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潜能开发 > 脑力开发 > 想象力 >

想象力的危机是什么,怎么应对

2018-05-11 16:26:50
|梓荣

  想象力其实就是看一个人的思路开不开阔,敢不敢于尝试,不合常规的事情敢不敢想,敢不敢说,要是想象力变成了创造力,就是敢不敢做,也就是创新的能力。 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写想象力的危机是什么,怎么应对,一起来看看吧!

  孩子天生都具有想象和创造的能力,只是随着我们的教育,这种能力有时会被封存起来。你是富有想象力的小孩吗?快来测测吧。

  根据以下的描述,想一想自己的情形,诚实地回答出“是”或“否”。不必再三揣摩题目的答案,只要凭第一印象回答就可以,因为没有哪个答案是正确的,只有最符合自己的答案。

  (1)你是不是经常幻想自己想要了解的事物?

  (2)你是不是经常想象自己长大以后的样子?

  (3)当你与小朋友争执的时候,你是否会猜测对方是怎么想的?

  (4)每当你看到一个新的事物,你是否会觉得它与你知道的某些东西相似或不同?

  (S)当你来到一个新的地方,你是否会想象自己在这里居住或玩耍的情景?

  (6)当你要与父母讨论一件事情的时候,你是否会先猜出父母可能想到的几种想法?

  (7)你是否经常会因为有奇妙的想法得到老师父母的夸奖?

  (8)你是否经常会做出一些新颖的举动吸引其他小朋友的眼光?

  (9)每次出去玩的时候,你是否更喜欢选择不同的地方?

  (10)你看电视的时候会哭吗?

  (11)听鬼故事的时候,你会不会毛骨悚然?

  (12)看小说的时候,你是不是会把自己想象成故事申的某个人?

  (13)和同学一起出去玩的时候,你是不是经常会有好主意?

  (14)你幻想的时候是不是经常有故事情节?

  (15)当你向别人讲起自己的某个经历时,会不会故意夸大其词,以便吸引别人的注意力?

  (16)听童话故事的时候,你是否会猜测主人公可能会有其他的结局?

  (17)在与一个陌生人交谈之前,你能想象自己可能会怎样与他交谈吗?

  (1 8)当老师沉着脸走进课堂时,你会去猜测老师为什么会这样吗?

  (19)爸爸很晚还没回家,你是否会想象爸爸可能在做什么?

  (20)你喜欢玩拼图吗?

  (21)你喜欢想一些不会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吗?

  (22)你喜欢想象自己有一天成为心目中的人物吗?

  (23)你会自己把歌词改成自己喜欢的词吗?

  评分标准:

  答“是”记1分,答“否”不记分。

  得分在0~7分,这说明你似乎不太容易进入想象的世界,花点时间进行想象吧,不要让想象宝石被泥土掩埋呀;

  得分在8~16分,说明你的想象力还不错,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但是你可能把想象认为没有实际的意义,所以会要避免想象,其实,儿童时期的天马行空对日后创造力的发展会有很大帮助的;

  得分17分以上,说明你的想象力非常出色,具有一定的艺术天赋,有条件的家长,可以考虑如何引导孩子把这种天赋可好的发挥出来。

  学前教育家如是说

  让孩子们

  像哲学家那样去提问,

  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

  像艺术家那样去创造,

  幸福泉的核心教育价值观是创造加幸福。

  ――北京市幸福泉幼儿园创始人程淮

  无拘无束的想象力是人类的天赋

  人类通过世代遗传而获得了强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人类的历史也是创造的历史。创造力包括创造的智慧和创造性的人格。创造性人格就是那种有能力把事情干好,并在干的过程中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敢于超越自我,超越别人的人。创造性的人格是创造力的源泉所在。

  功利主义教育扼杀想象力和创造力

  儿童具有比成人更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儿童是想像和创造的巨人。科学研究显示,幼儿园孩子的创造力发挥了95%,到了小学为70%,中学剩下50%,成人还不到10%,虽然这是全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但是中国现有教育资源的严重不平衡,导致人才选拔唯考试论英雄,家长自己以及灌输给孩子的都是功利思想,一切都向标准答案看齐,丝毫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功利主义教育是扼杀中国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元凶。

  每天孩子回家,家长们都爱这样问孩子:“今天你吃了什么,学了什么……?”几乎从来没有人问“今天你向老师或小朋友提出什么有趣的问题了吗?”一面是独立思考的缺失,质疑能力的退化,没有独立的人格精神,另一面是幼升小考试,小升初考试,中考,高考,考研,考博……全是有标准答案的考试――你质疑标准答案吗,你想另辟蹊径吗,甚至想建立自己的学说?但是你通不过考试?你考油画研究生专业考试第一,但是英语不及格?对不起,高等级教育的大门不会向你们敞开――当今中国的教育就是陷于如此窘境之中。

  为孩子塑造良好的微环境

  “微环境”是特指那些直接作用于儿童,并对儿童发展的进程产生影响的各种人物、场所和事件的总和;“微环境”不仅存在于家庭环境中,而且存在于托幼、学校等教育机构以及社会环境中;“微环境”可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微环境”中的精神环境就像一双无形的手,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儿童的成长,从操作层面上说,婴幼儿教育需要一门教师(或家长)的行为技术学,它是先进的教育观念在具体的教育情景中所表现的教育智慧,这是“微环境”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环境是不可选择的,而微环境是可以通过努力而改变的;大环境间接作用于孩子,微环境直接作用于孩子。所以,优化儿童发展的“微环境”,是儿童发展工作者最根本的任务。

  幸福泉的核心教育观是创造加幸福

  儿童观决定教育观,教育观决定教育行为。儿童教育家如蒙台梭利、杜威、赞科夫、维果斯基等人都有自己的儿童观、教育观。例如前苏联的维果斯基在阐述教育教学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时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如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教学可以促进儿童的发展,也就是说教学应该在发展的前面引导着儿童发展。

  成熟的教育机构部应该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论。用自己的儿童观、教育观、发展观来支撑教

  育教学,课程内容,以及评价体系。要既符合教育发展的主流又具有自己的特色,最好中西合璧,借鉴他山之石。

  幸福泉核心的儿童观是,每一个孩子都是无以伦比的。而培养儿童“既能创造人类的新文明,又能度过幸福人生”是我们办园的宗旨,所以幸福泉幼儿园的核心教育价值观就是创造加幸福。

  幸福泉幼儿园有一道“儿童彩虹门”,体现了自己的儿童观。其顶部为波浪形设计,最高处仅有一米五。所有大人想要进门都要弯下身子。它提醒你,现在已进入了儿童世界,要拥有一颗童心和孩子进行平等的对话、心灵的沟通,要拉起他们的小手,共同体验成长和幸福。成人弯曲的是身体,升华的是心灵。

  彩虹门一边是尺子,代表以评估为基础的个性化教育;另一边是彩笔,鼓励孩子们发挥创造力,绘出多彩童年和人生。

  幸福泉怎样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2~6岁是培养孩子创造力的关键期,当然创造力和知识也有一定的关系,有一定的知识才能更好地接触社会。更好地发挥创造力。

  一幅儿童画,如果以画得“像不像”来给分,是以模仿能力强弱为标准的评估,这种模式不利于发挥孩子的创造性。孩子心中有无边无际的思想世界,他们不会拘泥于现实生活这狭小的空间世界,他们可以把太阳画成绿色,把大地想成透明的……

  为了发展幼儿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智慧,培养创新人才的苗子,幸福泉幼儿园推出了“头脑风暴”游戏课程。有创造精神和创造智慧的孩子至少应具有两个特征:其一,具有问题意识,能够提出有趣且有价值的问题;其二,具有丰富的创意,能够提出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设想、方法。

  Tips: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简称“BS法”)是由现代创造学的创始人――美国学者阿历克斯・奥斯本(AlexF.Osbom)于1939年首次提出。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相关专家人员聚集在一起,围绕某一特定问题,思维高度活跃,各抒己见,在相互碰撞中激起脑海的创造性风暴,形成尽可能多的创造性设想的过程。“头脑风暴法”被认为是解决问题并磨砺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技术革新、管理创新和社会问题处理、预测和规划等领域广受欢迎。

  “头脑风暴”游戏是发现并发展幼儿创造智慧的重要方法。它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寻找解决办法的开发幼儿创造潜能的游戏活动。它以幼儿自己提出的问题为起点。以解决问题为导向,通过引导幼儿思考、讨论、碰撞,激发思想的火花,提出尽可能多的设想,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质疑千古佳话”是“头脑风暴”游戏课程中的一种。

  “文彦博树洞取球”,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文彦博是宋朝的一位宰相,相传他小时候和小伙伴在一起玩球,不小心把球掉进了一个树洞里,怎么取出来呢?文彦博非常聪明,他想到一个办法:往洞里灌水,球便自动浮上来啦。

  诸如此类的还有司马光破缸救人,田忌赛马、龟兔赛跑等千古佳话。

  “质疑千古佳话”之质疑“文彦博树洞取球”教学实录

  教学环境:教师与8~10名幼儿在活动室内席地而坐。

  创设问题情境:球掉进洞里怎么办?

  要求:每人想一个办法,但不能重复。如果想不出新办法,可以说别的小朋友的办法在什么情况下行不通,也算通过。

  幼儿1 用火钳。

  点评:如果洞很浅,用必钳就能夹出来,倒是一个省事的好办法。何必要灌水,还得找桶,找水、一桶还不一定就行。

  幼儿2 洞很深怎么办?

  点评:是的,如果洞很深,火钳就不管用了,算通过。

  幼儿3 长棍子掏。

  点评:如果洞是横的,直的,用长棍子当然可以。

  幼儿4 洞是弯弯曲曲的呢?

  点评:这时长棍子就不行啦!

  幼儿5 用吸尘器。

  点评:这可能是看了《米老鼠和唐老鸭》动画片,唐老鸭一按电钮,就用吸电器把米老鼠从洞里吸出来啦。

  幼儿6 不是小乒乓球,是太皮球,吸尘器吸不动怎么办?

  点评:那就得想更聪明的办法啦!

  幼儿7 往洞里灌水,球就浮上来了?

  点评:又一个文彦博!原来是妈妈给他讲过这个故事。

  幼儿8 如果洞漏水怎么办?!

  点评:太棒了!是的,洞是有可能漏水的呀!突破了传统思维方式。

  幼儿9 球不要了,让妈妈再买一个!

  点评:能把握一件事的最终目标,有创意!

  “每周一问”是“头脑风暴”游戏课程的重要活动。

  这个活动鼓励幼儿每周至少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幼儿通过各种途径来寻找问题的答案或自己想象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进行互动式讨论。待幼儿带来各自的问题后,教师带领幼儿总结、评价上周问题,并将问题分类,遴选出可以作为“头脑风暴”游戏的问题,纳入“头脑风暴”问题库。孩子们的精彩创意和相应创意作品则被整理后纳入“头脑风暴”游戏思想库!

  “头脑风暴”思想库精选

  问1:夏天太热了,使用空调容易得“空调病”,怎么办?

  解决方案:在摩天大楼顶上安装“向日葵式的反射太阳热能的机器”,这样屋里就不用装空调了(于是整个空调产业就被灭了!)

  现实中的回应:

  (1)09年2月28日,一项应对全球气候暖化问题、被称为“太阳盾”的崭新计划正由美国积极进行试验。科学家们建议在太室部署数以万亿计的镜子,形成面积广达10万平方里的太空罩,把直接射向地球的阳光反射到别处,以降低地球的气温!这就等于给地球装上了“空调”,与6岁幼儿的设想乃异曲同工!

  (2)09年3月北京展览馆展出了中国科学院北京延庆太阳维热发电系统模型――100面六镜子“像向日葵一样跟着太阳走”,聚集太阳光,把太阳光反射到集热蟮上,进行发电,与6岁儿童的设想何其相似乃尔!

  问2:矿工叔叔下井采煤,常常发生矿难,怎么办?

  解决方案:把地底下的煤直接变成煤气,矿工叔叔就不用下井啦(如果这样,全球几千万矿工就要转业!就像有了短信,电报业一夜之间消失了一样!)现实中的回应:《科技日报》2009年1月16日报道,最新发现与创新:煤炭“地下气化技术”日产燃气15万方。采煤一不打井、二不剥离地表土,只往地底下插几根管子即可。这是新奥集团与中国矿业大学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进行无井式煤炭地下气化试验。1月13日,由两院院士及国内著名煤炭专家参加的鉴定会认为,逸项技术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6岁孩子的设想已被科学家变成了现实!

  问3:北京太堵车,怎么办?

  解决方案:发明“立体车道”

  现实中的回应:2010年08月25日《京华时报》报道《北京新型公交立体快巴通过安全评审》

  上层载客下层通车的“立体快巴”项目进八制造环节――快巴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交给南车集团,由该集团进行首辆车的设计和制造。此前。快巴刚通过专业机构的安全性评审。明年年底,立体快巴将在门头沟载客运营。

  立体快巴长什么样?它车体总高度为4.4~4.5米,犹如装了“高跷”的公交车,上面可载千余人,下面镂空,

  小汽车在其“肚子”下可自由穿行。

  发明者――深圳华世未来泊车设备有限公司负责人宋有洲介绍,每辆“立体快巴”分为4节,每节长10米。车体底层高度为2.2米,总高度4.4~4.5米,车身“增肥”至两条车道宽,这样车体下面空间就能并行两辆小汽车,“快巴其实就是空中‘劈腿’的小地铁或者轻轨”。

  “立体快巴”行驶速度每小时约60~80公里,较一般公交快。它可与设在路边的公交站或天桥对接,无论是直行、停站,都不会影响底下汽车的通过。

  电脑模拟路面效果显示,快巴在行驶时如同公路上移动的隧道,小汽车在其下层两个车道通过,两者互不干扰,避免了公交车和小汽车争道的情况。

  这都是一些颠覆性的设想!

  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远远超出成人的想象!幸福的童年,应该是人类精神的工厂,创造的天堂。在这里,孩子们像哲学家那样去提问,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像艺术家那样去创造。他们是想象和创造的巨人!今天,如果我们的孩子能运用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思想成果”去“解决”问题;那么,明天当他们创业时,谁又能怀疑他们将超越今天的世界500强企业呢。

  我们主张,要让幼儿生活在一个真实的环境里,而不仅仅是童话世界中。要培养他们运用自己的眼睛,来真切地观察现实,运用自己的大脑,在想象中发挥创造性地改变这一现实的能力和强烈的行动意识。这样,他们才能秉承古老的智慧,吸纳现代的文明,成为崛起的新一代!未来的一切都在这个童年的无拘无束的想象中得以显现,在优化的微环境中尽情演绎生命中最纯真最美丽的华彩乐章。

  学前教育模式探讨――思想-目标-方法-策略-评估-结果

  教育思想:中国古代的孔子两个最重要的教育思想是“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讲求教育的公平;“因材施教”,强调公平的教育,两者不可偏废。

  教育目标:应该是既倡导全面和谐地发展又倡导富有个性地发展,搞一刀切不行。人的天赋应该被挖掘出来,每个人都与众不同,世界才能多姿多彩。

  教育方法:既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压苗阻长”。这才是科学的儿童发展观。

  成才策略:是不争“第一”争“唯一”。我就是我,我与众不同,因为差异就是资原,就是优势。

  教育评估:成长指数和幸福指数一个都不能少。成长指数是什么?身高、体重、智力等等;幸福指数是什么?健康的人格,良好的习惯,爱心,责任感,竞争与合作的心理。为什么既有老百姓骑车上班乐呵呵,又有亿万富翁开劳斯莱斯去跳海?这就是每个人心中幸福指数的差异造成的。

  教育结果:不能让孩子赢在起点,输在终点。什么叫赢,多认了1000个汉字,早学会加减法,背了很多首唐诗……就是“赢”吗?不是的。知识和技能只是教育中的一个小部分、更主要的是看孩子是否拥有创造幸福的能力。因为教育是长跑而不是短跑,学前教育就是要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为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所以我强调,创造加幸福才是学前教育最应该给予孩子的,也是我们幸福泉的核心教育价值观。

  不能让孩子赢在起点输在终点

  我认为需要建立一门《家庭教育投资学》,是说家长应该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把教育资源布置到位,例如良好的环境、教育机构,优秀的教师等等,孟母三迁故事中的孟母可称“家庭教育投资专家”。所以教育孩子趁热打铁才能成功,亡羊补牢不足为取。

  等孩子长大了,会遇上“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毕业找不到工作等等挫折,这时他们早期所接受的教育的影响就体现出来了。为什么有的人会出现变态行为?为什么高考尖子生不懂与人相处?为什么有的研究生煮面条都不会?因为他们从小生活在只注重分数的家庭和学校里,自己的事情都不会做,幼儿园就应该学会的生活本领,长大了才发现从未学习过。所以最后“赢在起点输在终点”。

  谁不想“赢在起点胜在终点”呢,那家长就要把握现在,面向未来,与孩子同步成长。1995年我出版了《同步成长》一书,书中着重讨论的就是这个问题。

  国家级英才培养计划

  在二十一世纪,人才竞争的前沿领域就在孩子的摇篮中,这是从国家战略层面考虑,而非个体发展而言。“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幼儿时期如果形成了创造性思维习惯和人格,那么这种秉性就很难被改变。

  大脑的结构决定了它的功能,思维模式一经定型便很难改变,但遗传和环境互动又缺一不可。遗传提供的是基础,生活和体验塑造的是精神和灵魂,所以,“微环境”就像组装孩子大脑,你是286还是386,单核还是双核、三核,学前是非常关键的时期。

  国家要把学前教育提到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础工程的高度部署各项工作,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民生这个层面。1999年,国庆五十周年,当时我就在想,今年是50周年大庆,我们幼教工作者能为共和国百岁华诞做些什么呢?于是“中国婴幼儿潜能开发――2049计划”出炉了,这项计划的目标是为国家培养百万英才奠定基础。现在十一年过去了,全国已有20多万婴幼儿接受过我们的专家指导,去年还做了阶段性总结,各项工作也在按部就班地推进着。

  (以上文字根据采访录音整理)

  幼儿心理专家如是说

  所谓想象就是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形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新形象的过程。它是以改造旧表象、创造新形象为特征的。

  ――飞迪曼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在专家穆凯

  飞迪曼心理咨询中心介绍

  北京飞迪曼心理咨询中心做为BTV-7《心灵密码》唯一指定心理咨询机构,是一家以严谨、责任、高效,结台独特的心理健康模式培育理念以心理咨询、企业团体培训、心理教育培训为一体的专业心理咨询机构。使用科学、有效、人性化的咨询理念和方法,协助个人、家庭和企业解决心理问题及提供切实有效的身心健康指导。拥有由30多位国内外专家组成的心理咨询师团队,均是来自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专业院校及国内资深心理咨询师及教育专家。

  中心的理念:快乐生活的引领者。

  中心的宗旨:服务于解决大众心理问题与心理健康培育。

  对几幅儿童画的想象力分析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远比知识重要……”所以为了观察儿童的想象力,我们给出了“保护环境”这样一个常见的主题,要求孩子通过二幅画来表达,从而了解孩子会用怎样特有的想象方式表达它。

  刘柏延小朋友的画

  这位小朋友的画从正反两个角度表达了“保护环境”这样一个概念:即良好的环境让我们身心愉快,同时用“随地吐痰”这样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表达了破坏环境是不对的这样一个事实,能够从正反两个角度来表达一个事物。说明了孩子的思维模式正从单一化向多维度模式发展,对于一个6岁孩子而言,显露出如此的发展水平是令人惊奇的同时“不要随地吐痰”的“标语”,也生动的勾勒出了孩子的世界里良好道德的图景。

  刘柏延小朋友的画反应出,这个聪明的孩子具有着较强的社会适应能

  力,相信这一点会为她成年以后更好的融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但就创造性这个主题而言,其实我会更期待孩子能够表达也更多新鲜的内容。而孩子过于成人化的表达让我会担心这个小朋友的父母在平时是否太过要求孩子遵守社会准则或是按照社会认可的标准生活?其实,即使孩子自由的表达在成人看来略显幼稚或是不符合逻辑,家长不必太过担忧。因为儿童试图寻找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这一过程本身,对他们今后创造力的发展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实,孩子们是非常敏锐的,一旦他们发现自己的表达会迎来父母或他人的批评或赞许,他们往往会为些害怕或迎合某种表达方式并固定下来,这时候孩子就很难再对未知世界保持的强烈好奇心,创造力就很难向前发展了。

  我希望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同时,能够多听到孩子内心的声音,他们眼中的地球家园是什么样呢?对于地球母亲,蓝天,白云……他们有着怎么样的感情呢?

  黄沐思小朋友的画

  黄沐思小朋友的画用小兔作为环境保护者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就这一点来看,4岁孩子懂得运用自己比较熟悉的形象来表达对概念的理解是非常可贵的。

  另外,黄沐思的画中出现了太阳、孩子,云、鸟和房子等多个形象,足以见得这个小朋友在表达该主题时,选用了许多自己学习到的素材。这说明在画画时孩子还是经过了努力的思考,而能够通过自己的能力去思考,这也正是一切创造的开始。孩子的这些闪光点都是值得鼓励的。同时,父母可以多让小朋友接触新鲜事物扩大孩子的视野,为孩子提供更多的素材,从而让孩子有更多可以想象的资源。当然,热情是一切创造的基础,家长切不可以为了让孩子多积累而给孩子过多压力,毕竟,培养兴趣比什么都重要。

  想象的发展和思维、言语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对给宝宝讲故事,就能丰富幼儿的再创造性想象。此外,家长培养孩子想象力的基础工作就是,尽可能让孩子多接触各类事物,使孩子头脑中储备丰富具体的形象,为进行充分的想象提供条件。

  涂鸦、绘画等只是培养孩子想象力的方式之一,对于孩子来说,续编故事、补画面、听音乐、角色扮演,猜谜语等方式都是提升想象力的好方法,家长们可以综合运用这些手段,并在培养过程中观察孩子的特点和天赋,保持耐心、循循善诱,这将为孩子长大后提供智力方面的有基础。

  儿童活动中心督导如是说

  如果孩子的每分钟都在家长的控制下,孩子的创造力就没有发芽的时间。

  ――上海乐高活动中心全国总督导武雪卉

  同事的女儿小欣上小学四年级了。最让他担心的是,女儿在做任何事情时,要先判断自己会不会是最棒的然后再做取舍。如果已经有别的同学在一件事情上做得很好,她不去尝试就直接放弃了。他知道女儿并不太喜欢练习毛笔字,之所以她还在坚持练习,是因为班级里只有她一个人会写毛笔字,老师也因此会常安排她一些工作,并给予表扬。这个技能的特殊性,让小欣在并不喜欢写毛笔字的情况下依旧坚持。这是我们现实生活中价值观引导错位影响孩子创造力发挥的一个典型例子。

  现代和未来社会越来越需要创造力、家长朋友们也越来越关注孩子创造力的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应该怎样认识创造力?怎样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当小欣选择继续把毛笔字写下去的时候,最终价值判断代替了内心的快乐,成了孩子心目中最重要的评判标准。这种在孩子纯净无邪的内心过早形成的不正确生活评判标准,甚至比家长们强行要求孩子学习某种他们并不喜欢的技能更加令人担忧。以快乐和自由为基石,以享受过程和感受自我为核心的创造力,会早早地在这里夭折!

  创造力正是产生在过程中,而不是表现在结果里。而人们对于速度的过度追求,和无谓的横向比较,经常让孩子为了得到“好的结果”而放弃对事情本身的投入。在我们的身边和现实生活中,把一切看做某种形式的体育竞赛。在竞赛中能够让人们欢呼和记住的永远是第一名:相差零点几秒钟,就会感觉暗然失色。只注重对结果的肯定和关注,形成了一种“竞赛文化”进而以这种思想标准考量孩子的所有行为结果,而忽视他们创造性行为的创造过程。在我于乐高活动中心上课的时候,经常会见到这样的场景――下课后很多家长进入教室观看孩子搭建的作品,经常听到孩子向父母报告:“爸爸、妈妈,我是第一个搭建完的!”而家长向教师提的问题则是:“我们家的孩子为什么没有别人家的孩子搭建的好?”

  记住,你的标准将决定孩子的方向。身为家长的我们,在潜在意识层向用现实的眼光来比较和衡量孩子的所作所为,而孩子们也被这种以结果评判的价值观念所左右。有人说创造力最大的杀手,就是家长的“监视、评价、竞争观念、过度控制、压力、限制选择”。所以,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方法,帮助孩子们找到做事情过程中的快乐,帮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这种观念的养成,才有利到孩子一生的创造力的培养。如何帮助孩子养成创造力?其实最重要的是家长要抛弃完美主义的倾向,让自己投入和喜欢过程本身。孩子们会自然而然从我们身上学到,从而有信心并敢干尝试新鲜的事物,而这种敢于尝试,正是创造力的开端。

  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其实面临一个很大的挑战,就是让孩子能持续地对一些具有创造性的事物感兴趣。所以我们给孩子的最好是没有固定结果的游戏和玩具,也就是过程导向型玩具让他们去尝试,而与结果无关。比如:乐高Lego积木、黏上等等。这些玩具和用它们进行的创作部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这样孩子就会更多地关注活动本身。再比如,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创作故事,一起表演木偶戏,给孩子更加开放的想像空间,孩子的创造力才会被激发出来。

  VIVI妈告诉我,从对她女儿的教育过程中,她认为阅读对孩子的创造力培养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为创造力不是凭空产生的,也小是一种单一的智力活动,而是人们充分调动和运用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多种心理因素,在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发现某种相似或共同之处的能力。孩子们所阅读的文化作品,大多是具有创造力的精神产品,这些故事是对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情感、想象力、幽默感,对于发展其创造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做手工书,一起和孩子编故事,改故事。只要你喜欢孩子的作品,对孩子就是最太的鼓励。

  孩子的创造力也来自于孩子们的“白日梦”。家长不要规划孩子所有的时间,从学校接回家,到上床睡觉,孩子的每分钟都在家长的控制下,孩子的创造力没有发芽的时间。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所有这些伟人的著作中部会提到,最宝贵的是静思和发呆的时间。孩子需要时间去“假扮”“发呆”,达比他们看电视对他的心灵帮助更大。要给孩子什么事情都没有安排的时间,当孩子自己让自己很开心的时候,创造力就开始在孩子身上埋下种子。

  一是如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呢,首先从意识上改变观念。

  家长老师意识上真正改变了,才不会把成人的评判标注强加于孩子,比如很多家长说我送他学这个,学这个,并不要求他一定要成什么样,可是无形中又会拿他和成人制定的评判标准来比,你画的像不像,是否整齐漂亮,大

  人的评判和期望让孩子感觉无形的压力,从而以和老师的范本保持一致来获得家长认可,孩子自由的个性表达被标准化的优秀范本制约,想象力也会大打折扣。所以家长在平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用“你看看别人怎么做的,为什么你要跟别人不一样等语言在精神上无形套住孩子,老师也不应因强大的随俗压力把思维活动控制在自己能掌控的范围内,不要轻看孩子的提问和质疑,不要对活动中孩子的嬉戏态度抱完全排斥的态度,不要过分追求孩子与榜样保持一致。

  二是重视孩子的涂鸦。

  家长切勿认为孩子的涂鸦毫无意义,为什么孩子会喜欢涂鸦,因为有些东西他们可能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却可以用画画的形式表达出来,画画是最能表现孩子内心的媒介,孩子的内在情绪,对世界的认知,情感驱动和性格特征都会通过画面显现出来,问问孩子都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有意识的引导孩子按自己的方式用语言解释画面,让画面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形象思维通过训练得到提高。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性思维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形象思维越发达,发散性思维也就越畅通。

  三是创造启发想象力的环境。

  为孩子的想象创造各种环境,多带孩子亲近大自然,倾听小鸟的歌唱,抚摸花瓣的皮肤,增强孩子的感性知觉,带孩子去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动物园等等,开阔孩子的视野,储备各种想象的素材,给孩子看一些优秀的动画,图书,网页,扩大孩子的知识面,允许孩子做大人所谓“瞎想”无意的想象,各种概念的互换,听觉,视觉,触觉的交错,等等都不要用所谓正常的思维进行排斥,鼓励孩子进行奇思妙想,在精神上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空间,让孩子保持想象的热情。

  艺术教育创意老师如是说

  孩子自由的个性表达被标准化的优秀范本制约,想象力也会大打折扣。

  ――上海艺术宝贝美术创意教师张丽

  四是进行各种有意识的训练。

  1 通过游戏想象,孩子会通过游戏把自己知道的概念展现出来,小一点的孩子能想象出一些简单的日常活动,大一点的孩子表现的相对复杂,并且加入了情感成分,有次在公车上看到一个小女孩子,一个人自顾自模仿给小朋友打电话的情节,让忍俊不禁的同时也感叹小孩子想象能力,家长可用现实的生活中的角色帮助孩子想象,也可以分配动画片申的人物来进行想象。

  2 续故事来想象,设计一个开头,让小朋友自己去编故事,每次版本都可以不一样,情节越来越多,想象也越来越丰富。

  3 通过声音想象,听一段自然界的音响,问小朋友想到什么,放一段音乐,问问小朋友看到了什么画面。

  4 多做联想的训练,看到一个东西,启发小朋友找到具备这种形状特质的东西,比如车轮是圆的,和他一样圆的东西还有那些,盘子,种,镜子,杯子口,越多越好,几个图形的组合,按自己的想象能变出什么,或者组合出什么,越多越好。

  孩子想象力的测试会受多方面的影响。有先天的因素,比如感知外部世界的方式,个体思维结构的特点,内在心理倾向和情感驱动等等。也有后天的影响,比如家庭,学校环境影响形成的心理评判机制,过往生活经验的启发,以及做测试时的情绪状态及外部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我们运用了想象力命题的选择、听音乐想象、故事续写、看图形想象、图形组合及想象力绘画等六个步骤来为孩子进行想象力的综合测评。这个过程仿佛是一场心灵旅行,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把我们带入他们所经历、思考、感知的奇妙世界。

  测评人:张丽(笑笑老师)艺术宝贝美术、创意教师

  教育格言:我感觉的幸福,就是让孩子的童年在色彩里更加明媚。

  协助测评:朱蕾(小朱朱老师)艺术宝贝创意水墨画教师

  教育格言:用心感受世界的爱。用爱拥抱每一个孩子

  题目:

  一、倾向于选择什么内容来进行想象:

  1、龙之战:写恐龙之间的战争。

  2、四大兽:金麒麟、火凤凰、白龙和自虎。写四大兽的来历。

  3、梦中人的梦:梦上加梦,肯定很有趣。

  4、假如人类变成昆虫。

  5、假如真的有怪物,它是什么样。

  6、假如能听懂动物的语言。

  7、假如房子会走路。

  8、如果你看见外星人。

  9、你有一朵七色花,每一个花瓣可以实现一个愿望。

  10、如果我是爸爸(女孩)如果我是妈妈(男孩)。

  11、我有一朵隐身花,含在嘴里,我们就不见了。

  12、神笔马良

  13、如果海水是甜的

  二、听音乐,想到什么:林海的《欢沁》

  三、故事续写:小白兔高高兴兴上学去,突然掉到了一个大洞里……

  四、看图形想象:

  五、将以下图形进行组合

  六、画一幅画《梦中人的梦》

  科学教育资深主管如是说

  想象力其实就是看一个人的思路开不开阔,敢不敢于尝试,不合常规的事情敢不敢想,敢不敢说,要是想象力变成了创造力,就是敢不敢做,也就是创新的能力。

  ――环球倍趣资深教学主管高鹏、王钧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培训教育”

  学校教育是一种有标准答案的教育,考试时非对即错,对了的得到鼓励,错了的灰头土脸。家庭教育应该是不需要标准答案的教育,家长们与自己的孩子是朋友的关系,包容他们,欣赏他们。

  环球倍趣从大一点的范围而言应该属于培训教育,生存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这里是一个培养孩子们思维的科学性的地方,而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力求做到释放孩子的天性,让他们的想象力自由飞翔。

  老师们业余会去看动画片,时刻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无论学什么东西,孩子如果没有兴趣,效果就不会好,老师们就把每堂课都编成一个故事来讲。

  比如假设在座的一位小朋友――也就是“故事”的主人公――忽然掉到一个大山洞里了,然后他发现了一本书,可能是武功秘籍什么的,或者他遇上了一个会说话的虫子,虫子告诉小朋友为什么你掉下来没摔着,为什么你爬不上去了……从而引出今天要做的科学实验。

  一堂课下来,家长们对孩子的态度可是千差万别。有时,孩子在课堂上做的实验作品歪七扭八,外观很不起眼,有的家长见了仍会追捧和鼓励,但更多的家长第一反应则是“这个怎么没有贴直啊,再正点就更好看了。”要知道,这样的话语会非常打击谈子的积极性。

  和孩子接触久了你会发现,其实他们是很容易满足的,一部动画片、一块糖、一个小小的诱惑,都能让他们很开心……作品再丑也是孩子们用心而为的,为什么家长不能用一句轻轻的赞美让孩子高兴一整天呢。

  解放天性与因材施教的课堂

  解放天性其实是针对大人而言的。但是天性纯真的孩子日渐长大以后,慢慢有了自我约束力,同时也就压抑了一些内心的真实想法,环球倍趣的老师就是要解放孩子们这部分被束缚的天性。

  环球倍趣的宗旨是:观察、假设、实验、结论。孩子自己完成整个科学实验与探究的过程。老师只是引导者,而不是讲授者。老师经常说的是“为什么?…你觉得是怎样的?”而不是“答案A是正确的”,“答案B是错误的”。因为答案不是关键,让孩子自己去验证想法,得出

  结论才是实验的目的所在。

  孩子都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只不过有的动手能力差一点而已,或者是不好意思说,不敢说。我们的课程不光是分年龄进行的,而且在每个班里,也会给小朋友们分组,这样更有利于彼此之间的沟通和配合。实验的成功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自信心慢慢积累多了,语言表达能力也就增强了,说话做事也不发怵了。

  想象力其实就是看一个人的思路开不开阔,敢不敢于尝试,不合常规的事情敢不敢想,敢不敢说,要是想象力变成了创造力,就是敢不敢做,也就是创新的能力。

  小学二年级之前,想象力还行,6岁之前还很丰富,但是对大一些的孩子来说,上课的重点就不能是想象力,而在创造力和动手的能力了。有一位12岁的孩子,其观察力、思维力很强,但是想象力却明显不能跟3~5岁的孩子比了,因为他已经学会了成人的思考模式――在回答问题以前会在心里把不符合常理的答案筛选掉,然后才开口。老师则会在实验和结论环节注重发挥他们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培养思维的缜密性、逻辑性。

  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

  什么东西能把头发弄干?尿不湿。火山爆发会自什么东西冒出来?岩浆、烟土、石头、火、花、云彩、棒棒糖、人(妈妈说我就是从火山里喷出来的)、灰太郎、孙悟空……(在孩子的眼里,火山喷发并不可怕,而是一件十分好玩的事情)。

  老师做动作:从兜里掏出一根细长的东西,点燃。提问:现在会冒出什么?答:“火!”(大家笑翻了。因为从思考定式而言,这时的答案“应该”为“烟”。)

  鸡蛋怎样能进入到一个小口的瓶子里?二年级以上的孩子基本上都是从热胀冷缩的原理考虑。大人们遇到这个问题则是,知道的,说出答案,不知道的,闭口不说,反正绝对不会听见他们说出任何不合逻辑的答案来,因为那样“丢人”。再看看学龄前的孩子们,他们的答案简直是五花八门:抹油;换大瓶子呀(老师你可真想不开),换一个小一点的鸡蛋不就得了;砸碎鸡蛋……

  把盐撒在塑料膜上,然后对着绷紧的塑料膜大喊,为什盐粒会跳动呢?塑料袋害怕了就哆嗉,盐也跟着哆嗦了……

  没规矩不成方圆

  环球倍趣的课堂上,老师会要求孩子们遵守三条金科玉律。因为这个社会是有规则的社会,上课时思想可以不被束缚,但行为要守规矩。在此前提下,老师会充分地考虑你的想法,尊重你的想法,鼓励你的想法。

  但是为了易于孩子接受,在阐述的时候,老师不是说,“你们不能怎样”,“你们必须怎样……”,而是会用活泼的力式,以夸张的表情说出下面这三条。

  第一条:举手发言。老师先问大家的名字,然后说:“老师有一张嘴巴,你们有无数张嘴巴,对不对?那么老师说话的时候请小朋友们帮我做一件事情――把自己的嘴巴像拉锁一样拉上,在想说话的时候,先做一个奥特曼的手势……”

  第二条:上课不能乱跑。“你们的小屁股要像粘了胶水一样贴在板凳上。”说着,老师会夸张地走过去,在某个孩子的凳子上做一个“洒”胶水的动作,然后按住他,让他“一动不动”。

  第三条,高高兴兴。“请小朋友伸出两个手指头,好,放在嘴角,拉住,往上,翘……对了,就是这样。课的时候要开开心心地跟着我一起做实验,度过快乐的时光”。

  其实上课的规矩也是一种礼仪,让孩千知道,在学习的地方,首先要尊重老师。

  判若两人的孩子

  家长常常奇怪于,为什么孩子在家与父母,没说话,问什么都说不知道,而在这里却跟老师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呢。其实答案很简单,这里的每个老师都做到了两个字,倾听。

  孩子就像“十万个为什么”,总是在问问题,家长要善于倾听,站在孩子的角度与之沟通,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家长只顾忙自己的事情,敷衍打发孩子,势必挫伤他们的求知欲。久而久之孩子就什么都不问,也什么都不跟家长说了。

  我们到一所幼儿园做活动时遇到一个在环球倍趣上课的孩子,他令我们这些老师很震惊,因为这里的他与倍趣课堂上的他简直判若两人。这里的他见到我们也不说话,老老实实,规规矩矩的,但是倍趣的他可是非常活泼的,给老师出脑筋急转弯的题――由于认字很多,他专门从家里拿来一本急转弯的书,挨个题考老师……怎么在自己的幼儿园,却是那样的呢。

  我们觉得问题可能是出在家长身上,家长对孩子各方面都过于苛求,孩子为了迎合家长,不被骂,便压抑了自己活泼天真的那一面,而当有了一个可以发泄的空间后,就会尽情发泄出来。在环球倍趣,老师们玩起来比孩子还要疯,常常会滚在一起,有时好几个孩子吊在老师的脖子上。

  不难理解有的孩子即使感冒发烧也要坚持来上课,有的孩子一到周末都不用家长催着起床了,有的孩子主动放弃出去旅游的机会,有的孩子遇上塞车时要妈妈把车“锁在路上”,和妈妈走着去上课……不难理解,为什么这里的孩子们脸上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我们建议家长这样做

  下课以后,当孩子兴高采烈地把实验作品拿给家长的时候,我们不推荐大朋友们直接问孩子“这说明了什么?”“这是什么原理?”“你通过这个学会了什么?”特别是下课以后孩子可能还想在这里多玩一会儿,大人的这些问题使孩子很有压力,从而产生抵触情绪,不回答。

  其实“结果”只对于大人重要,对于孩子并不重要,如果大人能对孩子进行一下小小的“崇拜”,能主动去欣赏自己的孩子――“真棒!这个是怎么做的呀,做得真好啊,给我讲讲你是怎么做的吧………这个太棒了,你能教教我吗?”――满足一下孩子小小的虚荣心,他们

  内心的自信就会成百倍地放大,这种“结噪”岂不是更有价值。

  我们建议家长放下架子和所谓的威严,假设自己也回到童年,想孩子所想,与孩子同乐,“孩所不欲,勿施于彼”。

  我们建议,在非原则性问题上,家长不要用“你必须……”,而是要常用“你觉得……行不行”――这些商量和沟通的词汇和语气。但是,原则性问题上,家长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想法,不让孩子滋生侥幸心理。有时候,孩子发脾气是想让大人注意自己,家长多给这样的孩子一些关注就好了。但当越哄越劝越不管用的时候,“冷处理”是一个很奏效的方法,但是要保证孩子在大人视线范围内,安全的前提下。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情景,玩具柜台前,孩子哭闹着要买,有的家长哄得很辛苦还不管用,有的家长抬腿就走,一会儿,孩子就停止哭闹,颠颠地跟上去了,再过一会,被别的什么事情吸引。甚至还挂着眼泪却又尽情happy了――早忘了玩具的事。

  为了挽救和释放孩子们宝贵的想象力,我们建议,对孩子少一些是与非的判断;避免使他们机械地执行所谓命令;家长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抽出时间陪孩子玩耍,在平等的位置上与孩子对话;别拿别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进行比较,给他“我不行”的暗示;学会鼓励自己的孩子。

  心理咨询师培训师如是说

  家长也要有想象力。我强调立体的、系统的教育。家长要学一点教育心理学。

  ――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师房兴达想象力能创造财富

  会制作和使用工具以及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人有生理、心理和社会三大功能。想象力是人主要的生理功能。比如,小婴孩不知道杯子是用来喝水的,可能会扔掉,会用它砸东西,就连施华洛世奇水晶也一样会扔。因为他们还完全没有杯子是用来喝水的这种“用途”所束缚,所以想用来干什么就用来干什么……。慢慢地,孩子们学着用一些材料外化头脑中的想法,比如搭积木,这延续了孩子想象力、创造力。

  东方的思维模式有着动词导向,更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西方的思维模式则是名词导向更注重个性的拓展。

  想象力能带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星巴克咖啡的定位:“第三空间”――提供一个家庭与事业之间的调整和休憩的场所,也是想象力的完美体现。如果没有想象力,就没有沃尔特迪斯尼的世界,就没有米老鼠的辉煌;没有想象力,琼瑶不会在路经北京公主坟的时候冒出探寻“公主”秘密的想法,这一想可不要紧,《还珠格格》诞生了,不但捧红了一批影视工作者,而且延伸出一系列产业化链条,但是好莱坞动画片

  《功夫熊猫》的主人公是我们的国宝大熊猫,被外国人拍摄出来,不能不说是中国人的遗憾。

  家长也要有想象力

  其实说到想象力,我首先想到,在培养孩子这件事情上,家长是不是更需要有想象力呢。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八枚奥运金牌获得者,美国游泳名将菲尔普斯。他小时候患有多动症,他妈妈发现他在水里游得也快,于是因材施教,发挥其特长,最终培养出了一个游泳天才。这说明正常与不正常都是就某一方面而言,这方面“不正常”,从另一方面看可能就是优秀。

  其他还有很多知名人士,小时候都不优秀,但是他们的家长能像大禹治水那样,认清形势,及时疏导,提供孩子需要的土壤,所谓借力打力,不是只顾眼前利益,一条道儿跑到黑。

  如果家长培养孩子有投入产出的心态是不对的,能背一百首唐诗就是好孩子吗,应试性教育助长了家长们急功近利心态的滋生,家长们只会注重那些眼前既得的教育效果,而不是情感沟通这种不能马上显现其价值的事情。所以我强调立体的、系统的教育。

  家长要学一点教育心理学

  我本来是学医的,在病房里看到一位得厌食症的孩子最后死去了,我非常难过。厌食症其实是一种心理疾病,常见于被父母较少关注的孩子,他们想通过不吃东西来引起家人的注意。这件事激发了我改行做心理医生的决心,我想通过这个职业告诉为人父母者,孩子的一些不合常规的行为举止是有原因的。只要家长能掌握一点点心理知识,就能改变孩子的一生――像那个厌食症的孩子的悲剧是完全可以遏止的。后来我终于当上了心理医生,但是还不过瘾,我再一次追根溯源,发现有一种行业效率更高,可以―下子告诉很多家长他们应该知道的儿童心理常识――那就是培训,家长培训班,讲座等等。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学历只是铜牌,能力是银牌,人脉是金牌,思维才是王牌。家长的思维模式也在影响孩子,而家长的教育方针应该如何确定呢。首先,提升自我。做人是一个可发展的变量,做孩子家长也一样,要不断发展和提高,你有一缸水,才能给孩子斟满一杯。尤其推荐家长们学习一点心理学的知识,以便对孩子进行阶段性和个性化的心理疏导;其次,要主动了解孩子,因材施教,尽可能给他们全方位,系统的教育,也就是正面和反面都要有;第三点,家长还要认识到兴趣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的重要性,给孩子宽松的学习环境,与他们多进行一些有效沟通。

  0~7岁的孩子需要汲取的心理营养

  0~3个月:需要无条件的接纳和我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4个月~3岁:需要安全感;

  4~5岁:需要被肯定、被认同,被欣赏;

  6~7岁:需要认知,榜样,模范。

  心理营养系列谈――送给孩子幸福一生的礼物

  每个孩子从一出生都要经历吃奶、唱奶粉,慢慢到补充蛋白质、微量元素、肉类、蔬菜等等,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生理营养孩子才会茁壮成长,日益健康,在相应的年龄段做相应的事情。比如说到了3个月会抬头,4个月会翻身,然后会爬、会坐、会走路,这是一个孩子的生理成长过程,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给孩子提供了足够的生理营养。与此同时,还有一种营养不容忽视,那就是孩子的心理营养。

  研究发现,只有在不同的年龄段满足了孩子相应的心理营养,当他成年后面对不同的心理问题和挫折时,才能顺利、安全地渡过。也就是说如果这份心理营养没能及时补充,那么,学习障碍、情感障碍、人际关系障碍等这当心理问题就有可能找上门来,而如果错过0~7岁这段最佳的补给期,成年后再去修通和疗愈将是艰难而漫长的过程。

  第一讲

  0~3个月孩子需要的心理营养

  (一)无条件的接纳

  我们说人一出生就是一个创伤。为什么?我们从十月怀胎到出生的那一刻,我们还不能说是一个成熟的个体。如果我们有农村的经验,就会知道小牛、小羊是怎么出生的。它们一生下来,就会用全身的力量站起来,因为他们出生时就是成熟的个体。就能站立。但是我们人类会吗?不能。因为我们人类从哺乳动物进化到直立行走后,妈妈骨盆是缩小的,所以孩子在还没有成熟的时候被生了出来。所以这个时候的孩子,必须要靠爸爸妈妈无条件的接纳他、照顾他、关爱他,孩子的生命才能得以健康延续。

  不仅是接纳,而且是无条件接纳。我们照顾这个小婴儿的时候,你并不知道他长大之后是怎样的,不知道他是不是学习好,能不能孝顺,能不能考上清华北大让父母高兴,但是对于母亲来说,单单因为你是我的孩子,单单因为我把你生了下来,所以说我就要无条件的接纳你。对小宝贝来说,不管现在是白天还是关夜,不管我是否有任何的不舒服或不情愿,只要我不舒服了,我就会通过哭声告诉你:我需要你,需要你第一时间赶来关注我,照顾我,爱我。

  无条件的接纳不只是一个态度,最重要的是在细微的日常照顾上。比如妈妈给孩子喂奶的时候,也要看着孩子,把目光关注到孩子的身上,用眼神来传递妈妈是多么的爱你。国外的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试验,让一些妈妈喂奶时一边看电视,或者一边跟别人聊天,不去用眼神和孩子交流。结果发现,如果这个孩子连续四次看到的都是都是妈妈侧面的轮廓,他就没有兴趣再关注你了。

  咨询方向:幼儿心理,儿童心理、Satir模式婚姻与家族治疗,抑郁症,神经性焦虑症。进食障碍等神经症治疗,擅长处理亲子关系障碍,恋爱与婚姻团体辅导,人际关系沟通训练压力和情绪管理。

  咨询理念:我想爱你而不用抓住你,欣赏你而不须批判你,和你齐参与而不会伤害你,邀请你而不必强求你,离开你也无须言歉疚,批评你但并非指责你,并且帮助你而没有半点看低你,那么我俩的相会就是真诚的,并且彼此润泽。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可能由于各种原因,在孩子0~3月内做不到无条件接纳,怎么办?

  一个现实的情况:现在生活压力的非常大,有的年轻妈妈们会早出晚归,基本上在孩子清醒的状态下根本见

  不到孩子。

  我认识一个年轻妈妈。她跟我讲,早晨走的时候孩子在睡觉,晚上回来的时候孩子也在睡觉。一天的时候我没有机会跟孩子有交流,很着急。或者说即使走的时候孩子,没有睡着,但也是跟她呆两三分钟,怎么办。我说孩子是可以感受到你的心,你要走的时候可非常温柔地面对着孩子“妈妈要去上班了,妈妈要怎么怎么样……”跟她说这些。回来之后可以说“妈妈特别想宝宝,妈妈上班特别累。”当时她就问我,孩子能听懂吗?我说“你见过人养宠物吗?”她说“见过。”我们也跟宠物说“别在这大小便”它也知道。宠物都能听懂,孩子就能听懂。后来这个妈妈就照这个方法做了,走的时候跟孩子说很多话,回来的时候也会跟孩子说。这样就把这些东西慢慢地补充进去了口所以对于妈妈来说不要小看自己的孩子,对于你的表达孩子是可以接受的。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如果两个人都是外地的,在大城市工作生活压力大,有了孩子,怎么办?谁来照顾这个孩子,有的就的忍痛割爱,送到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家。那么这个时候就做不到无条件接纳了。

  从心理学上建议最好不要送出去。哪怕我们咬咬牙,在孩子3岁之前,一定不要离开爸爸妈妈。现在好多青少年个案来看,好多都是因为孩子很小的时候把孩子送到爷爷奶奶那,孩子会跟父母有隔阂。

  比如一个小婴儿被送到爷爷奶奶家。他一觉醒来,会觉得很困惑:今天睁眼一看吃的东西不一样了,今天看到的人也不一样了,那个人哪里去了?孩子内心就会有一种困惑。那个人为什么不接纳我了?孩子从小都是自恋的,孩子做什么事情都以为无所不能的,我一哭他们就来了,我一哭就来换尿布了。包括孩子看一些电影的时候,比如说爸爸妈妈吵架可能也是因为我造成的。孩子都会把原因认定到自己的身上。如果总是换抚养对象的,对于孩子来说,他会有种被遗弃的感觉。为什么又换人了,又变成另外一个人照顾我了,是不是我不够好,那我怎么办?我要好好表现,讨好他们。这样的孩子会比较乖,比较聪明,会讨人喜欢。但是这个孩子从小心里就知道件个事:其实我表现地再好,再乖也没有用,我知道我表现地再好、再乖,将来过段时间不他们又会把我送到一个陌生的人家,他们总是抛弃我,总是不接纳我。这种感觉久了、严重了,就变成了一种遗弃感。

  当他长大以后,他面临自己的人际关系时,那种不接纳的感觉就会出来。比如说他恋爱、结婚,我们会发现他会很快地投入到一段情侣关系中,会表现地很积极。因为小时候的经验告诉你要表现乖才会被人接纳,但到了热恋时期,他可能会发生突然的变化,可能会突然不跟你结婚,要跟你分手。因为在他的内心,他始终有种不安全感。可能在他内心有个声音:“从小我就知道,我表现再好也没有用,他也会抛弃我,小时候我小,没办法,现在在长大了,我有能力控制这段关系,为了避免自己受到伤害,所以我要先抛弃他。”所以到俩人越来越好的时候反而开始挑剔对方,开始吵架,然后分手。分手过了一段,又会投入另外一段情侣关系中,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下段情侣关系中也是这样,也是特别好,但是到了一定阶段就开始吵架慢慢分手。就是因为童年的不接纳造成的,始终不相信有人会接纳他。这就是因为不断地换抚养关系,这对孩子伤害也是很大的。

  小时候不停地换抚养对象。因为他小时候不理解父母是什么原因,不理解是因为工作忙,爷爷奶奶怎么样了,其实都是舍不得,他不知道这些。他只是觉得我表现得再好,他们过段时间就不接纳我了。西方有个资料说,如果一个孩子跟妈妈隔离,不通电话、不说话,超过9个月,这种隔阂终身不能弥补。我曾经的一个来访者,就是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因为一些原因把她送到姥姥家。但是后来接回来的时候对父母又爱又恨。回来之后爸爸妈妈也想补偿她,她都20岁的大姑娘了,有时想起妈妈来,妈妈我今天就要跟你睡,妈妈我就要吃你的奶。但是妈妈也接受了。但是这个孩子就是吃着吃着就会咬她妈妈。或者拧她妈妈,拧得青一块紫一块的。她可能吃着吃着又想起那种不抛弃的,就会拧妈妈。是一种矛盾心理。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5933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