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活动及养生攻略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22重阳节的活动及养生攻略,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重阳节的活动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重阳节养生攻略
1、饮食
重阳节前后,“秋燥”明显。由于“秋燥”的影响,特别容易出现呼吸道疾病,比如支气管炎、鼻炎等。预防秋燥应以清淡饮食为主,少摄入过于油腻、甘甜、辛辣的,多吃粗粮和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比如番薯、玉米、青菜、柿子、蜂蜜、黑木耳、银耳、百合、香蕉、橄榄等。
重阳节要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蔬菜和食品,以养肝气。这个季节,喝粥不但可以减轻老年人的胃肠道负担,对老年人的消化也有帮助,稀粥里可加一些养胃健脾、滋阴润燥之品,可起到养肺润燥的效果。
2、睡眠
秋天的最佳睡眠时间为子时(23:00-1:00)入睡,此时睡觉,最能养阴,睡眠质量也最佳,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养生效果,早晨5:00-6:00起床,午后小憩,约一个小时,也可因人而异。
老年人还要讲究睡眠姿势。不要俯睡,因为俯睡时胸部心脏受压迫,会使呼吸困难,吸氧相对减少。向左侧睡也不可取,因为向左侧睡时会压迫心脏和胃部,使胃内食物不易进入小肠,不利于食物消化和吸收,特别是在饱餐后。睡时身子稍微弯曲并向右侧较为适宜。这样既能使全身肌肉得到放松,又不压迫心脏,使心、肺、肝、胃肠都处于自然状态。
3、穿衣
重阳节,一天中温差变化很大,常有冷空气侵袭,而使气温骤降。常言道:“出门需防三、九月”“若要安逸,勤脱勤着”,因此应多备几件秋装,酌情增减,随增随减;另外秋冬过渡时节,在家也要随时预防感冒着凉。
秋高气爽,正是秋游好季节。秋季出游穿衣也有讲究,轻便、宽松、暖色彩依然是着衣的几个诀窍。对于宝宝来说,秋季穿衣除了要穿透气、吸湿的纯棉衣服外,还应注意防止秋季中暑,因为很多父母早上给宝宝穿了较厚的衣服,等到了中午气温升高时,往往又忘记给宝宝减衣服,导致宝宝被捂得中暑。
4、护理
秋季气候干燥、风力大,汗液蒸发快,容易使人出现口干、咽燥、便秘、皮肤干裂、毛发脱落等症状。因此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室内的湿度,可以用湿毛巾擦室内的家具,用湿拖把擦地板,室内还可养鱼、养花,或者使用加湿器等。
秋季里可以通过洗澡来促进血液循环,使肺与皮毛气血流通。一般秋季洗浴的水温可控制在20℃~30℃,在沐浴前先喝一杯淡盐开水,洗浴时不要过分揉搓,以浸浴为主,时间以20分钟左右为宜。选择保湿性的沐浴液,最好不要使用肥皂,洗澡后一定要涂抹润肤乳液。
5、运动
秋高气爽,是户外锻炼的好时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是收养的季节,运动也应遵循这一规律,运动量不宜太大,不宜剧烈。要根据自身体质情况和身体状态,选择适宜的锻炼方式,如户外散步,打太极拳等。
重阳佳节,有登高望远的习俗。对老年朋友来说,登山不仅能锻炼身体,增加心肺功能,更有陶冶情操,舒缓郁闷情绪的作用。不过,患有关节炎、骨质疏松等疾病的老年朋友要尽量避免登山等消耗较大的运动。
6、精神
“自古逢秋悲寂寥”,好像一到秋季,想到的心情就和“悲”联系在一起。重阳节后,气候渐冷,日照减少,风起叶落,时常在一些人心中引起凄凉之感,出现情绪不稳、易于伤感的忧郁心情。此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因势利导,宣泄积郁之情,培养乐观豁达之心是养生保健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老年人最易诱发颓废悲伤、烦闷抑郁情绪,可适当延长夜间睡眠时间;广交朋友结伴郊游、聊天、聚会、和家人谈天说地;或到公园散散步,听听相声、看看喜剧,或养花种植、下棋垂钓;帮助比自己更困难的人等,都是有益于修身养性、调整心态的好方法。
重阳节为何又叫敬老节
2012年12月28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进一步在法律上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作为老年节。因此,今天也是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生效后,我们迎来的第一个法定的“老年节”。那么,为什么将重阳节定为敬老节呢?
在中国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双九,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称“重阳”,所以这一天为重阳日。因为“九九”重阳与“久久”谐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因此,重阳节寓意深远,自古以来,人们就对重阳节怀有特殊的感情。
重阳节的起源,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季秋纪》记载,季秋九月,“申严号令,命百官贵贱无不务入,以会天地之藏,无有宣出。命冢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仓,祗敬必饬……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那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习俗。春秋战国时期,屈原在《远游》诗中也有“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的诗句。不过,这里的“重阳”是指九月九日那一天,当时还不是节日。而重阳节的求寿之俗,据考始于汉代。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把重阳当作一个节日,最早见于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曾这样描述当时的重阳节:“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飨宴高会。”到了魏晋时期,重阳节又多了赏菊、饮酒的习俗。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重阳节被正式定为节日,则始于唐代。此后的宋元明清,每逢九月初九,宫廷、民间都会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唐代的许多大诗人如王勃、孟浩然、李白、王维、杜甫等,都留下过关于重阳节的著名诗篇。
重阳节的活动及养生攻略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