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历史教案10篇

晓欣0分享

历史(希腊语 ἱστορία,通过调查获得的知识 ”)是书面文件中描述的过去及其研究。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二历史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初二历史教案10篇

初二历史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掌握火车和轮船、有线电视、照相和电影、新闻报纸和出版事业等在中国的出现及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意识、创新和探究能力。

3、通过“旧闻播报”、学习成果汇报、“设身处地”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与听从沟通的能力。

4、通过近代社会生活同古代现代社会生活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比较能力和思维能力。古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发展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

5、认识火车轮船的传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认识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但这是以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代价的。

6、认识工业文明的传入改造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促进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

7、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作用,它是历史的进步。

8、认识物质文明的变化是最根本的变化,引起精神领域的变化。

9、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革新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了解并体会近代西方工业社会文明促使中国社会在各领域所发生的变化:近代交通通迅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等。

教学难点

1、分析变化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影响。

2、物质文明的变化是最根本的变化,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潜移默化中渗透物质决定意识的初步的唯物史观。

3、理解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我的想法

一、导入:“旧闻播报”

出示两则新闻太空旅游和烹饪机器人“那么,100年前的中国社会生活是个什么样子呢?”引出课题

二、视频欣赏:“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

那时的中国社会生活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三、小组合作学习

1、分组

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强调社会生活是包罗万象的,除了书本介绍的内容,它还包括了其他方方面面。

分成四组。并提出各组学习过程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a、变化体现在哪里?b、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c、变化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给每个组发相应的补充资料。

2、小组合作学习(十分钟)学生学习过程中,老师着眼于三个方面给于指导:

A、调动成员间的交流、合作。

B、指导学生整合信息(书本、老师发下的补充资料、个人的知识经验),从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中得出结论。

C、指导学生如何采取新颖、生动、有效的方式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3、学习成果汇报

老师给予点评和总结。

四、情景纠错:

五、设身处地:

六、有话大家说:

“博客留言版”

学生以新闻播音员的身份主动的“说”新闻

学生欣赏描述

归纳:(交通通迅、文化生活、社会习俗)

学生讨论、合作

各组派代表上台

参与游戏

培养学生的现场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自然生成认识;科学技术使社会进步、生活变化。

形成感官上的初步认识。为课堂深入做好铺垫。

提出问题提供资料,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的放矢,有椐可依。

引导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方案策划能力、合作意识和思维创新能力。

表达和配合

知识的反馈和巩固

通过具体情境角色扮演,更深刻体会近代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及其局限性。

随意谈体会,提出问题。课堂并不局限于45分钟,将课堂内容向课堂之外延伸。

初二历史教案篇2

一、学生分析

1、初二年段是课改的年段,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刚进入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2、教材重难点

重点:

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

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永和中学的校情和学情,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本课的目标如下:

1、基础知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邓世昌与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2、能力培养:

(1)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体验:

(1)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2)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四、教学方法:

1、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激发学生的目的出发,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想法、意见给予充分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历史学习中应提供主动建构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在课堂上要提供平台给学生展示和讨论,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地图、声音、影像、动画、文字资料,同时,让学生参与多媒体操作,丰富教学资源,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明确概念、启发思维的目的。力图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构思:

1、本课教材共分为黄海海战、《马关条约》、和瓜分中国的狂潮三个子目。为使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前因后果有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做了变动,教学线索安排如下:

战争起因经过结果影响启示

2、根据以上线索,重新组织教材并适当加工,利用真实、形象、有说服力的感性材料加以佐证,使学生的理性认识得到升华和提高。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多角度探讨问题。

六、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展示一副富有趣味的对联进入新课。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下联是:“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提出问题:“玉帛相将”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设问:为什么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残败,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

2、战争起因。提问:对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你有什么认识?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战争的性质。接着用简短的语言讲清中日两国政府对战争的态度,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3、战争的经过。战争经过包括:平壤战役、黄海海战、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利用多媒体演示,把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化成动态形式,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每个战役的特点。再现战争场面,让学生明确概念,掌握要点,启动思维,深化知识。讲完经过后,提出问题:清军为什么战败?让学生去思考探讨,得出教全面的结论,然后展示一副对联:“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战败,割地求和”。

4、战争结果。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内容可浓缩为八个字:割地、赔款、开埠、设厂。这是本课的重点。可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由一名代表阐述条约内容给中国造成的危害。

5、战争影响。教师引导:甲午战争的惨败,除了暴露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以外,这场战争对中国、对日本、对世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还会造成什么影响?这样,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思考,开拓思路,多角度深层次地认识这一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训与启示。从战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这两个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从理论上升华认识,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认识。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这是本教学设计的初衷。

初二历史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和戊戌六君子等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和总结康、梁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

(2)通过讨论“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通过本节课,使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发动的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活动,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中华民族利益的,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从而对戊戌变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奔走呼号,宣传变法,投身改革,要求维新变法。应该学习他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他们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处理方法:运用多媒体投影、图片等直观手段,从康、梁的活动入手,讲清公车上书的情况。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方法掌握“百日维新”的内容。

法的内容:哪些触及顽固派利益,哪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分析支持维新变法的人有哪些,搞清维新变法运动的社会基础,引导学生从力量对比、策略得失等方面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理解变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

分组学导,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渗透点:

(1)用不同形式总结本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训练学生根据史实,掌握论从史出的分析方法。

教学设备:

(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卫星接收的教学资源,中央电教资源库资源。

(3)光盘。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1)小组内学生分工收集,处理有关资料。

(2)学生预习本课,做小报、结构图,分角色表演来总结本课。

(3)结合本课内容进行自我教育。

二、新课讲授:

出示图片《黄海激战》,出示视频《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全国人民感到耻辱,义愤填膺,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深重,资产阶级维新派呼吁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家富强。)

假设:我们都生活在19世纪末这个动荡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中?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总结:和同学们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今天我们就学习当时最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初二历史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情况;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简述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过程与方法:

采用情景创设,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与古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运用发展的观点和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西方社会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同时这些变化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发展观和社会进步观。

教学重点

新式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

教学难点

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

最近央视拍了一部历史剧《社会生活的变化》,该剧一经播出,观众反响热烈,收视率一路飙升,这部电视剧主要讲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在交通通讯、文化生活、社会习俗三个方面的变化,剧情是围绕着祖孙三代人的经历展开的,了解剧中人物。

人物介绍:

张人骏(1847—1927),1868年考中进士,历任漕运总督、山西巡抚、两江总督等。

张制夷(1866—1940),张人骏之子,商人,从事玉石买卖。

张启燊(1892—1967),张人骏之孙,毕业于两江师范大学(现南京大学),后留校做老师。

新授:

(一)寻找变化、初步认知

在了解了人物之后,我们一起熟悉当时的社会背景,学生看书,找找当时社会上出现了的新事物、新变化,用笔把关键词圈出来。

学生自学教材,对课本做一个整体感知,找出近代中国出现的十二个新事物,新变化,并用笔圈出。

(二)感受变化、记录变化

1、交通通讯

(1)1868年秋,张人骏要去京城赶考,千里迢迢,他该如何前去呢?马车、轿子、木船、骑驴等。

(2)到了京城,他要告知苏州的家人平安到达,又该怎么办呢?写信、信鸽。

(3)1908年,张制夷从上海到昆明去收集玉石。他有没有比他爸爸更好的选择呢?火车、轮船。

看视频:找找视频当中说到的中国的两条奇怪的铁路,找找铁路的名称、奇怪之处。

看剧照:找出四种新式交通工具、一种传统交通工具。

(4)到了昆明,又有哪些新的方式,跟家人报平安呢?电报、电话。

小结一:记录变化:近代交通工具——火车,轮船;近代通讯工具——电报、电话。

2、文化生活

(5)1905年,张制夷前往京城做生意。想起父亲当年的遗憾:未能把京城风景带回,与家人一起欣赏。他会有什么好方法呢?照相。

(6)在北京,制夷偶遇到了一件新鲜事——活动照相,看京剧大师在画上表演。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定军山》。

(7)1912年1月2日,70多岁的他辞官在家,依然关心国家大事,他想了解昨天的大总统上任的事,他该怎么办?报纸。

(8)看完报纸,他随手又拿起了一本书,这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出版的书籍,这个机构是什么?商务印书馆。

小结二:记录变化:文化生活——照片、电影、报纸、出版机构

3、社会习俗

(9)那天,老爷子以前官场上的朋友,现南京市长来拜访他。在交谈之际,老爷子那激进的孙子张启燊回来了,老爷子一见他,气就不打一处来。这个孙子是怎么惹恼了老爷子?

看视频,结合时代背景,猜猜孙子会做什么事情惹恼了老爷子。剪发、易服。

(10)老爷子气的不仅是小孙子的打扮,更气的是孙子带回的女朋友与他心目中的人选相去甚远,这是为什么呢?服装:剪发、易服、不裹小脚。没有礼貌:称市长为先生、行握手或者鞠躬礼。

小结三:记录变化:剪发辫、易服、废缠足、改礼节。

(三)探究变化、分析原因

(11)历经这么多的变化老爷子感叹道:这辈子经历的种种变化其实挺好。你知道问“好”在哪里么?

交通通讯方便快捷;生活丰富多彩,人民民主平等。

(12)电视剧的最后老爷子陷入了沉思:为什么这一时期社会生活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变化呢?

①伴随列强入侵,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

②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13)那一年,老爷子带着儿孙回安徽老家祭祖。遇到了很多困难,他遇到了哪些困难呢?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农村没有新式交通工具、习俗未改变等。城乡差别大。

(四)畅谈变化、延伸拓展

从交通通讯、文化生活、社会习俗三方面谈谈现在跟近代又有何不同。通过讨论学生感受到变化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的进步,也学会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

(五)游戏:大家来找茬

通过历史情景剧,找错误,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熟练运用。

情景:清末民初

一天,小明接到的外公的电报,说要从昆明做直达火车到上海来看探亲。于是小明一家去火车站接外公,随后用数码相机照了张全家福,留下了纪念性的一刻。下午,全家一起去电影院看了《定军山》,妈妈对男主角雄浑的声音大加赞赏。晚饭过后,小明拿了份上海最著名的报纸《扬子晚报》与外公一起阅读,但报纸上很多字小明不识,外公让小明查艺文印书馆出的字典。这时隔壁邻居王阿姨家吵得很厉害,开门一看,原来是王阿姨要给女儿缠足,女儿不肯,王阿姨还威胁她,如果不缠足,以后就嫁不出去了。

初二历史教案篇5

一、本课地位:

我说课的内容是-的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自学内容)。

汉朝对外交往充分体现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与渗透,而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以丝绸之路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增加了对丝绸之路变迁和衰落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示。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为现实服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三、本课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课标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与结果,丝绸之路的路线与意义及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与启示等。

2、能力目标:

(1)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服务的技能。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学会交流,增强同他人合作的意识。

(2)通过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培养历史空间感及动手能力。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原因的探究和丝绸之路对今天的启示的交流,培养探究能力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从而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2)通过学习张骞等人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爱国意识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探讨和今昔对比,汲取历史教训和营养,以史为鉴,强化环保意识和对祖国一些方针政策的理解(如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等)。

四、本课重点:

本课的重点有两个:1、张骞通西域。张骞出使西域是汉朝对外交往当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着开先河之意。所以具有重要地位。

2、本课的第二个重点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本课的主线,并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在此当中丝绸之路的形成和意义及衰落又是重点的重点。

五、本课难点: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的难点是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实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对当今的启示。

六、教学方法设计:

根据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我把本节课设计成网络探究课的形式。以webquest为载体,这是目前采用较多的一种网络探究的形式。在网络逐渐普及的时代,信息更为广泛,老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信息,如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当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学习,提高兴趣应当是我们教学当中充分考虑的问题。本节课通过webquest平台,学生自学、搜集资料、讨论、动手等多种方式可以取得较好效果。

在此当中我特意设计了这样两个环节:评价、作品与交流。

如何有效的评价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习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学生的自主评价,一方面学生可以更为明确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同时也更有利于对学生的鼓励和对教学效果的检测。

初二历史教案篇6

重点:

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历史意义

难点:

美国内战前两种经济形势的矛盾;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和成功的原因

教学手段:

利用地图、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俄国1861年改革和美国内战

一、导入

引导学生分析时代特征,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场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如洪水般向世界涌来。

二、俄国1861年改革:

一组同学演示:“俄国农奴贫穷的生活”

主要表现大批农奴被农奴主束缚在土地上,过着贫困生活,没有自由,随时被打受虐,甚至降为奴隶。而农奴主却过着奢侈的生活,为牟取暴利,他们将大批的粮食、原料出口欧洲。导致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原料、市场和资金无法解决,远远落后于西欧。并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分析农奴制这种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已成为俄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并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

二组同学演示:“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

主要表现经济上的落后导致军事上的失败,俄国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国内人民起义不断。

一名学生演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上台讲话:“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引导学生分析沙皇改革的根本原因,投影显示改革内容。可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废除农奴制“是一次对农奴的‘合法’掠夺?”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三自然段和有关资料。组织学生探讨、评价改革的性质、作用及不彻底性。

本目小结提问:为何在封建制度最顽固的俄国会出现自上而下的改革,并且取得成功?

强调俄国改革的力量大于封建势力。

三、美国内战:

三组同学演示:“美国的领土扩张和西进运动”,出示“美国领土扩张”地图。

主要表现美国自独立后,制定的对外扩张领土的政策、扩张的手段、结果。

播放录像:“西进运动”片断,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其历史作用。

四组同学演示:“两种经济形式的矛盾”

突出表现美国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间的矛盾。

北方的资本家因为没有充足的劳动力、原料、国内统一的市场而无法开工。

南方的种植园主一面在种植园中驱赶成批的奴隶劳动,一面与英国资本家大谈生意,竭力把棉花等原料大量运往英国,并从英国大批进口廉价工业品。

本目为难点,学生不易理解透彻,教师适当补充讲解。

先讲明两种经济形式的性质、矛盾产生的背景,并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归纳南北双方的矛盾及矛盾产生的焦点,再进一步分析这些矛盾对美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严重影响。最后简介19世纪上半期废奴运动的发展和南北两大阶级斗争的深入,结合教材两段资料探讨林肯上台与美国内战爆发的关系。

简介林肯生平,一名学生演示林肯演说的片断:“选票比子弹更有力量”、“分裂之家不能持久”。

五组同学利用自制地图讲解内战经过,包括内战爆发、初期北方失利、联邦政府颁布革命措施扭转战局、转折战役、南方投降等过程。

探讨两个法令在战争中的作用。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从战争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分析美国内战的历史意义,并客观地评价林肯其人。

四、小结

小结提问:为何资本主义的美国要用革命的方式取得成功?

强调交战双方同是资产阶级,实力相当。

小结全课:通过学习俄国1861年改革和美国内战,对比资产阶级的改革和革命有何异同。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从目的、方式、内容、作用去思考。

第二课时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

课前发放本节预习提纲,由学生填写相关内容。包括: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历史条件、过程、特点和历史意义。课上展开充分讨论,探讨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点。

一、导入

提问: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有哪些国家加入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大潮?

二、德意志统一:

六组同学演示:“德意志统一”

利用新闻播报形式列举统一前德意志的政治、经济状况。

思考:“德意志的分裂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给德意志资产阶级提出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德意志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普鲁士完成统一的优势。

学生演示俾斯麦上台,发表演说,阐明“铁血政策”。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的两个资料分析“铁血政策”的性质。

利用地图简介普鲁士王朝的三次统一战争。讨论俾斯麦的统一策略对战争的作用,注意普法战争后期性质的变化。

最后分析统一的历史意义,探讨德国的强大日后对欧洲、对世界的影响。

小结提问:俾斯麦在德意志统一中发挥了什么历史作用?

三、意大利统一:

七组同学演示:“意大利统一”

展示14、15世纪意大利经济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文化的繁荣。对比19世纪中期意大利的社会状况,探讨意大利在历史进程中落后原因。

最后由学生归纳意大利统一的历史条件、统一的进程、特点和历史意义。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意大利统一的特点、加富尔和加里波第在统一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四、小结全课:比较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点。

第三课时日本明治维新

一、导入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洪水不但冲垮了欧洲的封建秩序,引起了美洲的起飞,同时也震撼着古老的亚洲。

二、日本明治维新:

八组同学演示“日本明治维新”

结合地图,展示19世纪中期日本的社会状况。封建幕府统治的腐朽,经济发展的落后,人民起义不断,西方列强的入侵。

引导学生分析,内忧外患下,封建的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注意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阐述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

帮助学生弄清封建领主经济的概念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几股新生力量。引导学生把握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倒幕派形成的原因、来源,简介武装倒幕的过程。

重点分析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历史意义。

结合教材内容先由学生归纳改革的内容,再结合本目几段资料和插图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政治经济方面的措施。

然后,通过学生思考,对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其一成一败的原因。引导学生从社会历史背景、力量对比、改革的前提、改革的具体内容以及国际环境等方面进行比较。

最后,关于明治维新的意义,首先应充分肯定它的积极成果,然后再适当地讲述它的消极影响;分析时要结合改革的措施。

三、小结

19世纪中期是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的时期。发生于这一时期的日本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是日本从封建社会转变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极为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封建弱小的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强国的转折点。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日本的明治维新虽然成功了,但由于这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日本的封建势力仍然很强大。随着其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日本很快跻身于世界帝国主义列强行列中,给日本乃至亚洲历史投下了阴影。

讨论: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有何不同?

初二历史教案篇7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经济结构和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性。

2.掌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及取得的成就。

3.掌握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过程及其内容和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的工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工业化开始起步。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第一部宪法的颁布,真正地体现了人民的意志,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显著成就。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和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教学难点: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学生阅读教材导入框教师由此导入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教师提问】

阅读教材18页—19页,思考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上面临怎样的局面(背景)(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多媒体出示背景

(1)1952年主要产品产量表。

(2)中国、印度、美国的工业的对比表格。

(3)毛泽东的话语。

教师归纳背景1: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超过历史水平背景2:我国工业水平落后

【教师提问】=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改变当时的经济状况,我国政府制定了什么

学生回答: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多媒体展示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图片)

【教师过渡】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本第二段内容看一下,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

[教师要求]请大家把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复述一遍。多媒体展示一五计划的任务[教师引导]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什么要以发展重工业为主一般来讲,应该是先发展轻工业、农业和商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对呀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1.当时的国情,中国的工业基础太薄弱。

2.受苏联发展的影响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所取得的成就。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相关内容,看一看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哪些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学生回答]多媒体展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成就。

思考:动脑筋

教材第20页

[教师引导]对于课本上“动脑筋”栏目中小女孩提出的观点应该怎样看待呢我们说,看待任何事物,必须放到当时的环境中去,解放牌汽车也是这样,我们应当看它诞生的意义和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做出的贡献,而不能拿它和现在的产品去比。

[教师过渡]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方面的内容。

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教师提问】

(1)1954年,在北京召开的会议是什么。

(2)这次会议的内容是什么。

(3)这次会议上制定的宪法的性质如何。

【教师提问】同学们通过看书,知道宪法的主要规定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教师提问】它的颁布有什么历史意义。

师生通过讨论,总结:由于事先广泛征求意见,经过1.5亿人民讨论,还经过人民代表认真的修改,充分表达了人民的意志,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也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初二历史教案篇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一五”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掌握“一五”的主要任务(从背景、目的分析其合理性)

2、过程方法目标:阅读资料联系理解利用《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说明“一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分布特点归纳分析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党情感“一五”计划的提前超额完成,使我国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证明了中共在经济建设方面“进京赶考”的成绩斐然唯物史观,全国人大的召开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已经基本形成

二、教学重点

“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和1954年宪法的颁布

教学难点

1954年宪法的性质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单元学过的线索。

教师讲授:毛泽东和周恩来从西柏坡前往北京“赶考”,已经向全国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但是,由于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旧中国的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中国共产党接过来的是一副烂摊子,经济底子太薄了。虽然经过三年努力,我们的国民经济已经超过历史水平,但跟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差距有多大如何赶上去请同学们阅读第4课。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第一个五年计划

1计划编制前夕,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什么特点(仍然属于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不如印度。)

教师过渡讲解:为了迅速改变这种状态,党中央依据我们国家的实际条件,决定通过政府制定计划,从1953年到1957年集中力量发展重点项目,带动各行各业全面发展。这就叫做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

2“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指导学生阅读15页课文,找到相关内容作好标记,然后加以理解记忆: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b.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c.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科技是发展工业的第一生产力,要靠人才来掌握。)

教师小结、过渡:由于“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符合当时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还得到了当时友好国家苏联的援助,所以取得了巨大成就。[及时组织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完成《填图册》第7页第2题的答案。]

3“一五”计划取得哪些重大成就(组织学生完成《填图册》第6页第1题第1个小题的答案:

a.先在课本第17页或地图册第8页上标注出重要企业、新建铁路和公路的位置,接着在填图册上完成答案。

b.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组织学生“对号入座”进行“接龙”活动。)

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这部宪法是什么时候由什么机构颁布的(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宪法的主要规定是什么(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3它的颁布有什么历史意义(由于事先广泛征求意见,经过1.5亿人民讨论,还经过人民代表认真的修改,充分表达了人民的意志,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也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初二历史教案篇9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领土台湾,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的简况。掌握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等史实。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有关台湾、黑龙江流域方面的知识进行回忆、梳理,培养学生纵向归纳、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本课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政府抗击沙俄侵略斗争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斗争都是维护我国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正义斗争;中华民族各族人民有着坚决反抗外敌侵略的光荣传统;郑成功是我国历的民族英雄。从而激发学生继承民族英雄的爱国主义传统,培养为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利益英勇斗争的精神。

【教材分析】

郑成功收复台湾是本课的重点。

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是本课的又一重点。雅克萨之战是在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进行疯狂的领土扩张的形势下,中国军民为维护领土主权而进行的一场正义的自卫战争。战争的胜利,粉碎了沙俄妄图继续鲸吞我国领土的阴谋,迫使其通过谈判的方式,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同中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中俄《尼布楚条约》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第一,学生对中俄东段边界的具体界线难于掌握。第二,对中国让步(图中所示让出尼布楚)与平等协商的关系难于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联系学过的知识,想一想,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早在三国时期,孙权就曾派将军卫温等率万人多名官兵,乘船到达夷洲(今台湾)。

元朝政府设立澎湖巡检司,加强了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

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朝设立台湾府管理台湾。

一、郑成功收复台湾

1、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1624年)

2、郑成功收复台湾(1662年)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后来逐渐占领了整个台湾岛。1661年,郑成功率舰队抵台,在当地人民支持下,打败了荷兰殖民者。第二年初,荷兰殖民者签字投降,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斗争,在我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具有突出的地位。

3、清朝设置台湾府(1684年)

二、雅克萨之战

1、沙俄侵占雅克萨和尼布楚

2、雅克萨之战

3、中俄《尼布楚条约》(1689年)

(1)《尼布楚条约》是中俄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

(2)意义: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叶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平等基础上谈判,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沙俄同意把侵入雅克萨的军队撤回本国,清朝同意把尼布楚一带原属中国的地方让给俄国。在准备谈判过程中,康熙帝曾指示中国的代表坚持收回包括尼布楚在内的被沙俄侵占的全部中国领土,说:“尼布潮(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之一河一溪,皆我所属之地,不可少弃之于鄂罗斯。”(《清圣祖实录》)由于当时出现了蒙古噶尔丹的严重威胁,康熙帝希望与沙俄迅速缔结和约,又指示可以把尼布楚让给俄国。清军在雅克萨之战中取得胜利,迫使沙俄政府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两国边界问题。这并不等于说《尼布楚条约》是中国用武力强加给俄国的不平等条约。因为第一,它是双方通过平等谈判,中国作了让步才签订的;第二,当时在沙俄占领的尼布楚城下谈判,根本不存在中国武力的威胁;第三,条约的内容基本上反映了两国政府的主张,并符合双方的利益。

分析:雅克萨之战是在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进行疯狂的领土扩张的形势下,中国军民为维护领土主权而进行的一场正义的自卫战争。战争的胜利,粉碎了沙俄妄图继续鲸吞我国领土的阴谋,迫使其通过谈判的方式,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同中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三、课堂小结(略)

四:作业:课后作业

初二历史教案篇10

【教材分析】

本课是从经济方面纵向概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过程及特征,并介绍了晚清时代的状元实业家──张謇及其创办的大生纱厂的兴衰。内容较为空洞抽象,事件跨度大,跳跃性强。

【学生分析】

对于近代的民族工业发展了解很少,但对当代的民族工业发展有一定了解。通过对近代政治史的学习,已经模糊地认识到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化有一定的联系。

八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分析史料和历史图片的能力。

【设计理念】

1.关注学生的知识现状,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从而做到温故而知新。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通过分析大量的史料得出历史结论。

3.注重以历史知识为载体,及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4.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应掌握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开端、初步发展、黄金时期、凋敝破产的情况。

2.应培养的史料分析能力:分析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以及发展中的困难是什么?应培养总结历史知识的能力:总结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中呈现的特征。

3.应认识到近代中国的落后是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所导致的,具体说是帝国义和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的结果。应认识到以张謇为代表的一些实业家具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精神,他们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

能深刻体会到没有独立的国家主权,没有和平稳定的环境,经济就不会发展。

【教学流程】

一、导入设计

教师活动:出示课件:

1.老年人口中所说的洋火、洋灰、洋油、洋钉其实就是什么?为什么要加“洋”字?这表明了什么?

2.今天我国的有些民族工业品牌也走向国际市场,你能举个例子吗?这又说明什么?

学生活动:探讨、回答。

(1)说明近代中国技术水平十分低下,很多东西都需要进口。

(2)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品出口大大增加,像海尔集团、康佳、TcL等都走向世界市场。

教师活动(引导):民族工业的过去和现在形成强烈反差,这其中的历史很值得我们去探究、回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设计理念:【关注现实生活,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关注学生的兴趣,激趣导学】

二、新课探究

1.民族工业的发展阶段

(一)近代民族工业的开端(清末到洋务运动)

教师活动(展示课件):近代民族工业的含义;引导学生体会含义;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大胆判断: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开端是?为什么?

学生活动:体会近代民族工业的含义,并就老师的问题作出判断,回答: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是从清朝末年到洋务运动为开端的。因为,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特别是洋务运动自强、求富的刺激下开始的。

设计理念:【考察学生对已学过的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二)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1.与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有关的历史

教师活动(出示课件):从我们学过的近代史中找一找还有哪些历史事件对民族工业的发展有推动作用?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回答。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的刺激、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设计理念:【检查学生头脑中的感性认识,对学生认识现状有所了解,以便加以引导。给学生创造参与课堂的机会】

2.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及原因

教师活动(出示课件):甲午战争前后企业发展表格

学生活动:分析表格,得出历史结论,认识到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并探究其原因。

设计理念:【培养学生分析史料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允许民间办厂促进了民族企业的发展】

教师活动:布置阅读教材导入框内容及第一段课文状元实业家──张謇。探讨:是什么因素促使张謇放弃高官厚禄,去开办大生纱厂?他身上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学生活动:阅读、分析、回答。

(1)《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人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利用中国廉价原料、廉价的劳动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张骞深感要晚会中国的利益,必须发展本国的工商业。

(2)张骞兴办放弃高官厚禄兴办实业的爱国精神和不畏世俗的勇气值得我们学习。

设计理念:【通过张謇创办实业的典型例子让学生认识到“实业救国”思想也是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之一,同时及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三)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教师活动(置疑):大生纱厂发展最快是哪个时期?分析书中统计表,探讨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快的原因?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回答。

(1)大生纱厂发展最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2)第一次世界大战其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华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进入了“黄金时代”。

设计理念:【注重通过历史资料和统计数字直观地认识历史】

(四)受挫、破产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教师活动:

(1)置疑:大生纱厂结局如何?为什么?

(2)布置阅读课本小字材料:荣氏兄弟创办企业的兴衰。

(3)出示课件:陈启源办厂__;四大家族与荣氏企业。

学生活动:分析历史资料,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1)最后被外国公司吞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又一次在中国大量倾销棉花和棉纺织品,纱厂的产品被迫销价销售,收不抵支,负债累累,做后被吞并。

设计理念:【让学生认识到民族工业发展中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民族资产阶级必然有革命的一面】

小结:导致近代民族工业长期落后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的侵略。资产阶级具有革命的一面,所以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但由于软弱、妥协,最终不能领导中国革命成功。

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

教师活动(置疑):我们已经纵向了解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你能一句话概括一下发展的特征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

设计理念:【承上启下,带出相关问题,激励学生探究】

学生活动:分析书中所给的3幅照片,说说民族工业在行业发展上的特征。打开彩色地图,分析民族工业分布的地域特点。

深受三座大山压迫总体水平落后-----表现在:

(1)从行业上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2)地区发展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大城市。

设计理念:【培养学生从图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三、小结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民族工业发展的历程,点出应掌握的知识点。

设计理念:【画龙点睛,明确问题,理清学生思路】

四、出谋划策活动

教师活动(出示课件):分析课本上的材料,这段话反映了什么问题?

毋庸置疑,加入wTo对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但我们更应该清楚地看到,大量优质价廉的进口品种冲斥我国市场,对我国民族工业无疑是个很大的挑战。请你为我们民族工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学生活动:讨论、分析、自由表达。

设计理念:【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在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历史责任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1.民族工业的产生、初步发展(萌芽阶段)──黄金时期──萧条破产阶段

洋务运动甲午战后一战期间一战后至新中国成立

发展原因发展原因发展的障碍

2.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艰难曲折、落后、不平衡

初二历史教案10篇相关文章:

初中历史教学计划范本10篇

初二下学期历史教案5篇

川教版八年级历史教案范文

8年级下册历史教案5篇

八年级教科版历史教案范文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范文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5篇

初二历史下册教案范文

辛亥革命八上历史教案2021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最新5篇

    440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