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儿童科普 > 节日知识 >

为什么八月十五叫中秋节

2018-08-27 14:52:31
|秋梅

  为什么八月十五叫做中秋节呢?接下来小编给大家解释一下它的缘由吧。

  中國的傳統節日很多,但最重要的和最具文化內涵的是這六個——春節、清明、端午、七夕、中秋和重陽。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很快就到了2018年的中秋節了,那就和大家聊聊這個節日的“前生今世”吧!

  中秋作為節日的歷史是非常悠久的,上古時期就形成了,不過那時候古人是如何具體過這個節的無人知曉,但肯定和月亮是“脫不了干係”的。在古代帝王的禮儀制度中,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傳統,在《禮記》中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已朝,夕月以夕。”“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有本書叫《諸仙記》說:“武夷君,於始皇二年八月十五日,山上置慢亭,化虹橋,大會鄉人。”從這個記載來看,至少在戰國末期我國就有八月十五日親人團聚的習俗了。

  那為什麼八月十五日被稱作“中秋”呢?因為我國古代都是以農曆的七、八、九三個月為秋季(每個季節都有三個月,它們依次叫作孟、仲、季),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的中間,所以叫中秋。南宋文人吳自牧在他的著名作品《夢梁錄》中記載:“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此夜月色信明于常時,又謂之‘夕月’。”這段描述,說明當夜的月亮比平常明亮許多,所以取了個好聽的名字“夕月”。月亮圓,而且月光皎潔,這種氛圍的確美好,所以賞月就變成了高雅人士的特別愛好,後來才漸漸推廣到民間。這個過程歷經了五六百年之久,賞月的習俗應該在魏晉之前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就全民普及了。這個還要感謝那個浪漫的皇帝唐玄宗,在《開元遺事》中記載:“玄宗八月十五日也,與貴妃臨太液池,憑欄望月。”唐玄宗率領後宮到開闊的水面賞月,這個場面是十分宏大的。有皇帝帶頭,在詩人輩出的唐朝想必這種活動是“于斯為盛”了,幾乎每個詩人都會以“賞月”為主題寫作詩篇,在四萬余首全唐詩中,其中八月十五日賞月詩共一百一十一首,出自六十五個詩人之手,還不算一些遺失的作品。這些詩作中有些還是千古傳誦的名作,如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白居易的“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還”等等。到了宋代,賞月是一項無論宮廷還是民間都非常看重的社會活動了。宋代的另一部很有名的作品《東京夢華錄》中記載北宋都城汴京中秋賞月的盛況:“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絲篁鼎沸。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雲外。閭裡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於通宵。”由此可見,宋代的賞月活動幾乎是全民參與,老百姓的自由度和開放度達到了空前。但是大家要注意,賞月活動本身是從祭月活動演變而來,但是在漢代到南北朝這漫長的時間裡,祭月只能是宮廷專有,民間是不允許的。而且,祭月活動以前是放在秋分節氣中的,但是因為秋分不常遇見圓月的時候,所以慢慢將祭月活動與中秋合併,演變成“賞月活動”,中秋節到唐代就固定下來,而宋代、明代賞月活動達到了頂峰,慶祝形式變得更加五花八門了。

  到了明代,賞月活動增加了吃月餅的內容。關於月餅,它的起源很早,如要追溯,那濫觴就在殷商時期。到了漢代西域時盛行的一種“胡餅”,它可能是較早的月餅原型,唐朝初年為了祝賀軍隊出征匈奴凱旋,在八月十五日晚皇帝李淵用西域人進獻的圓餅對著月亮說:“應將胡餅邀蟾蜍”。到了明代,月餅不僅是祭月的必需品,也是饋贈親朋好友的物品,大家通過這種方式人情往來,增加感情,團結人心,因為它有一個反抗暴政的美好傳說:傳說在元朝末年,漢人打算聯合起來反抗蒙古人的統治,卻苦於無法傳遞消息。後來劉伯溫想出一條辦法,到處散佈流言,說有瘟疫流行,只有家家戶戶在中秋節買月餅吃,才能避免。人們買了月餅回到家中,發現月餅中夾著紙條,上面寫著“八月十五殺韃子”的口號,於是大家聯合起義反抗統治者。其實月餅的來歷最靠譜的還是因為祭月活動,明代史書記載八月十五祭月時,果餅必須用圓月餅,瓜果也必須切成蓮花形狀,還要從市場上買來月光紙,上面繪有坐蓮花,是月光偏照菩薩的意思。祭月活動結束之後,就燒掉月光紙,把祭月的食品分給家中的每個人。這時候回娘家的媳婦一定要回夫婿家吃月餅,因為明代民間把中秋節稱作團圓節,吃月餅就有團圓的意思。這種習俗傳到清代,還增加了女性出遊的內容,在《清嘉錄》中說:“婦女盛裝出遊,互相往還,或隨喜尼庵,雞聲喔喔,猶婆娑月下,謂走月亮。”

  不記得哪一年,有個社會學家在全球範圍進行了一個專項調查,就是: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最重要的節日是哪一個?結果是闔家團圓的中秋節,是洋溢著家庭、親情和友情的中秋節。因為中國是一個特別重視倫理道德的國家,自古以來就把親情放在重要的地位,而親情體現的最佳方式和最高境界就是闔家團圓。闔家團圓的時刻,長輩、子輩和晚輩歡聚一堂,共度美好時光,人間喜悅讓人歡樂滿懷。當然在古代,親人團圓的節日並不只有中秋節,比如春節、重陽節,但是因為有了滿月的緣故,中秋節顯得尤為特殊,再加上它在秋季,是古人思親思鄉最盛的時候,“團圓”的意義被無限放大,中秋在古人的心目中變得非常重要了。

  我很欣賞唐朝詩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寫盡了中秋面對明月時對親人的思念:“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不過,我更喜歡的還是宋代著名文人蘇軾的那首傳誦千古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首詞把對親人的感情、對事業的追求和對美好事物的嚮往,都融入到那輪中秋明月之中,所以才能膾炙人口,永世流傳。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6563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