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儿童科普 > 历史知识 >

卡诺莎觐见背后的真正故事大揭秘

2021-07-19 09:03:43
|莉莎2

  编者按:卡诺莎觐见是中世纪关于神权与皇权的对决的历史事件。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卡诺莎觐见的历史故事吧!

卡诺莎觐见背后的真正故事大揭秘

  卡诺莎觐见

  没有任何一部中世纪历史会错过卡诺莎觐见这场发生在11世纪的历史大戏,它在之前从没发生过,之后也一样。

  上海的高中历史课本内容也忠实地反映了卡诺莎觐见的过程和影响,包括教皇摆脱世俗君主的控制,教权的加强等等,编辑得非常不错。史观结合了世界主流研究的成果,将卡诺莎觐见定义为教权的提升,而不是王权与教权的对抗(不存在对抗,因为当时王权远远强于教权)。

  但关于1077年卡诺莎城堡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仍然需要通过更优秀的中世纪历史读本来为大家展现,今天我们参考布莱恩·蒂尔尼的《西欧中世纪史》以及本内特的《欧洲中世纪史》(美国大学最常见的两种中世纪史教材,不过美国大学一流历史课主要以一手史料为研究学习对象)来为大家还原卡诺莎觐见的原貌。

  通过这种还原,大家会理解常见所谓的“卡诺莎=屈辱投降”的说法是不存在的。

  常见的错误说法

  卡诺莎觐见是11世纪罗马教皇格列高利七世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皇帝亨利四世的一场政治斗争事件。

  通常的故事是这么说的:

  德意志诸侯作为罗马教会的“金主”常年操纵教会引发格列高利七世的不满,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爆发矛盾。皇帝亨利四世先发制人,废黜教皇,随后教皇反击开除了亨利四世的教籍和皇帝正统性(德意志地区的诸侯们自称为罗马帝国和查理曼大帝的天然继承人,其领袖冠皇帝头衔,由罗马教会加冕)。

  亨利四世被开除教籍之后民心大失,国内叛乱四起,只能亲自去阿尔卑斯山下的卡诺莎城堡请求教皇的原谅,在大雪纷飞的冬天,他站了整整3天才得到接见,亨利四世脱下王冠,亲吻教皇的脚尖,得到了格列高利七世的原谅。象征着王权向教权妥协。

  这件事情就被称为卡诺莎之辱。不过,亨利四世恢复地位后平定叛乱,很快反攻倒算杀入罗马,格列高利七世被迫出逃,客死他乡。

  略有一些中世纪历史常识的人就会发现卡诺莎之辱中存在严重的逻辑漏洞。11世纪的中世纪教会实力孱弱,根本不是封建诸侯的对手。亨利四世平定国内的叛乱也不需要到卡诺莎城堡多此一举,因为之后教皇又一次开除了亨利四世的教籍,但是第二次冲突中亨利带着大军杀入了罗马,赶走了教皇。

  那么,卡诺莎城堡究竟发生了什么?亨利四世为什么要来认错呢?而为什么矛盾再激发时,他能轻易击败教会呢?

  起因:从教会改革到教会革命

  罗马帝国毁灭后,罗马教会在风雨飘摇中生存了几百年,逐渐沦为罗马城市贵族,德意志诸侯的玩物,其权威,信仰荡然无存。教会屈服于世俗权力,大肆买卖神职,教士公开结婚,甚至和很多女性结婚,他们私吞教会财产,把土地,教士的身份又传给孩子,一代一代地腐败下去。世风日下,一批坚持信仰的教士非常不满。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三世在位时,支持罗马教会内部改革。这些改革大多停留在道德层面,将教会从腐败的深渊里拯救出来。可亨利三世出兵废除荒淫的教皇自立教皇之后,改革派教士意识到不摆脱世俗王权,也就是他们的“金主”德意志诸侯的控制,教会始终被世俗控制,这显然不符合他们的使命和心理预期。

  当这种想法开始萌发,教会的改革就将走向政治目的,这时,希尔德布兰德就活跃起来,他是改革者中最为激进的分子之一。

  在这场改革活动中,决定性地将罗马天主教与希腊东正教分离,1054年(卡诺莎事件前23年)罗马教会开除君士坦丁堡大主教,两派正式分裂直到今天都没有和解。

  疯狂的希尔德布兰德猛烈抨击世俗王权对教会的践踏,大肆鼓吹教皇的权威,以及教皇对其领土的独立性。他要建立一个教皇统治教会,教会统治欧洲的社会结构,而这恰恰正是许多人对中世纪的粗糙印象(当然实际上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1073年,希尔德布兰德被选为教皇,改名格列高利七世。(教皇上台后,原来的名字就是俗名,要起一个新的名字,类似法号,一般取过往圣徒的名字)

  格列高利七世上台之后,开始对教会进行更激进的改革,同时谋求一场革命,既从德意志诸侯手中夺回属于罗马教会的独立权,甚至要凌驾于德意志诸侯。

  (背景:罗马帝国毁灭后,欧洲分崩离析,后来出现了法兰克王国皈依__,其墨洛温王朝衰落后,新兴的加洛林王朝认为自己的法统来自上帝,是罗马帝国的继承人,给予教会封建土地,从此,日耳曼人成为罗马教会最大金主。后来法兰克王国分裂,德意志地区的诸侯继承了与罗马教会的金主关系,10世纪,德意志诸侯奥托一世被罗马教会加冕为罗马皇帝,从此德意志诸侯对罗马教会的控制大大加强)

  格列高利七世的改革内容

  制定教皇选举的规范:教皇由教会内的教士选举而出,不能由德意志诸侯随意摆布,随意任命。

  教士不许结婚,不许私吞教产:道德方面的改革也大大加强,明确了天主教教士的禁欲传统,禁止教士结婚。而在改革之初只是鼓励不结婚现在变成了禁止(直到今天天主教的神职人员也是不能结婚的,且神父只能是男性,但宗教改革的新教可以结婚,且女性也可以成为牧师)。同时明确了教士不可以把教产私吞,把公产变成私产。

  教皇控制,领导整个教会:格列高利七世在上台之前就开始推动教会内部的一场大洗清。除了树立教皇权威外,教会内部开始大肆清除由世俗贵族任命的主教和教士,改为改革派教士。

  显然,格列高利七世的改革大大触动了帝国皇帝的利益,然而为什么持续了20多年的激进改革没有得到阻拦呢?

  发展:小皇帝的成长

  罗马教会能够顺利改革的重要背景来自于亨利三世突然去世。1056年,年仅39岁的亨利三世就死了,留下了年仅6岁的儿子,这就是亨利四世。

  亨利三世是一位强悍有为的君主,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并不多。他多次废黜教皇,不断讨伐帝国领域内的诸侯,树立了强大的权威,他的突然去世无论对于帝国内的诸侯还是教会而言都是重要的喘息之机,又何况新皇帝年仅6岁呢?

  接着主少国疑的空档,一方面教会不断改革,另一方面诸侯们也蠢蠢欲动。

  随着年龄的增长,亨利四世渴望成为父亲一样强有力的君主,而他的对手就是希尔德布兰德,既格列高利七世。

  1072年,亨利四世强行任命了米兰的大主教,然而他的任命失败,帝国在教会中安插的大臣也被赶走。当时年轻的皇帝羽翼未丰,选择退让。

  次年,格列高利七世上台,教会权力进一步膨胀,这预示着一场激烈的争斗即将开始。1075年,教皇中止了一批日耳曼主教的上任,继续他在教会中的洗清,帝国皇帝选择与教会发生正面冲突,不再让步。

  亨利四世在卡诺莎的阴谋

  亨利四世写信给格列高利七世:“致希尔德布兰德,一个不是教会的骗子。”其中直称教皇俗名,大大激化了两者的矛盾。

  亨利四世不承认教皇的合法地位,而格列高利七世一怒之下决定剥夺亨利四世的教籍以及其皇帝的身份。

  真正对亨利四世造成打击的不是开除教籍,而是废除皇位。他毕竟只有20多岁,血气方刚,又由于前一年平定叛乱元气耗损,帝国境内的其他诸侯一呼百应,要求亨利四世给出合理的解释,诸侯们想打破神圣罗马帝国的集权体制,让德意志地区更像法兰西或是英格兰。

  此时的格列高利七世风光无限,坚决站在诸侯这边,帝国诸侯决定在奥格斯堡(今德国中南部城市)召开帝国会议,解决皇帝的皇位问题,格列高利七世出发,准备翻越阿尔卑斯山参加会议,而亨利四世将要面对的只能是战争。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当教皇一行人到达卡诺莎城堡休息时,亨利四世突然出现了。

  教皇担心他会采用武力的方式逼迫他回到罗马,或者干脆直接把教皇干掉,所以拒不出门。

  而亨利四世却装作一个迷途的羔羊,寻求教皇的宽恕,在雪里站了好几天,这样一来教皇陷入极端的被动。无论原谅还是不原谅都将导致教皇和德意志诸侯的裂痕。

  格列高利七世并没有意识到这种被动,看到年轻的帝国皇帝如此卑躬屈膝,觉得自己在政治上获得了巨大胜利,选择与他和解,但是并没有马上恢复他的教籍和皇帝头衔。

  这是一场政治作秀,亨利四世精于心计,阻止了教皇和诸侯碰头,阻止了把自己引向毁灭的奥格斯堡会议。同时,教皇的作为也让德意志地区的诸侯非常失望。

  由于缺乏必要的政治眼光,教皇在卡诺莎赢了面子,却输了一切。

  部分诸侯认清事实转而支持自己的皇帝,很快亨利四世就稳定了国内局面,实力也进一步增强。

  依靠外援牵制亨利四世的罗马教皇并没有发现变化,因此当两方第二次爆发冲突时,教会很快被击溃了,教皇被废黜驱逐,客死他乡。

  不过,教会的权力的确加强了,格列高利七世被废死亡后,新教皇乌尔班二世开始将教会进行类似中央集权的体制改革,并且成功煽惑了大量封建诸侯进行第一次十字架东征,从此,教会权力开始上升并达到巅峰,这其中大约有300多年的时间,之后又迅速衰落。

  这,才是卡诺莎觐见背后的真正故事。

作者|姚新宾老师

  公众号: 家辉培优升学指导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卡诺莎觐见背后的真正故事大揭秘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5675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