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李金0分享

在高三的阶段学习中,拥有梦想只是一种智力,实现梦想才是一种能力。挥洒斗志,成就梦想。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三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

高三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高三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资治通鉴》第191卷记载:“建成、元吉至临湖殿,觉变,即跋马东归宫府。世民从而呼之,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杀之。”史称“玄武门之变”。高祖李渊__退位,李世民登上皇位,他的做法违反了

①孔子倡导的“礼”②董仲舒的“三纲五常”

③西周确立的宗法制④唐朝法律的选官制度

A.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

2.《明太祖实录》载:“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城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上述材料反映出明太祖的用意是

A.消除地方割据对朝廷的威胁B.改革官制

C.调节皇权与相权冲突的问题D.强化皇权

3.《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秋七月,初税田”B.“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C.“除井田,民得卖买”D.“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4.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宋代君主__的程度高于唐代

5.安妮女王没有子嗣,她去世后王位就要复归詹姆士二世及其世系,“光荣革命"的成果将要功亏一篑。因此,1701年英国通过法律规定,安妮去世后王位将转入詹姆士二世的德意志表亲索菲亚手中。此举体现了英国政体的本质特点是()

A.以和平方式过渡政权B.完善王位继承制度

C.深受欧洲大陆王室影响D.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6.1871年4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称:“你是高利贷者、承租户、庄园主和农场主折磨的一个乡下劳动者,贫穷的短工和小所有主……你们的劳动的一部分产品要给什么都不干的人……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发布该文告的主要意图是

A.号召工农群众迅速起义B.进一步巩固工农革命联盟

C.宣布彻底废除财产私有D.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

7.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8.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民族觉醒程序与群众基础不同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序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9.查士丁尼时代钦定出版的《法学阶梯》写道:“受法律和习惯统治的一切国家,部分是受其固有的特定法律支配,部分是受全人类共有的法律支配。一个民族所制定的法律,称为该民族的‘民事法律’,但是,由自然理性指定给全人类的法律,则称为国际法,因为所有的国家都采用它”。材料中所说的“国际法”所包含的理念主要是

A.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追求生命、自由、财产和幸福的权利

B.随着罗马帝国疆域的不断扩展,罗马法由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C.凡需要人证的,应在证人的门前高声呼唤,通知他到庭作证

D.期满,债务人不还债的,债权人得拘捕之,押其到长官前,申请执行

10.“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营造出一个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的政体形式。确立这种“政体形式”的法律文件最有可能是

A.英国《权利法案》B.《德意志帝国宪法》

C.法国《1875年宪法》D.美国《1787年宪法》

11.有学者认为:“19世纪70年代的新欧洲……可以看作是唯物辩证法所指的历阶级斗争的新阶段。”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

A.第一次工业革命B.__十月革命

C.《共产党宣言》发表D.巴黎公社革命

12.有人说:“在1517年之前只有一种国教——罗马天主教,不信奉国教者就被戴上一顶持异端邪说的帽子,这种气氛肯定不利于思想独立。宗教改革运动以后,许多不同的国家都接受了宗教思想自由的原则,思索其他学说也比以前安全了。”这里主要强调的是

A.宗教改革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B.宗教改革实现了宗教信仰自由

C.宗教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D.宗教改革维护了资产阶级利益

13.“公民大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解决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所有公职人从30岁以上的公民中选举产生,各机构内部实行集体负责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这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特点是

A.人民主权B.轮番而治C.君主__D代议制

14.《史记》中记载:“(楚庄王十六年,公元前598年)伐陈,杀夏征舒。征舒弑其君,故杀之也。已破陈,即县之。”,“(秦惠文王十三年,公元前312年)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从中可以获得的信息有①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内已经设置郡、县。②春秋战国时期,实际上是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③诸侯国往往在新征服的土地上设置郡县。④春秋战国时期,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15.“如果在夜里行窃的人被人当场杀死,则这种__的行为被认为是合法的。”(第八表,第十二条)以上规定的反映的实质是

A.《十二铜表法》十分严酷野蛮B.极力维护私有财产

C.此法典保护了雅典人民的利益D.重视良好道德的培养

16.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观摩了西安城郊的一个村庄村委会选举后说:“我了解到,像其他遍及中国的近50万个村庄一样,你们很快就要通过选举推举你们当地的领导……只要有选举,人民就有决定权……你们的成就是一个窗口。”这个“窗口”是指

A.人民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B.基层民主得以进一步扩大

C.直接选举制度全面推行D.为政府机构的产生提供依据

17.浩然同学在设计《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巨变》网页时,设计了“思想解放的历程”、“开放格局的形成”、“一国两制的成就”、“农村的新变化”等几个并列的栏目。如果再增加一个栏目,最合适的应该是

A.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中国举办博螯论坛D.2010年上海世博会

18、下表为日本不同所有者的股票分布状况(%)。对其解读最合适的是

所有者

年份政府和公共机关法人金融机关其他国内法人外国法人个人其他

1950年3.212.611061.311.9

1960年0.223.117.81.146.311.5

1969年0.332.221.33.240.12.9

A.战后日本政府解散了财阀B.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C.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程度高D.资本占有结构社会化

19.美国的国务卿基辛格说:“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这句话在表达

A.当时世界美国是的超级大国B.国际新秩序与旧秩序完全不同

C.当今世界呈多极化趋势,美国难以独霸世界D.美国的国际地位非常矛盾

20.西方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这样评价某历史事件:“顺利地在旧瓶里装进了新酒,还不至于引起旧瓶爆炸——这可以说是一种宪法方面的胜利,这种胜利应该当做一种惊人的技艺。”这位史学家评价的是

A.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B.美国总统共和制的确立[

C.法国共和制战胜君主制D.近代德国宪法和议会装饰下的皇帝

二.非选择题(40分)

21.(20分)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完成下列问题。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走上近代化道路的国家。它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成就都为世界提供了范例。可以不夸张地说,英国开创了一个新的文明——现代文明。

(1)17,18世纪,英国是怎样在政治、经济、思想、科学方面为世界提供范例的?(8分)

当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的时候,争取民族独立,追求世界近代化潮流这一时代课题紧迫地摆在中国人面前。通过变革政治,推动社会近代化是先进中国人进行探索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材料二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由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2)上述材料分别是近代哪一政治派别的主张?根据材料分别概述其基本内容。为实现上述主张,他们分别进行了哪些实践活动?其共同目的是什么?(6分)

新中国建立以来,共和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建设强大而现代化的国家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艰苦的探索。

(3)简述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立的前提及过程。(3分)

(4)综观历史,你对现代化问题有哪些认识?(3分)

22.(10分)材料一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中、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国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防皇机,克洪业者,惟其明略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西晋)陈寿:《三国志》

材料二当时只有蜀先主可与有为耳。曹操自是贼,既不可从,孙权又是两间底人,只有先主名分正,故(诸葛亮)只得从之。——(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公平地说来,曹操对于当时的人民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对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在我看来,曹操在这些方面的贡献,比起他同时代的人物来是的。例如诸葛亮是应该肯定的人物,但他所凭措的西蜀,在当时没有遭到多大的破坏,而他所成就的规模比起曹操来要小得多。然而诸葛亮却被后人神化,而曹操被后人魔鬼化了。这是不公平的。

——《郭沫若全集》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陈寿、朱熹对曹操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郭沫若评价曹操的标准、指导思想和方法。(5分)

23.(10分)阅读下表内容,回答问题

《封建王朝兴亡表》(部分)

王朝起讫时间与换代方法享年

秦前211年—前207年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被秦末农民大起义__,二世而亡15年

西汉前206年—公元8年由王莽禅代215年

新莽9年—23年亡于西汉末年农民大起义15年

东汉25年—220年

为黄巾农民大起义瓦解,由曹魏禅代196年

三国220年—280年蜀亡于魏(263年)

魏由西晋禅代(265)吴亡于西晋(280)61年

西晋265年—316年亡于匈奴族所建的汉52年

东晋

十六国

南北朝317年—589年

北周禅代于隋(581),陈亡于隋273年

隋589年—618年亡于隋末农民大起义中江都兵变,二世而亡30年

唐618年—907年为黄巢农民大起义瓦解,由朱温后代取代290年

五代907年—960年赵匡胤借兵变禅代后周54年

北宋960年—1127年亡于女真族所建的金168年

南宋1127年—1279年亡于蒙古族所建的元153年

有人据表内容得出的历史结论是王朝更替是简单的重复,而有人则认为是螺旋式上升。评关于王朝更替的某一种观点(请结合唐宋有关史实评价)。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1--10CDBDDCBDAB11---20DAADBBADCA

21(1)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__封建君主制;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2分)经济上:首先开始工业革命,出现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2分)

思想上:出现早期启蒙思想家霍布斯、洛克;亚当•斯密《国富论》主张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2分)

科学上:标志近代科学形成的牛顿力学体系建立。(2分)

(2)材料一: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1分)实践:戊戌变法。(1分)

材料二: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__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2分)实践: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制定《临时约法》。(1分)

共同目的:结束封建__统治,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1分)

(3)新中国的建立,政治协商会议,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任答3点3分)

(4)由于国情不同,各国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和方式不同;民族独立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言之成理即给3分)

22.(1)答:态度:陈寿:尊曹;朱熹:贬曹。

原因:陈寿:西晋尊曹魏为正统;曹操确有历史功绩。朱熹:曹操窃国,名分不正;有违“三纲五常”。(2)答:标准:对人民、民族和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指导思想: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方法:比较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答案来源于材料,注意答题项和答题方式即可,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问题。

23.(12分)参考答案一:我认为王朝更替只是简单的重复,下面就以唐宋更替为例加以说明:政治上,都延续__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思想上,仍然是传统的儒家、佛教、道教思想流行。

参考答案二:我认为王朝更替是螺旋式上升,下面就以唐宋更替为例加以说明:政治上,宋代成功地解决了藩镇割据的问题,从而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大的__割据时期;经济上,商品经济得以较快发展,如城市中打破了市坊界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的出现等;思想上,儒学、道教、佛教三家融合形成了新儒学——理学。

【评分标准】

一等(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

怎么才能学好高三历史

学历史其实是不用死记硬背的,只要带着心去看课本,认真多看几次课本,记清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理清历史线索就可以了。

温故知新”与“温新知故”相结合。“温故知新”反映了学习过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认识过程必然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规律,它告诫我们探求学问应该逐步消化,切忌囫囵吞枣,有的知识由表及里,深思熟虑;有的知识需要由此及彼,融会贯通;有的知识应引进先知,触类旁通;有的知识应该联系实际,具体领悟。然而,“温故知新”也有先天不足,它的知识面狭窄,难以深入下去,所以,在实践中,“温故知新”走向“温新知故”,从后者中找方法和规律,与“温故知新”相辅相成,成为我们学习方法中的重要原则。“温新知故”就是不拘于旧知,在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同时,以新带旧,组成知识的网络系统,显现知识间固有的逻辑关系,从而成为转化能力,提高素质。

上课要专心听,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掌握问答题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再运用所学过的知识作答,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闻外,还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养成浓厚的学习的兴趣:张载说过:“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克成。”杨振宁亦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自学学习的先导,是人们探究世界的动力,是的老师。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

牢记历史教学的目标掌握分析、归纳、综合、比较、概括、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这是进行历史复习时的指导方针,应侧重从这几个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应试性的历史复习,应注意把握模式与事例的结合,即把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作为答题的框架、结构,把各个重大历史事件的事例充当这种模式的基本内容,即使用历史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此种方法的应用是进行各种形式逻辑的练习,以加强自己的应试技巧性。在复习历史教材时,不仅按历史的具体面貌进行,还顾及抽象理论要前后一贯的原则。比较和分类,是我使用得最普遍也是最得心应手的方法、横向的,纵向的,比较始终是训练逻辑思维的有效方法。选择、例举、材料、问答是历史的基本题型,它们的题目和答案中都含有归纳和演绎的万分,所以我在答量特别是答问答题时很注意前后的关联性、条理性和系统性。我总结的历史发散性思维和收缩性思维的并用,思路要开放,要全面,但观点要统一,要准确。即思想要受观点的约束。同时答题时应先有条理的列出答题要点,即观点,然后再根据观点来扩充历史事件,以事实来证论观点,图表始终是解答历史题的一种有效途径。

高中历史的答题技巧

一、选择题:审清两个要素

无论是一般类型的单个选择题,还是专题式选择题,都要审清2个要素,即:条件限制和题目的主题内容。

1、审清条件限制:条件限制一般有时间限制、地点(或国别)限制、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等)限制、人物限制(如唐太宗)等。就时间限制而言,通常有四种情况,一是有明确的时间限定,如20世纪四、五十年代,1861年等等;二是有上限,无下限,如秦代以来中央集权制的发展;三是有下限,无上限,如明朝中期以前我国对外关系的突出特征;四是上下限皆不明确,如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辛亥革命时期等。解答时间限制的题目时首先必须根据历史知识,准确判断时间的上下限制(也就是我平时所说的时间定位)。近年来文综试卷中出现的专题式选择题,除了总序中对时间有限定以外,每一道小题中均有指定的概念,所以做这一类选择题,既要把握总序中的时间限制,又要弄清楚每个小题的时间要求。

2、审清答题主题。答题主题就是指试题所提供的各种材料(材料的形式是多样的,比如图表、漫画、民谣、历史俗语、小说等),也就是命题人要求你所答的主题和主流价值取向。审清了这一要求,选择的方向就确定了。专题式选择题,每小题都有不同的答题主题,考查的主题内容可以是历史事物的原因、内容、目的、特点、性质、结果、影响等,选择的时候注意回答的方向,比如本题要求你回答某一措施的目的,你却选择了客观作用的相关选项。

二、非选择题(包括材料解析题和论述题):做好非选择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把握六种题型

在高考试题中,材料解析题通常以下列六种题型出现:叙述型、综合型、说明型、比较型、评述型和开放型。下面对六种题型做以简单的阐释。

1、叙述型。叙述型是从历史的角度归纳和综合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过程(原因、经过、结果)或历史人物主要的活动。设问往往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或者是直接从材料中提炼论点回答。题目中一般含有“简述”、“叙述”、“概述”、“试述”等提示语,回答时要紧紧围绕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动,把散见于教材中的内容根据要求进行整理,注重考查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归纳总结。

2、综合型。综合型是把分散在教材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它既便于考查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注重考查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解答方法上看,多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答方法解题,是叙述、论证、分析、比较等的综合体。这种题型的突出特点是内容跨度大,能力要求高。

3、说明型。说明型非选择题是对事物的本质或者对事物(事件)进行分析说明。设问中往往包含有“试分析、试说明、表明、体现了、反映出”等词语。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和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4、比较型。比较型是将有某种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现象、人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单项比较与综合比较、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求同比较与求异比较、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四大类。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5、评述型。评述型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阐释、评判和估价,得出符合实际的理性认识。这种题型的一般要求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活动,进行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把不同要求的评述结合在一起,又可以分为:评价与叙述相结合成为评述型题;与论证相结合成为评论型题;与分析相结合形成评析型题。题目的提示语一般有“评述”、“试评”、“评价”、“评论”、“评析”等。评述时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

6、开放型。开放型试题的答案是开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做出自己的选择。试题中一般有“你同意哪种观点(看法)”、“试谈谈……”、“你的认识(体会)是……”“你的认识”等。

(二)审题必须把握的“一、二、三”

“一”是指“一个前提”,即“读懂读透材料(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楚图标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

“二”是指“两个原则”,即“充分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立足材料,联系课本”。首先是“充分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所谓“有效信息”是指与设问相关的内容,往往是材料的中心或主旨。如果有效信息没有被发现,就不能很好地完成问题的要求而影响得分。其次是“立足材料,联系课本”。材料所展示问题的角度不一定与课本完全相同,比如某一个历史事件,课本可能主要叙述其积极性的一面,而材料可能展示其局限性的一面,联系课本是必要的,应该把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与课本所学的相关知识挂上钩,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

“三”是指构思答题的“三个步骤”。即“一看”,看有几个设问;“二找”,找出设问中的求答主题(或项目)和限制条件;“三答”,根据设问组织答案。组织答案时,必须采用“序号化”,如:①②③。

(三)根据设问做答的“五字诀”——述、论、析、比、评

“述”,即叙述。答题时一般按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表达,但要注意的是:(1)题目要求的知识点一定要涉及,不必展开,更不可遗漏。(2)对于概括性较强、时间跨度较大的,要先划分历史阶段,再按阶段回答问题。

“论”,即论证。论证首先应该判断观点和论题的正误,标准有两个:一是实践的标准,二是理论的标准。论证要摆事实,讲道理,首先要用充分的事实证明观点和命题的正确或错误,然后要做出相应的说明、结论或总结。答题强调列举史实要充分和全面,说服力强。

“析”,即分析。一般先要回答“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回答“为什么”。要求考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把历史现象、时间、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去分析其原因、背景,揭示事物的本质,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总结历史作用、影响和历史地位,从而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比”,即比较。对于有比较项目的问题,可以按照要求进行比较;对于没有给出明确比较项目的问题,很多考生往往不知道比什么、怎样比,答题无从下手。掌握下列方法和原则就可以比较完整的进行比较。

方法:以一个事件或者人物为中心,列出相关的项目;然后与另一个对比。

原则:(1)比较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背景、历史条件和目的。(2)比较历史现象的内容、特点、特征、性质、实质。(3)比较事物成败的原因、历史作用、地位、影响、经验和教训等。

“评”,即评论、评价、评析等。要想评论正确,要做到以下几点:(1)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看问题。(2)评论问题的观点立场要正确。(3)评论要以事实做论据。

附一:对历史事物分析的“公式化”模式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的、积极的因素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次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684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