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重阳节的来历故事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民间也有许多关于重阳节的故事,虽然历史久远,但是也反映出了重阳节的历史文化底蕴。那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重阳节的来历故事。
关于重阳节的来历故事
东汉安帝年间,宫中身怀六甲的李娘娘受闫氏所害,逃至洛阳以西伏牛山以南的重阳店。恰在农历九月九日这一天生下一女,取名重阳女。李娘娘历尽艰辛,慢慢把重阳女养大成人。谁知一年秋天,此地发生了一场大瘟疫,村里的百姓和李娘娘都未能幸免。李娘娘临终前,把自己的身世告诉了重阳女,并把安帝赠送的玉佩传给女儿,让她找机会状告闫氏,为她讨回公道。
李娘娘死后,重阳女到处拜师学艺,立志斩除瘟魔,为母报仇。一位道人被她的精神所感动,精心传授剑法,并密告瘟魔的四个弱点:一怕红色,二怕酒气,三怕刺激气味,四怕高声,让重阳女来年九月九日瘟魔重现时见机行事,为民除害。第二年九月九日这天,重阳女组织附近的百姓登上云彩山,女的头上插红茱萸,茱萸果为红色,叶子散发出一种怪味,男的喝菊花酒,瘟魔一出现就齐声高喊:“铲除瘟魔,天下太平”。瘟魔见到红色,闻到酒气和怪味,听到喊声,缩成一团,重阳女一剑将瘟魔刺死。从此重阳店一带百姓安居乐业,健康长寿。
此事传至京城,安帝派宦官前来视察,见到了重阳女和玉佩,报知安帝。安帝召重阳女进京相见,父女拥抱大哭一场。后安帝贬黜闫氏,专门为李娘娘修了娘娘庙,封重阳女为重阳公主。安帝要留重阳女在宫中,重阳公主以母亲葬在重阳、逢节要去祭奠为由,执意回到重阳店生活。但每年九月九日前后,都要带上菊花、茱萸和菊花酒、茱萸酒回京城一次,孝敬父王,顺便把当地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等民俗传入宫中。
重阳公主生在重阳,长在重阳,又在重阳结婚、生子,百岁而亡。当地群众为重阳公主修了重阳道观,年年重阳节前来朝拜。
重阳节是鬼节吗?
答:重阳节不是鬼节,重阳节这一天虽燃有着祭祀习俗,但并不是鬼节,鬼节有中西之分,在中国鬼节分别是七月十五中元节,清明节,三月三,十月初一。西方鬼节中有墨西哥鬼节等。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关于重阳节的起源,梁朝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载了一个故事:东汉时,汝南人桓景曾拜一个叫费长房的道士为师。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这天,你家有难。”桓景大惊,急忙请教避难解救之法。费长房说:“你快叫家人做红布带,里面放满茱萸,扎在手臂上,一同去登山,再喝点菊花酒,便可以免去此灾难。”桓景依言照办。
傍晚他们回家一看,发现家中“鸡牛犬羊,一时暴死”。从此,重阳登高饮菊花酒、佩带茱萸的习俗就逐渐形成了。这个故事虽不可靠,但可看出东汉时重阳节习俗已非常盛行了。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可见重阳节的活动与登高是密不可分的。古人认为重九有灾,登高可以避祸免灾。重九有灾的说法与玄理有关。古人认为九是数之极,到了尽头自然要归一了。在卦卜数术中,九是代表由盈转亏、由盛转衰的不吉利数字,九九更是大大不吉利,必有灾祸降临,因此最好登高避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