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历史教案

立博20分享

教学计划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人教版高二历史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人教版高二历史教案1

《两极世界的形成》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基本史实,理解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背景及实施步骤;

2、掌握欧亚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各国内部的民主改革;华沙条约组织;经互会等史实,归纳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基本特征;

3、掌握德国的分裂;朝鲜半岛的分裂;古巴导弹危机等史实,正确分析“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过程与方法 问题探究 对比分析 史料研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大国的争霸是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给世界和平带来威胁。要维护世界和平,必须反对霸权主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苏两国作为反法西斯同盟国中最重要的两股力量,团结合作,共同为打败德、意、日法西斯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战后,两国的合作关系逐渐发生变化。

(多媒体:打出丘吉尔在富尔顿发表的演说中的一句话)

提问:丘吉尔的演说表明了西方国家对苏联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导入新课。

师:战后美、苏两国的对峙争霸,使世界进入了“冷战”时期。

提问:什么叫“冷战”?

一、美国的“冷战”政策

师:接下来我们首先要了解有关冷战的背景(多媒体播放雅尔塔会议上三巨头图片)

提问: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会议上讨论了哪些问题?

过渡: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两极世界格局的框架。从此后开始,美苏两国开始在各个领域进行争霸活动。

师:(多媒体打出有关战后美、苏两国经济、军事方面的材料,以及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不同的材料)

提问:美国发动对苏“冷战”的原因何在?

师:(介绍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及其8000字电报)

(叙述)1946年,丘吉尔在富尔顿的演讲,成为了美国对苏联实行“冷战”的导火索;

1947年3月,杜鲁门发表演说,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师:(多媒体打出问题,思考)

美国的冷战具体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有何表现?

(多媒体提供有关战后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残破、的典型事例)

提问:美国对欧洲提供经济援助的原因?

过渡:对西方国家进行援助,对于东欧各国不愿与美国合作的国家政治上进行遏制,经济上的封锁

(多媒体投出“北约海军军事演习”图片以及美国建立“东南亚军事条约网”的相关资料)

提问:北约军事集团的建立对世界局势产生的影响?

二、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过渡:随着美国开始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也加强了相互联系,以打破美国的遏制。

提问:社会主义阵营中主要有哪些国家?重点强调:

1、东欧各国中很多国家是在苏联的直接帮助下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的,但南斯拉夫有所不同,对苏联又很强的依赖性。

2、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对维

护世界和平的重要作用。

(2)提问:欧亚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革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过渡:除此之外,社会主义各国为了进一步加强在经济、军事上的合作。

(3)提问:苏联等国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抗?

三、“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师:处于美苏冷战下,整个世界处于战争的威胁中,虽然从整个世界看,美苏实力的均衡,对峙保证了世界的相对稳定,但从局部地区来说,美苏的冲突却是非常激烈,甚至是武装冲突。

柏林危机

(多媒体提供相关的柏林墙图片,文字资料)

朝鲜战争

(讨论:你认为柏林及朝鲜分裂以及美国发动朝鲜战争的原因)

师:(点评)

1、朝鲜分裂是由于美苏在战后处于政治原因认为的割裂了朝鲜半岛,处于美苏自身的战略需要,不顾弱小国家的利益。

2、美国发动战争是为了保证其在东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利益,维护亚洲地区的战略军事。

过渡:美苏除了政治对抗外,在军事上也激烈对抗,尤其是古巴导弹危机,使整个世界处于核战争边缘

(多媒体打出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数据和文字资料)

讨论:古巴导弹危机最终解除的内在原因?

(苏联的实力要略逊于美国,同时双方都保持了克制)

人教版高二历史教案2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波兰巨变、两德统一的过程;掌握苏联解体的过程,探讨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的实质和原因;理解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具体内容,探讨在此趋势下过国际关系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资料、历史图片,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通过合作探究,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通过思路引领,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三)情感价值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运动虽然遭受挫折,但并不意味着失败,它是前进道路上的曲折,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两极格局的结束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

难点:两级格局解体的原因,以及多极化趋势下和平与动荡的国际关系出现的原因。

三.教学设计:

导入:

一、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设问】东欧剧变(1)什么变了? ——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实质: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设问】(2)这种变化,我们为何用“剧变”来形容?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东欧剧变的表现来回答这个问题?

(2)表现:波兰剧变、德国统一等

结合图片讲解波兰剧变、德国统一

东欧剧变的方式各有不同,大都是通过选举和平方式演变的。例如波兰。1989年西方国家支持的波兰团结工会在大选中获胜,组织政府。波兰开始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另一种和平方式是通过国家的统一来完成的。例如德国。二战后德国一分为二,即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德国,我们称其为东德和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联邦德国,我们称其为西德。两者之间以柏林墙间隔。然而在1989年,这道柏林墙已经不能阻隔东德公民大量外逃。1990年,两德统一,统一后的德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1989年至1990年,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政权纷纷易手,执政四十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均丧失统治地位,完全放弃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由此可见,东欧剧变一是时间短,二是变化大。因此我们用东欧剧变来形容。

【设问】(3)东欧剧变的原因?

为什么东欧各国会发生剧变?

(3)原因:a内部:长期受制于苏联,照般苏联模式;

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经济危机;

各国党和政府忽视民主和法制。

b外部: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

西方和平演变政策

东欧剧变成了两极格局结束的前奏。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2、苏联解体:

【设问】为何如此一泱泱大国,在1991年轰然倒塌?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下面,我们就先从其解体过程窥探一二。

苏联在斯大林统治期间,建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此时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为维持世界大国的地位苏联需要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他上台之初,把注意力集中在经济改革上。但是困难重重,无法打开局面。1988年起,他转而进行政治改革。戈尔巴乔夫提出政治多元化观点。

但他的改革并不成功,相反加剧了民族矛盾,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也最终催生了八一九事件的发生。

这次事变的实质是党内一些高级干部为社会主义所做的一次失败的努力。在八一九事件中,苏军被叶利钦所控制,也表明了苏共失去了其在苏联国内的统治地位,苏联的政权性质发生了变化。

1991年底,俄罗斯等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正式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同时宣布“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停止存在。两级格局也随之瓦解。

【设问】【引导学生讨论回答】苏联为何解体?

(2)原因:

内部:1)历史原因 :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 (根本)

2)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直接)

外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实行“和平演变”战略。

【问题拓展】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经验教训: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深化改革,以解放生产力。同时,在改革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4.必须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5.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

6.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以保障经济建设;要搞好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7.必须不断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以适应国际竞争的形势。

二、和平与动荡并存

【设问】那么,导致世界动荡的因素有哪些呢?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1、 北约轰炸南联盟

两极格局结束后,在冷战阴影掩盖下的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原南斯拉夫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1992年,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宣布联合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简称“南联盟”。从图中可以看出在这个联盟中,塞尔维亚是主体。然而在塞尔维亚南部的科索沃地区恰恰相反,科索沃地区90%是阿尔巴尼亚族人。阿尔巴尼亚族人要求脱离塞尔维亚独立,从而引发了塞、阿两族的冲突,并酿成流血事件。从此科索沃地区一直处于动荡之中。1999年初,科索沃的塞尔维亚警察与当地反政府武装又发生冲突,这次冲突导致40余人死亡。当时欧洲舆论一边倒的指责南联盟政府蓄意对阿尔巴尼亚族进行屠杀。于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高举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干涉南联盟内政。他们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即科索沃高度自治,南联盟从科索沃撤军,北约派多国部队进驻。这一方案显然很难被接受,于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向南联盟发动了长达78天的狂轰乱炸。

造成世界局势动荡的因素有哪些?

A “冷战”结束后,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相继爆发。

B 美国试图独霸全球,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

C 国际恐怖主义呈现泛滥趋势。

三、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我比较赞同第三种观点。

经济决定政治。我们来看一看2000年至2002年世界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

从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依旧处于世界地位,超级大国的地位并没有动摇。但与此同时,又有一些新的力量在崛起。因此美国极力构筑的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的设想很难实现。相反,各种新崛起的力量正把世界向多极化方向推进。

1、欧盟

1992年欧共体各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正式签订《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一个政治及经济货币联盟诞生。伴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欧盟的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它不再向过去那样为美国马首是瞻,而是有了自己的政治和外交要求。【学思之窗】

2、日本

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后,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3、俄罗斯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并拥有可以和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好转,俄罗斯的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改善。

4、中国

中国作为的发展中国家,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当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各国的经济、政治实力还处于变化之中,多极化毕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还未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

【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回顾历史: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我们立足现在:和平与动荡并存。“一超多强”局面显现。

我们展望未来:“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希望同学们能回顾历史、立足现在、展望未来,争取更加和平美好的世界。

人教版高二历史教案3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板书设计: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

二、北京人:时间:70---20万年

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发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授课过程]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导入新课:

1、我国最早的人类

元谋人距今170万年中国最早的人类

多媒体展示女娲造人的民间故事,询问学生:谁能讲一讲民间故事女娲造人的传说,以此导入。可问学生:西方人类起源的传说。

展示多媒体图片:阅读教材第一段,同学们得到了哪些历史信息?材料中提到了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证据?

鼓动学生争先回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集体回答还是单人回答。

简单介绍考古的一些知识,如化石、定年方法等。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2、北京人

发现时间:1929年

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

生存年代:20—70万年

体貌特征:手脚分工明显、残留猿的某些特征

生活状况:群居生活

生产水平: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

3、山顶洞人:

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三个远古居民的代表。

巩固练习:(见课件)

作业:(见课件)

多媒体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图和思考题:读课文找一找北京人发现的时间、地点、生存年代、体貌特征。

学生共同回答时间、地点、年代,分组讨论根据头部复原图得出的体貌特征。

多媒体展示北京人生活想象图和阅读要求:北京人过怎样的生活?为什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

多媒体展示问题: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提示可以按时间顺序,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顺序。

多媒体展示问题: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

问:读第5页小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多媒体展示: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

读第5页最后一段,找出山顶洞人的生存年代和体貌特征。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图和北京人的头部复原图,比较两种居民的差别。

读第6页第一、二段,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的生活复原图及其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分析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问题:动脑筋,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在山顶洞人人的洞-中发现海蚶壳说明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看的?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以此为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在展示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共同回答。

多媒体展示:设计的练习题,可以采取分组抢答的形式。

多媒体展示,鼓励学生自己动手。

人教版高二历史教案4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学习重点:

1.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及影响。

学习难点:

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自主学习】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无为而治

(1)背景:秦末战火频繁, 破坏严重。

(2)目的:恢复 和 。

(3)表现:采取 的政策。

(4)影响:汉朝 逐渐恢复和增强,国力日盛。

2.积极有为

(1)背景:西汉强盛后,仍面临一系列社会危机。

(2)目的:加强 ,适应 的发展形势。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新儒学的特点: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 、 和

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2.新儒学的内容

(1)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 ”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为加强君权,宣扬“ ”,提出“天人合一”和“ ”学说。

(3)提出“ ”。

3.作用

(1)对扭转 的局势十分有利。

(2)被 采纳,使儒学成为正统。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措施

(1)汉武帝起用很多 参与国家大政。

(2) 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 所垄断。

(3)兴办 ,打破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

(4)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使儒学在 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 思想,并成为中国 的主流。

【问题探究】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

互动与展示

1.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西汉初期为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又提倡“无为而治”的思想。根据这些史实,请你谈谈对道家思想的认识。

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既有其消极、保守的一面,也为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促进了汉初经济的恢复和社会的 稳定。同时,老子思想中也包含了顺其自然的进步思想,这对今天创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道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的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 他学派的思想?

汉武帝“独尊儒术”是他推行封建政治大一统的时代需要。但其他学派中也有一些对其统治有利的思想,如法家的法治、重农抑商等,因此也会被采纳。

3.有人认 为,若没有汉武帝,儒学就不会确立其统治地位,你认为正确吗?说明理由。

不正确。

理由:(1)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最终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说明汉武帝在儒学走上独尊地位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2)但从根本上讲,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当时政治、经济上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经过改造的儒家学说与这一需要相适应,因此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精讲与点拨

1.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其关键人物就是董仲舒。那么他的新儒学体系的思想主张主要有哪些?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1.(1)思想主张: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③“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 智、信(“三纲五常”)。

(2)目的:使统治者采纳儒家思想,让儒学在社 会和国家中获得独尊地位。

2. 自汉武帝以后,儒学的正统地位为什么能够确立?又有什么影响?

(1)原因:①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主张迎合了时代的需要,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汉武帝全面接受和肯定新儒学思想,采取各种措施尊儒,大力推动儒学发展。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基础巩 固】

1.从“无为”到“有为”思想的变化,主要是因为(  )

A.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 B.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

C.加强中央集权的时代需要 D.统治者不喜欢道家的思想

2.董仲舒“一生的努力,是将先秦的各种不同学派糅合成一个相当庞大的学术系统,所有的先秦学术在他手上成为一个综合体”。材料中的“不同学 派”包括(  )

①儒家 ②法家 ③道家 ④兵家 ⑤阴阳五行家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3.(2012•苏北四市模拟)“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这里的“臣”“陛下”分别指(  )

A.李斯 秦始皇 B.萧何 汉高祖

C.董仲舒 汉武帝 D.魏征 唐太宗

4.如图是某高校的博士们戴上博士帽,身穿博士服的合影。如今,能成为博士,是莘莘学子的追求。汉武帝时期的博士是指(  )

A.汉武帝时设立的专事研究、传播“五经”的教官

B.儒家学派的弟子

C.有很 高的学问并博闻强记的士人

D.泛称有高学问、帮助皇帝出谋划策的官员

5.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的对策(  )

A.指出了汉武帝的弱点 B.违背了汉武帝的初衷

C.触犯了汉武帝的忌讳 D.迎合了汉武帝的意愿

【能力提升】

1.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汉武帝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C.道学理论的缺陷 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2.董仲舒说:“国家将 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B.要求君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C.反映了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 D.君主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3.(2012•山西名校联考)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主张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4.(2012•浙江杭州模拟)中国古代帝王的典型形象是:“一手捧着儒家经典,宣示教化;一手高举法家利剑,厉行专制。”这种帝王的典型始于(  )

A.秦始皇 B.汉高祖 C.董仲舒 D.汉武帝

5.(2012•湖南长沙模拟)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中国两千年来改朝换代二十多次,每一个朝代的帝王在方方面面都有兴有革,唯独教育政策一直没变,完全遵循汉武帝以儒为教的政策。”该观点说明在中国古代(  )

A.儒家学说始终占据统治地位 B.教育以道德教化为主旋律

C.汉武帝确立了教育的基本内容 D.汉武帝是教育的开创者

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① (前551~前479)        ② (前179~前104)

材料二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两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 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了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1)判断材料一中图①的历史人物是谁?其主要贡献有哪些?

(2)材料一中图②历史人物对先秦儒学有哪些创新发展?

(3)赏识图②中人物的皇帝与秦始皇对待儒家的态度有何不同?其本质又有何共同点?

(4)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汉代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答案 (1)人物:孔子。贡献:思想上,提出“仁”的思想,主张“以德治民”;教育上,首创私人讲学,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文化上 ,编辑整理“六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2)创新发展: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提出“君 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等学说;提出“三纲五常”作为人们的道德标准。

(3)不同点:秦始皇“焚书坑儒”,压制儒家思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弘扬儒家学说。相同点:都属于文化专制政策,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原因:儒家思想的两重性,易于被社会各阶层接受;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重视和接纳。

人教版高二历史教案5

《罗斯福新政》

[课标要求]

列举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整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罗斯福当选总统的原因,培养学生“时势造英雄”的唯物主义历史观;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政”的革命的措施对促进社会生产力恢复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辩证关系的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实干家罗斯福”的学习以及对“新政”革命措施、效果的分析,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根据教材、教师提供的相关史料及自己已有知识,找出问题,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进一步学会运用比较法(如胡佛与罗斯福、自由放任与新政等)、阅读法(教材、史料、图片等)、讨论法(你怎样评价罗斯福新政?)方法学习探究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罗斯福这一伟人的进一步学习,培养学生直面人生、直面社会、乐观豁达、自强不息的精神;使学生从身残志坚的罗斯福总统对美国发展做出伟大贡献的经历中吸取精神力量,培养学生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人;培养学生对远大理想的追求永不放弃的品质。

[教材分析]

一、新政的背景

1、罗斯福的当选

(1)原因:在面对大危机时,胡佛的“自由放任”没能解决危机,在困难中,美国人希望能出现一位强有力的带领美国人民走出危机;罗斯福在竞选中,向美国人民保证会实行新政,并鼓励人民恢复自信心。

(2)当选:1932年,就任美国第32任总统。

2、新政的准备

(1)起用一批锐意进取的专家和教授组成“智囊团”,为他打造新政的政纲,并把一大批有志于改革的人士安置在政府的各个部门中进行新政的试验。

(2)赢得了国会的支持。

(3)发表“炉边谈话”争取了人民的支持。

二、罗斯福的新政

1、阶段:

第一阶段:1933~1935年初,主要是采取应急措施,结束混乱状态,稳定人心。

第二阶段:1935~1939年,巩固和发展已经取得的成就。

2、主要措施

(1)整顿银行,克服金融危机。法令:《紧急银行法》、机构:联邦储备银行

-从金融业开始的原因是因为大危机发端于金融领域,因此从源头上去解决问题。

-一是禁止兑换黄金和出口黄金,防止黄金外流。二是恢复银行信用。

(2)恢复工农业生产:

A、农业:1933年5月,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成立农业调整署调控市场,要求农业缩减规模,由政府提供补贴。

B、工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成立全国工业复兴署来执行该法,建立了公平竞争和关于产量、价格、销售等原则,将企业的行为置于政府监管之下,并且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3)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法令:1933年,《联邦紧急救济法》,规定政府拨款进行大规模社会救济,并且举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既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又扩大了经济发展的空间。

(4)保护劳工权利。1935年,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并成立了劳工关系委员会,规定工时和最低工资,还禁止止雇佣童工,这些法案的出台,既是美国工人运动赢得的一个空前胜利,也是罗斯福为缓和劳资矛盾而取得一项改革成果。罗斯福代表的仍然是资产阶级利益,此举只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以更好的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

(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1935《社会保险法》通过,规定政府实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到1939年,社会保障体系已经比较健全。

3、特点:国家对经济实行直接干预,改变原有的自由放任,通过国家干预来摆脱经济危机和推动经济发展。

4、实质: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5、影响:

(1)积极:

A、对美国而言:使美国人民度过了危机,保证了美国的民主;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例,推动美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美国后来的政策影响深远。

B、对资本主义国家而言: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影响深远。

(2)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危机。

三、美国渡过难关

1、新政对美国渡过危机起到重大作用。罗斯福就任后不久就结束了金融恐慌,到1935年,国民经济已经大为好转,1935-1937年,由于证券市场再度出现上涨高潮。罗斯福进行了财政紧缩政策,并大刀阔斧的削减公共工程和农业补助,开始征社会保险税,结果导致经济衰退,罗斯福果断恢复赤字开支,增加公共工程拨款,扩大公共工程规模,推出新的农业调整法,到1939年,完全扭转经济形势。

2、二战使美国真正摆脱了危机:战争爆发后,美国经济被纳入政府的全面管制之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迅速发展,在战争需求的刺激下,经济出现战时繁荣,战后,全世界的大部分生产能力和财富都集中到了美国,在这个基础上,美国进入一个新的繁荣发展阶段。

[教学设计]

一、导入:回顾大危机给美国带来的破坏,以及胡佛政策的结果导入,曾经繁荣一时的美国现在变成了人间地狱,悲观、失望、饥饿笼罩在每一个美国人头上,此时的美国人民盼着一个强有力的人能将他们拯救出困境,而此时,一个人物应运而生。

二、新授:

1、是谁将美国人民带出了炼狱,对于他,你了解多少?

2、罗斯福的新政措施分为哪两个阶段,每个阶段的重点是什么,为什么他会这样做,看看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哪些是第一阶段,哪些是第二阶段?

3、你认为罗斯福的新政能不能奏效,为什么?你怎么看待罗斯福的新政,他能避免危机的再度发生吗?

4、是什么让美国真正度过危机的,从新政中经济的反复可以说明什么道理?


人教版高二历史教案相关文章: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案范文

必选修一历史教案高中人教版最新模板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教案最新模板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大全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设计大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2020范文大全

2021人教版高一历史优质课教案范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2021岳麓版高二历史教案最新模板

    37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