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儿童科普 > 历史知识 >

雍正清死后陵墓在哪里

2021-07-20 14:09:45
|广顺2

  清朝有三个大陵,分别是关外陵、清东陵和清西陵,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清东陵,雍正为什么不入清东陵,反而另起一陵区呢?

  雍正清死后陵墓

  清朝有三个大陵,分别是关外陵、清东陵和清西陵,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清东陵。

  这不仅是因为清东陵是清朝入关以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所选的万年吉地,更是因为这里面葬着多位名人,比如康熙、乾隆和慈禧。

  关外陵里葬着的都是顺治之前的皇帝,比如努尔哈赤、皇太极以及爱新觉罗的老祖宗们。

  当时,顺治觉得清东陵是一块风水宝地,便想着自己和自己之后的皇帝都葬在这里,那大清就能长盛不衰了!

  可顺治的如意算盘打得再好,也没有想到,他的子孙后代里会出一个雍正,这个向来喜欢不走寻常路的皇帝。

  雍正想着,清东陵一块好地方都没了,我葬哪儿啊!

  于是,就有了清西陵。

  原本,清朝皇帝都是子随父葬的,雍正之前的皇帝,都是遵循这一制度,在清东陵建造皇陵。偏偏雍正要作妖,打死不入清东陵!

  最初,雍正老老实实按照祖训,相中了东陵的九风朝阳山作为自己的万年吉地,谁知他最后竟然反悔了,不肯葬在此处,反而在易州另辟陵区,建起了清西陵中的泰陵。

  雍正为什么不入清东陵,反而另起一陵区呢?

  在《工科史书》的记载中,雍正是这样解释的:“此地(九风朝阳山陵址)近依孝陵、景陵,与朕初意相合,及精通堪舆之人再加相度,以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末全,穴中之士又带砂石,实不可用。”

  下了这道旨以后,雍正就派和硕怡亲王允样和两江总督高其倬另选宝地去了。

  最后,以易州太平峪为陵址,理由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合会之所,龙穴砂石无美不收,山脉水法条理详明,形势理气诸吉咸备,淘为上吉之壤。”

  通俗点来讲,就是风水好,风景好。对于雍正另起一陵的事,世人众说纷纭,认为此事并不简单。

  有人说,一定是雍正心虚害怕了,他是篡位当上皇帝的,不敢葬在康熙景陵旁边。

  也有人说,雍正好大喜功,定是想借另辟陵区来突出他自己,显得他和别的皇帝不一样。

  雍正是一位十分复杂而矛盾的历史人物,他在位期间有功亦有过,人们对他的评价有好也有坏,不论他为何不入清东陵,最后的结果都无法改变了。

  雍正任性一回,心里很爽,可他的儿子乾隆就苦恼了,乾隆:皇阿玛,你跑了,我该住哪呀?

  若按照子随父葬的制度,乾隆和他之后的皇帝都应该跟着雍正葬在清西陵,可这样一来,不就冷落了清东陵里的老祖宗?

  为了平衡东西二陵的关系,乾隆想出了“昭穆相建”的办法,东陵为昭,西陵为穆。如果父陵在昭,子陵则在穆,以此类推。乾隆不愧是乾隆,放个大招就解决了难题。

  爱新觉罗·胤禛简介

  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即清世宗,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蒙古尊称为纳伊拉尔图托布汗。康熙帝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宫。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他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雍正帝在位期间重整机构并且对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改土归流。并且大力整顿财政,实行耗羡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等。特别是雍正七年(1729年)出兵青海,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雍正一朝,整顿吏治,在中央创立密折制度监视臣民,并废除议政王大臣会议,设立军机处以专一事权。而且改善秘密立储制度,这样使得皇位继承办法制度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康熙帝晚年诸皇子互相倾轧的局面。

  雍正帝的一系列社会改革对于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雍正十三年(1735年)去世,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葬清西陵之泰陵,传位于第四子弘历。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少年胤禛行乐图

  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1678年12月13日)寅时,胤禛出生于北京 紫禁城 永和宫,生母为 德妃乌雅氏。由于其生母乌雅氏出身低微,不能给胤禛带来皇子中的特殊地位, 此外,清初时后宫也不允许生母抚育自己的儿子,因此胤禛满月后由 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抚养。孝懿仁皇后是一等公 佟国维之女, 孝康章皇后的侄女,孝懿仁皇后没有生过皇子,只有一个公主还早年殇逝,故而养育德嫔之子,年幼的胤禛因其尊贵,很可能有意巴结她。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胤禛六岁进 尚书房,胤禛跟从 张英学习四书五经,向 徐元梦学习满文。与胤禛关系最密切的是 顾八代,胤禛说他“品行端方,学术醇正。”少年和青年时代的胤禛,受父皇和师傅的严格管束,从事以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的学习,也在这个时期,作《春日读书》、《夏日读书》等诗歌。 稍长,便跟随康熙帝四出 巡幸,并奉命办理一些政事。十六岁那年,他陪同其三兄 胤祉往祭 曲阜孔庙。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十九岁的胤禛随从康熙帝征讨 噶尔丹,掌管 正红旗大营, 此役胤禛没有参加,然而他很关心这次战斗,作《狼居胥山大阅》、《功成回銮恭颂二首》 ,赞扬乃父用兵的功业。 又往 遵化暂安奉殿祭祀 孝庄文皇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二十一岁受封为 贝勒。二十三岁侍从康熙帝视察 永定河工地,检验工程质量。二十五岁,随同父皇巡幸 五台山,次年侍从南巡 江浙,对 治理黄河、 淮河工程进行验收。[1]

  经营争储

  青年胤禛读书像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夏,康熙帝第一次 罢黜了太子 胤礽。在推选新太子的过程中,胤禛支持复立 胤礽,同时与皇八子 胤禩也保持良好的关系。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复立胤礽为太子。同年封胤禛为 和硕雍亲王。 此间诸皇子为谋求储位,各结私党,勾心斗角极为激烈 。

  胤礽再立后,为巩固储位又进行了一些非法活动,引起 康熙帝的不快,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再次将他废黜。以后不断有朝臣为他复位奔忙,均遭康熙帝处罚。 胤礽被遗弃了,但他留下的 皇太子的空位,康熙帝却未令人替补,惹得诸皇子为之大动心机。 胤禩有资本,继续活动,又一次受到父皇斥责。他的同伙胤禵“虚贤下士”,联络各方人士,“颇有所图”。 十四皇子 胤禵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受命为 抚远大将军,出征西北,指挥两路清军入藏,送__六世至拉萨,驱逐了一度盘踞在西藏的准噶尔人的势力,稳定了西藏局势。他的声誉日高,有可能成为储君。三皇子诚亲王 胤祉受命开蒙养斋馆,身边聚集着一群学人。他也“希冀储位”,以至胤礽再废后,竟“以储君自命” 。

  胤 禛善于治国、懂得 韬光养晦。他尊释教道学,自称“天下第一闲人”,与诸兄弟维持和气,与 年羹尧和 隆科多交往密切,同时向父亲康熙帝表现诚孝,画西藏于版图,赢得康熙帝的信赖。康熙六十年(1721年),雍正四十四岁这年,正是康熙帝登基六十周年大庆,他奉命往 盛京祭告 祖陵,回京参加贡士会试试卷复查事务,冬至时遵命代康熙帝南郊祭天。次年,清查京、通两仓,又秉命冬至祭天。胤禛的这些活动,对他来说有两重意义,一是由于他多次随从巡幸、外出代办政务,足迹遍于中国主要地区,使他有机会了解各地经济物产,山川水利, 民间风俗, 宗教信仰,历史问题,取得了关于民事的第一手资料;二是观察了康熙帝处理政事,考查了地方行政和 吏治,锻炼了处理某些政事的能力,获得了从政的一些经验。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对胤禛日后治理国事都有很大的实践意义。

  雍正帝在储位斗争中的胜利,有其必然性,这就是:第一,他的才能和务实精神会取得一些人的支持,他的属人 戴铎曾向大学士 李光地称道其主子:“才德兼全,且恩威并施,大有作为。 ”事实上,在争夺皇储的斗争中,雍正帝提出整顿积习的振作有为的政治方针,与八皇子胤禩的仁义方针相对立,以争取人心。第二,他善于耍两面派手法,从而欺骗了对手和 康熙帝,使政敌不以他为意,没有集中力量对付他,从而轻巧地取得成功。第三,他有一个集团,在关键时刻用上了力,如通过 隆科多稳定京中局势,通过 年羹尧控制胤禵和稳定 西北地区。

  巩固帝位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 畅春园病逝,胤禛继承了皇位,次年改年号 雍正。 即位后,雍正帝重用康熙十三子 胤祥,不想放过政敌 胤禩等人,胤禩等人也不甘心失败,所以双方的斗争在雍正帝继位后延续下来,他在政治上采取多种措施以巩固自己的皇位。首先是消除异己,分化瓦解诸皇子集团,将 胤禵从西北军前召回,加以圈禁。晋封 胤禩为 廉亲王和总理事务大臣。将 胤禟发往 青海西大通(今青海 大通西北)。鉴于清朝没有行之有效的立储制度,常因皇位继承权产生争端,创立了 秘密立储制度。

  雍正帝在雍正 二年(1724年)春以前,对政敌的打击尚有所节制,这是因为政权还不太巩固,不便太刺激对方。雍正二年(1724年)三月, 青海平叛胜利,雍正政权的力量增强了,随即加紧惩治胤禩一伙。四月,对胤禩本人声罪致讨,说他“肆行悖乱,干犯法纪,朕虽欲包容宽宥,而国宪具在,亦无可如何,当与诸大臣共正其罪”。 削 宗籍和圈禁,并被改名为“ 阿其那”(意为待宰的鱼),胤禟被削宗籍和圈禁, 并被改名为“ 塞思黑”(意为讨厌的人)。皇十子胤礻我被圈禁,康熙的皇十四子胤祯(胤禵)先是派去守陵,再后来受圈禁。康熙皇十二子 胤祹被降爵,后康熙的皇三子 胤祉也被革爵圈禁。

  同年五月,革去苏努贝勒,七月发出《御制 朋党论》,进一步开展反对胤禩党人的活动,不久 年羹尧、 隆科多问题的出现,遂放松了对胤禩的攻势,迨至雍正三年(1725年)十二月,年羹尧赐死,便加速惩处胤禩等人。至雍正四年(1726年), 胤禟、胤禩先后囚禁致死,胤禵迁于京城 景山,蔡怀玺自杀,郭允进枭首示众,其他胤禩党人也遭到处分。至此,经营二十多年的胤禩集团彻底垮台。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以作威作福、结党营私之名,责令抚远大将军 年羹尧自尽,同时削 隆科多太保,后圈禁致死。并因此株连出 汪景祺《西征随笔》案和 查嗣庭试题案。

  史书评价

  《清史稿》:“圣祖政尚宽仁,世宗以严明继之。论者比于汉之文、景。独孔怀之谊,疑于未笃。然淮南暴伉,有自取之咎,不尽出于文帝之寡恩也。帝研求治道,尤患下吏之疲困。有近臣言州县所入多,宜釐剔。斥之曰:‘尔未为州县,恶知州县之难?’至哉言乎,可谓知政要矣!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670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