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试题及答案
一般来说,对于高三历史复习试题及答案正式出来!高三会教给我们奋斗,每个人都有无尽的潜力,每一个人都有无穷的提升空间。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借鉴,下面小编精心准备了高三历史复习试题及答案内容,欢迎使用学习!
高三下册历史复习试题
1、春秋战国时期,无视“礼法”的各诸侯国比以往更加重视筑城,有学者认为当时出现了一场“大规模的筑城运动”。这一时期城邑数量之多,现于《春秋》《左传》《国语》者即达1016个,其中有“国”名为城邑之名者百余。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各诸侯国的统治者拥有空前集中的财富
B.形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国家政治结构
C.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D.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
2、“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其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
B.中央分散相权、强化皇权,削弱地方、强化中央集权
C.挑选精兵强将,充实禁军
D.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
3、归纳历史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宋朝具备的历史特征有()
①机构重叠,权力分散,繁复而低效的政府
②城市繁荣,商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兴起
③以文治国,文官制度完善,书院教育发达
④科技文明居历代之首,古代科技发展的黄金时期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4、隋朝科举制度规定,考生不分民族、出身和地位,一律平等,按考试成绩录用为朝廷官员。这反映了当时推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稳定
B.加强专制制度,巩固统治基础
C.扩大入仕途径,加强统治基础
D.打破特权垄断,提高专制政体
5、明初制度,京官三品以上乘轿。其它官员骑马;到了明代中期,士大夫“始骑马”,不久“皆乘轿”;而到明代后期,一般的读书人都可以乘轿出行。这反映了明朝()
A.科举制推动知识分子地位的提升
B.士大夫率先奢靡的行为影响深远
C.经济繁荣促进了交通工具的改善
D.礼法观念松驰带动社会习俗变化
6、“他们因在日常生活中接近皇帝而受到宠信,又由于皇帝对外朝官不放心而有意识地把商议军国大事的权力和部分执行权交给近臣掌握。”
据此判断“他们”是()
A.内朝成员B.三省长官C.内阁大学士D.军机大臣
7、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执政官后,规定:“元老会议检查每一个人的谋生之道,惩罚没有行业的人”,“全家迁来雅典从事某种行业的人可以归化为雅典公民”。
这些规定()
A.使债务奴隶重获自由
B.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石
C.有利于平民政治地位的提高
D.有利于推动雅典经济的发展
8、梭伦废除了以城邦公民人身作抵押的所有债务,以财产多寡为标准重新划分城邦公民的等级,设立四百人会议作为行政机关。这些措施()
A.调整了公民内部不同阶层的利益关系
B.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建设走向顶峰
C.体现了机会均等、公开、公平的原则
D.实现了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的设想
9、伯里克利对“梭伦改革以来历经一百多年的规定做了重大的、实质性的修改”。
这一修改主要体现在()
A.“解负令”B.参与公民大会的资格
C.选官的范围D.陪审法庭陪审员的资格
10、雅典把损害公民利益的人流放国外但不得动其财产。其中渗透出的基本原则与古罗马法律原则相符的是()
A.不告不理的原则B.民主集中的原则
C.人人平等的原则D.保护私有财产的原则
11、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共和国颁布《十二铜表法》,其中的十个法表主要是由贵族编订的并为其利益服务,在引起平民强烈不满后,才增编两表,虽然《十二铜表法》并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法典的编撰却被认为是平民的胜利。
这是因为()
A.是在平民主导下诞生的
B.奠定了“万民法”的基础
C.体现了罗马公民的意志
D.限制了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
12、恩格斯说,以罗马法为蓝本的《拿破仑法典》.不愧为”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他还说,“即使在英国,为了私法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得不参照罗马法的诸原则”。
恩格斯的这一论述表明()
A.罗马法是罗马帝国的统治支柱
B.各国法律的制定都参考罗马法
C.近代欧洲立法深受罗马法影响
D.罗马法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法律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又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藉颁赐给边疆民族。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采用封爵、给俸,实施年班朝觐和联姻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孙中山在《三民主义提要》中说道:“吾人既欲实行民族主义,当以美为模范,以汉人之文明,另造一五族混合之新民族。如满蒙等怀疑及于并吞,则并以平等待遇加之。平等待遇之先,须先之以调和,则须弃汉族之名称,另造一民族名称,曰‘中华民族’。”孙中山的民族观后来成为南京国民政府制定边疆政策的主要依据。国民党在历次大会的宣言、提案及重要讲话中,对边疆的范围均有涉及。1929年,中国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蒙藏与新疆之决议案》提道:“随此数地人民之方言习俗,与他省不同,在国家行政上,稍呈特殊之形式,然在历、地理上,及国民经济上则固同为中华民族之一部,而皆处于受帝国主义压迫之地位者也。”该提案将新疆与蒙藏列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并突出了蒙、藏、新地区在国家行政中的特殊地位。
——摘编自王德《中国传统民族边疆观念的演变与近代民族边疆观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理边疆的措施与特点。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相比南京国民政府边疆治理理念有哪些发展,并说明其发展的原因。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斯巴达作为希腊的城邦,其面积也不过相当于今天北京市的一半,而雅典面积相当于北京市的七分之一,其他小邦则仅相当于现今中国的一个乡镇的大小。
材料二公民大会时间长短不定,处理例行公事仅一个上午,较大议案可能要拖一天,如战争与和平问题,常需开多次会议才能确定。
材料三克利斯提尼时期:制定“陶片放逐法”,在公民大会上,凡公民认为某人的行为有损公民利益,就把他的名字写在陶片上,如写名的人数超过6000,就意味着多数通过,那个人就要被流放国外10年。伯里克利时期:五百人会议通过抽签从10个部落中各选50人组成,共500人。陪审法庭由十个部落从3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中选举产生,每部落各选600人,共6000人。
材料四如果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则债权人有权拘禁债务人,甚至可以给债务人戴上脚镣。在拘禁债务人60天后,双方未达成和解则债权人可以连续3次把债务人牵至广场集市出卖。如果第三次没有出卖掉债务人的,或者没有人为债务人代为清偿和提供保证的,那么债权人就可以把债务人卖到外国甚至是杀死债务人。如果债权人是多数的,就由债权人对债务人的肢体进行分配。
1.材料一反映了古代希腊城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雅典民主政治顶峰时期的公民大会的职能。
3.材料三中抽签选举的方式有什么优势和缺陷?
4.读材料四,判断它可能出自哪部法律?
高三下册历史复习试题参考答案
1.C
解析: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无视‘礼法’的各诸侯国比以往更加重视筑城”,这一时期有“国”名为城邑之名者百余,联系所学可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诸侯国国力增强,分封制遭到破坏,主要原因是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项正确。
2.B3.D4.C5.D6.A
7.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梭伦改革在手工业方面的措施,有利于雅典手工业的发展,从而推动雅典经济的发展,因而选择D选项。材料未涉及债务奴隶,排除A选项;材料反映的是经济方面的改革内容,B、C项与题意不符。
8.A
9.C
解析:伯里克利时代除十将军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故选C。“解负令”是梭伦颁布的措施,故排除A。只要是公民,就能参与公民大会,梭伦时期也是如此,故排除B。公民都可以成为陪审法庭陪审员,梭伦时期也是如此,故排除D。
10.D
11.D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十二铜表法》的颁布,罗马法由习惯法发展为成文法,使贵族不能随意解释法律,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利益,因此是平民的胜利,D正确;《十二铜表法》是在平民和贵族矛盾激化斗争的情况下产生的,并不是平民主导的,A错误;奠定了“万民法”基础是公民法,B错误;《十二铜表法》实质上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C错误。
12.C
13.1.措施:设立不同的机构以加强行政管辖;派驻军队,完善边疆防御体系;实施宽松的文化传播政策;逐渐弱化华夷之别;制定笼络和安抚少数上层的各项政策。
特点:具有历史继承性,在继承中创新;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始终在“大一统”思想的指导下推行边疆政策。
2.发展:认同边疆民族与汉族的地位平等;强调边疆民族在国家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将治理边疆与反帝斗争相结合;强调民族交融的重要性。
原因: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族观的影响;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意识的不断增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
14.1.小国寡民。2.是权力机构,管理内政、外交、军事防务,对战争与和平等重大问题进行决策。
3.优势:相对公正、公平;劣势:可能会使素质不高的人参与政权,导致国家权力滥用。
4.《十二铜表法》
高三历史复习的提分方法
1.学好高三历史首先要背熟教材
历史属于文科性质,那么背书是前提条件,如果最基础的知识点都没有掌握,历史想要考高分是特别难的。高中历史复习大事年表大家要仔细背背,把时间和历史事件顺序都记好了,最好能用故事的方法把它们串联起来,这样既记得快又记得牢。
高三历史的所有教材都要反复看,每个知识点都要背熟,可以合上书回忆各章节内容,以检验自己是否记牢,没记住的部分再重新背诵。
2.学习高三历史最好要有兴趣
如果对哪门学科有兴趣,这科成绩自然不会低,相信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喜欢一科,就会不自觉的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成绩好了老师也会很关注你,你也就会越发积极,分数也越发的高了。
相反,如果某科成绩差,即使你花了很多时间去学习,也都是走马观花的表面功夫,根本没掌握这科的精髓,题目做了一堆,原题目出现都不会,根本原因就是书没看透、题没做透。
高考前历史复习四大方法
一、回归考点,夯实基础
首先,考生要努力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化被动为主动地去学。如果说前两轮是跟着老师和月考走的话,那么冲刺阶段则应是“让我做主”,对最后总体复习的内容及时间安排心中要有一盘棋。这是回归考点、提高效率的前提。
其次,要仔细研读考纲,明确增删的知识点,避免做无用功。再次,回归考点一定要把课本主干知识的线索理清,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和一个个小专题,对所学知识争取做到“成竹在胸”。
二、关注热点,学会运用
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的命题往往从现实点问题切入,用新材料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考查学生运用已知解决问题的能力。热点问题可以是当年发生的大事,也可能是去年或今年恰逢多少周年的大事。
但关注热点绝不可舍本求末,而把大量时间用于搜集五花八门的所谓“热点”去了,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和自身的基本技能永远是第一位的。
三、消除盲点,查漏补缺
随着复习的不断深入和高考的临近,及时反思自己在备考中的知识盲点以及学法、解题方法的误区十分必要。学生可以将以前考过的试卷系统地翻一遍,特别是多看一看那些错题;如果对书上某些章节的内容总感到不熟,理解不透,建议学生考前可再多看看;对文物图片、数据、表格、地图及注释(多种观点),学生是否都能做到准确提取有效信息,并能前后联系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四、领会新课程理念,强化审题能力,重视掌握解题方法
审题就是不能“定题”,即“这题我做过”,越熟悉的题目越要小心。因为高考试题一般是原创题,命题者有时稍微改动一个字或是一个词,答案就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所以审题一定要仔细。
高中历史基本学习方法
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
(1)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16)对比记忆法:在记忆相类似的事物时,可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异同。
(17)归类记忆法:把要记忆的内容列出提纲,分门别类整理归纳,然后进行记忆。
(18)重点记忆法:记住整个内容中的公式、定理、结论、基本概念、重要句子等重点,作为记忆的“链条”来联系全部内容。
(19)理解记忆法:只有深刻理解了的知识才能牢固地记住它。
(20)推理记忆法:利用一事物引出接近的事物或引出有因果关系的事物来记忆。
(21)网络记忆法:如能把所学的各知识点连成线,组成面,编成网的话,那么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就清晰可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