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节气的传统习俗及养生要点

金凤0分享

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和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下面是小编整理了寒露节气的传统习俗及养生要点,来欣赏和学习吧,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寒露节气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1.吃重阳糕

重阳糕是重阳节的代表性食品。因为“糕”与“高”同音,古人相信“百事皆高”的说法,所以在重阳节登高时吃糕,预示步步高升。

宋代重阳糕的制作非常讲究。《梦粱录》记载:此糕是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钉,插小彩旗,故名日“重阳糕”。还有一种,是由宫中的“蜜煎局以五色米粉塑成狮蛮,以小彩旗簇之,下以熟栗子肉杵为细末,人麝香糖蜜和之,捏为饼糕小段,或如五色弹儿,皆人韵果糖霜,名之日‘狮蛮栗糕’”。《乾淳岁时记》中说,当时更有一种不一般的重阳食品,它“以苏子微渍梅卤,杂和蔗霜、梨、橙、玉榴小颗,名日‘春兰秋菊’”,不但食糕制作考究精致,而且命名奇特,为前世所少见。

2.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就已经盛行。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能够避难消灾,或佩戴于臂,或做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还有插在头上的。多数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也有男子佩戴。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描述。除了佩带茱萸外,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后来传承下来。清代,北京重阳节的风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形。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送佩戴的。

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在政府的提倡下,重阳节已成为了中国人“敬老爱老”的老人节了。

3.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恰逢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始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闻名,以诗闻名,以爱饮酒闻名,也以爱菊闻名,后人学习他,便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把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更接近陶渊明。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流行,当时的菊花就有许多品种,千姿百态。在民间,人们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凌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主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更为昌盛,且不仅在九月九日,但仍然以重阳节前后最为昌盛。

所谓菊花酒,就是用菊花作为原料酿制而成的酒。《西京杂记》称:“当每年菊花盛开之时,采其茎叶,杂以黍米酿成,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因为饮菊花酒同样能够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所以是汉代宗贵达官常饮的佳品。对此沈栓期《九日临渭亭侍宴应制得长字》一诗写道:“魏文颂菊蕊,汉武赐萸囊。……年年重九庆,日月奉天长。”

4.登高

众所周知,重阳节登高的习俗由来已久。由于重阳节在寒露节气前后,寒露节气宜人的气候又十分适合登山,慢慢的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也成了寒露风俗。如果说白露时节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那么到了寒露,则露水增多,且气温更低。此时我国有些地区会出现霜冻,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

寒露节气养生要点

饮食

饮食养生应在平衡饮食五味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适当多食甘、淡滋润的食品,既可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可防治咽干口燥等症。水果有梨、柿、香蕉等;蔬菜有胡萝卜、冬瓜、藕、银耳等及豆类、菌类、海带、紫菜等。

早餐应吃温食,最好喝热药粥,因为粳米、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作用,像甘蔗粥、玉竹粥、沙参粥、生地粥、黄精粥等。中老年人和慢性患者应多吃些红枣、莲子、山药、鸭、鱼、肉等食品。

运动

晨跑、暮跑、散步、打拳等运动若在冷处进行,也是一种耐寒锻炼,还可结合空气浴做深呼吸运动。寒冷使血管收缩,运动发热又使其舒张,这样可有效地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从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慢性病,并延年益寿。

运动至身体微微出汗即可,此时不要脱衣摘帽,以免在寒风中感冒。可在运动前穿着略薄一些,这样可避免运动时大量出汗而导致着凉。

注意:寒露脚不露

过了寒露,天气由凉转寒,入夜后更是寒气袭人。常言道:“寒露脚不露。”这就是告诫人们应注意天气变化,特别要注重保暖,及时增减衣服,以防寒邪入侵。两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较少,又因为脚部的脂肪层较薄,特别容易受到寒冷的刺激。专家提醒,脚部受凉,特别容易引起上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导致人抵抗力下降。呼吸道对冷空气刺激极为敏感,骤然降温使呼吸器官抵抗力下降,病邪就会乘虚而入。轻则引起外感咳嗽,重则可使气管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发作。

寒露过后,除了要穿保暖性能好的衣服鞋袜外,还要养成睡前用热水洗脚的习惯。用热水泡脚既可预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还能减少下肢酸痛的发生。

二十四节气寒露是什么意思

含义:露水已寒,将要结冰。

寓意:气温比白露时更低,晨晚略感寒意

气候:气温下降,少雨干燥,晨露更凉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属于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斗指戊;太阳到达黄经195°;在每年公历10月7日-9日交节。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寒露节气后,昼渐短,夜渐长,日照减少,热气慢慢退去,寒气渐生,昼夜的温差较大,晨晚略感丝丝寒意。从气候特点上看,寒露时节,南方秋意渐浓,气爽风凉,少雨干燥;北方广大地区已从深秋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

寒露过后,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气温继续下降。华南日平均气温多不到20℃,即使在长江沿岸地区,气温也很难升到30℃以上,而最低气温却可降至10℃以下。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原因,气温下降日期或有所推迟。西北高原除了少数河谷低地以外,候(5天)平均气温普遍低于10℃,用气候学划分四季的标准衡量,已是冬季了,千里霜铺,与南方秋色迥然不同。

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鸿雁来宾”指鸿雁大举南迁(“随阳”)以及中途休息(“宾”即住宿);“雀入大水为蛤”指雀鸟进入海中变成蛤蜊(深秋天寒,很多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水里出现大量蛤蜊,贝壳条纹和鸟的很相似,便以为它们是鸟变成的);“菊始黄华”是说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诗中把这三件事都写到了。

俗称“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寒露正是这样一个交替时节,穿衣要适当加厚,所以“不穿单衣”也是寒露养生的重要一点。民间还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的说法,说明这时不要再像夏天那样赤脚或穿凉鞋,以防寒从足生。

寒露节气的养生

1、滋阴润燥

深秋时节天气寒冷干燥,容易出现内热上火的情况,中医主张“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寒露时节应养阴防燥、润肺益胃。饮食应以养阴为主,多吃一些滋阴润燥、益胃生津的食物,比如红薯,大枣,萝卜,蜂蜜,还有芝麻、核桃、银耳、萝卜、胡萝卜、番茄、冬瓜、莲藕、山药、百合、沙参等。水果可以选择梨、提子、荸荠、香蕉等。还有豆类、菌类、海带、紫菜等。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等食品,

俗话说“寒露吃芝麻”,尤其是黑芝麻,有滋阴补肝肾、益精血、润肠道、养发、生津、通乳的功效。在《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等医药学专著里都很高的评价。芝麻也有利于排毒,谚语说:“芝麻绿豆糕,吃了不长包。”芝麻香油,不仅是调味佳品,更有润肠通便,润嗓利咽,延缓衰老的功效。谚语:“嚼把黑芝麻,活到百岁无白发。”

寒露时节,菊花盛开。菊花既可观赏,又可泡菊花茶饮用。菊花味甘苦,有散风清热、清肝明目和解毒消炎的作用。菊花茶口感清雅通透,清火明目,是秋日的佳饮。

早餐最好喝点热粥,粳米、糯米均有健脾胃、补中气的作用,可做甘蔗粥、玉竹粥、沙参粥、生地粥、黄精粥等。

2、朝盐晚蜜

朝盐晚蜜,是自古流传的养生方法,补肾健脾,补充水分,对付秋燥最好。

3.谨慎喝凉茶

由于天气干燥,容易出现口舌干燥、牙龈肿痛等上火的症状,这时候不要盲目喝凉茶降火。寒露时节,上火往往是因为气阴两虚或者气不化阴,盲目喝凉茶可能会加重秋燥,耗气伤阴。

4. 防寒保暖

寒露过后,天气寒冷,要注意防寒保暖,增添衣服,厚薄搭配。古语云“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寒露后,天气由凉转冷,“秋冻”结束,穿衣注意防寒保暖,尤其要注意脚部的保暖,睡前用热水泡脚。有助于防止秋季疾病的发生。

天气变冷,胃肠道在此时会变得特别敏感,因此,寒露以后的要养护好自己的胃部。要注意胃部保暖,适时增添衣服,夜间睡觉要注意盖好棉被。

5.早睡早起

寒露过后昼短夜长,自然界中的“阳气”开始收敛、沉降。人们要保养阳气。因此,宜早睡早起,保证睡眠充足。早起能顺应阳气舒张,早睡有利阴精收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就有“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的说法。

6.放松心情

寒露后,昼渐短,夜渐长,日照减少,另外,深秋季节,草木槁枯,寒风萧瑟,人们容易情绪低落,有人甚至会出现季节性抑郁。中医认为,发怒、暴躁、焦虑等情绪都会大动肝火,对养阴不利。要放松心情,稳定情绪,保持心态平和愉悦。

7.适量运动

适量运动锻炼可以强健体魄,并可一定程度上赶走秋乏。寒露时节,秋高气爽,可以做一些贴近大自然的舒缓运动,如快步走、爬山等,既能收敛心神看,也可达到锻炼的目的。如果运动强度太大,反而会加重人的疲惫感。

寒露节气的传统习俗及养生要点相关文章:

2021寒露节气的传统食物及养生要点

寒露节气传统习俗及民间习俗2021大全

2021寒露节气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寒露节气的民间习俗2021大全

2021二十四节气寒露的习俗及养生知识

2021二十四节气寒露的民间习俗及含义

2021霜降节气的习俗及养生知识

2021二十四节气寒露的习俗及禁忌

2021寒露节气的习俗及由来

2021寒露节气有哪些传统活动

    17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