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儿童科普 > 节日知识 >

除夕是几月几日怎么来的有什么习俗

2017-12-16 15:49:33
|凤婷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是时值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个晚上。亲爱的小伙伴们,你们知道除夕是几月几日?该节日是怎么来的吗?有什么习俗呢?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除夕吧~

除夕

  除夕的时间

  除夕是几月几日(阳历)没有固定的时间,但是阴历时间却是固定的,为腊月(十二月)的最后一天,有时候是腊月二十九,有时候是腊月三十。如2016年的除夕为2月7日、农历腊月二十九,2017年除夕为1月27日、农历腊月三十,2018年除夕为2月15日、农历腊月三十,2019年除夕为2月4日、农历腊月三十。

  除夕的来历

  传说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每到腊月底人们都整理衣物扶老携幼,到附近的竹林里躲避“夕”。这年,村子人在准备避难时,一位好心的婆婆救了饿晕在路边的孩子并带到竹林躲避“夕”。婆婆告诉孩子,夕追到这看到人们在伐竹就匆忙走了。孩子一思索,告诉大家,他有办法除掉“夕”,让大家多砍一些竹节带着,回家后各家的门外挂一块红布。

  “夕”再次来袭,孩子出面吸引“夕”的注意,让村民往火里扔碎竹节,可大家因为害怕都僵住了。这个瞬间“夕”用他的角把孩子挑了起来重重的甩在了地上。村民们听到孩子落地的声音反应过来,纷纷往火里扔起了竹节。由于是砍伐不久,湿湿的竹节遇到旺火纷纷爆裂,噼里啪啦的响了起来!“夕”听到这响声掉头鼠窜,没有再损坏村里的东西。

  “夕”被吓跑了,住户家因为门前挂的红条,“夕”没有进所以保住了,但是那个救了村庄的聪明孩子却死了。而这一天就是正月初一。这个聪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做“年”。因为“夕”没有死,所以每年的腊月卅十,大家都守着碎竹节等待着,希望早日除掉“夕”。可是一年年过去了,谁也没有再见过“夕”,有的只是大家为防止“夕”的到来燃放的爆竹与门前挂的红布条,然而却给我们留下了这个传说与过年的习俗!

  除夕传统习俗

  1、年夜饭: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

  2、贴春联:春联也叫贴、对联、对子等,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3、贴窗花:在中国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4、贴福字: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5、贴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6、燃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7、祭祖先:我国古时祭祖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其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8、挂灯笼:中国的灯笼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除夕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除夕之夜守岁,门口挂着红灯笼,堂屋燃着熊熊的红火,点着蜡烛或油灯,一家人围桌而谈。

  9、压岁钱: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帮助小孩平安过年,祝愿小孩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平平安安。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4339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