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重要简答题归纳

业鸿3932分享

历史更需要理解,脱离书本谈能力是不现实的,你知不知道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有哪些重要简答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重要简答题归纳,欢迎大家来阅读。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重要简答题归纳

七上历史第四单元重要简答题

第16课 三国鼎立

1、曹操为官渡之战做了哪些准备(①②③④)?

①挟天子以令诸侯,拥有政治优势;②招揽人才;③采用屯田的措施,增强经济实力;④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火烧乌巢的战术。

2、官渡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特点、影响?

200年 曹操VS袁绍 曹操胜 以少胜多 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3、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特点、影响?

208年 曹操VS孙刘联军 曹操败 以少胜多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各自的建立时间、人物、都城?

魏 220年 曹丕 洛阳

蜀 221年 刘备 成都

吴 229年 孙权 建业

5、三国时期的吴国怎样发展自己的?

发展造船业、海外贸易,孙权派将军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陆的联系。也证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1、三国灭亡的顺序?哪个政权统一了三国?

蜀、魏、吴 西晋

2、西晋建立的人物?时间?西晋统一全国的时间?

司马炎 266年 280年

3、西晋发生“八王之乱”的影响?(①②)

①西晋从此衰落,加速了西晋的灭亡

②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高潮。

4、北方哪些少数民族内迁?

匈奴、鲜卑、羯、氐、羌

5、西晋灭亡后北方处于什么时期?

十六国时期

6、十六国后期哪个民族统一了北方?政权?建立者?

氐族 前秦 苻坚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1、灭亡西晋的民族?时间?

匈奴族 361年

2、东晋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统治范围?

317年 司马睿 建康 南方

3、南朝包括哪几个政权?疆域最大的是哪个?

宋、齐、梁、陈 宋疆域最大

4、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①②③④)

①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②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③江南地区战乱相对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④南北方劳动人民辛勤的劳动。

⑤统治者比较重视

5、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各是什么?影响?

农业 :荒地被开垦、兴修水利;犁耕、粪肥;育秧移栽、麦稻兼作;

手工业:快速发展,

商业繁荣:建康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为日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6、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对现在经济发展的启示(①②③④)

①充分利用并保护优越的自然环境;

②重视科技和人才;

③保持安定的社会环境;

④加强区域间经济合作交流。

7、实行过分封制的朝代:西周、东周、西汉、西晋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1、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成语?影响?(①②)

东晋VS前秦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①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②南方的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淝水之战前秦战败的原因?(①②③④)

①统一时机不成熟——根本原因;②民族融合不充分,民族矛盾严重,内部不团结——最主要原因;③苻坚轻敌,指挥不当;④战火烧到南方,不得民心;⑤东晋团结一心保家卫国,指挥有方。

3、淝水之战后北方哪个民族兴起?政权?统治范围?

鲜卑族 北魏 黄河流域/北方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①②) 影响?(①②)

1)494年迁都洛阳。2)推行汉化政策: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北方各族的封建化。

5、北方民族交融的表现?(①②③④)

①生产生活上:各民族互相学习。

②政治制度上:学习汉族君主专制。

③经济文化上: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

④民族心理上:民族隔阂、偏见逐渐减少。

6、民族大交融的影响?(①②③)

①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②丰富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文化;③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基础。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1、农业领域的人物、著作、地位?

贾思勰 《齐民要术》 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祖冲之的成就?

①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②著有数学名著《缀术》;③还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④还擅长机械制造。

3、曹魏时期的书法家代表是谁?书圣是谁?代表作?

锺繇、胡昭 王羲之 《兰亭集序》

4、魏晋时期的画家代表是谁?代表作?

顾恺之 《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5、石窟艺术的代表有哪些?

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初中历史到底怎么学

高精度巩固知识点

1)精读课文。要逐字、逐句、逐段地反复阅读,思考词与词间、句与句间、段与段间的前后关系,弄清每一个知识点,做到完整地回忆课本。

如世界现代史“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一目就要弄清四个知识点:一是经济危机出现的原因;二是经济危机的出现;三是这次经济危机的特点;四是这次经济危机产生的影响。

这四个知识点又是相互联系的,共同构成了关于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完整知识体系。

2)把握内涵。在弄清知识点的基础上还须向细处分析,进一步把握每一个知识点的全部内涵。

2

高准度把握历史概念

1)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弄清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作出准确定义的前提。

2)完整归纳概念内容。

3)区别概念的异同。在复习中应把同类或相似、相近的概念进行对比,区分其异同点,从而提高对概念的准确把握。

4)运用概念分析问题。仅做到对概念的理解还不够,能运用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来分析历史现象才是复习中的理想境界。

3

高密度串联网络

知识网络是知识内在的点、线、面交织而成的有机整体。在复习中,必须抓住教材中各知识点的联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知识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形成科学的知识网络。

1)抓点

如士族制度问题,可抓住四个点:

第一点:魏晋时期,在地主阶级中形成士族制度;

第二点:东晋南朝时期,士族势力发展;

第三点:南朝末年,士族势力渐衰;

第四点:唐朝末年,在农民起义打击下,士族被进一步摧垮。

这样,对士族问题就有了完整而明确的认识。

2)串线。“线”是有内在联系的历史事件构成的知识线索。

如秦朝的皇帝、三公、郡县,两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宋朝的“杯酒释兵权”和元朝的行省制度;

明清的废丞相、八股取士、军机处和文字狱。

这些都是“点”,由这些点构成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建立、巩固、加强的发展史。

3)铺面。“面”是历史某一时期或阶段的全部内容构成的知识整体。

总之,只有系统地把握历史知识结构,才能比较轻松地掌握一个时期或阶段的整体内容,进而捕捉历史的阶段性特征,解题时才能撒得开、收得拢。

4

全方位分析历史现象

教材是按照时间顺序对历史进行叙述的,是一个平面系统。但高考命题则往往抽取历史线索,挖掘知识联系,古今中外、纵横交错形成立体系统。

因此,备考复习不仅要点线面结合形成知识网络,而且要在此基础上拓宽、挖深、抬高,全方位分析历史现象,形成立体知识体系。

1)相对完整的叙述+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

2)宏观分析+微观考查。

3)显性联系+隐性联系。

“显性联系”是教材中历史知识间较明显的联系,而“隐性联系”则隐藏于知识之间。换言之,就是所谓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而隐性问题是对显性问题的深化、概括、比较和系统化,显性问题只有通过隐性问题才能提高其自身的价值。

5

多角度比较人物事件

在历史测试的四种题型中,无一不涉及到比较能力,因此,学会科学的比较方法,掌握一定的比较技能,尤为必要。

1)把性质相同或相似的人物事件进行比较,分析其不同背景、特点、作用或实质等。

如两次世界大战、三次科技革命,各有其背景和特点;

再如我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作用,从政治上看主要有三类:

一是“推翻”,如秦末农民战争,西汉绿林赤眉起义,元末、明末农民战争;

二是“瓦解”,如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唐末黄巢起义;

三是“打击”,如太平天国运动。

2)把性质相同但分布于不同历史阶段的历史事件加以分析比较,理清发展线索。

如对中国近现代史上几次大的革命运动进行分析比较,既可以认识其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又可以系统地把握中国革命史的全过程。

3)把同类历史事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进行比较。

如资本主义的侵略扩张,在工业革命前后就具有不同的特点。

4)把某些表现相同而性质不同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认清其不同实质。

如唐代手工作坊和明代手工工场,清政府向列强大借外债同现阶段我国向资本主义国家贷款等问题。

6

科学化评价人物事件

要想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要掌握评价的尺度、角度和信度。具体说来,应做到以下几点:

1)立场正确。

要站在正确的阶级立场(人民的、爱国的立场)和社会立场(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进步、国际主义和改革探索等)上看问题。

2)观点鲜明。

评价历史人物要坚持“时势造英雄”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两个基本观点。

3)方法得当、客观公正。

要全面而准确地分析和评价,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区分不同的阶段。运用辩证分析法、阶级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等方法进行全面而综合的分析,切忌简单化、片面性和绝对化,要注意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局部和全局、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7

简化概括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浩瀚庞杂,要把其浓缩、概括、提炼成简明扼要、要点明确的知识点、知识链才能有效地掌握教材。

1)抽取要点;即正确选用课本中的关键字词或章、节、目标题,或者用自己的语言精炼准确地表达出来,形成知识要点。

比如苏维埃政府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可提炼成:①收企业;②征余粮;③禁商贸;④配物品;⑤强劳动。

2)时间作序;即以时间为序来组织知识。

3)逻辑划块;即按照有关知识的逻辑关系进行分块概括。

如中国古代各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可以分析以下4个方面概括:

第一方面: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第二方面:经济发展、社会繁荣;

第三方面:民族融合和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第四方面: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等。

8

灵活化运用历史理论

1)对任何历史问题的分析,都必须以理论为根据,否则就无法保证得出正确的结论。

因此,必须系统地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注重运用理论分析历史问题。

例如分析拿破仑的有关历史问题,就可以运用不同的史学理论,从一下三个角度入手:

一是可以运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分析拿破仑在政治舞台上的出现;

二是运用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分析拿破仑帝国的政权性质;

三是运用质量互变原理分析拿破仑对外战争性质的变化等等。

2)只有坚持运用史学理论分析问题,史学理论水平、分析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平时要选择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试题,进行史论结论合训练。有目的、经常性的练习,必然会促使灵活运用理论的能力不断提高。

初中历史记忆方法

1、图文结合的方法

对于历史这门学科来说,特别是初中历史,基本停留在对历史根须念和定义的认识节段,在这个节节段,有大量的历史图片供同学们欣赏和参考,要具体结合地图,人物图片,时代背景图片。这样才能对做出一个全景展现,极有利于历史的学习方法,并且在学习这些地图或图片的时候,也就基本了解了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2、课后注意对知识点的串联整理

课文中的历史知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历史事件的起因、过程、发展和结果等都是遵循一定历程或规律的,一定要对知识点进行串联,这样知识点就会记得更加牢固,也不易遗漏知识点。

3、规律记忆

历史知识虽然浩如烟海,但是如果我们依据历史自身的规律进行记忆,常常能起到触类旁通、一石三鸟的作用,还可能帮助你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如分析中国古代历次农民起义的原因时,虽然引起起义的直接原因各不相同,但其根源无外乎:(1)封建暴政;(2)土地兼并;(3)自然灾害等。

    79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