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中化学说课稿

嘉欣1142分享

说课稿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说课稿则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23高中化学说课稿范文,欢迎参阅呀!

2023高中化学说课稿

2023高中化学说课稿范文【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钠的化合物属元素化合物知识,是本章的重点。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不仅可以加深和巩固上一节的知识,并为下一节碱金属的学习奠定基础,故本节教材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钠的化合物中,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又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故学好本节内容还有着重要的实际指导应用意义。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具体学情,本节课共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过氧化钠的性质;

第二课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鉴别方法。

以下我所说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过氧化钠的性质并能够熟练的运用。通过对过氧化钠用途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Na2O2与H2O、CO2的反应作为引领学生探究未知领域的手段。

通过教学设计,授以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对比法、实验探究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在较自由的互动式、探究式的学习氛围中,通过亲身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过程培养学生形成勇于探究、善于质疑的精神以及科学求真的价值观。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过氧化钠的性质

(2)教学难点: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反应。

二、说学情

1.知识储备:在初中阶段,学生已学过燃烧的三要素,通过上节对金属钠的学习,学生也普遍具有了研究的热情。

2.学生特点:高一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均有限,虽对探究性实验感兴趣,但却不一定能够积极地主动地去观察、思考和探索本质。故:本节课中,我将多设疑、多激疑引导,让学生都能动起手来,把实验作为探究未知领域的手段。

三、说教法

我的理念:建构主义理论铺开课堂,由旧知引入新知,认知冲突或疑惑激发兴趣。

1.本节采用:“互动式”、“启发—探讨式”的实验引导分析的方法。

2.实验方面: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演示、学生两人分组实验。

3.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案导学。

宗旨:将课堂还给学生。

四、说学法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现象→提出猜想→分析本质→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2.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探究、对比讨论的方法。

3.引导学生学会由Na2O2的性质,分析用途。

五、说教学过程

一共分为四个阶段,引入探究阶段、总结归纳阶段、练习强化阶段及课后巩固阶段。

【引入阶段】

创设情境引入:首先展示古今取火之文明,引生入境。

依据情景设疑:“为什么能够着火?”唤醒学生旧知识中关于燃烧三要素的认识,并以此展开后续教学。

情景化设疑:如果我们有了燃烧三要素之一:可燃物棉花,又该怎样去生火呢?学生发展思维。从而引出吹气是否能够生火?

对比实验验证猜想:未经处理的棉花,怎么吹,都不着火,加点固体物质,再吹,通过现象“生火”,从而引出吹气能让棉花着火的神奇物质:过氧化钠及其物理性质。

【探究阶段】

新疑问:有了过氧化钠,吹气是否就能够生火呢?

引导分析:如何符合燃烧的三要素。

设计意图:通过对着火点的分析,引出必定为人呼出的气体与Na2O2作用生火。

新疑问:人呼出的气体有CO2、H2O、O2、N2,到底是谁的作用呢?

学生讨论引出:空气中也有大量的N2、O2,如果把包裹有Na2O2的棉花露置在空气中,不能生火,从而引出生火的原因应是CO2、H2O与Na2O2作用生火。

过渡:但是,CO2、H2O不是常见的灭火材料吗?又如何去生火呢?

实验验证解决悬疑1:探究CO2与Na2O2作用是否能够生火。

学生演示实验一:向集满CO2的集气瓶中投入包裹有Na2O2的棉花。

结论:CO2与Na2O2作用能够生火,符合燃烧的三要素。

引导分析:如何符合燃烧的三要素。

设计意图:通过三要素O2的分析,推出Na2O2与CO2反应的产物有O2,继而分析得出产物Na2CO3;通过对着火点的分析,推出这个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过渡:CO2能够生火,水不是能灭火吗?它在中间又起到怎样的作用呢?从而引入到对水的探讨。

实验验证解决悬疑2:探究H2O与Na2O2作用是否能够生火。

学生演示实验二:滴水生火

结论:H2O与Na2O2作用能够生火,符合燃烧的三要素。

引导分析:如何符合燃烧的三要素。

设计意图:通过对燃烧三要素O2的分析,推出Na2O2与H2O反应的可能产物有O2,继而分析得可能产物NaOH;通过对着火点的分析,推出这个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过渡:是否真是这样呢?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Na2O2与H2O的反应

学生根据现有仪器设计实验方案,师生互动讨论出方案后,进行实验探究验证猜想。同时,以实验报告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并由观察到的现象去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能够将实验与理论相结合。

\

本节课中,我是一步一个台阶的由旧知:燃烧的三要素、CO2、H2O能灭火引出新知Na2O2与H2O、CO2的反应,从而达到攻克难点。

【总结归纳】

学生自主总结完成对Na2O2知识的整理。

以一首小诗来完成对Na2O2知识的高度概括,并激发学生研究化学的兴趣。

小诗

过氧化钠色淡黄,与水反应可生氧;

强氧化性能漂白,酚酞先红后退场;

二氧化碳也反应,密封保存记心上;

防毒面具里供氧,航天潜水受赞扬!

【练习强化】

设置了不同难度的习题,以基础的实验现象,提升至双线桥法表示电子的转移。

1.向滴有酚酞的水中加入少量的过氧化钠粉末,振荡,可观察到的现象为()

A.溶液仍为无色

B.溶液最终为红色

C.有气泡产生,溶液最终为红色

D.有气泡产生,溶液先变红色最终为无色

2.用双线桥法表示Na2O2与CO2反应中电子的转移,求出被氧化和被还原的原子个数之比。

【课后巩固】

1.查阅资料完成科普小论文:我的Na2O2更精彩

2.设置课后习题巩固知识。

课本:P31页一、填空题:1二、选择题:1.2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见证过神奇的吹气能让棉花着火,必然对Na2O2有着浓厚的兴趣,顺势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完成科普小论文,比拼“谁的Na2O2更精彩”。

在这里,将学习由课堂延伸到了课外,由学校延伸到生产与生活。

六、说板书设计

2023高中化学说课稿范文【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全章教材的重点之一。氯气不仅仅是卤素中最有代表性的元素,而且也是最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对氯气的性质、用途、制法等进行比较全面、细致的学习和研究,不仅是下一节进一步学习、研究卤素性质相似性及其变化规律的需要,也是以后学习和研究同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以及介绍氯碱工业等联系实际知识的需要;同时,由于在高中阶段对氯气的性质、用途等介绍较为全面、细致,且探讨和应用也较多,对学生全面认识化学元素、形成正确观点、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等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氯气的化学性质也是第一章所学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进一步应用和巩固;在教材中对氯气性质的认识,是以实验验证的方法完成的,这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等提高了极好的机会。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氯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能正确写出氯气与金属、

与氢气、与水、与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了解氯气的用途。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形成科学的观察、思维、分析问题和总结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进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巩固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思想以及严谨求实、努力探索的优良品质;

通过氯元素的结构与氯气化学性质的关系,进一步确立内因是决定物质

性质的根本原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3.教学重难点:

氯气的化学性质是理解氯气的存在、制法和用途的依据,也是后续学习卤素及其他非金属元素化学性质的基础,所以氯气的化学性质是本节的教学重点。由于学生缺乏溶解平衡的知识,较难理解氯水既有单质氯的性质,又有盐酸和次氯酸的性质。这一部分如果学得不好,将在学习氯水跟不同物质反应表现出来的不同性质时发生困难,所以氯气与水的反应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三、说学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联系碱金属导入新课

在第二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族在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都具有相似性的金属元素——碱金属,知道了一些研究金属元素的方法,在课的开始即向学生明确本节课将学习一族在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同样具有相似性的非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简称卤素,并用多媒体课件显示卤族元素的名称、符号、原子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说明与学习碱金属相似,我们也先学习其代表“人物”——氯气,从而自然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氯气的物理性质

首先展示一瓶氯气,向瓶中加入1/5蒸馏水,振荡后,在瓶后衬一张白纸,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出氯气的物理性质,并穿插史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伊普雷战役中,德军5分钟释放了180吨氯气,致使15000人中毒,1/3人死亡,而这样世界上第一支专业的氯气部队就是在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哈伯指导下建立的,他把自己的天才贡献给了法西斯。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氯气毒性的认识,而且适时向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由此再演示和介绍正确闻氯气的方法可谓水到渠成。

(三)氯气的化学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采用推理验证法,引导学生由氯的原子结构分析,推测它的化学性质,再通过实验来验证,最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概括出氯气是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

1.设问激疑:根据氯的原子结构,请学生分析氯气的化学性质应该如何?如何验证?培养学生由原子结构推断性质的化学思想。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引出对氯气化学性质的探索。

2.实验验证:

(1)与金属的反应:做好三个演示实验①钠在氯气中燃烧②铁在氯气中燃烧③铜在氯气中燃烧。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注意反应条件,写出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情况。例如,做铜在氯气中燃烧的演示实验时,教师一面演示,一面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注意观察积极动脑。一面灼热铜丝,一面提出问题:为什么要灼热铜呢?(铜是不活泼的金属,必须灼热活化铜,使其达到燃点)灼热的铜放进盛有氯气的集气瓶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反应后立即提出问题:观察到什么现象?(剧烈燃烧、集气瓶里充满棕黄色的烟)棕黄色的烟是什么物质?(氯化铜晶体颗粒)写出化学方程式,注明电子转移。又设问:铜是不活泼的金属,为什么能够跟氯气剧烈反应?(从氯的原子结构特点出发进行分析,得出氯是非常活泼的非金属的结论)把少量水注入集气瓶里,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现象。观察到什么现象?(氯化铜溶于水,溶液变绿色——说明氯化铜易溶,氯化铜溶液颜色为绿色)教师进一步加水,稀释溶液,溶液变蓝。提醒学生浓度不同时溶液的颜色不同。这一点很重要,不要把学生的思维固定在一点上,强调条件的重要性。

接着提出设疑,氯气能不能与非金属反应?激起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从而引出性质

(2)与非金属的反应

除了做好书上的氢气与氯气反应的两个演示实验外,补充红磷在氯气中燃烧的演示实验,同样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出氯气比氢气和磷的非金属性更强。适时地让学生讨论:燃烧是否一定要有氧气参加?引导学生比较铁、硫、碳等在氧气中燃烧,以及铜、钠、氢气等在氯气中的燃烧,找出共同的特点并由此推出“任何发热发光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可以叫做燃烧。”在此不仅发展了燃烧的概念,而且渗透了“真理是相对的,不断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大多学生知道自来水不能直接用来养鱼这一生活常识,那么是为什么呢?通过这一与学生联系比较密切的生活问题引出氯气与水的反应这一性质,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以及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3)氯气与水的反应。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可用实验探究法来突破。

设问:氯气能不能跟水反应,其产物是什么?如何用实验方法验证,请设计实验方法。让学生充分讨论。经讨论和教师的引导,先实验氯水的酸碱性。用滴管吸取上面试验中得到的氯水,注入试管里。然后滴入1~2滴石蕊试剂观察到氯水先变红后褪色。实验现象说明很可能生成了酸。根据反应物判断很可能生成了盐酸。如何验证盐酸的生成?学生联想初中学过的盐酸的检验方法很容易提出硝酸银溶液,经实验确有盐酸生成。教师紧接着设问:如何解释石蕊试剂先红后褪色的现象?是氯水中的氯分子、盐酸,使指示剂褪色了,还是生成了另外一种新的物质使指示剂褪色了?让学生充分讨论,并设计出实验方案。经讨论和教师的引导,最后归纳出把干燥的有色试纸分别放人装有氯气的集气瓶里、盐酸溶液里、上面实验得到的氯水里。前两者颜色不褪,后者颜色马上褪。即氯分子、盐酸没有漂白作用,惟独氯水有漂白作用。

既然氯分子、盐酸、水分子都没有漂白作用,那么氯水里必然有一种具有漂白作用的新物质。这种新物质是什么?到此,揭开氯气跟水反应产物的谜底的时机已经水到渠成。教师根据上面实验事实和化学反应中原子守恒原理可以引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C12+H20=HCl+HClO

至此,学生对氯气跟水的反应和氯水里不仅有未反应的氯单质,还有盐酸和次氯酸的事实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教师出示久置光照分解的氯水证明这些溶液只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而没有漂白作用。结合教材中演示实验,学生就能认识次氯酸不稳定,引出次氯酸分解的化学反应。

2HClO=2HCl+O2

教师向装满氯气的瓶里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一经振荡,黄绿色立即褪净。由此过渡到氯气与碱的反应。

(4)与碱的反应

重点分析氯气与NaOH、Ca(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角度、离子角度分析反应,不仅巩固第一章所学知识,也能加深学生对氯气化学性质的理解。

3.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通过以上的一些实验演示及分析讨论,学生已对氯气的性质有了一个生动而鲜明的印象。这时再引导他们从氯的原子结构特点去认识氯气化学性质所以活泼的原因,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归纳出氯气是化学

性质很活泼的典型的非金属。

2023高中化学说课稿范文【篇3】

第二节 分子的极性

【学习目标】

1、理解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的概念。

2、掌握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

3、了解相似相溶规则及其在中学化学中的应用。

[复习]

[练习]指出下列物质中的共价键类型

1、O2 2 、CH4 3 、CO2 4、 H2O2 5 、Na2O2 6 、NaOH

活动与探究[实验1]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新授]

1、分子极性的分类及其概念

极性分子: 。

非极性分子: 。

2、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

(1)双原子分子:取决于成键原子之间的共价键是否有极性

极性分子:AB型,由 构成的分子,如 。

非极性分子:AA型,由 构成的分子,如 。

(2)多原子分子(ABm型):取决于分子的空间构型

(1)空间构型法

的分子为非极性分子; 的分子为极性分子。

(2)物理模型法

ABn型分子极性的判断可以转化为物理上受力平衡问题来思考。判断中心原子是否受力平衡,如果受力平衡则ABn型分子为非极性分子,否则为极性分子。

分析:CO2、H2O、NH3、BF3、CH4的分子极性

课本P75-4:孤对电子法

在ABn型分子中,若中心原子A无孤对电子(未成对电子),则是非极性分子,若中心原子A有孤对电子则是极性分子。

例如:CO2、CH4、SO3中心原子(C、S)无孤对电子,是非极性分子。而像H2O、NH3、NCl3中心原子(O、N)有孤对电子,则为极性分子。

练习:请判断PCl3、CCl4、CS2、SO2分子的极性。

课本:P73-[交流与讨论] P75-5学生完成

总结: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的区别与联系

概念 键的极性 分子的极性

含义 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决定因素 是否由同种元素原子形成 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联系 1. 以非极性键结合的双原子分子必为非极性分子;

2. 以极性键结合的双原子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3. 以极性键结合的多原子分子,是否是极性分子,

由该分子的空间构型决定。

说明 键有极性,分子不一定有极性。

[练习巩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1、凡是含有极性键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2、极性分子中一定含有极性键。

3、非极性分子中一定含有非极性键。 4、非极性分子一定不含有极性键。

5、极性分子一定不含有非极性键。 6、凡是含有极性键的一定是极性分子。

7、非金属元素之间一定形成共价键。 8、离子化合物中一定不含有共价键。

[实验2] 碘在水中和四氯化碳中的溶解情况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3、分子的极性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

A.分子的极性对物质的熔点、沸点有一定的影响, 。

B.分子的极性对物质的溶解性的影响:

相似相溶规则: 。

思考:请例举化学中常见情况。

C.极性分子在电场或磁场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偏移。

课堂小结:

1、分子的极性: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2、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空间构型法

3、分子的极性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相似相溶规则

【课堂练习】

1.把下列液体分别装在酸式滴定管中,并使其以细流流下,当用带有静电的玻璃棒接近液体细流时,细流可能发生偏转的是 ( )

A.CCl4 B.C2H5OH C.CS2 D.CH3Cl

2.CO2、CH4、BF3都是非极性分子,H2O、NH3都是极性分子,由此推测ABn型分子是非极性分子的经验规律正确的是 ( )

A.所有原子在同一平面内 B.分子中不含有氢原子

C.在ABn分子中A原子没有孤对电子 D.中心原子的化合价的绝对值等于该元素的价电子数

3.判断XY2型分子是极性分子的主要依据是 ( )

A. 分子中存在极性键 B. 分子中存在离子键

C. 直线型结构,两个X--Y键的夹角为1800D. 非直线型结构,两个X--Y键的夹角小于1800

4.能说明BF3分子中的四个原子在同一平面内的理由是 ( )

A. 任意两个B—F键之间的夹角为1200 B.B—F键是非极性键

C.B原子与每个F原子的相互作用相同 D.B原子与每个F原子的距离相等

2023高中化学说课稿范文【篇4】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2、了解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有关周期表的结构的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周期表的结构;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有100多种元素组成,这些元素性质不同,有的性质活泼,易与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有的性质不活泼,不易与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等等。为什么他们性质不同?他们之间存在着什么联系?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们今天学习元素周期表。

[板书]: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提问]:有那位同学知道到目前位置人类已发现了多少种元素?

[学生回答]:112种,投影元素周期表,那么元素周期表是谁发现呢?

[指导阅读]:门捷列夫图象

[思考与教流]:门捷列夫发现元素不是一群乌合之众,而是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按照严格的命令井然有序地排列着,怎么排列的呢?

[讲解分析]: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把当时已发现的60多种元素按其相对原子质量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一个纵行,通过分类归纳,制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开创了化学历史新纪元;教师把元素周期表的挂图挂于黑板上ぃ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元素周期表的有关知识。

[板书]:一、元素周期表

[设问]: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在发现原子的组成及结构之后,人们发现,原子序数与元素的原子结构之间存在着如下关系:

[板书]: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思考与教流]:

1.画出1-18号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2.认真分析、观察原子结构上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3.将上述1-18号元素排列成合理的元素周期表,说明你编排的理由。

[板书]:(一)、元素周期表编排原则:

1、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友排列。

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横行。

3、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纵行。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请大家阅读书本第5页的内容。

[板书]:(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设问]:数一数元素周期表有多少个横行?多少个纵行?

[学生回答]:(数后回答)有7个横行,18个纵行。

[教师精讲]:对。我们把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一个横行称作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称作一族。下面,我们先来认识元素周期表中的横行——周期。

[板书]:1、周期

[教师精讲]:元素周期表中共有7个周期,请大家阅读课本P5的有关内容。

[设问]:把不同的元素排在同一个横行即同一个周期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依据为具有相同电子层数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顺序排列在一个横行里。

[设问]:周期序数与什么有关?

[归纳小结]: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课堂反馈]:1、已知碳、镁和溴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它们分别位于第几周期?为什么?

[学生回答]:碳有两个电子层,位于第二周期,镁有三个电子层,位于第三周期;溴有四个电子层,位于第四周期。

[教师精讲]:元素周期表中,我们把1、2、3周期称为短周期,4、5、6周期称为长周期,第7周期称为不完全周期,因为一直有未知元素在发现。

[过渡]:学完元素周期表中的横行——周期,我们再来认识元素周期表中的纵行——族。

[板书]:2、族

[设问]:请大家数一下,周期表中共有多少个纵行?

[学生回答]:18个。

[设问]:在每一个纵行的上面,分别有罗马数字Ⅰ、Ⅱ、……及A、B、0等字样,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

[学生回答]:族序数,A表示主族,B表示副族。

[设问]:什么是主族?什么是副族?

[归纳小结]:由短周期元素和长周期元素共同构成的族,叫做主族;完全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叫做副族。

[设问]:元素周期表中共有多少个主族?多少个副族?

[学生回答]:7个主族、7个副族。

[设问]:零族元素都是什么种类的元素?为什么把它们叫零族?

[学生回答]:零族元素均为稀有气体元素。由于它们的化学性质非常不活泼,在通常状况下难以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把它们的化合价看作为零,因而叫做零族。

[设问]:第Ⅷ族有几个纵行?

[学生回答]:3个。

[设问]:分析元素周期表中从ⅢB到ⅡB之间的元素名称,它们的偏旁部首有什么特点?说明什么?

[教师精讲]:其偏旁均为“金”,说明它们均为金属。很正确。元素周期表的中部从ⅢB族到ⅡB族10个纵行,包括了第Ⅷ族和全部副族元素,共六十多种元素,通称为过渡元素。因为这些元素都是金属,所以又把它们叫做过渡金属。

[设问]:主族元素的族序数与什么有关?

[学生回答]: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教师精讲]:周期表中还有些族还有一些特别的名称。例如:第IA族:碱金属元素第VIIA族:卤族元素0族:稀有气体元素

[课堂反馈]:

2、完成下列表格:

3、已知某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判断其位于第几周期,第几族?

[总结]:最后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三短三长一全;七主七副Ⅷ和零。

[作业]:P11:1、2

2023高中化学说课稿范文【篇5】

实验目的

1、通过让学生亲自做钠及化合物性质的实验,使学生加强对碱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的认识。

2、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焰色反应检验钠和钾及其化合物。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实验重点

1、通过实验巩固对钠及化合物性质的认识。

2、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实验难点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初步培养其设计实验和评价实验的能力。

实验用品

试管、试管夹、烧杯、胶头滴管、铁架台、酒精灯、药匙、滤纸、粗玻璃管(10mm×10mm),带导管的橡皮塞、铂丝、蓝色钴玻璃、铝箔、火柴、小刀、水槽、镊子、蒸发皿、细长玻璃管、脱脂棉、气球。

钠、Na2O2、Na2CO3、NaHCO3、CuSO45H2O、KCl的固体及溶液、BaCl2溶液、稀盐酸、酚酞试液、澄清的石灰水。

实验形式

单人单组

实验过程

[引入]本章我们主要学习了钠及化合物性质。本节课我们通过具体的实验来对这些知识加以巩固。

[板书]实验三碱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师]本节课我们主要进行以下实验内容。

[板书]

一、钠的性质。

1、钠与水反应。

2、钠在空气中燃烧。

二、过氧化钠的性质。

1、Na2O2与水的反应。

2、Na2O2与CO2的反应。

三、Na2CO3与NaHCO3的性质。

1、NaHCO3的不稳定性。

2、Na2CO3、NaHCO3与酸的反应。

3、Na2CO3与NaHCO3的鉴别。

四、用焰色反应检验Na+、K+、Cu2+。

[提问]1、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时,试管中为什么不能有气体?

2、在NaHCO3加热分解的实验时,为什么要先将导管移出烧杯,然后再熄灭酒精灯?

3、做好焰色反应的关键是什么?

[注意]:

1、不要用手直接接触金属钠。

2、实验中所取钠块不得超过黄豆粒大小。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思考]:

1、如果将钠与盐酸溶液反应,钠是置换水中的H,还是置换HCl中的H?

2、一开始我们发现Na用煤油保存,经过以上一系列的对钠的性质的研究,你能说出为什么吗?

4、用盐的固体或溶液做焰色反应的实验时,何者现象更明显?

[布置作业]填写好本次的实验报告,并能熟练地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882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