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实验上册知识点
初三化学实验上册知识点有哪些呢?知识点就是一些常考的内容,或者考试经常出题的地方。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借鉴,下面小编精心准备了初三化学实验上册知识点内容,欢迎使用学习!
初三化学实验上册知识点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1)实验药品: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
(2)反应原理:
(3)发生装置:反应物为固体和液体,且不需要加热,故使用固液不加热型装置。
①装置A:便于制取少量气体,操作简单。
②装置B:便于添加液体,但长颈漏斗的下端口要伸到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③装置C:可以控制反应速率,便于平稳地制取气体。
(4)收集装置: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会与水反应,密度比空气大,故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注意】导管要伸到集气瓶底部,便于排净瓶内的空气。
(5)检验方法: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6)验满方法:将燃着的木条放到集气瓶口,若木条立即熄灭,证明已收集满。
(7)二氧化碳的净化
①除杂:CO2中常会混有少量氯化氢气体,可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除去。
②干燥: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浓硫酸作CO2的干燥剂。
【注意】净化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先除杂后干燥,这两个步骤都可用下图装置操作,气体必须是长管进短管出。
【实验目的】1. 分析比较制取氧气的装置,了解二氧化碳的制取装置及选择装置时应考虑的因素。2. 二氧化碳检验和验满3. 总结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实验用品】锥形瓶、长颈漏斗、集气瓶、大理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反应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药品选择】不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因为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使反应中途停止。不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因为浓盐酸易挥发,使生成的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而不纯。不用纯碳酸钙或碳酸钠等代替大理石、石灰石,因为它们与稀盐酸反应速率太快,不容易控制和收集,且成本较高。【实验装置】发生装置:同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原因:固体和液体混合,在常温下反应生成气体);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原因: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密度大,且和水不反应。)【验证】把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如果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就证明收集的气体是二氧化碳。【验满】把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要伸入瓶内),如果火焰熄灭,证明二氧化碳已经收集满了。【实验小结】我们在确定制取气体的装置时,应考虑的因素有① 发生装置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反应的条件。② 收集装置要考虑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
初三化学上册重点知识点总结
一、化学式的意义: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其化学式的意义
【注意】化学式前一旦有数字,就不能表示物质和组成元素,失去了宏观意义,只具有微观意义。
例如:在2H2O中各数字有什么意义?
数字的意义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其化学式的意义?
宏观:
①表示一种物质。
②表示物质的组成元素。
微观:表示一个原子
二、化学表达式
1)化学反应:盐酸滴入碳酸钙中,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化学表达式如下:
表达: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
化学反应式如下:
反应物:化学反应前的物质。
生成物:化学反应后生成的物质。
2)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镁
3)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
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钙沉淀+水
Ca(OH)2+CO2→CaCO3↓+H2O
初三化学必背知识点
一、物质的学名、俗名及化学式
(1)金刚石、石墨:C
(2)水银、汞:Hg
(3)生石灰、氧化钙:CaO
(4)干冰(固体二氧化碳):CO2
(5)盐酸、氢氯酸:HCl
(6)亚硫酸:H2SO3
(7)氢硫酸:H2S
(8)熟石灰、消石灰:Ca(OH)2
(9)苛性钠、火碱、烧碱:NaOH
(10)纯碱:Na2CO3碳酸钠晶体、纯碱晶体:Na2CO3·10H2O
(11)碳酸氢钠、酸式碳酸钠:NaHCO3(也叫小苏打)
(12)胆矾、蓝矾、硫酸铜晶体:CuSO4·5H2O
(13)铜绿、孔雀石:Cu2(OH)2CO3(分解生成三种氧化物的物质)
(14)甲醇:CH3OH有毒、失明、死亡
(15)酒精、乙醇:C2H5OH
(16)醋酸、乙酸(16.6℃冰醋酸)CH3COOH(CH3COO-醋酸根离子)具有酸的通性(17)氨气:NH3(碱性气体)
(18)氨水、一水合氨:NH3·H2O(为常见的碱,具有碱的通性,是一种不含金属离子的碱)
(19)亚硝 酸钠:NaNO2(工业用盐、有毒)
二、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
1、白色固体:MgO、P2O5、CaO、NaOH、Ca(OH)2、KClO3、KCl、Na2CO3、NaCl、无水CuSO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Fe2O3、HgO、红磷▲硫:淡黄色▲Cu2(OH)2CO3为绿色
4、溶液的颜色: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凡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余溶液一般不无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5、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和碱):①盐:白色↓:CaCO3、BaCO3(溶于酸)AgCl、BaSO4(也不溶于稀HNO3)等②碱:蓝色↓:Cu(OH)2红褐色↓:Fe(OH)3白色↓:其余碱。
6、(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SO2、HCl(皆为无色)
(2)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
▲注意: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盐酸、硝 酸、醋酸。酒精为有特殊气体的液体。
7、有毒的,气体:CO液体:CH3OH固体:NaNO2CuSO4(可作杀菌剂,与熟石灰混合配成天蓝色的粘稠状物质——波尔多液)
三、物质的溶解性
1、盐的溶解性
含有钾、钠、硝 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
含Cl的化合物只有A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SO42-的化合物只有BaSO4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CO32-的物质只有K2CO3、Na2CO3、(NH4)2CO3溶于水,其他都不溶于水
2、碱的溶解性
溶于水的碱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和氨水,其他碱不溶于水。难溶性碱中Fe(OH)3是红褐色沉淀,Cu(OH)2是蓝色沉淀,其他难溶性碱为白色。(包括Fe(OH)2)注意:沉淀物中AgCl和BaSO4不溶于稀硝 酸,其他沉淀物能溶于酸。如:Mg(OH)2CaCO3BaCO3Ag2CO3等
3、大部分酸及酸性氧化物能溶于水,(酸性氧化物+水→酸)大部分碱性氧化物不溶于水,能溶的有: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钠(碱性氧化物+水→碱)
学习化学应注意什么
1.学习初中化学,要注意好好掌握书本知识,但不能过度依赖书本,不是所有的答案都可以在书里找到,要将书中知识灵活应用。
2.初中化学中最常用的是化学方程式,因此常用化学式,化合价和化学反应要牢记,遇到陌生的化学方程式时,灵活应用化合价配平。
3.做实验时细节要注意,比如检验装置气密性等。
4.有关溶解度的题也很常见,要注意应用。
5金属与酸的反应是重点,也是难点,尤其是与天平联系起来。
中考化学考试答题技巧有哪些
1、注重双基知识,突出重点。
以课本为主线,认真吃透课本,全面掌握基础知识,不能留有明显的知识、技能缺陷和漏洞,这是学好化学的根本。在学习过程中,不少学生不能脚踏实地,好高骛远,认为不会考课本上的内容或者课本上的内容太简单了,因此在对课本基础知识还没有能真正搞懂吃透的情况下,一味地追求偏题、难题,搞题海战术,实际上这是得不偿失的。
在强调“双基”的同时突出重点,其中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基础,所以我们在学习时,一定要花力气通过记忆、强化训练等方法来熟练掌握好常见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只有这样才能为继续学习化学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2、重视化学实验,培养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是教师讲授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上好实验课,是学好化学的关键。
首先,课堂上要认真观察老师所做的每个演示实验的操作和实验现象。化学实验是很生动、很直观的,实验中千变万化的现象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学生若只图看热闹,光看现象,不动脑子思考,看完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无助于学习的提高,所以,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实验前,要明确观察的内容是什么?范围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观察时还要仔细、全面。
其次,要上好学生实验课。课前必须进行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时,自己要亲自动手,亲自做实验,不要袖手旁观。认真做好实验内容里所安排的每一个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严格按实验要求操作,对基本操作要反复进行练习,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要耐心细致地观察,认真思考,多问、多想,从而来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独立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关注生活,理论联系实际。
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时时处处都与化学紧密相关。如:钢铁生锈、食物的腐烂、水的污染、人的呼吸是缓慢氧化,雪碧是碳酸饮料……要学好化学,必须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关心身边的化学。
学习化学,不能只满足于课本上的知识,还必须注意优化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注重化学、技术、社会的相互联系,聚焦于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化学科技前沿。将化学理论与社会生活实际、环保知识、时事政策、能源和有关经济方面联系起来,让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用所学化学知识和技能解释一些化学现象或解决一些化学问题,从而感受化学的重要性,学会关注生活、关心社会。
初中化学内容丰富,知识覆盖面广,信息容量大,而且缺少简单的规律。因此,常常学了后面的,忘记前面的。所以我们在学习中,要不断地进行整理、归纳,把新学习的知识和原来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注意它们的共同之处和区别以及相互之间的转变,使知识形成网络结构,更加系统化。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融会贯通,真正学好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