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下册第一单元课后反思

舒洪0分享

历史就是人类的一部活动史,离开了历史人物也可以说历史教学就无从谈起,作为一名历史老师,就需要时常进行教学反思。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初一历史下册第一单元课后反思,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

初一历史下册第一单元课后反思

初一历史下册第一单元课后反思精选篇1

《三国鼎立》一课的内容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展示自己历史知识和口才,在讲到“赤壁之战”时,请学生可以根据课外资料、教材来说说赤壁之战,学生们立即炸开了锅,都想试一试,一位学生绘声绘色的讲述了孙权和刘备走上联合的经过,还有同学讲述了黄盖的苦肉计......教室里掌声阵阵。这时一位平常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站起来了,讲述了赤壁大战时的场景以及曹操是如何仓惶出逃的,最后总结:“安徽赤壁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古战场,有机会一定去看看”。听完后我注意到这个同学把赤壁所在地说错了,不是在安徽而是在湖北,但我不忍心泼冷水,还鼓励性的说了声“你真不错”,并没有纠正他的错误。

下课后我仔细想,总觉得那样处理不对劲儿。自从实施新课改以来,特别是在公开课的课堂上充满着“你真不错”、“你能行”、“你真棒”等表扬的话语。虽然这些表扬话对孩子来说是一种鼓励,但过度的、甚至不切实际的表扬给孩子带来的就完全是好处吗?我的上述处理方式,让学生接受了错误的知识。作为教师,这是一个不小的错!

其实,学生听多了赞赏的话,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当学生做得不对的时候,一定要立即指出他的不足。只有发现了不足,改正了不足,才能不断进步,也才能坦然地面对别人善意的批评、提醒,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所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老师一定要给学生一个中肯,公正的评价!

初一历史下册第一单元课后反思精选篇2

本课是唐的民族关系课,大唐盛世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文学、艺术、外交等方面,也体现在民族关系上。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历史中,学习、理解唐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民族交往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掌握基础知识,搜集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等。这些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运用了归纳法、比较法、小组合作学习、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学中设计了分组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每组有规定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组内积极合作完成,然后评出优胜组。这一方法果然奏效,学生很快完成了学习任务。并且对收集到的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纷纷展示交流,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有声有色,图文并茂,体现了新课标、新理念和新技术的完美结合,达到了知、情、意的统一,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教师可谓想方设法,精心设计。每个环节的衔接与过渡自然得体,恰到好处。从时间分配上看,整堂课时间分配合理,因为唐与突厥、吐蕃的关系是本课的重点,所以活动较多,占时较多。从教师的教态,仪表等方面看,教态自然,仪表得体,语言幽默、风趣不失严谨,板书主要内容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教学中把唐代少数民族的发展与今天少数民族地区的巨变对比,突出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正确,激发民族自豪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树立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意识。

初一历史下册第一单元课后反思精选篇3

现在的历史教学开放性比较强,学生喜欢一些新鲜的观点,一些好的历史故事,但我们总是将重点放在所谓的“考点”上,使我们的历史教学缺少了思想性,学生的思维火花碰撞不起来,有些有一定见解的学生受到压制,课堂的民主氛围不够活跃,让我们的课堂变成“读、记、背、做”的重复模式,学生的兴趣自然就降低了。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一定的观点来表述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多发言,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如对秦始皇、武则天等人物的评价,现在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学生都有自己的关于这些人物的见解,教师不妨开个讨论会,让学生见仁见智,展开激烈的辩论。当然有些老师认为这样是在浪费时间,就是讨论也不会有什么结果,并且不会有一个统一的答案。这样会让学生认识上产生模糊,会影响学生考试时的“标准答案”。我觉得学历史就是为了让学生有自己的观点、见解,没有必要强求统一,只有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做到“以史为鉴”就可以了,死记硬背那些条条框框有什么用呢?

历史包含丰富的人生哲理,给学生的生活学习提供了很多的经验教训,这才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根本目的。但现在我们都将经给念歪了,认为只要熟记答案,考出好成绩就是学好历史了,我觉得对学生人生理想、未来发展没有多大益处。因为我们的教育是着眼于未来的,不是让学生为了“分”而学,是为了“成人”而学,为了健全人格而学。

历史知识博大精深,需要获得的思想很多很多,如从历史人物上学做人,通过历史事件学会国家兴衰的道理,通过比较、概括学会辩证地看问题等等。学生有了对历史规律的认识之后,就能独立地分析问题,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终极目的。

初中阶段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尚欠缺,有些想法还很幼稚,但也有闪光的地方,我们教师要及时鼓励、引导,要让他们积极地去探究、去发现。要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学会针对一个小问题展开研究,搜集资料,最终形成自己的历史思维。

总之,要学好历史这门课不是很容易的,学生不重视,课时量又少,展开探究的空间也不能过分扩大,以免给学生造成负担。课上要兼顾知识传授和思维拓展,两者不可偏废。

初一历史下册第一单元课后反思精选篇4

很清楚的记得:在学习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一课时,我设计的教学过程,有两个环节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第一个环节:说一说你所知道的三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话一出口,许多学生按耐不住情绪已经站了起来,高高举起了手,我采取了各组竞赛的方式,给他们均等的机会让他们展示成语故事:让我没有意料到的是有些同学说出了成语故事,而且还简单讲到了故事情节和故事中涉及到的人物,许多同学发出了啧啧的称赞声,显然他们对个别同学讲到的成语故事是比较陌生的,还要求讲述者大声一些,再讲细致一些。我深深感觉到学生对这一活动意犹未尽,于是留了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展示。

第二个环节:分析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取胜的原因?

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我引导学生分析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利的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第一是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第二是曹军兵多骄傲自满,第三是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接着我开放课堂,请同学们说说:你从其他渠道了解到的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取胜的原因还有哪些?

有同学大胆发言:赤壁之战是在七月天里,曹军来自北方不习南方生活,所患瘟疫非常严重,死者很多,这就使曹军士气受到损失,战斗力受创。因此我认为曹军失败的原因中有一点不能忽视那就是----瘟疫。

我问大家:你们认同他的说法吗?

绝大多数同学表示同意认可。

这时我已经意识到这位学生的发言已经补充了我的授课资料。同时让我再一次认识到延伸和拓展课堂教学的重要性。面对学生所具有的动态性资源,我可以顺着学生的价值取向进行挖掘,跟着学生走。这样不仅可以把课堂资源延伸到课外拓展,还可以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激发他们积极探究的情感。让学生最终知道:我说的不是权威,教材也不是权威,事实胜于雄辩。通过大家的广泛交流可以越过教材,穿过课堂,让学生和我在交流中共享资源。

初一历史下册第一单元课后反思精选篇5

本学期即将结束,回想这个学期的教学工作,我感觉到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不足,为此,我也思索过很多。

作为历史老师要教给学生们什么,怎样教给他们?这两年来的教学工作告诉我,要让学生们学好你所教的学科,就得让他们对你所教的学科感兴趣。而在一中这块教学沃土上,语、数、外几乎站领了学生大部分时间,他们会对历史感兴趣吗?我该怎么做?一边教学、一边尝试、一边反思,使我逐渐领悟到,只有爱学生,并懂得怎样去爱,当他们愿意与你交流,喜欢听你讲课时,说明他们已经对你所教的科目感兴趣了。

仅仅是感兴趣还不够,为什么呢?因为,在中考这根指挥棒的牵引下,学生们的重心都是放在主课上,他们不会用更多的时间来背、默历史这门学科了。由此,我们也就能想到,在没有多的练习作业的情况下,没有被重视的学科,想有好的成绩,仅靠课堂上45分钟是不可能有好成绩出现的。

不管历史的前景与命运如何,作为一名历史老师,我会一如既往做好自己的教学本职工作,从点滴做起,上好每一节课。从课堂教学着手,强化课堂45分钟,注重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分析与讲解,让学生理解历史和了解历史,同时注重以考定教,强化知识点的识记及练习,巩固复习、督促到位,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向课堂要质量。

在今后的历史教学工作中,我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做到多学习、多钻研。取他人之长,多听课,包括其它学科的,学习他们的长处,好的教学方法;吃透教材,把握重难点,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切实可行的教案。平时抓好培优转差,多鼓励,帮助他们理清知识点,让他们看到希望;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耐心的教给他们学习历史的方法,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历史的机会。

    75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