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三月三民间习俗
农历三月三在很多地区都有传统活动,农历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寿诞。真武大帝全称“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历三月三民间习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农历三月三民间习俗
壮族过三月三大多是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壮族通常在三月三蒸五色糯米饭。另外,艾糍粑、粉蒸肉、黑糯米酒是广西“三月三”的特色食品。壮族“三月三”习俗,很多人只知道对歌谈情,其实壮族“三月三”习俗有很多,抢花炮、抛绣球、吃五色糯米饭等也是有趣的节日习俗。
农历三月三历史发展
农历三月初三,在古代被称为上巳节。每到这一天,人们纷纷来到水边举行祭礼,洗濯去垢,消除不祥,被称为祓禊,也叫春浴日。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南北纬度相差几十度,三月初三时节有的地区还很寒冷。
农历三月初三,春秋时期就已有文字记载。
《论语》有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大约写的就是当时的情形。
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巳日多逢三月初三,魏晋以后,上巳节定为三月三,后代沿袭。“上巳”在汉代定为节日。
《后汉书·礼仪志上》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絜(ji,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chen,病),为大絜”。
祓除也叫祓禊,即去水边沐浴。“上巳节”正处于季节交换,阴气还没有完全褪去,人容易患病,去水边沐浴可以祛除病痛和灾祸,并祈求福祉降临。
魏晋时代,“上巳节”除了要祓禊之外,还演变为皇室贵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们临水宴饮的日子,这成为“上巳节”另一项重要习俗“曲水流觞”。
唐以后,“上巳节”的习俗逐渐淡出。
三月三上巳节自先秦至唐十分繁盛。从宋元时代开始,渐渐不显,笔记史料和文学作品中都表现了一种追古慕古的情怀。与此同时,寒食、清明、上巳三节呈现合并混同的趋向,最终寒食“并”入清明,上巳“躲”进清明。
三月初三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但在中国大部分地区,这个节日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
三月三的由来故事
在唐朝的时候,民间出现了一位歌仙,名叫刘三姐,出生在广西宜山的一个普通的家庭当中,家中世世代代都是以打渔为生。刘三姐从小爱唱山歌,成年以后容貌美丽,出口成歌。附近有个财主莫怀仁想强抢刘三姐与他成亲,刘三姐誓死不从,莫怀仁叫人把刘三姐抛入河中。刘三姐顺水漂流到柳州,幸被搭救,生活在鱼峰山下。乡亲们闻讯,纷纷赶来学歌。后来她与一青年猎人结为夫妇,就一直在这里传歌。莫怀仁得知后,又勾结官府,把刘三姐夫妇抛入鱼峰山下小龙潭。半夜,月明星稀,当乡亲们把他们两个打捞上来时,忽然一阵清风,只见刘三姐和青年猎人骑在一条鱼背上,一边唱歌一边腾空而去。自此,人们都说刘三姐成仙去了,便把刘三姐称为歌仙。后世的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每年农历三月三,刘三姐“成仙”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广西三月三传统活动
1、包五色檽米板
节日期间家家户户提前准备五色檽米板和小彩蛋。大家采来红兰草花、黄饭花、红枫叶、紫蕃藤、用这种绿色植物的汁泡浸檽米,制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饭。流传,这类食品类是深得仙女的称赞后广为流传出来的;也有些人说是祭拜歌仙刘三姐的。吃完这类饭,事业兴旺,精力旺盛。小彩蛋则是歌圩中男孩和女孩青年人用于人际交往传递感情的物件。
2、抢花炮
在农历三月三及其丰收以后,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域民俗会自发性机构抢花炮健身运动。老老少少都是会穿上传统节日盛放,天亮就蜂拥而至地冲向活动场地,抢得花炮的人被觉得明年最命好,也最受女孩亲睐。
3、绣球花寄情
歌圩的绣球花是女孩们在节日期间赶做的艺术品,加工工艺都很精致,各个全是丝织艺术品:十二花朵连结为一个球形,每一片花朵意味着着一年中的某一月,上边绣有本月的盆栽花卉。一些绣球花制成正方形、多角形等。绣球花内窗豆粟或棉籽油。球上连到一条绸带,往下坠丝穗和装饰设计的珠串,代表着纯真的感情。
4、打担子
打担子是传统式的自嗨主题活动,每一个壮亲人全是喊着堂的知名演员,女性的姿势轻便幽美,小伙的姿势铿锵有力,自嗨的“喊着堂”,寄予着壮族老百姓祈望大丰收的心愿。
5、对歌谈爱
三月三歌圩是男孩和女孩青年人开展人际交往的最佳时机。每到歌圩,周围数十里内的男孩和女孩青年人集聚在歌圩点。小伙儿在歌师的指导下与钟意的女孩对歌。
一般是男士先积极唱“游玩歌”,观查找了敌人,碰到适合的目标,便唱出碰面歌、邀约歌。女性若有心就同意。男士再唱了解歌,相互拥有情义,唱挚爱歌、情分歌。歌曲歌词皆即兴发挥,随口说出。若女孩感觉眼下的小伙儿优秀人才、歌才都令人满意,便趁别人不留意,悄悄的将怀里的绣球花赠予心上人,“他”则报之以手帕、纯棉毛巾这类的物件,随后歌唱更为甜美,遂订秦晋之好。
6、打铜鼓
广西的一些少数民族向来有在传统节日庆典活动或祭拜中敲击铜鼓的习惯性,这一风俗习惯一直承袭迄今,如今东兰、天峨等地壮族人民群众每一年过三月三和新春佳节,都安、广西巴马、最大化等地瑶族人民群众过祝着节,南丹瑶族举办丧礼祭拜,南丹中堡广大苗族地区过年或遇到喜气时必须以击铜鼓的方法表明祝贺或哀悼之情。
广西各地“三月三”民俗
壮族:歌圩迎宾客 千人竹竿舞
“三月三”是壮族最重大的民族节日。每到“三月三”,壮族男女会像赶圩一样会聚山坡上对唱山歌,开展抢花炮、打铜鼓、抛绣球等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武鸣是中国壮乡,又是壮文化发祥地之一,每年三月三,当地都会举行“三月三”歌圩暨骆越文化旅游节。歌圩一般以唱山歌开场,展示骆越族群能歌善舞的人文风情,千人共跳竹竿舞,每个方块都很有壮乡特色,人们捧着五色糯米饭,抱着壮乡的美酒,扛起劳作的锄头,精致的簸箕也被举在手中。
抢“花炮” 展民族魅力 “行歌坐妹”写浪漫
“三月三”不仅是壮族的节日,侗、苗、瑶等少数民族也会庆祝三月三,民俗活动也丰富多彩。在三江侗族自治县,一年一度的三月三“花炮节”吸引了五湖四海的游客前来探奇、体验,也展示了民族融合的浓浓情意。
除了抢花炮,三江侗族的“行歌坐妹”,这种传统的青年男女相亲方式也给“三月三”这个节日增添了不少浪漫气息。
瑶乡山歌传情谊 峒中瑶胞打陀螺
在融安县雅瑶乡西古坡屯,每年“三月三”都会举行山歌对唱活动,全乡的山歌爱好者都赶到这里,参加一年一度的山歌对唱。
在防城区峒中镇,三月三的重头戏是“打起陀螺唱起歌”。
瑞鼓响震三月三,乐了山路十八弯。壮胞瑶胞聚一堂,通过佳节大联欢……
峒中“砧板”陀螺比赛集强身健体和娱乐为一体。如今,作为一项传统的民族体育竞技项目,“砧板”陀螺陆续出现在各种舞台和体育场合上,被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所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