系”,师从速读专家鄢慕荣研究汉文快速阅读。

  当鄢慕荣于1967年去世后,王梦石继承了他的体系,继续研究和推广快速阅读,创立了一套系统的理论、方法和体系,为社会各界培养了大批速读人才,截止到20世纪80年代,其学员总数已逾10万人。

  他还创办了王氏速读出版社,已出版了10多种针对不同对象的速读教材,其中除了他自己的著作外,还有他的老师鄢慕荣撰写的《速读自练法》和他的学生刘振鲲撰写的《如何激发您的速读潜力》也很有影响。

  他还研制了用于速读训练的目力训练机。

  台北师专附小的校长谭达士女士于1968年开始研究和推广快速阅读,著有《速读教学》一书,并在自己的学校进行了大面积的教学实验。

  她的实践证明:经过训练,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阅读速度可达每分钟300~400字,中年级学生的阅读速度可达每分钟1,000字左右,高年级学生的阅读速度可达每分钟2,000字左右,最快的每分钟可达8,000字左右。

  在台湾速读教学观摩会上,该校以36个班的规模进行公开演示教学,证实了大面积推广和普及快速阅读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都是不可低估的。

  改革开放以来,快速阅读在我国也逐渐开展起来,研究、推广的成果越来越显著,这一新兴学科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

  快速阅读在中国的探索与研究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了。历经了这么多年,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于快速阅读方法的训练,更加的科学化、系统化,也更易掌握。

  王学贤、程汉杰等这些研究者在开始时独立埋头钻研,参阅国外有关理论,各自开发适合中国汉字快速阅读的的方法,并都取得一定成效。

  1981年,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指出:“现在具备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的能力,已经不是神童才子的事,而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阅读能力。

  教育部制定的课程标准对阅读速度和阅读量规定

  新课标对阅读速度和阅读量规定

  可以看到,新课标对于阅读速度提升虽然没有增加要求,但对阅读量的要求却是提高了不少。试想在有限的时间里,除去课业和锻炼时间,要完成这样的阅读量,低效的阅读怎能完成?

  因此:无论是阅读,还是对阅读内容的记忆,都需要按照当代社会的高速度和快节奏的需要来改变自己,进行科学和系统的速读记忆培训和自我训练。比如,如何克服和改变自己落后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保持精力的高度集中;如何使视线在快速的运动中捕捉到更多的信息;如何提高对不同类型的书籍及材料的综合概括的能力。真正从阅读的习惯到阅读的技巧得到根本的转变与提高,这就需要一整套依托于现代认知科学成果之上的素质培训。它将从改变我们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开始,那就是读得越慢记得越牢的观念。要树立“看得越快才能知道得越多,记得更牢”新观念。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7139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