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潜能开发 > 脑力开发 > 思维训练 >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解题能力-数学考试必备

2018-05-19 09:51:31
|梓荣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通过数学教学,开启学生科学的思维,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写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解题能力-数学考试必备,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的局限,思维常常是不科学的,散乱的,这就给学习数学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致使有的学生数学成绩差,甚至厌学。为此,我在数学教学中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例题对思维的指导作用

  我在例题教学时,并不局限于课本的分析和解答,充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便学生的思维充分地展露出来,师生之间相互探讨,思维互补,每个人都经历思维的全过程,在学习中思维,在思维中学习,每个人都感受自己在思维过程中,哪些是科学的,哪些是不科学的,明确思索的方向,用尽量少的思维活动,换到最大化的思维效果。

  二、注重思维的灵活性、简洁性

  思维的灵活性,简洁性,决定了思维的质量。特别是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很多生产、生活中的数量关系错综复杂,按常规的思维和算理,不但麻烦,而且费时,有这样一道题:

  现有A、B两个班级,每个班级各有45名学生参加一次测验,测试结果,A班成绩如下表,B班成绩如下图:

  问:哪个班的标准差较大?

  不少学生用刚学习的标准差公式来计算两个班的标准差,再比较大小,相当麻烦,而且费时。我便提示:可不可以不计算,先观察,用标准差的意义来判断?学生便好奇地观察着,经过一段时间,我发现学生在观察的同时,思索的方向不对,没有把所给的数据与标准差的意义联系起来思考,因此,我启发地提问:什么叫方差?标准差?方差和标准差都反映了样本偏离样本平均数的程度,即是衡量样本的分散程度。显然从表中可见A班学生成绩比较分散,图中B班学生成绩比较集中,所以A班标准差较大,这样就省去了繁琐的计算,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善于观察和思考,常使问题简单化,尝到了甜头,逐步养成遇问题先思考,而不是盲目的、机械地模仿。深入理解问题的实质,从而灵活、简洁地解决复杂问题。

  三、注重思维的逆向训练

  例:已知不等式组

  (1)a为何值时,原不等式组有解?

  (2)a为何值时,原不等式组无解?

  此题困难出在含有待定系数a,刚开始学生不知所措,我便问,如果a是已知数,你能求解吗?学生不加思索地回答:能!那你将a视为已知数,试一试。学生将原不等式组化简为:接下来又不知道怎样做了,主要的障碍还是待定系数a,我提醒学生,此题是在原不等式组有解或无解的前提下求a ,因此,我们可以假设这个不等式组有解,并把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此时很容易得:当a> 3时,原不等式组有解;当a�Q3时,原不等式组无解。引导学生正向、逆向交互思维,使思维的空间更广泛,解决问题更灵活,也更简便。

  四、注重思维的概括性和创新性训练

  思维的概括性训练,可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整合,从而升华,比如初三毕业复习。学生对初中三年所学知识和方法特别是思维方法进行归纳,概括整理,使知识和方法各成系统,通过知识和思维迁移去解决其它问题,进而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当他们碰到新问题时,便能看出新问题并不新,它不过是自己所熟悉的问题的一种变式,有办法解决它。复习的过程,也是对思维的再次整理升华地过程,有的问题过去思考不深刻,现在站在整体的高度去观察,去分析,更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掌握单凭感知无法涉及的理性知识,获得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当知识和方法不断的积累、加工、沉淀时,学生会发现,数学不仅仅是一些演算的规则和变换的技巧,它的实质内容是能够终身受益的思维方法和素质。学习活中,师生的思维活动得到充分的展示,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数学教学成为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思维的催化剂,有时一个问题由于集体的智慧,可能产生出很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和新颖、创造性的思维,潜移默化的,学生思维的概括性、创新性就得到了培养。

  思维素质的训练,伴随着心理素养的培养,爱思考、乐探究、孕育着沉稳、勤恳、积极向上,不怕困难的心理品质,遇问题能静得下心来,潜心学习和研究,进而产生浓厚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的动力就大,就会以饱满的学习热情,旺盛的精神,积极的态度,主动学习,不断探新,为一生的成长夯实了良好的基础。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5997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