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八年级下册历史说课稿
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它主要讲述发生在过去的中外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重要历史概念及历史线索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23年八年级下册历史说课稿,欢迎参阅呀!
2023年八年级下册历史说课稿【篇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的建立;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我国自己制造的核潜艇;现代化海军的多兵种;人民空军的诞生;飞机的国产化;空军的现代化;导弹部队的组建;导弹部队的装备;导弹的战斗力。
通过指导学生利用教材中的图片资料、收集课外资料、观看影像资料等,说明人民海军、空军和导弹部队发展过程的历史,培养学生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国防现代化即钢铁长城的形成原因,认识科技强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比较能力。
通过对海军、空军和导弹部队发展历史的比较,感受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威、国威,体会国防力量的日益增强;认识到国防钢铁长城的形成,反映了国家与民族的日益强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到坚固的国防钢铁长城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学生国防观念,从而使学生树立起为中国的国防建设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防建设的巨大成就,即钢铁长城的形成。讲述了人民海军的建立和发展,人民空军的建立和发展,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
本课重点是现代化海军、空军的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加强了国防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走科技强军之路,成效显著。人民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空军的现代化建设也有了新的飞跃,成为保卫祖国领空的钢铁卫士。
本课难点是国防力量的强大与国家综合国力增强的联系,理解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明确建立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同时又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把国防现代化建设放在中国改革开放这一特定历史环境与历史背景中理解,有一定难度。
教学工具
图片、PPT
教学过程
【导入】:
视频:阅兵式,从新中国成立到抗战胜利70周年。共同之处:三军,海陆空。作用:筑起“钢铁长城”。
——【出示课题】
【课题解析】:
钢铁:强大;长城:军队。如何实现科技强军。【本课主题】:科技强军。
【探究过程】:
一、海军
1、发展历程
1949年建立:华东军区海军
20世纪50-70年代发展:北海、东海、南海海军
20世纪90年代:现代化水平提高
2、武器装备:
1971年,导弹驱逐舰;核潜艇。
3、兵种:
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
[教学方法]生阅读课文归纳概括、提炼。师补充讲解。提问:武器装备与兵种的分化,体现出海军发展的什么特点?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现代化水平不断发展。
材料补充:对比甲午中日战争时期与新中国海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意识到军队强大对国防建设的重要性。
二、空军
1、概括:建国初(20世纪50年代)3000多架,朝鲜战场。
2、新型飞机及机型:
1956年仿制歼5型歼击机
分类:歼击机、轰炸机、强击机
3、技术改进
仿制→自行研制
[教学方法]生阅读课文归纳概括、提炼。师补充讲解。总结:空军的发展,说明科技水平提高,现代化水平提高。
三、导弹部队
1、任务:核反击
2、建立:1966年
3、武器装备: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
[教学方法]生阅读课文归纳概括、提炼。师补充讲解。总结:导弹部队的建立与发展,说明科技水平提高,现代化水平提高。
【小结】
一、海军、空军、导弹部队发展的意义:
1、是军队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2、有利于加强国防。
3、有利于保卫祖国的安全。
二、军队现代化在海军、空军、导弹部队方面的表现,各举一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1、表现:
海军:1971年,导弹驱逐舰;核潜艇。
空军:1956年仿制歼5型歼击机
导弹部队:1966年建立导弹部队,逐步装备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
2、启示:
要加强国防,实现军队现代化,必须走科技强军之路。
课后小结
【小结】
一、海军、空军、导弹部队发展的意义:
1、是军队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2、有利于加强国防。
3、有利于保卫祖国的安全。
二、军队现代化在海军、空军、导弹部队方面的表现,各举一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1、表现:
海军:1971年,导弹驱逐舰;核潜艇。
空军:1956年仿制歼5型歼击机
导弹部队:1966年建立导弹部队,逐步装备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
2、启示:
要加强国防,实现军队现代化,必须走科技强军之路。
2023年八年级下册历史说课稿【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和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方针和成就。
(2)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
(3)了解周恩来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等基本史实。
(4)培养学生读图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5)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对新旧中国外交进行对比。
(2)实施师生互动、小组探究式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被认为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的影响。
(2)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赢得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万隆会议的成功,赢得了广大亚非国家的理解与尊重。
(3)了解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与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难点]
1、正确分析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建国初的外交政策所涉及的国内外复杂形势。
2、对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的正确理解。
教学工具
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导入:
_接受罗马尼亚大使递交国书仪式小故事
[讲授新课]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我国建国初期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
[说一说]
面对我们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你认为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外交策略?
[材料分析]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材料二)_在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就向全世界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①从这两则材料中可以看出新中国建立后我们采取了什么样的外交政策?
②在这个外交政策下,我国的外交取得了哪些成绩?
[比一比]
①你知道最早和中国建交的是哪个国家吗?
②到1950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17个国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得到25个国家的公开承认,你能说出这17个与中国正式建交的国家吗?
[材料分析]
(材料)近代中国由于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蒋介石国民政府实行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的外交政策,据统计,中国近代同法外国签定的不平等条约有1000多个,被迫开放的口岸有100多个,租借地上百,租界有40多处。赔偿白银13亿两、割地仅俄 国一家竟达150多万平方公里。难怪一位外国人说:中国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
①以上材料反映了一个怎样的历史现实?
②新旧中国的外交政策有什么不同?导致了怎样不同的后果?
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同?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比一比]
①什么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它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③哪两位同学分别代表两个国家,能用几个动作表示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每组选两名)
[补充]
关于中印边界争端问题的由来
二、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
放录相《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创设历史情境
(动脑筋)
①万隆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②中国代表团此去会遇到哪些困难?
③你认为应该如何应对?
④假设
a、中国代表团对一些国家的指责加以反驳
b、中国代表对一些国家的指责不予理睬
这样做分别会出现什么情况?
⑤中国代表团是怎样因势利导扭转局面的?
⑥这次会议的召开具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
(故事会)
同学们讲有关周恩来总理的外交小故事
(小品表演)
万隆会议现场报道
采访周恩来总理
(动脑筋)书74页
(补充资料)“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起都曾受到,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有里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存异。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课后小结
[小结]
(谈一谈)
1、今天我们共同了解了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所采取的外交政策及取得的外交成就,谈谈你的感想?
2、你知道什么是“万隆精神”吗?“万隆精神”在今天的社会中依然适用吗?(请举例说明)
2023年八年级下册历史说课稿【篇3】
知识与能力
1.了解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背景、出现转机的原因。
2.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中美关系改善过程中的三件大事。
3.掌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日建交的时间。
4.掌握上海APEC会议的时间、届次、主题及意义。能列举上海APEC会议的内容。
5.通过学习新中国外交事业的成就,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及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大量运用历史图片,注意体验式学习,让学生通过直观、感性的材料近距离地触摸历史。
2.让学生查阅资料,利用补充材料,设计开放性试题,引入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由上海APEC会议的主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理解合作的重要性,树立乐于合作、团结互助的人生态度。
2.认识到外交事业的成就来源于祖国的强大,生发热爱祖国、立志学习、使祖国的明天更美好的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中美关系正常化。
2.难点:中国外交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通过比较旧中国与新中国的外交地位的不同,认识原因。利用课堂小结的讨论,多方位理解原因。
教学工具
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复习
我们已学习了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谁能做今天的复习小导师,带领大家复习一下?
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一起回顾了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开启新课的大门?
教授新课
在中国外交事业发展的历程中,20世纪70年代可谓好戏连台,其中,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深远的事件是“中美关系正常化”。哪位同学能说说新中国成立初期20年的中美关系?
1.由课前提示“1971年7月15日,北京、华盛顿同时发表公告”导入。
2.由上一节课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导入。
3.由本世纪“唐装盛行”导入。
学生依据旧知识,回忆、总结或自学课本76页第一段。
学生发言:“敌对”“敌视”。
运用多媒体:
1.图片《美国总统尼克松》《中国乒乓球队员与美国乒乓球队员在一起》。
2.与图片相配的影音资料: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一份对外报告中说:“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此时,美国再也不能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和在国际事务中
的作用了。中国对美国改善中美关系的表示,做出积极的反应。1971年4月,_亲自批准中国乒乓球队邀请美国乒乓球队正式访问中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美国代表团访问中国。“以小球影响大球”的“乒乓外交”轰动了世界。
同学们,听了上面的资料,你对中美关系的前景有何看法?说出你的理由。
有谁能说说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是什么呢?
在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历程中,经历了哪些不平凡的事件?哪位同学能分阶段来说说?
学生发言:
中美关系将不断走向改善。因为双方都在为此而积极努力。
学生思考、回答:
1.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2.国际形势的变化
学生发言:
1.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
2.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
3.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学生看大屏幕。
学生们互相交流,每组推荐一人发言,同组或异组补充。
请同学们来看一段影音资料:“尼克松走下舷梯”,这是1972年2月的一个历史瞬间,请同学们想一想,从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握手,到尼克松主动与周恩来握手,这仅仅是礼貌问题吗?
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下面再请看几段材料:a.《中美建交公报》b.图片:2001年10月,_在上海科技馆迎接美国总统布什
c.①1979年4月,美国总统签署由美众、参两院通过的《与台湾关系法》。
②1992年9月,美总统以国内因素为由,不顾历届政府做出的,宣布售予台湾150架F?16战斗机的决定。
③2001年3月,美国在日内瓦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上提出反华人权议案。
讨论如下问题:
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材料a发表于哪一年?
②中美关系中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③结合以上三组材料,谈谈你对中美关系的认识和展望。
学生发言要点如下:
①1979年。
②台湾问题。
③观点一:认为中美关系的前景是美好的,现在的确存在一些摩擦,但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的进一步强大,这些摩擦必然会越来越少。
观点二:认为中美之间存在着根本上的差异,如美国希望谋求世界霸权,而中国反对任何国家称霸,现阶段双方的合作是建立在共同利益之上的,但不同的目标将使双方分道扬镳。
对于中美关系发展的前景,还需要时间来检验,今天的讨论就到这儿。下面就让我们继续学习本课内容。
在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外交,还有两件举足轻重的大事。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显示图片:
①《五星红旗在联合国大厦前飘扬》
②《中日建交》
谁能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这两幅图片所展现的历史事件?
让我们一起再来欣赏一场由20位政府首脑表演的“时装秀”。大屏幕显示图片:《身着中国民族服装的各经济体领导人在上海科技馆前》
学生发言要点:
①1971年,第2__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②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学生竞相发言:
①2001年上海APEC会议。
②图中人物是亚太经合组织的各经济体领导人。
③此照片拍摄于2001年10月。APEC第9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及相关会议在上海召开。
同学们,这幅图使你想到了什么?
大屏幕显示《世界政区图》。
教师对照地图指出APEC成员的区域位置。
并说明:APEC是亚太经合组织的简称,它是亚洲太平洋地区最重要的政府间经济合作组织。
APEC会议每年举行一次,有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本次APEC会议的主题吗?
本次会议的主题告诉我们:面对新的挑战,APEC成员国将采取什么样的对策?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上海APEC会议的内容有哪些?意义如何?有谁能来介绍一下?
学生发言:
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学生讨论,强调:“参与”“合作”“共同繁荣”
启发:在生活与学习中,也要多一些合作,团结互助,共同进步。
学生依据自学介绍会议内容:
a._发表讲话。
b.讨论了全球和地区经济形势面向新世纪的APEC政策框架等问题,通过了《上海共识》。
c.会议结束时,_宣读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宣言》。
意义:
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规格的多边外交活动。
课前曾布置同学们查阅有关亚太经合组织的资料,有谁能将你从报刊、互联网上了解的知识讲给大家听听吗?
至此,我们已经学完了本课内容,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本课所学知识,准备练习。
课后小结
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源是国家的贫穷落后。而新中国外交事业的辉煌成就也折射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新中国外交事业的成就和国家领导人的正确决策密不可分。遵循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023年八年级下册历史说课稿【篇4】
教学重点中国从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教学难点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重大变化,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回顾初一学习情况,联系新学期课改趋势,修订课堂评价办法,并落实到位。2、指导学生阅读第1页“导入框”。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指导学生阅读本目以及第5页“自由阅读卡•从罂粟到毒品”,讨论回答问题: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为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原料而侵华,为牟取暴利而走私鸦片。)2.英国走私鸦片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a.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b.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加重农民负担;c.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腐败;d.毒害中国人民身心健康,削弱军队战斗力。)3.面对着鸦片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严厉禁烟)收到什么效果?(将缴获的230多万斤鸦片销毁在虎门,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4、林则徐处理鸦片是烧毁它们吗?(不是)为什么?(因为烧鸦片会产生大量毒烟,造成人们“被动吸毒”,所以才利用生石灰与海水化合反应产生的高温来熔化鸦片,避免污染。)小结、过渡: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了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挫败了英国用鸦片打开中国大门的美梦。他们就悍然发动侵略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
二、中英《南京条约》学生阅读本目,思考回答:1、这场战争是否因林则徐禁烟而引起?(不是。因为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政府的既定政策,他们要保护肮脏的烟片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什么手段都耍得出来。即使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他们也要用大炮说话的。德国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说过:“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马克思也说过:“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接受一种名叫鸦片的麻醉剂”,因此,这场战争被称作“鸦片战争”。)2、这场战争的结局如何?(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定《南京条约》。)3、根据课本第5页“练一练”: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师讲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涵义:“半封建”指原有的封建经济已被破坏,有了一定成分的资本主义经济形式,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半殖民地”指当时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压迫和控制的国家。4、根据课本第5页“活动与探究1”: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中国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但是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封建专制主义的严重阻碍,始终处于萌芽状态。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欧洲社会的一系列活动和运动都在促进它的成长。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成功,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迅猛发展起来,欧洲的资本主义长成了参天大树。而英国这时已成为号称“世界工场”和“日不落帝国”的资本主义“老大”。它与清政府相比,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拥有明显的优势。“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5、小表演活动: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仪式上双方代表的对话(可自由发挥)。巩固小结1、指导学生根据“知识网络”,进行“接龙复习”,并完成第3页“自我测评”。2、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5页“练一练”。3、提醒学生预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2023年八年级下册历史说课稿【篇5】
【课程标准内容】
了解中国共产党__届__全会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第一课时,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上承“文 革”,下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在内容上,本科包括两个子目——__届__全会和拨乱反正,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阐述:以“真题标准问题的讨论”介绍__届__全会的背景,重点讲述__届__全会的召开、内容和历史意义;__届__全会推动全面平反冤假错案和中共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__届__全会的背景,知道它的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理解其历史意义。了解拨乱反正加强了民主与法制建设,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并对比“两个凡是”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认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__届__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从对__届__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和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了解、分析,认识__届__全会是“伟大转折”的历史意义,由此学会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同中国共产党完全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认识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认识“实践”与“真理”的关系。
【教学要点】
教学重点:__届__全会的内容
教学难点:__届__全会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祝酒歌》片段,展示这首歌的创作时间和部分歌词。
设问:这首歌曲创作于1977年,你知道歌词中的“十月”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吗?人们对此持什么态度?
学生听歌,根据这首歌创作的时间和歌曲旋律、部分歌词,
思考并回答问题:歌词中“十月”里发生了什么事情?(1976年10月粉碎“_”,“_”结束)
人们对此持什么态度?
(喜悦,激动,期待……)
总结、过渡:十年“_”的动 乱,积累下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粉碎“_”后人们要求纠正“文 革”的错误,拨乱反正,这正是《祝酒歌》的创作背景,它以活泼流畅的曲调,丰满生动的歌词,记录了一个民族的情感。人们对“文 革”后的美好期许实现了吗?让我们通过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见证时代的变迁。
二、新课探究
(一)__届__全会
目标导学1:__届__全会的背景
材料一:1978年人均GDP水平按当时官方高估的汇率计算,也只有224.9美元,仅是印度人均GDP的2/3……整个国家和人民的发展和生活水平,大多数发展和生活指标排在世界国家和地区170位以外,处于联合国有关部门和世界银行等组织划定的贫困线之下。——周天勇《三十年前我们为什么会选择改革开放》载《学习日报》2008.8.25?
设问: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你认为人们对于未来的美好期许在实现吗?
学生阅读文字材料,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国民经济困难)
你认为人们对于未来的美好期许在实现?
材料二:1977.2.7,《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发表题为《学好文件抓住纲》,公开提出“凡是_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_的指示,我们都要始终不渝的遵循”。
1977.8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华国锋在政治报告中强调说,_“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指明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道路,这是当代社会主义最重要的成果”;“文化 大革 命”这种政治性质的__还要进行多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主编:何沁,高等教育出版社
设问:有什么问题阻碍了人们对未来美好期许的实现呢?
根据材料,你认为是哪些问题阻碍了人们对于未来的美好期许的实现呢?
(“两个凡是”,“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盲目个人崇拜,使得社会主义建设在徘徊中前进)
(过渡)设问:面对“两个凡是”将“_”的左倾错误进行到底的趋势,中共和人民是怎样突破思想上的藩篱的呢?
材料三:图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学生阅读课本,思考并回答:
面对“两个凡是”将“文 革”的左倾错误进行到底的趋势,中共和人民是怎样突破思想上的藩篱的呢?(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篇文章为开端,掀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总结: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使人们的思想从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禁锢下解放出来,为__届__全会的召开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目标导学2:__届__全会的内容
(1)__届__全会的召开
阅读课本找一找__届__全会时间地点
(2)__届__全会的内容
结合刚刚找出的“问题”,指出会议是如何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的。
找一找__届__全会时间地点并指出会议是如何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的。
①针对“两个凡是”——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
②针对“以阶级斗争为纲”“国民经济困难”——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③针对“盲目个人崇拜”——政治上——决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和党法党规,反对个人崇拜,加强集体领导
教师补充: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这是对以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思想解放运动的肯定和总结,也是对中共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标志着中共从根本上冲破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
教师补充:实际上形成了以_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
目标导学3:__届__全会的历史意义
(1)拨乱反正
设问:__届__全会后,在思想、政治、组织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阅读本课课本,你能列举中共在全面拨乱反正的措施吗?这些措施有何意义?
阅读本课课本,列举中共在全面拨乱反正的措施吗?
刘少奇冤案的平反;《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完成。
教师补充:平反冤假错案和思想上全面拨乱反正有利于调动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2)__届__全会的历史意义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__届__全会后,社会主义建设又怎样的变化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
设问:“_”后人们的美好期许实现了吗?由此,你认为__届__全会有何历史意义?
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问题:
“_”后人们的美好期许实现了吗?由此,你认为__届__全会有何历史意义?
中共__届__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三、拓展延伸
历史学家胡绳为什么说“中共__届__全会是新时期的遵义会议”?引导学生从思想、领导核心、历史地位三个方面比较遵义会议和__届__全会。
四、课堂总结
以示意图总结本课内容(见板书设计)。
五、课堂练习
1.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次讨论( )
①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②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③为中共__届__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④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下列是__届__全会内容的是( )
①重新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③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④实行改革开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是( )
A.新中国的建立 B.“文化 __”的结束
C.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 D.__届__全会的召开
4.以下关于新中国成立与__届__全会的评述,正确的是( )
①前者结束了旧时代,后者结束了错误方针 ②彻前者开启了新纪元,后者开创了新时期 ③前者开创的事业为后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④后者是对前者事业的继承与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题,并由回答正确的同学讲解题。
2023年八年级下册历史说课稿【篇6】
课程标准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第2课。本单元主要讲__届__全会至今我国是如何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__届__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改革开放的成功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改革开放分为对内改革、对外开放,而本节课讲述的正是对内改革:经济体制改革。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前一部分的学习,对我国建国后经济建设有了一定的理解,并能形成正确的评价体系。但经济史涉及的专有名词多、内容相对枯燥,学生一般不感兴趣。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上既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总结专有名词,还要采用一些实例加深学生理解,引起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明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了解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掌握国有企业改革。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学生通过学习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难点:本课涉及的经济方面的专有名词比较多,初中生不易理解。
教学过程:
_曾8次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并在1978年和1985年,两次当选《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那么中国的1978和1985年发生了什么事,使我们不仅改变了中国,还获得了世界对我们的认可呢?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我们先来看看1978年的中国,回忆下这一年中国发生了哪些大事件?
学生:__届__全会的召开。
教师:__届__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此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学生:
1、把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2、实行改革开放
教师:__届__全会形成了以_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他们的领导下,我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那么改革前的我国经济状况如何呢?
学生:计划经济,人民公社化运动。
教师:人民公社化运动对我国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发言后,让学生读课本39页“相关史实”第一段初步了解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端。然后展示两则材料,由学生进一步总结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教师总结:我们大家可以看到人民公社化运动已经严重束缚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由于实施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严重降低,消极怠工,致使农业不景气,粮食产量少,人民生活极端贫穷,甚至连吃饱饭都成为了当时的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改革迫在眉睫。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38页两段的内容,并总结出我国改革的目的以及如何开始实施的。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__届__全会的召开。
2.我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3.目的: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4.实施:安徽凤阳小岗村
我国最早开始进行农村改革的是安徽凤阳小岗村。
1978年的安徽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粮食产量严重减产,而小岗村更是穷的响叮当。小岗村从1968年到1978年的十年间,人均收入不足20元,口粮只有百余斤,有一半多的人在外地讨饭。十年间,小岗村没有向国家交过一粒粮,集体的公共积累只有几间空落落的牛屋和一张犁、一杆秤、一只斗。每年打谷场的磙子一停,社员们只能去要饭。生产队队长严宏昌给自己定下的目标就是让人人都能喝上一碗稀饭。(出处:《中国历史教师用书》八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4页)
1978年11月24日的夜晚,小岗村各家的户主秘密开会,全队20户除了有两户仍在江西要饭,其余18户全部到场。我们现在看到的照片就是当时18户经过协商,共同签字画押的“协议”。我们一起看下它的内容,总结下这18户决定了什么?
学生:分田到户。
教师:什么是“户”?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这里指以家庭为单位
教师:再看看这个协议,分到田的农民有什么责任吗?
学生: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缴的公粮。
教师:很好,在获得土地的同时,农民也承担相应的责任,完成粮食任务上缴公粮,不再伸手向国家要钱,自负盈亏。
教师:我们回忆下,我国当时的土地制度是什么?
学生:社会主义公有制
教师:那么分田到户,在当时允许吗?
学生讨论发言:不允许,当时我国的农村还是人民公社,土地和其他的生产资料都是集体的。
教师:对,在当时“分田到户”是绝对不允许的,但是贫穷的小岗村已经没有出路了,这是村干部能想到的方法,与其要饭、等国家救济还不如放手一搏,正如这份协议中写到的“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到18岁”。这是朴实的农民为了生存,为了不再忍受饥饿铤而走险,18户农民压上所有的身家性命,按上血手印,分田到户。而这份“沉甸甸”的承载着18户农民所有希望的协议,成为了我国农民告别饥饿的宣言书。
那么“分田到户”的小岗村收成怎么样呢?
之前的小岗村“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分田到户后,小岗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地提高,老老少少每天都忙碌在自己的土地上。
实行“分田到户”后的第一年这个从未向国家交过1斤粮的生产队,第一次向国家交售了粮、棉、油,并还清了20年来的贷款。小岗村人第一次有了粮,有了钱,第一次吃饱了肚子。
随着小岗村的成功,凤阳县各个地方纷纷开始实施“分田到户”,并且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凤阳县从1978年开始三年不断地增产。而这小岗村18位“敢为天下先”的农民成为改革的真正实践者。在今年12月我国召开的“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这18位农民被评为“改革先锋”。
5.发展进程
1978年小岗村的农民为了摆脱贫穷大胆的尝试“分田到户”,如同一声惊雷响彻神州。在中央的肯定和支持下,我国确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方案,并推广全国。到1983年改革“遍地开花”,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究竟什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呢?
6.定义
“家庭联产”说明了其组织形式是以“户”为单位进行的,“承包”指的是农户与集体达成协议将土地等生产资料进行承包给农户,而“责任制”是指在完成国家和集体任务的前提下,自负盈亏。
那么我们考虑下: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土地是在公有制基础上,包产到户、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把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进行改革,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农民有了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获得极大发展。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下,农民的责、权、利分别指的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后指出:责——自负盈亏
权——土地的使用权
利——农民的既得利益
正如农民所言:“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而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仍然公有制,农民获得的只是使用权。
7.深化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粮食产量节节攀升,农村经济朝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也使一大批劳动力逐渐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开始从事工业和加工业,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如我们大家熟悉的美的、容声、隆力奇、万家乐等都是乡镇企业的佼佼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农民致富和逐步实现农村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道路,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这幅图表是我国从1976年到1984年粮食产量的数据图。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我国农业经济飞速发展。我国不仅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解决了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而且粮食实现了出口。
随着农村改革的成功,我国开始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我们先看课本40页的“材料研读”,研究下当时我国城市存在哪些问题,并思考我们为什么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学生总结:政企不分、平均主义严重还有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
我们来看几个材料,具体了解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
1.存在的问题
这幅图是1984年3月24日《福建日报》的头条,福建五十五位厂长和经理联名写信给省领导,呼吁:请给我们“松绑”。为什么要用“松绑”一词呢?我们来看材料一,并指出国有企业存在什么问题?
政企不分。政府对企业的过多干预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我们再来看材料二,我们去购物,每样商品都有它的价格,厂家制定价格的依据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价格是根据商品成本、市场需求、产品质量等因素制定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我国的国有企业却是由政府定价,完全忽视市场规律,甚至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企业的销路完全由政府解决,毫无压力的工厂任务只有一个:完成生产任务。在这样的政策下,企业毫无动力,产品、技术不进行更新换代,企业缺乏活力。
再加上当时的国有企业普遍采取平均主义、“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工人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
材料三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工人毫无积极性,生产效率低下。
我们通过对以上几则材料的解读,总结一下:当时城市经济体制存在哪些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一步步明确:
政府——政企不分管得多
企业——毫无自主权,在政府这个大伞的庇护下不作为
工人——干多干少一个样,缺乏积极性,如一潭死水。
正如课本上所说:“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而农村改革的成功,为城市改革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2.提出
1984年10月中共__届__全会的召开,此次会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重点是城市。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城市经济体制主要存在着政府、企业和工人之间的一系列问题,那么城市要想发展最重要的是做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政府要放权,企业、工人必须调动起积极性,所以对症下药,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具体如何实施呢?我们先一起读课本的第40页第一、二段,归纳并完成表格。
3.内容
(1)多种所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等经济形式。
(2)政企分开,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企业的效益与职工的收入相联系,企业经营好,职工收入就多,克服了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弊病。这样一来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
(3)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进一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们一起分析下改革使政府、企业、工人发生了哪些变化?之前存在的问题能解决吗?
政府——政企分开放开了政府的手,放权
企业——扩大企业自主权,实施企业责任制
工人——按劳分配,充分调动工人的积极性。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效果如何呢?我们来看个实例:海尔集团。
海尔集团原名青岛电冰箱总厂,1984年这是个濒临破产,资不抵债的企业。随着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施,这个厂也迎来了一位新厂长——张瑞敏。正如我们前面所说,此时的海尔职工毫无工作积极性,消极怠工。在改革的推动下,政企分开,企业拥有了自主权;按劳分配更使工人的积极性再次被调动起来,企业有了活力。而厂长张瑞敏也很抓企业质量,在收到一封群众关于质量的投诉信后,张瑞敏让员工拿着大锤砸掉了有质量问题的76台冰箱,并提出“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第一”。这一锤砸出了海尔职工的质量意识,也使海尔名声鹊起。这把大锤也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凭借着过硬的质量,海尔在激烈的家电竞争中脱颖而出。海尔不仅在中国家电行业,而且走出了国门,获得了全世界人民的认可,甚至在美国纽约也建起了一幢“海尔大厦”。2016年海尔跻身“世界品牌500强”。2018年前三季度海尔的营业额更是高达1381亿元。从海尔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以及在这四十年中我们取得的巨大成绩。
4.影响
随着城市经济体制的实施,我国城乡经济出现迅速发展。我国经济急速上升,国民生产总值、城市人均收入等等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87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家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都比1978年翻了一番。
1985年永载史册的一年,中国城市经济开始了持续发展,中国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这一年,_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再次荣登美国《时代》周刊,被评为“年度风云人物”。
中国人的脚步并没有因为这些成就而停止,随着中国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决定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家一起读课本40页的最后一段,并回答问题。
(1)提出:1992年,中共__大召开。此次会议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进一步明确:1993年,中共__届__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3)定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我们来解读下定义。这里有几个关键词:一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这是前提,是由我国的社会制度决定的,也是我们必须坚持的。二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宏观调控是指国家通过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调节和干预,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是为了维持市场的稳定性,在尊重市场调节的前提下进行,以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那么我们来对比下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地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我国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该政策的实施,我国的国有企业加大了改革力度,开始建立股份制、公司制,向现代企业制度迈进。我们一起读课本的41页第一段,了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成为了今天世界上的经济大国,在世界上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2013年11月13日美国《时代》周刊在其封面上用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写了“中国赢了”!这是该杂志第一次在封面使用两种文字。
在这期杂志中美国欧亚集团总裁写了一篇名为《中国经济准备好赢得未来》的文章。文章写道:“此时,是中国,而不是美国,已然成为全球经济舞台上大的角色。”“今天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比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主导国际体系的美国模式更为完备,甚至更可持续。”
2023年八年级下册历史说课稿【篇7】
课程标准内容:
了解深圳特区的发展,认识_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统编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上一课对内改革相对应。以深圳特区为例,了解_积极推进对外开放,把对外开放确定为加速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
学情分析:
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已经了解了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对内改革的相关知识,为本课的学习做铺垫。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能够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但不善于独立思考,能动性较差。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认识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掌握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发展变化,了解重要历史人物推动社会发展。
时空观念:利用地图掌握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史料实证:通过比较改革开放前后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发展变化,理解对外开放的宏达历史意义。
历史解释:通过学习了解为什么要设立经济特区?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重大历史意义。
家国情怀: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并支持我国的大政方针,关心国家大事,与时俱进。
教学重点:
经济特区的建立和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以深圳为例认识_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贡献、知道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史实。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教学过程:
活动一:复习巩固
1、1978年,_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____的召开提出了基本的指导思想。
2、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______上来。实行_______的历史性决策。
3、组织上,形成了以_______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4、20世纪80年代,在国家的支持下,农村逐步实现了以包干到户、包产到户为内容的_______。城市进行以_______为中心环节的国有企业改革。
【设计意图】本节课知识与上两节课联系性较强,设置复习巩固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回顾前两课知识点,更容易做好衔接。
导入:(音频《春天的故事》)正在播放的这首歌曲,歌颂的是伟大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_,__届__全会后,在对内改革的同时,他又把对外开放确定为加速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基本国策,为什么要对外开放?如何对外开放?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九课《对外开放》。
活动二:小组讨论
问题设置:
1、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条件有哪些?
2、这些条件中,哪些是我国具备的、哪些是我国不足的?
3、如何克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短处?
学生回答:技术、资金、劳动力、市场、经验等。我国有广阔的市场和重组的劳动力。但是技术落后,经验不足,资金短缺。建立经济特区,积极引进技术、经验和资金。
老师:我国最先设立的经济特区有哪些?从地理角度看,都在那两个省?
学生: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在广东省和福建省。
(老师补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在不断地摸索中前行。我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设置特区,先行试点,再逐步推广。)
老师:请同学们结合史料思考,经济特区到底特别在哪?国家没什么选择在广东和福建先设立经济特区呢?
史料:1979年春,_在与广东省领导谈话时,提出在那里可以划出一块地方来,叫特区。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要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来。几个月后的一份中央文件中指出: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资源比较丰富,具有加快以经济发展的许多有利条件。中央确定,对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地方以更多的主动权,使之发挥优越条件……把经济尽快搞上去,这个重大决策,对加快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3课》
老师总结:“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范围,在这里实行与其他地方的经济政策,如减免税收、给予特殊待遇等,以吸引外资,推动国家经济发展。
广东福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毗邻港澳,可以吸引大量侨资;依靠大陆腹地,自然资源丰富。
【设计意图】教材中对于这一部分叙述完整,表述清晰;内容上不难理解。因此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活动三:体味成果
材料一:改革开放前后深圳的变化
——图片选自统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材第9课
材料二:深圳本来只是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深圳建立经济特区后,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精神和“三天一层楼”的建设速度,几年时间就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1984年_视察深圳后,欣然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选自统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材第9课
老师:实践证明,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其重要的示范作用。
【设计意图】用图片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设立经济特区带来的变化,加深对国家大政方针的认同感。
活动四:地图应用
老师:试点的成功,证明了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正确性,1984年,_指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经济特区就像一个伟大的支点,撬动它,就撬动了中国旧体制的巨石,打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
请同学们拿出历史地图册,根据教材相关内容,找出1984年以后我国新开放地区,并做好标注,仔细观察并思考,我国开放格局的特点。
归纳:
18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18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地区定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后扩展到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市县
1888年,设立海南经济特区
1990年,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1992年,开放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边境城市、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首府,几年后,又开放了一大批内陆市县。
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设计意图】学生动手标注,发现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更有助于加深记忆
活动五:小组讨论
材料一:中国代表签署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
材料二:世界贸易组织,英文缩写为WTO,是处理世界贸易问题的重要国际组织,负责制定和监督执行多边贸易规则,组织多边贸易谈判,解决各成员间的贸易争端。2001年11月,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世界贸易组织第__届部长级会议上,举行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签字仪式。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拥有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带入全球贸易体系,参与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助于中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但也给中国的经济体制带来挑战。
——选自统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材第九课
老师:根据两则材料思考并讨论
1、中国为什么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给中国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3、面对挑战,中国该如何应对?
归纳总结: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机遇:它有利于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挑战: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的弱势产业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如果不加快改革的步伐,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关税的大幅度减让,外国产品、服务和投资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国内一些产品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
应对: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引进先进技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进行技术升级,提高我国产品竞争力;坚持可持续发展。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相对较难理解,结合小组智慧,激发学生兴趣;在世界经济浪潮中,面对机遇和挑战,该如何应对?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课堂总结:同学们,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目睹了对外开放政策下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了解了“经济特区—沿海开发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点线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也看到了加入世界贸易的历史性一刻。改革开放的成功离不开_同志的高 瞻远瞩、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英明抉择,更离不开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让我们一起携手,为新世纪中国的腾飞贡献自己的力量。
(1)每一个教学活动中含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并设【设计意图】版块。
(2)引用的文字及图片材料请展示在教学设计中。如确实无法展示(如视频音频)请文字描述即可。不要插入超级链接。
板书设计:
第9课对外开放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1980,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二、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特点:点线面结合、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