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教案优秀范文
信息技术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与智能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教案优秀范文,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篇一
教材分析:
教材选自x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活动七《走进可视化程序设计》VB。本节从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说起,与程序世界的实例作类比,让学生通过举例和上机实践,理解可视化编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可视化编程包含的许多概念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基本思想和方法的雏形,要在以后的章节中学会利用面向对象的思想和方法进行编程,必须从理解和掌握可视化编程的基本概念入手,而学习的方法是从VB提供的可视化编程环境和可视化编程组件开始,因为可视化编程的方法和步骤简单、易于上手。
学情分析: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阅历,能够对各种生活现象加以分析和说明,已接触了许多应用软件,具备了应用软件的一些使用技能,对程序世界的很多现象也有了一定的感触。而可视化编程的方法涉及较少,所以,本节将以“VB”可视化编程基础开始学习,对一些概念将在学习过程中适时明确。
教学准备:
1、精选贴近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任务,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布置制作“电子钟”应用程序任务。
2、硬件、软件符合学生学习需要,学习资源主要以教材为主。
3、策略准备:以VB编程的基本步骤为线索,通过对各阶段性问题的解决,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之喜悦,通过适当地为学生提供拓展性的内容,充分挖掘学生潜力,让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有更大空间。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Visual Basic开发环境的使用。
2、了解可视化程序设计的一般过程。
3、了解对象、属性、事件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概念。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经历可视化编程的基本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2、在老师的指导下,与同学共同探究问题,体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乐趣。
(三)能力目标
培养和提升学生利用VB编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VB可视化编程的方法。
2、VB可视化编程的几个基本概念。
3、理解事件与编写的程序代码。
(二)教学难点
理解事件与编写的程序代码。
教法、学法:
(一)教法
任务驱动、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方法。
(二)学法
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式学习。
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将从情境导入、新课学习、拓展提高、交流评价、课堂小结作业这五个部分进行。
情境导入
我们经常见到 “电子钟”程序,今天我们来学习用VB制作“电子钟”程序应用程序。
学生活动:快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认真听课并思考。
设计意图: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
请同学们回顾:
1.计算机编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2.“电子钟”程序需要对什么进行判断?涉及到程序设计的哪种软件?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巩固知识,联结新旧知识。
新课学习
布置制作“电子钟”程序任务,引导学生掌握利用VB可视化编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
可自主学习,参照教材第75-84页部分完成该任务。
(1)建立工程
(2)创建图形用户界面
(3)设置对象属性
(4)编写程序
(5)调试运行程序
(6)保存和编译程序
学生活动:听课、思考,探究、合作。
设计意图:通过任务驱动的形式,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可视化编程的过程,也为学生将来自觉利用可视化编程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做好铺垫。
拓展提高
(1)学习较吃力的学生继续完成上面基本任务,可寻求同伴指导。
(2)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针对“电子钟”程序界面进行修饰完善,自主学习,添加相应控件。鼓励这些学生指导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完成任务,达到共同进步。
(3)思考:制作真正的“电子钟”程序还需要学习哪些知识?
学生活动:合作、自主学习,探究、实践。
设计意图:关注全体学生、体现分层教学思想。
交流评价
组织学生展示交流部分作品。
学生活动:展示、表达、交流、评价。
设计意图:激励、诊断、促进学习。
课堂小结作业
(1)涉及哪些可视化编程的基本概念?
(2)事件过程的一般格式是怎样的?
(3)如何设置和读取对象的属性值?如何调用对象的方法?
(4)简述VB可视化编程的基本步骤。
学生活动:思考、回顾、回答。
设计意图:提升认识
全面阅读教材本节内容,并预习下节。
学生活动:自主学习。
设计意图:巩固、准备。
板书设计:
走进可视化程序设计
一、 认识可视化界面
VB界面、事件、对象、属性。
二、编程体验
以上就是《走进可视化程序设计》说课稿,希望能对考生有所帮助。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篇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艺术字的插入方法,熟练编辑艺术字:移动、字符间距、删除、环绕、旋转
2、知道文本框的作用;会进行横、竖排文本框的插入;会进行文本框的编辑:移动、改变大小、删除、复制;灵活设臵文本框格式:颜色和线条、边框与底纹设臵
3、熟练掌握插入图片的方法,以达到用图来修饰和点缀整个版面
4、学会应用项目符号和编号来制作目录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实现知识迁移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能力。
3、通过交流和欣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相互评价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设置艺术字格式、利用文本框设计版面,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二、教学重点
1、利用艺术字制作标题;
2、利用文本框设计版面。
三、教学难点
设置文本框的属性。
四、教学手段
机房、多媒体网络广播系统
五、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演示讲解法、实验学习法。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2.检查讲解上节课所布置作业
(二)导入新课
1.用基本知识来考考大家:请问一本完整的图书通常由哪些部分组成呢?
2.出示课题:制作目录
(三)讲解新课
1.初步了解目录:什么是目录?为什么要有目录?有什么作用?
2.感性认识目录:①展示各种目录样式 ②观察课本的目录和课本所给目录示例
③通过对比修饰与没有修饰过的目录,激发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四)动手制作目录
1.为了实现图与文字的完美结合,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文本框”。
方法一:插入——文本框——横排或竖排
方法二:调出绘图工具(视图——工具栏)
2、文字的“复制与粘贴”
选定——Ctrl+C(复制)——Ctrl+V(粘贴)
3、应用‚项目符号和编号
4、插入艺术字
5、插入图片
6、整体美化
(五)课堂小结
1.总结本节课内容:本节课学习了作文选中目录的制作,主要学习了应用‚项目符号和编号的‛的使用,以及艺术字、图片等的插入,美化文本。
2.布置课下作业。
七、课后反思
这节课学习了目录的制作,学生在前几节课已经对WORD运用较为熟练,因此,本节课学习难度不高,学生基本都能完成任务。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篇三
《制作封面和封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书籍封面的组成和布局,掌握封面设计作品制作的基本方法。
2、过程和方法:学习书籍封面设计的设计要素、构成原理和制作方法,能运用象征性的手段、有创意的图像形式来表达特定的信息和意义;能以自主或合作的方法进行设计和制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认真按设计的程序体验设计和制作的全过程,形成以创意为重点的设计意识;提高对书籍封面设计的审美能力,形成耐心、细致、整洁和有计划的工作态度和习惯;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以及学生的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创造美,体验美。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能运用以前学习的美术知识,灵活运用字体、色彩、图形和编排等设计要素,将需要传达的内容与作品的形式完美统一。
三、教学难点
学习封面设计中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创意、构思方法,能运用象征性的手段、有创意的图像形式来表达特定的信息和意义。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优秀封面设计作品等。
2、学生准备:学生构思自我设计作品等。
五、教学方法
演示讲解法、实验学习法、学生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2.检查讲解上节课所布置作业
(二)创设情境并导入新课
1、情景设计
师:PPT课件展示图片(封面和封底)
师:封面、封底一般包括哪些元素?
生:……
2、导入新课
三大要素:文字、图像、色彩.
师:书籍封面是根据图书的内容和主题来设计的,不同类型的书籍有不同意义的封面。一本书封面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这本书能否受到读者的欢迎,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些主题封面的设计。(以文字为主、图文结合)
(三)任务探究,自主学习
封面背景制作
(1)同学们观看课本上例题,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自主学习封面背景制作。
(学生小组探究、合作学习、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2)学生展示自我,演示封面背景制作,老师鼓励,给予评价。
(3)教师演示绘制自选图形椭圆,修饰图形(填充颜色、旋转和翻转、叠放次序)
(4)学生观摩后,实践练习课后简单习题。
(四)设计步骤小结
1、构思
考虑几种设计方案,从中选择最满意的,或将几个方案中的优点加以综合。
2、定稿
确定封面的规格、定位图形及文字的位臵。
3、制作
图形的设色或制作,运用学过的各种绘画技法(自选图形的修饰等)。
(五)课程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七、课程总结
今天,通过大家的努力和精心制作,同学们出色地完成了一幅幅精美的作品,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发挥了创造精神,学会了用艺术语言去分析作品、评价作品、创造作品,感受到了封面设计的艺术,很好的完成了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篇四
《增加影片效果》
本活动是安徽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教科书(非零起点)七年级《信息技术》下册“第三单元家庭电影我编辑”的“活动2编辑家庭电影”。
本活动为家庭九寨沟之旅影片制作片头画面和片尾背景,并插入活动1采集、存储的8个影片素材片段到“会声会影”的时间轴上,并选择各个片段要采用的长度。整个活动分为3个阶段来完成:1)制作片头画面;2)插入影片素材。3)制作片尾背景。
[学情分析]
通过上节课内容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家庭影片制作的流程,主要是制作片头、片尾和插入采集好素材片段到时间轴上,整个制作过程难度不大,但是对于素材的精确选择、顺序安排及长度的控制,学生在理解和操作上有些难度,活动中老师要注意引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4、能够选择合适的片头和片尾插入到时间轴上,并设置合适的时间长度。
5、插入采集的视频片段到时间轴,并设置适当的长度。
6、合理安排各视频片段在时间轴上的顺序,并调整其长度。
过程与方法
4、体验向“会声会影”时间轴上插入合适的片头、片尾和素材片段的过程。
5、根据现实情况,拖动修改拖柄,调整各素材片段在时间轴上的时间长度。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4、通过家庭影片的编辑和制作,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
5、通过选择合适的素材影片片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6、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选择合适的片头和片尾,插入采集的影片素材到时间轴上;
难点
根据现有的素材选择合适的片头和片尾画面,拖动修整拖柄,确定影片素材长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活动
二、屏幕展示:播放教师课前已编辑、加工好的家庭电影,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影片。
师生提问:通过观看刚才的视频,大家发现老师课前对上节课采集的素材进行了加工处理,老师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处理哪?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我利用“会声会影”软件将上节课的8个视频片段合成到了一起,并且添加了片头好片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给影片添加片头、片尾及插入准备好的素材片段。
二、任务驱动、展开活动
1、制作片头画面
教师演示:教师演示制作片头的方法(参考课本P90步骤),并注意“素材库”的介绍,强调片头长度的设置。
任务驱动:学生模仿教师的操作,给影片添加片头(同座位可以互相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评价、总结:教师总体评价学生完成任务情况,并强调注意事项和大部分学生犯的操作错误等。
2、插入影片素材
教师介绍:家庭影片制作的主体自然是数码相机所拍摄的内容。在活动1中,我们已采集了各个素材,现在就这些素材片段进行编辑(结合课本P91“剖析室”)。
教师演示:教师演示将那8个素材片段插入到时间轴的方法并调整每个片段的顺序及时间长度。(教师的操作速度要慢,一边操作一边介绍,特别是素材片段长度的设置)
任务驱动:学生模仿教师操作,将8个视频片段安装老师的要求插入到时间轴上,注意时间长度及静音的设置。
教师评价、总结:教师总体评价学生完成任务情况,(结合课本P94-95“知识库”)并提示操作技巧及注意事项(强调小蚂蚁部分提示)。
3、制作片尾背景
任务驱动:模仿课本P93-94操作步骤,给影片添加一个蓝色画面片尾。(考虑到前面两个任务的完成情况,此时教师可以不操作演示,直接让学生练习,教师此时巡视指导,并不断提示注意事项:如注意保存文件。)
教师评价、总结:教师总体评价学生完成任务情况,并简单操作演示步骤,指出部分同学操作中的不足。
【课堂小结】
本节内容主要以操作为主,片头与片尾的制作方法相似,片头的制作,我首先进行了演示,考虑到学生对“会声会影”软件比较陌生,但是到了片尾的制作阶段,我就是以任务驱动为主,最后辅以教师的评价和总结。
【教学反思】
本活动中影片素材的插入,特别是多个影片素材顺序的调整及时间长度的设置,对学生来说可能是重点,上课中,我注意重点强调、演示,并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提示学生以加强其印象。相信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教案优秀范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