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的活动有哪些
实际上,寒食节有很长的历史,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著,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寒食节的活动有哪些,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寒食节的活动
在清明节前。有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叫寒食节。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寒食节,或认为寒食节是清明节的古称,而把它们混为一谈,其实不然。清明在农历三月初,而寒食节是在农历二月。寒食节有两项重要活动,一是禁火,二是扫墓。
禁火
按《周礼》上说的,寒食节禁火是为了“三月出火”。按照当时的习俗,每当仲春一二月,人们将火种灭掉,到三月时再由宫内将新的火种传入民间,新火与旧火交替之日就是寒食节。
然而,有天文学家提出后人将内火和出火理解成燃烧之火是一个极大的历史误会,此处的“火”字,原本是天文学上的星名,就是指大火星,大火星是天蝎座Q星,中名心宿二,又名商星。它是我国远古时代用以定季节的主要标志星。那时的天文官员就称为火正。所谓“三月出火”,实际上是指三月初傍晚大火星出现于东方。二月龙抬头,三月火出和五月大火中,是同一组天象在不同季节所处的不同方位。观测它们的方位,对于确定季节十分重要。我国一向以农立国,准确地确定春播季节对农业生产来说尤为重要,因此要设专管火的官员每年向人们通告禁火和出火。
扫墓
寒食节的另一项活动是扫墓,此项活动包括给坟头添土,修整树木,剪除杂草,打扫坟茔,祭祀祖先等。自居易《寒食野望吟》记述了寒食节扫墓时人们凄凉和伤感的情怀:
乌啼鹊嗓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离死别处。
冥寞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现在,福州地区,在多数人清明祭扫先人墓地的同时,一些村镇居民习惯选择重阳节扫墓。而地处福州地区西部的闽清县,许多人传统的扫墓时节是中秋节前后,清明不进行任何祭扫活动。在南部的莆田,扫墓时间分为清明、重阳和冬至,冬至为大部地区和市区的主流,清明扫墓的地区分布在沿海,也仅进行一次。而在闽南漳州,扫墓时节为三月初三,俗称“三月节”,也即古时的上巳日,相对较为特殊。这个时间扫墓的习俗也传到了台湾,造成漳泉裔民众扫墓的时间差。
寒食节有哪些习俗
祭祖
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唐代编入《开元礼》“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附)”中,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踏青
踏青也叫踏春,盛兴于唐宋。宋·李之彦《东谷所见》载:“拜扫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地游览,尽欢而归”。明代《帝王景物略》记京效踏青场景为:“岁(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可谓盛极。
寒食节的由来
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封赏有功之臣。唯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逼其下山。谁知介子推母-子宁愿被烧死也不肯出来。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并修庙立碑。同时,还下令在介子推遇难的这一天,“寒食禁火”,举国上下不许烧火煮食,只能吃干粮和冷食。
古代的人们都非常崇敬介子推的气节,“寒食禁火”的习俗,被后人流传下来,形成了寒食节这个特殊的纪念节日。
民俗专家介绍说,汉代以前,寒食节禁火的时间较长,以一个月为期。整整一个月都吃冷食,对身体实在不利,汉代改为3天。
寒食节从晋国开始后,延续了不少年代,中间也有严禁寒食习俗的,如三国时期的曹操。但时间不长,“寒食禁火”之风又在民间自发兴起。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寒食节都被当作重大的节日。唐朝时也仍然被作为全国性的隆重节日,不少文人墨客都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文。
专家表示,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晚唐、宋以后,禁火冷食的习俗日趋淡化、消衰。到了元代,许多人基本上已不再沿用此习俗。明清时期,寒食节期间已经不再禁火,也不要求人们寒食了。
寒食节诗词欣赏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作者:王维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寒食诗》
寒食时看郭外春,野人无处不伤神。
平原累累添新冢,半是去年来哭人
《寒食 寒食日即事》
【作者】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