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教学资源 > 教学评语 >

中小学体育教学反思优秀范文

2020-06-22 19:12:26
|志豪

  作为向学生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让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技术、形成一定的运动技能、发展体育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的一种基本形式,其教学的形式与方法也同样地不再具有唯一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反思优秀范文,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中小学体育教学随笔篇一

  本人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坚决拥护党的正确领导,立志献身教育事业。虽然参加工作时间只有短短一年时间,但自任教以来,勤勤恳恳,默默奉献,对工作尽职尽责。对教学不断研究,不断创新,对自身不断完善,努力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文化专业知识水平,刻意培养教育教学能力,并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经验总结如下:

  一、创设情景,激发情感。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学生学习情感的产生具有很大的作用,体育教学也不例外。有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就能激发其强烈的好奇心。强烈的好奇心是保持旺盛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比如在一节前滚翻教学中这样讲到,孩子们,今天我们来看天。孩子们一听这有什么希奇的,都仰头望着天空。这 时老师又说了,只不过今天我们看天的方式有点特别。这下强烈的好奇心可把孩子们吸引住了。怎样看天呢,老师说,我们从胯下看,谁能双手着垫翻过去,并能看到天,谁就是这节课的英雄。听了老师的讲述,学生们个个欲试,谁也不甘落后。因此,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创设情景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发挥他们创造性学习,为终身奠定快乐体育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师生共同参与,提高体育教学积极性

  体育教学是双向多边,复杂的活动。体育教师掌握着教学方向、进度和内容。在体育课中即使有了轻松愉快的音乐和丰富有趣的游戏,教师不参与活动,只是让学生活动,这样的游戏毫无生机,学生玩一会儿就毫无兴趣,我就经常和学生们一起参与活动,效果非常理想。因此,师生共同参与活动是学生快乐体育的桥梁。传统的体育理论认为师生之间是命令与服从。教师神情严肃,不容质疑。这样学生言听计从,根本就谈不上快乐而言,快乐体育就是要建立师生之间和谐协调平等的关系。

  三、重视自身建设,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职业要成个人永久职业,人必须永远保持“学高”这一范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再学习”、“终身教育”就成了它的主题。因此要让自己为人民服务,献身于教育事业。首先必须端正思想,明确人生目标,不断地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素质,完善自我,不断创新,努力培养适应时代需要,为社会作贡献的有用人才。一个好的体育老师不能只上一节好的体育课,要随时让学生体验上体育课的乐趣,每堂课都有新感受,喜欢上体育课。社会在进步,教育教学在创新,依旧是原来的知识和方法学生学久了会感到疲倦,厌烦。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才能促进教学的发展,才能使快乐体育真正快乐起来。

  总之,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在练中玩、玩中思、思中创,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来达到体育锻炼目标,让学生体验上体育课的乐趣,这不仅能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教学思想,而且能使学生的体育学习变得亲切、自由和欢悦,并能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坚信!在不断的学习探索和实践中,我会慢慢成长起来,我会用信心、恒心、耐心、爱心去获取更大的成功,力求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中小学体育教学随笔篇二

  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不但能使学生主动完成学习任务,而且对于培养学生能力及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使之终身受益有着重要的作用。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情景教学是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讲解,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体验体育的快乐。体育教学是一种艺术,其效果好坏与教师的语言表达有直接的关系,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上得生动活泼。我运用了生动活泼的语言来带领学生投入到体育教学中。例如:抢险、2008北京奥运等。均以情境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也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较好地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竞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体育课有无兴趣,关键在于教师的诱导和培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好胜心理,将教学内容融入到生产劳动中,例如课题:播种、丰收的场面等。使学生对劳动产生间接的兴趣。而学生对体育活动直接的兴趣来源于丰富多彩的游戏与竞赛活动,无论多大的学生都如此,教学时学生自主地进行游戏竞赛活动,情绪特别高涨,竞争特别激烈,对其生理机能有良好的提高作用,即使活动结束后学生也意犹未尽。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锻炼意识,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如此教学,不仅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和享受运动的乐趣,也让教师从教学实践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干,获得教学成功的喜悦。总之。良好的体育教学是让学生更扎实地学好技术,在活动中更充分地享受到乐趣和成功感,进而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在愉悦的课堂气氛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感受快乐的神奇!

  中小学体育教学随笔篇三

  长期以来,体育课程与教学关注的重点是体育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以及身体机能的提高与优化,课堂教学与活动安排,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田径、球类、体操等方面的技能,体能达到一定的标准。尽管这些目标都是本体性的、必要的,但体育教育却不能仅仅局限于此。它还需要有更深层的价值解读,其终极目标是指向人的生命的终身发展,从体育学科的功能、特点和优势出发,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构建。

  当下体育教育中有一种现象非常令人担忧。自国家把应届初中毕业生体质的统一测评纳入中考要求后,学校体育教学加大了对规定测试项目的教学和训练力度,这对促进学生掌握部分体育技能、提高身体机能有积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但我们也要看到问题的另一面,这种学习方式的应试倾向以及单一性的任务模式,不能增进学生对体育本身意义的理解,激发并长久地延续他们对体育的热爱,让他们终身都具有参与体育运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就是说,这样的体育教育是短视的,缺乏对体育教育深层价值和意义的关注。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而教,才能让体育教育回归到它应有的价值轨道。

  清澜山学校是清华教育体系中的一所国际化教育学校,体育科组的师资由中外教师联合组建,清华大学的体育文化精神、国外先进的体育教育理念和方法,深刻地影响着学校的体育教育。学校融合中西方体育教育思想,以“终身体育”为核心价值取向,立足于学校课堂教学和体育活动的实践,持续深入地开展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研究与探索,以此回应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时代诉求。

  提到“终身体育”,人们就会非常自然地想到一句口号——“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这句口号,其中所蕴含的正是“终身体育”的精神和意识。

  我们认为,“终身体育”的教育包含“体育兴趣”和“体育精神”两个方面的培养。

  用兴趣开辟“终身体育”之旅

  一个终身体育者,他的一生都表现出对体育运动的主动参与和自觉坚持。一个人能够一生持续这种状态,除了具有珍爱生命的意识,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身具有并始终保持的体育兴趣。一个人对某一事物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接触这件事物或做这件事情过程中良好的感受。如果我们在体育运动中能够不断地沉淀和强化这种良好的生命感受,就能终身保持体育兴趣,这是持续良好的运动心态的基础。

  1.以“适合”教育培育兴趣

  体育教学要实现培养体育兴趣的目标,方法多种多样,但都离不开一条原则,那就是这种教育的“适合性”。“适合”才可能产生兴趣。清澜山学校是一所K12制的学校,目前已有从幼儿园到初中(高中暂未招生)各学段的学生。这些学生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兴奋点,因而教学的设计需要有相应的针对性。比如,同样是设计“运动游戏”,低学段的学生进行的是“猫捉老鼠”,以提高运动过程的趣味性为主;而高学段学生进行的可能是一场“军事对抗”,比拼的是双方的体育智慧和技能。同时,“适合”的教学活动必须是循序渐进的,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运动负荷和操控能力的变化,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教学设计,既要不过分超越各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负荷,又能让他们随着身心的发展不断挑战新的运动技能,获取新的运动体验。这种充满着快乐的体验,就是体育兴趣的源泉。

  2.以平和心态呵护兴趣

  教学中我们面对不同的学生个体,他们在身体机能、心理素质和运动天赋上是存在差异的,面对同一个运动项目或同一种机能训练,不同学生的反应和完成程度不同,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如果我们对那些滞后的学生采取“放弃”或是“强压”的方式,都会让他们因灰心或畏惧而产生不良心态,严重影响到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面对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保持平和的心态,采取差异化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体育的过程中享受体育。在具体做法上,一是不急于求成,以等待的心态,守候和帮助学生慢慢地“悟道”,慢慢地接近目标,避免他们在一次突如其来的失败中丢失自信心;二是对确有困难的孩子,适当降低难度要求,让他达到力所能及的高度,必要时甚至可以用其他的项目或方式予以替代,决不让这些学生成为体育课堂的“局外人”。坚持这样的个性化差异教学,正是为了帮助每一个学生保护好自身的体育兴趣。

  3.以多样选择满足兴趣

  成长中的学生,由于先天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上的差别,或是后天因家庭环境(如父母的体育爱好和习惯)、社会环境(如居住的城市或小区开展体育活动的情况)以及孩子个人参与社会性活动的经历的不同,都会造成他们体育兴趣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有时还会非常明显,不仅体现在同一个体育项目不同学生在能力胜任方面的差异,同时也包括对不同体育项目心理上的接受程度。许多学生会对某些运动项目“一见钟情”,有些学生对某些运动项目会从心理上有抵触,这就形成学生在体育兴趣上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偏好。我们认为,这种偏好往往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体育爱好,如果我们能够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学生在校期间有机会参与他们喜爱的体育活动,就是在为孩子们的终身体育助力。

  满足学生体育的个性化需求的最有效途径,就是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活动项目,让学生有机会根据自己的意愿去选择体育活动内容,让学生带着兴趣去活动,带着原认知去学习。学校为此开发了由规定课程、选修课程、俱乐部(社团)、运动队等共同组成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同时还利用外出研学的机会,让学生接触高尔夫球、滑雪、马术等体育项目。这样,学校的体育课程就能让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程的基础上,获得大量自主选择的学习机会。

  4.以基础能力延续兴趣

  一个人的一生,需要面对年龄的增长,还会面临工作环境的改变、居住环境的变迁以及生活条件的变化。而这些“变”往往会影响到一个人所能适应的运动方式和所能享有的体育资源。一个人要做到任何情况和条件下都能找到适合的运动形式,保持良好的参与状态,需要有胜任运动的基础能力,如身体的平衡性、灵活性、协调性、柔韧性以及耐力、爆发力等。这些就如同戏剧、武术中的“童子功”,是需要从小培养的。清澜山学校的体育教育非常注重体育基础能力的培养,把基础能力的培养放在比单项技能学习更为重要的位置。体育的课程设计,从低学段到高学段有详细的基础能力培养的递进式教学计划和方案,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甚至在课前热身运动和各种游戏活动的设计中都会充分考虑到与基础能力培养的有效结合。我们希望这种基础能力的培养,能对学生的终身体育形成有力的支撑,让他们的一生都有能力去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

  用精神引领“终身体育”之高

  如果说体育兴趣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建设”,那么体育精神就是终身体育的“品质保障”。

  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的体育精神是立体的、多维度的,如体育运动中所体现出来的对生命的珍爱,对公平的倡导,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关爱与合作等人文精神;体育竞赛中所表现出来的敢于竞争的意识、自强不息的态度,顽强拼搏的斗志以及对规则的敬畏与遵守等精神品质。在体育教育中凸显体育精神的培养,正是将体育从“术”的层面提升到“道”的层面的一种内涵式发展。这样,体育教育就回归到其应有的文化形态,不再只是帮助学生实现对身体原始机能的超越,而是在引领他们登上“终身体育”的精神高地,走向一种高品质的生活方式。

  1.在教学中渗透体育精神

  体育教育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在体育教学中渗透体育精神,不能是灌输式的说教,而应该是学生在体育学习和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是一种自我的精神建构;同时,渗透也不是一种外在精神产品的“植入”,体育教学中最大的精神资源就蕴含在体育学科本身,包含在技能学习、体能训练、活动组织等具体的环节中,挖掘其中的精神内涵,并自然地、有机地把它与技能学习和体能训练糅合在一个整体结构中,才能真正实现体育教学的精神引导作用。

  2.在活动中孕育体育精神

  学校开展的体育活动为学生提供的是一个独特的、良好的“微型社会”。在活动中,有频繁的人际交往,有大量的统一行动,有不同的角色分工,有严格的规则约束,需要有担当也需要有分享,需要有碰撞也需要有包容,需要有独创也需要有合作。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合理的组织让学生深度参与其中,我们就能收获体育精神的培育,并且迁移转化为学生社会化所必需的精神品质。清澜山学校“奥林匹克体育日”活动,采用的是打破年级、班级界限,全校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全部混合组团参赛,要求每一个团队成员既要以运动员的身份参与比赛,也要以志愿者的方式为团队服务,这就对团队运作的领导力、执行力和合作力形成更大的挑战。同时,体育日的比赛以团队的总分计算成绩,设立奖项,同时还设置有以体育精神为依据的各种精神荣誉奖项,如“拼搏奖”“文明奖”“团结奖”“公正奖”“公益奖”等。这样,体育日活动就不只是一种体育技能的展示与比拼,同时也是一种精神的洗礼,是通过体育精神的影响实现体育育人的社会化功能。

  3.从榜样身上汲取体育精神

  许多青少年都有自己崇拜的体育明星,这些偶像往往会给予他们一种很强势的激励。学生的这种崇拜明星的心理,成了学校培养学生体育精神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我们在学生中间开展寻找心目中的体育“英雄”的活动。走进清澜山学校体育馆,我们会看到墙上有许多学生从报纸、杂志上剪贴下来的体育明星照片,旁边还留有他们的“心语”,表达着对自己心中“英雄”的仰慕与崇敬之情。正是这种仰慕与崇敬,让学生追踪他们的身影和足迹,了解他们奋斗的故事和成长的经历。学校还不时邀请一些体育名人走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对话,让学生从这种近距离的接触和交流中,对体育精神有更直接、更具象的认知,如奥运会射击金牌得主庞伟、著名华裔网球明星张德培、AC米兰的足球明星弗朗哥·巴雷西等人都曾走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这种“名人”效应,对学生的体育精神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

  4.在综合教育中强化体育精神

  培养体育精神,还有一种值得提倡的重要方式,就是体育教育与其他教育方式结合,产生教育的综合效应。比如,我们学校每学期都会组织学生参加与中国童军联盟合作开发的童子军精品课程的学习和训练。我们认为,童子军课程与体育课程在精神培育上目标是一致的,学习和训练的方式是相通的,两者的结合将产生积极的综合效应。因此,学校每学期都选派体育教师担任童子军总教官,把体育精神的培养有计划地结合到童子军的训练课程中。如通过严格的队列训练,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和规则意识;组织学生进行野外拉练等具有艰巨性、挑战性的项目,以培养学生坚韧、顽强、敢于挑战自我的精神人格;通过组织团队“定向越野”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快速反应与决断能力等。而这些都是体育精神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小学体育教学随笔篇四

  体育课对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大部分学生都知道要认真上好这堂课,他们都喜欢户外有组织的“玩” 但课堂上总有几个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违反纪律,这主要是由于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难以长时间地集中,所以上课时很容易被一些外界事情干扰,并吸引其注意力的分散。同时他们的自控能力还处于一种较低的状态, 不可能在40分钟内强制自己集中精力认真上好课。所以教师就更应该利用游戏结合主教材进行教学。

  如:在立定跳远的教学中,过去就是利用沙池,学生排队练习,练习密度和成绩都很低。由于贯穿了 游戏教学,使学生的成绩和练习密度都有较大的提高。如让学生模仿小兔子的形态和动作在平地也可以进行 练习,在练习中带一些鼓励性的语言,让学生两手放在头的两侧做兔的耳朵,然后双脚向前跳,跳之前问学 生:“小兔子的耳朵是怎样动的呢?”然后先让学生模仿小兔子的耳朵动一会儿,接着教师又说:“看谁跳 的动作最好、距离最远,谁最象小兔子。”这样,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增强他们的好胜心理,最后再进行练习,使学生能主动进行练习,不觉得累和讨厌。但有些教材,并不能全部都运用竞赛性的游戏。

  如:耐久跑教材(50_8往返跑)就可以运用“追打球”、“螺旋形跑”、“S形跑”等游戏进行耐久跑 的练习。既激发学生能积极进行锻炼,又能达到耐久跑的要求,使学生不觉得累和讨厌。以上的游戏完毕进 行便步走,走成圆圈,再进行一个“找伙伴”的游戏,再一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结束部分的整理运动,用一个唱游来代替,既可以达到放松的目的,又能使学生最终都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因此,在体育课中能有效地贯穿游戏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排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中小学体育教学随笔篇五

  三跳比赛,是我们朝阳小学每年定期举行的大型体育活动之一。一般在12月举行,包括跳短绳、跳长绳、踢毽三个项目。跳长绳这个比赛项目,从三年级开始。本期我教学三年级4个班,提前为三跳比赛做准备,本学月我教学了跳长绳。教思相长,教学之后,我对跳长绳,有了一些新的启示,那就是:

  一、精选绳!

  长绳各式各样。有细一点的,粗一点的;有软点的,硬点的;有棉绳,麻绳等。初学时,我给学生摇绳,倒没发现绳的好与不好。比赛时绳是由学生自己摇,所以学生平时就要学会摇绳。学生摇绳摇得不好,引起了我对绳子的思考。纯麻绳,太硬不柔和,不好摇;纯棉绳,太软重量不够,也不好摇; 棉麻混织 的,既有一定重量,也比较柔软,比较合适。我们平常用的是棉绳,可以适当喷点水,增加一点重量,摇起来效果会好一点!

  二、巧摇绳!

  绳子选好了,学生也不一定会摇绳。摇绳人站的距离、绳子的长短、摇绳的力度、摇绳的方向等都会影响摇绳的好坏。为了让孩子们尽快把握摇绳技术,我想法子帮助孩子,效果很好:

  1、确定距离:

  比赛时的距离是4米远,我在地上 点2个点,相距4米,让学生站在点上摇绳。

  2、确定方向:

  摇绳的方向学生把握不好,一会向这边,一会向那边,我就启发学生向着小朋友 站位的方向 摇,固定下来就不容易错。

  3、把握绳长:

  绳子的长度把握不好,我就启发孩子两脚前后站,前脚站在点上,一手摇绳,一手拿着绳端,绳子短了,摇绳的手就可以适当的放一点,绳子长了,拿绳端的手就可以收一点。

  4、把握力度:

  摇绳的力度把握不好,个别学生摇的幅度小,就只手腕在动,有的摇完还要向后拉一下。我就启发孩子,在 体前画立圆 ,摇的时候 手臂用力。

  孩子们练习积极性很高,都争着来摇绳,并很快掌握了摇绳的技术,如等!

  三、跑着跳!

  跳长绳,摇绳技术和跳绳动作都很重要。摇得好跳不好,或是跳得好摇不好,都将直接影响跳绳的质量。只有摇绳好,跳得连贯,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另外,跳长绳时,跑进的时机、跑进后跳的时机、跑进后跳的位置等都将影响跳绳成功与否。所以,跳长绳时位置的确定、时机的把握、跳绳的动作方法等都将影响跳绳的连贯性和连续性。

  1、直线跑:

  跳长绳可以直线跑进、斜线跑进。学生初学时,对跑进的时机、跳的时机等都没有体验,且喜欢排着队直线跑进跳长绳。这个时候我就顺应孩子们的习惯,让他们直线跑进跳长绳。为激励学生,我就降低要求,能大胆地、勇敢地冲过去就算过关,哪怕没跳、哪怕跳“死”了,也算过关。在我的激励下,学生更大胆了、更积极了、更认真了!

  2、斜线跑:

  三跳比赛要求2人摇绳,10人绕“∞”字跳。在学生对跳绳过程有了一些体验和意识之后,我就要求学生斜线跑进绕“∞”字跳长绳。为了让学生尽快熟悉路线,我在地上画虚线“∞”字,给予学生帮助。

  3、“两落一中”跳长绳:

  “两落一中”跳长绳,就是要把握 跑进的时机 ,跑进后 跳的时机,跑进后 跳的位置。初学时,我发现,部分学生不大胆,要么抱着头跑过去,根本就不跳,要么就从摇绳的人一边钻,能够大胆的跑进去跳过的人不多。我就帮助孩子,在两人摇绳的中间点个点,启发孩子,把握节奏,也就是 绳子落地 的时候跑进去,跑到 点 上,绳子 第二次落地 的时候跳,跳完后跑出去。

  4、跑着跳、单脚跳:

  在孩子对跳绳的时机、位置有体验之后,我就启发孩子试着把握时机跑着跳,即是 单脚跨跳,部分学生一点就会,部分学生虽然失败,但有跑着跳的意识,在认真练习,在不断进步着,这个时候我也不忘及时对其激励和鼓励。

  当然,点呀,线呀,只是辅助帮助的,不是绝对的;跳也一样,单脚跳可以,双脚跳也行,不是绝对的,只要跳得协调就可以。

  孩子们在练习中学习,在学习中练习,跳长绳已经进步不小了!

  孩子们加油呀,坚持不懈,相信在三跳比赛中一定会取得满意的成绩!



中小学体育教学反思优秀范文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1173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