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儿童科普 > 节日知识 >

有关端午节的别称还有哪些

2018-12-18 14:58:02
|培章

  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不同的节日时间也有不同,在不同的地区每一个节日往往也存在很多不同的别称,而对于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来说,你知道端午节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吗?端午节又有着哪些别称呢?端午节的起源源于什么?有着什么故事与说法?下面是关于这方面的相关介绍!

  端午节的别称有哪些

  端阳节,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天中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入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粽节,古人端午吃棕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沈榜宛《杂记》载:“燕京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已出嫁之女,亦归宁簪以榴花,曰女儿节”。

  菖蒲节,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邢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端午节的时间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解读端午节起源诸说

  1.源于浴兰节说

  古人五月采摘兰草,盛行以兰草汤沐浴、除毒之俗。《大戴礼记•夏小正》:“五月,……煮梅,为豆实也,蓄兰为沐浴也。”屈原《九歌•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此俗流传至唐宋时代,又称端午为浴兰之月。

  《大戴礼记》为汉文帝时礼学名家戴德选编的,是研究上古社会的珍贵资料。如果此说成立,端午节在先秦时代已出现,迄今历时二千余年,可谓渊远流长。

  2.“恶日”说

  汉代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且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养成人。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现了“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说法。这一习俗至迟从战国开始流行,迄至汉代盛行不衰。此俗在汉人王充的《论衡》、应劭《风俗通》以及《后汉书》中,多有记载。

  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以除瘟、驱邪、求吉祥,因而出现了相关的文化活动,形成了颇有特色的端午节。

  3.追念历史人物说

  历史文献是舞文弄墨者把自己爱和恨的记录留给后人的纪念品。而重论理、爱憎分明的汉魏文人痛恨忘恩负义又称雄一时的霸主越王勾践、晋文公,把悲悯之心投向直言敢谏的伍子胥,功不求报的介子推,东汉(算命www.bmfsm.com)苍悟太守陈临,于是在汉末,把节日与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在今吴(浙江地区)有五月五日迎伍子胥的习俗(《曹娥碑》),而晋地有追念介子推之说(《琴操》),汉代在岑南苍悟(今广西),百姓五月五日在东城门上,令幼童洁服起舞,追念以诚信、孝道治郡的太守陈临(《后汉书》)。

  屈原与伍子胥。提到端午节,我们脑海中最先浮现的除了粽子外,只怕就是一些值得怀念的历史人物了。可端午节是否真的源于人们对他们的纪念呢?

  当我们对汉魏这段文献资料进行搜索、扫描时,忽然在我的脑海里一瞬间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疑问,楚人创立的大汉王朝,风雨400年,充满浪漫、激情,保持南楚故地乡土本色的楚文化,衣被汉文化数百年,而誉满天下的楚文化传人屈原,在汉魏时代给端午节活动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因而许多学者认为端午节与屈原无关,绝非无稽之谈。

  当历史长河流入东晋,经过战乱洗礼的文人虞预在《会稽典录》中,又记录了浙江人五月五日纪念曹娥之俗。善良的庶民们又把同情之心献给孝女曹娥,端午节又称“女儿节”。

  到了南北朝时代,南朝梁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方记载了端午节纪念屈原说,梁人吴均《续齐谐记》也有类似记载。值得关注的是端午节划船比赛,纪念屈原的活动也已出现,但在东吴,是纪念伍子胥与屈原无关。《越地传》又说竞渡源于勾践操练水军。显然,端午竞渡之俗具有地域性。

  纪念历史人物说,无论是伍子胥、介子推,或者曹娥、陈临、屈原等说,学术界大都认为是后世附会之辞,难以置信。

  二、现代学者的创新说

  20世纪以来,随着民俗学的进步,关注端午节的学者与日俱增,有建树的论说不断涌现,其中有代表性的是:

  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古代对龙图腾的崇拜。按照闻先生的说法,端午节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龙的节日”。

  1.祭祀龙图腾说

  闻一多先生始倡此说。他在《端午考》一文中对端午节的起源旁征博引。详细地论证,提出端午节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崇拜的节日,是“龙的节日”。

  2.端午源于夏至说

  首倡夏至说者为黄石先生,1963年他在《端午礼俗史》(香港秦兴书局1963年出版)一书中提出,端午节如涓涓之水发源于远古时代,三代汇为川流,秦汉扩为河,唐宋纳百川而成湖海。

  端午节源于夏至说闻世后,学者吞吐百家,从更广泛的视野去研究。1983年,刘德谦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说》(《文史知识》1983年5期)中,认为端午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且提出端午节中“斗百草”、“采杂药”等与屈原无关。2006年12月在韩国首尔举办的国际学术会上,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何星亮先生,再度完善了夏至说,又提出端午节即夏至,令人耳目一新。

  笔者认为夏至说颇有建树,但“端午节出现于三代”的论点我不敢苟同。在甲骨文、金文中仅有春、秋两字,而无夏至的概念,在其他相关的三代考古资料中,尚未发现有关材料。夏至作为节气始于战国,完善于汉武帝时代,且以太初元年(前104年)颁行新历——太初历为标志。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第一次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夏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推行全国,具有合法地位。太初历是司马迁和唐都、落下闳等人在汉都长安制订的新历法,是我们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科学完整的历法。如果此说无误,那么端午节定型于西汉长安顺理成章,这一现象与当时流行的阴阳五行说不无关系。汉人应劭《风俗通》中记载汉俗在五月五日,用青、赤、黄、白、黑等五彩丝线合成细索,系于臂上,称为“长命缕”或称“续命缕”、“五色缕”、朱索等,以此驱瘟病,除邪,止恶气。《后汉书•礼仪志》中也有类似文献记载。如此,时间、地点,风俗,融为一体,端午节诞生汉都长安,如瓜熟蒂落。


相关文章:

1.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的活动

2.端午节的手抄报图片-端午习俗

3.端午节主题系列活动方案

4.2015端午节活动策划方案-端午节的习俗

5.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为什么端午节那天要吃粽子、赛龙舟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7578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