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儿童科普 > 节日知识 >

有关腊八节的传说和故事

2020-11-26 15:34:31
|家敏

“腊八”一词源于南北朝时期,当时又称“腊日”,本为佛教节日,后经历代演变,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有关腊八节的传说和故事你知道多少?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有关腊八节的传说和故事_腊八节的由来历史,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腊八节的传说故事:

佛祖得道

腊八节的形成还和佛祖释迦牟尼的得道传说有关。据《因果经》记载,在古印度北部,即今天的尼泊尔南部,迦毗罗卫国有个净饭王,他有个儿子叫乔达摩·悉达多,年轻时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种苦恼,发觉社会生活劳顿无益,并对婆罗门教的神权极为不满。于是,他在29岁那年,舍弃王位和宫廷的豪华生活,出家修道,学练瑜珈,苦行6年。大约在公元前525年,有一天,他走下迦都山,来到人烟稀少的摩揭国,他瘦骨嶙峋,形容枯槁,在比哈尔邦的尼连河畔,因劳累饥饿过度,体力不支,晕倒在地。恰好村中一牧羊女发现了他,便将身边携带的杂粮、野果,用清泉水熬煮成乳糜状的粥,慢慢喂他。他深感这“粥”如美味甘蜜,顿觉精神振奋,慢慢恢复了体力,便在尼连河中洗个澡,然后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树下,静坐苦思人生真谛与解脱之道。并发誓说:“我如果得不到无上大觉,宁可让此身粉碎,终不起此坐。”

他终于彻悟而成了佛陀,并创立了佛教。史传这一天正是中国的农历十二月初八日。由于他是释迦族人,佛教徒们便尊称他为释迦牟尼,即是释迦族圣人之意。同时,佛教徒们为了不忘他在6年苦修苦炼中受的苦难,每天仅食一些麻麦,以及纪念牧羊女的恩德,便在佛陀成道日的这一天——腊月初八,仿效牧羊女之“杂粥”食之,以示纪念。佛教兴盛以后,就规定这个日子为古印度人民的“斋僧”、“佛成道日”以及救济穷人而施舍饮食的日子。东汉初年,佛教传人我国后,各地兴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动也随之盛行起来,尤其到了腊月初八,祭祀释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举行诵经,并效仿牧女在佛成道前献一种“乳糜”之物的传说程序,煮粥敬佛。这便是“腊八粥”的来历。

“腊八节”最主要的习俗是吃“腊八粥”。“腊八粥”又叫“七宝粥”、“五味粥”,亦叫“佛粥”。古时候的腊八粥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

吃腊八粥的习俗形成于宋代。北宋时京都在腊八节时,宫廷、官府、寺院都要准备大量的腊八粥,用来祭佛和施舍贫民。民间争相仿效,广为流传,许多云游四方的僧人也挨家挨户募化腊八粥。宋代吴自牧撰的《梦粱录》

卷六载:“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寺等俱设五味粥,名日‘腊八粥’。”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亦说:“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队念佛,以银铜沙罗或好盆器,坐一金铜或木佛像,浸以香水,杨枝洒俗,排门教化。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可见,宋时吃“腊八粥”已盛行寺院与民间。到了元代,帝王更以赐“腊八粥”来笼络众臣。元人孙国敕在《燕都游览志》中说:“十二月八日,赐百官粥,以米果杂成之。品多者为胜,此盖循宋时故事。”明太祖朱元璋更以“腊八粥”作为赏赐大臣的节令佳食。清代,康熙皇帝赐“腊八粥”给有功的臣子,算是一种恩宠。雍正三年(1725),雍正皇帝命在北京雍和宫内万福阁等处设大锅煮腊八粥,并请喇嘛诵经。然后把粥分送给各王公大臣品尝食用。

据《雍和宫志》载,雍和宫的腊八盛典分熬粥、供粥、献粥、舍粥四大幕,极为隆重。雍和宫内有一口直径为2米,深1.5米的古铜大锅,重约4吨,专用熬腊八粥。腊月初一起,皇宫总管内务府派司员把粥料和干柴运到雍和宫。粥料品种繁多,有上等奶油、羊肉丁和五谷杂粮以及各种干果等,到初五晚准备就绪,初六皇帝派大臣会同内务府总管大臣,率领三品以上官员及民夫到庙里监督称粮、运柴。初七清晨,皇帝派来的监粥大臣下令生火,并一直监视到初八凌晨,粥全部熬好为止。这时皇帝派来的供粥大臣率领官员开始在佛前供粥,宫灯照耀,香烟袅袅,鼓乐齐鸣,众喇嘛进殿念经,随后把粥献给宫廷,同时装罐密封,用快马送往承德行宫和全国各地。直到天亮以后舍粥完毕,盛典才告结束。据说每一锅粥用小米12石,杂粮、干果各50公斤,干柴5 000公斤,共熬6锅。

第一锅供佛,第二锅献给皇帝及宫内,第三锅给王公大臣和大喇嘛,第四锅给文武官员和封在各省的大官吏,第五锅分给雍和宫的众喇嘛,第六锅作为施舍。直到清光绪年间,《光绪顺天府志》载:“每岁腊月八日,雍和宫熬粥,定制,派大臣监视,盖供上膳焉。”其他地方的《县志》也载:“今俗乃以腊八造粥,……实朝廷典礼之常。”仍沿袭旧俗,以表达对佛教的推崇。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各地佛教寺院格外重视,举办浴佛会。据《析律志》载:“十二月八日,禅家谓之腊八日,煮红槽粥供佛。”清代光绪年间柏泉孙的《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也说:“十二月八日为浴佛日,各寺观煮粥供佛。”因此,每到腊月初七日,各寺院就忙碌起来,清扫佛殿,整理平时很少使用的大灶房。大灶房的铜锅直径达二米多,这一天要用来专门煮粥。原料主要是小米、糯米加红豆、绿豆,佐以红枣、松子及蘑菇等等,称为七宝五味粥。铜锅煮粥要用温火整整熬一个晚上。第二天(腊八)要仿效牧女献乳糜的故事,在每尊佛、菩萨、罗汉像前献供腊八粥。同时举行诵经和剃度活动,八音鼓响,声乐和唱,香烟缭绕,蜡光朗照,以庆祝释迦牟尼得道成佛,十分庄严隆重。然后,将供佛之后的腊八粥馈赠给僧众及前来参加盛典的善男信女们。腊八粥的米、豆、果料,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南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故有天宁寺“铜锅煮粥,普济饥民”之说。

关于腊八节的来历,存有多种说法,其中流传最广的是有关纪念释迎牟尼成佛的故事。

相传佛祖释迎牟尼经六年苦心修行,云游四方,终日辛劳,致使昏倒在尼连禅河畔。后被牧羊女湿迩罗发现,急忙以各种米豆、野果、奶水熬粥给释迩牟尼吃,使之体力得到恢复,并行至菩提树下,铺草打坐,面朝东方,澄思静虑,经七天七夜,于腊月初八得道成佛。据说这日大地震动,天乐鸣奏,天雨妙华,一派美好景象。从此,人们记住了这个日子,民间百姓竞相用谷物、干果煮食腊八粥。

腊祭

腊八起源的第二种观点,称“本土说”,认为是由腊祭而来,先民们腊月岁末用猎获的禽兽祭祀众神和祖先,祈求新的一年避灾迎祥,到南北朝时,将这一日定为十二月八日。

腊八节的形成,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古代的“腊祭”,一是佛教文化的影响。这一节日可谓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与外来的佛教文化交相融合的产物。

按古书记载,“腊”,古时也称“蜡”。腊(蜡)是古代岁终的一种祭礼。《风俗通》上说:“腊者,猎也。因猎取禽兽祭先祖也。”《玉烛宝典》上也说:“腊者祭先祖,蜡者报百神,同日异祭也。”《风俗通·祀典》又说:“《礼传》日:‘夏日嘉平,殷日清祀,周日大蜡,汉改日腊’。”“腊”、“蜡”、“猎”三字,指古代人们去野外猎取禽兽,用于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的仪式,以求来年五谷丰登,家人平安、吉祥,谓之“腊祭”。因为这种祭礼是在岁终之月举行,人们就把十二月称为腊月。腊月之义,含义有三:一日“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之意(《隋书·礼仪志》):二日“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以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日“猎者,逐疫迎春”(《荆楚岁时记》)。这种“腊祭”据说在神农时代就开始了,夏、商、周时代的帝王都很重视这一祭祀,届时都要杀鸡宰羊以祭百神和祖先,希望天地祖宗保佑来年丰收。但是,“腊祭”之日并不固定,有时在十二月初,有时在十二月底。到了汉武帝统一行夏历以后,才把“腊祭”固定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戊日,正好第一年的第三个戊日是腊月初八,人们便把这一天订为“腊祭”之日,称为“腊八节”。

但在民间并未普遍推行“腊八”祭祀,直到南北朝时,才真正固定在腊月初八进行“腊祭”。另一种说法是,“腊祭”的神有八位,即先啬神(神农氏),因其教民务农和发明医药;司啬神(后稷),因其教民种植各种粮食作物;农神(古代田官),因其管理田土;邮表畦神,因其始创田间庐舍、开道路、划疆界;猫虎神,因其吃野鼠、野兽,保护了禾苗;坊神(堤防神),因其防止了江河洪水泛滥;水庸神(水沟神),因其灌溉了农田,获得了丰收;昆虫神,因其免除了农田的虫害。从所祭“八神”中,可以看出先民们对保护农业丰收、人畜康健的美好愿望。

“腊祭”除了祭祀先祖、神灵和庆丰收之外,还有驱除疫鬼和初迎新春之意。汉时规定腊It以猪羊祀社稷、逐疫鬼,吏民宴饮,迎接将到之新春。晋时腊日饮祭后,老人儿童常做藏钩(拔河)之游戏,以示欢乐。六朝时,村民们要在腊日击鼓、戴假面、扮傩,以逐疫。如南朝(梁)宗懔撰写的《荆楚岁时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言‘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沐浴,转除罪障。”即村民要在这一天,击鼓扮傩,载歌载舞,以金刚力士之威势来驱逐邪神,迎接新春,祈望来年五谷丰登和吉祥平安。应该说在残冬之际,新春将临,人们击鼓以逐春天易发之疫病,也是合符科学道理,并带有预防性质的。到了唐代,帝王要在腊日这天召集群臣,赐食口脂、腊脂、面药(涂在口唇和皮肤上的御寒防冻的护肤之药),谓之“赐腊”。宋神宗熙宁(1068)以后,沿袭了唐王朝“赐腊”的旧例,皇帝也在“腊日”给群臣赐腊脂、面药等防冻护肤之药,以保身体安康。历代沿袭,无论宫廷、寺院、民间都要在“腊日”进行祭祀活动。

将上述两种观点折中的说法是腊八原为本土所有,后因佛教传入,带来了释迦牟尼于腊八成道的传说,就把祭祖和逐疫的腊日,增添了纪念佛祖成道的内容。

腊八节的诗词:

《腊节》

北齐-魏收

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

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

《腊八日水草庵即事》

(清)顾梦游

清水塘边血作磷,正阳门外马生尘。

只应水月无新恨,且喜云山来故人。

晴腊无如今日好,闲游同是再生身。

自伤白发空流浪,一瓣香消泪满巾。

《腊日》

唐-杜甫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婴下九霄。

《腊八粥》

清·道光帝

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

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

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

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

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

《腊八》

清-夏仁虎

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

对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

《桂州腊夜》

唐-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有关腊八节的传说和故事相关文章:

关于腊八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

腊八节的传说故事有哪些

腊八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

关于腊八节由来的神话传说故事

关于腊八节的民间神话故事6个

腊八粥的来历有什么故事

腊八节的由来和传说

中国民间故事-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习俗由来

腊八粥的来历有什么历史故事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47
c
id
3299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