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儿童科普 > 历史知识 >

高二选修历史知识点

2019-04-15 14:04:31
|嘉欣

  生活岂能百般如意,正因有了遗漏和缺憾,咱们才会有所追寻。功成莫自得,或许下一步就是陷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高二历史选修知识点。

  选修历史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思考: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成功了?

  外国:

  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选修知识点

  梭伦改革的背景:

  政治:

  雅典城邦国家产生(公元前9~前8世纪)——设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

  贵族制国家确立(公元前8~前6世纪)——贵族专权而平民无权

  经济发展:农工商业以及贸易得到发展

  阶级变化: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民内部斗争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 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雅典贵族与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梭伦改革:

  内容:“颁布解负令”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恢复公民大会权力

  建立“四百人会议”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特点:奠定民主政治基础、促进工商业发展

  梭伦改革的评价

  历史意义:

  ①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

  ②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

  ③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

  ④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

  总之,其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历史局限: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权利

  氏族制度残余及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

  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政局动荡不安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

  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改革变法

  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商鞅变法内容:

  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政治改革: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爵制;加强集权、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制定连坐法

  文化风俗改革:“燔诗书、明法令”;改革社会风尚习俗、父子分居、一夫一妻

  评价:秦国强盛、意义深远

  作用:废除旧制度,创建新制度;促使秦国成为当时先进的国家,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表现

  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这就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设中央集权制度

  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综合国力:公元前343年,秦国已经成为富强之国,周天子派人送礼,各诸侯派人来称贺 局限性

  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

  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划清界限

  消极影响:

  推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导致了秦朝的暴政,对后世影响消极。

  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倡导君主独裁专制,选错了政治体制的方向为后世君主专制埋下了祸根;

  改革不彻底,所以在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特别是秦汉时期存在大量奴隶制残余。

  选修知识点

  一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8780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