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寒假作业同步练习题

李金0分享

寒假也是要好好写发下来的寒假作业的!选择一条道路,就选择一种人生一种无悔一种执着。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一化学寒假作业同步练习题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

高一化学寒假作业同步练习题

高一化学寒假作业同步练习题

1.2014年5月7日南京某建设公司丢失用于材料探伤的放射源Ir—192(铱—192)一枚,经相关部门的努力追查,丢失的放射源于5月10日被回收,Ir—192的放射性会对人体产生很大的伤害。已知Ir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第6周期第Ⅷ族,原子序数为77,192为该核素的质量数,下列关于Ir—192的说法正确的是()

A.Ir—192核外含有115个电子B.Ir为非金属元素

C.Ir—192中子数与质子数的差为38D.Ir元素与碘元素位于同一周期

2.下列图示关系不正确的是()

ABCD

3.已知1~18号元素的离子aW3+、bX+、cY2-、dZ-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离子的还原性:Y2->Z-B.质子数:c>b

C.氢化物的稳定性:H2Y>HZD.原子半径:X

4.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浓硝酸通常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

②检验亚硫酸钠溶液在空气中放置是否变质可以先加硝酸溶液,再加氯化钡溶液来检验

③锌与稀硝酸反应可以得到氢气

④浓硫酸滴到纸张上变黑,说明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⑤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都能形成酸雨,酸雨的pH等于5.6

A.①③B.①②C.①D.①②④⑤

5.下列条件下化学反应速率的是()

A.20℃0.1mol•L-1的盐酸溶液20mL与0.5g块状碳酸钙反应

B.10℃0.1mol•L-1的盐酸溶液20mL与1g块状碳酸钙反应

C.10℃0.2mol•L-1的盐酸溶液10mL与0.5g粉状碳酸钙反应

D.20℃0.2mol•L-1的盐酸溶液10mL与0.5g粉状碳酸钙反应

6.右图是元素周期表前四周期的一部分,关于元素R、W、X、Y、Z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W>Y

B.Z的单质常温下是液体,所在的周期中含有32种元素

C.Z的原子序数比R大17

D.氢化物的沸点:X

7.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是由化学反应中旧化学键断裂时吸收的

能量与新化学键形成时放出的能量不同引起的。如下图为N2(g)

和O2(g)反应生成NO(g)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molN2(g)和1molO2(g)反应放出的能量为180kJ

B.1molN2(g)和1molO2(g)具有的总能量小于2molNO(g)具有的总能量

C.通常情况下,N2(g)和O2(g)混合能直接生成NO

D.NO是一种酸性氧化物,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

8.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和解释或结论都正确的是()

选项操作现象解释或结论

A过量的Fe粉中加入稀HNO3,充分反应后,滴加KSCN溶液溶液呈红色稀HNO3将Fe氧化为Fe3+

BAl箔插入稀HNO3中无现象Al箔表面被稀HNO3氧化,形成致密的氧化膜

C向某溶液中滴加浓NaOH溶液,将湿润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试纸变蓝该溶液中存在NH4+

D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SO2溶液褪色SO2有漂白性9.有人建议将氢元素排在元素周期表的第ⅦA族。下列事实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①氢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后最外层电子达到稳定结构②氢分子的结构式为H—H

③与碱金属元素形成离子化合物M+[∶H]-④分子中原子间的化学键都属于非极性键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0.某无色的混合气体可能含NO、CO2、NO2、NH3、N2中的几种,将100mL该气体经过如

图实验的处理,结果得到酸性溶液,而几乎无气体剩余,则此气体的组成为()

A.NH3、NO2、N2B.NH3、NO、CO2C.NH3、NO2、CO2D.NO、CO2、N2

11.已知反应3A(g)+B(g)C(s)+4D(g)ΔH<0,

右图中a、b表示一定条件下,D的体积分数随时间t的变化

情况。若要使曲线b变为曲线a,可采取的措施是()

①增大B的浓度②升高反应温度

③缩小反应容器的体积(加压)④加入催化剂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12.在一密闭容器中,反应aA(g)bB(g)达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容积增加一倍,达到新平衡时,B的浓度是原来的60%。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bB.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A的转化率减小D.B的质量分数减小

13.反应A(g)+B(g)C(g)+D(g)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由此可判断()

A.1molA与1molB充分反应后,能量变化为ΔE

B.加入催化剂后,反应加快,ΔE减小

C.反应物的总键能小于生成物的总键能

D.反应达到平衡时,升高温度,A的转化率增大

14.下列说法或表示方法中正确的是()

A.等质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后者放出的热量多

B.由C(金刚石)→C(石墨)ΔH=-1.9KJ/mol可知,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C.由2H2(g)+O2(g)=2H2O(l)ΔH=-571.6kJ•mol-1可知,H2的燃烧热为-571.6kJ•mol-1

D.稀溶液中:H+(aq)+OH—(aq)=H2O(l)ΔH=—53.7KJ/mol,若将含0.5molH2SO4的浓溶液与含1molNaOH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大于57.3KJ

15.两种大气污染物和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如下反应:NO2+SO2NO+SO3,在体积为VL的密闭容器中通入和,反应后容器内硫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A.B.C.D.

16.工业上消除氮氧化物的污染,可用如下反应:

CH4(g)+2NO2(g)N2(g)+CO2(g)+2H2O(g)ΔH=akJ/mol

在温度T1和T2时,分别将0.50molCH4和1.2molNO2充入体积为1L的密闭容器中,测得n(CH4)随时间变化数据如下表:

温度时间/min

n/mol010204050

T1n(CH4)0.500.350.250.100.10

T2n(CH4)0.500.300.18……0.15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10min内,T1时CH4的化学反应速率比T2时小B.温度:T1

C.ΔH:a<0D.平衡常数:K(T1)

学好高一化学的技巧

第一,认真听讲。以往有同学上课不听讲,课下看参考书自学。这种学习方法不适合高一化学,事实上,知识不是只看结论就有效的,要加上老师形象生动的举例和恰到好处的引导,你才能感受到它的来龙去脉,也才能理解它的用法。

第二,重视理解记忆。比如,不仅要记住“升失氧化还原剂,降得还原氧化剂”这14个字,更要明白他们表示的含义和应用方法。

第三,重视练习。通过练习,可以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可以更好的对知识进行应用。

第四,总结反思。有的同学高一化学错题都是同一个类型,也就是说如果当初他把错过的题目分析透彻,以后就不会再错了。所以同学们面对错题,要善于总结,举一反三,以免在相同的问题上栽跟头。

高考化学答题规范

一、把握关键字,准确理解化学概念,规范表达化学用语。

09年高考化学阅卷对错别字及化学用语表达不完整是“斤斤计较”的。同样第21题⑶的② 甲醛分子的空间构型是 ;标准答案是:平面三角形。评分细则中只认同了“型”可以等同于“形”,其他的如果写成“平面三角角”、 “平面三角角形”、“平面三角”等这些都视为错误。

化学语言的准确运用,是建立在对化学概念的准确理解基础之上的。这让我们联想到了2008年阅卷时,对15题⑶评分细则的制定情况。

08年第15题的⑶原题是:蒸馏瓶比吸收液面要高出很多,其目的是 。标准答案是:防止倒吸。在评分细则中,对关键表述“倒吸”学生若回答成“倒流”、“流回去”都认同了,但说成“回流”就不能得分,因为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化学概念了,不能仅从字面理解“回”也即“倒”的意思。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阅读教材的指导,使学生能够对概念、用语、原理、公式等从定义、表达式、内涵和外延上抓住实质和重点,从微观本质上理解相关概念、原理的形成过程,而不仅仅是记忆表象、结论和规律的简单表述,更不能望文生义!在各种教学及效果反馈活动中,如提问、作业、检测等,对学生应严格要求,加强规范表达训练,认真细致地指导把好质量关。

二、重视实验的客观性,细致观察,全面、准确、规范地描述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设计、操作严谨规范决定了实验结果的真实可靠性,因此,化学考试中对实验操作、实验现象描述的要求是客观、准确、规范的。

如,09年第15题的⑴检验Fe(OH)3是否沉淀完全的实验操作是 。标准答案是:取少量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若不出现血红色,则表明Fe(OH)3 沉淀完全。在评分细则中,对这一答案中的两处关键表达都有明确要求:一是“取少量上层清液”,若没有表述则扣分,因为如果不取样而直接向原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就是引入新的杂质,这是科学性错误。若回答时体现出取样的含义则就视为等同了,如说成“取样”、“向少量”、“取滤液”等等。二是“血红色”现象的描绘,若说成“血红色沉淀”则扣分,因为溶液和沉淀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分散系,应明确区分。而有些描绘视为对现象描述不够准确但没有计较,如“红色”、“溶液颜色变深”等等。由此,我们应注意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教材上的概念、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的准确理解和模仿。

值得重视的是,在这一空的评阅中还出现了很多没有明确指向性的回答,如“滴加KSCN溶液,看是否出现血红色溶液”,这样回答的考生可能是掌握了Fe3+的鉴定方法的,但是这种回答是不能得分的。因为没有明确给出与 “是”获“否”相应的结论。而我们平时的测试中,对于此类回答往往不计较,认为学生懂了,但是在这里却十分计较,真是细节决定成败呀。

三、解答技巧不是投机取巧,科学答题,防止答题过程中的弄巧成拙

1.杜绝投机取巧

这次阅卷中暴露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有些老师没有正确理解以往高考阅卷的一些评分细则,在教学中把它们作为技巧教给学生,希望能减轻学生负担多拿分,但结果却事与愿违。

如,对于09年的第19题⑸中有机合成的反应条件书写问题,在今年的评分细则中也是争论的热点之一。题目是:苯乙酸乙酯是一种常见的合成香料。请设计合理的方案以苯甲醛和乙醇为原料合成苯乙酸乙酯(用合成路线流程图表示,并注明反应条件)。标准答案是:

评分细则中对反应条件必需明确写出,写错或含糊写出“一定条件”的一律不得分。对此有些阅卷老师认为写成一定条件也应给分,理由是前几年评分时这样写是给分的。对此,阅卷专家的答复很值得我们反思。他们认为,对于教材上出现的常规的反应条件是必需要掌握的,以前的“一定条件”给分是对未知反应的处理,而不料这却被老师们当成技巧传给了学生,导致今年明明是常规的反应条件还是有很多考生写成了“一定条件”,这样就不符合考纲要求了,因此不能得分。由此看来,我们教师希望能减轻学生的负担多拿分这个想法是对的,但绝不能违脱离教学基本要求,不能脱离考纲,否则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再如,09年第20题的⑴是选择题,答案是“BC”,而有些考生确写成了“B/C”。“/”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分析写出这种答案的考生的心理:一可能是笔误;二就可能是拿不准答案而故意这样写的,希望能够无论答案是“B”或“C”或“BC”都可以得分。而这些写法归根究底其实是一种投机的行为,是想讨巧而不是技巧,是不能提倡的,因此,评分细则中当然不会认可。

2.学会科学的答题技巧

在遵循科学严谨规范的原则下,对一些题型特点及评分细则进行研究,还是可以总结出一些科学的解题技巧的,这样可以帮助考生加快解题速度,提高解题准确率。

如,对于计算题,今年高考考查力度有所提升,共约24分,除了考查思维方法外,对计算速度、准确度及有效数字保留的要求较高,考生失分比较严重。对于较为复杂的计算,如何在有限时间内提高缩小计算量速度,对计算数字进行合理的处理,这的确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如15题⑶的②,完整的计算式是,准确结果是99.90%,这个计算量是较大的,但如果把其中的20.39近似处理成20.4则简化了计算,所得结果是99.96%,只相差0.06%,这个误差是允许的。但是我们对数据不能过于简化,如果20.39处理成20.0,虽然计算量更少但是结果为98.67%,这个误差就不允许了。

当然,如果学生的计算能力达不到一定程度,技巧也不能帮忙。所以我们从高一开始就要提倡学生不用计算器代为计算,帮助学生消除对计算的畏难情心理,强化学生笔算、心算的能力,形成解计算题的良好的习惯。

又如,对于实验现象的分析对实验手段工艺流程等的评价似乎已是高考的必考点。虽然提供的标准答案是只有一二,但是真实的影响因素可能是复杂的,这类问题的解答往往会有多种可能性,对此阅卷专家们制定的评分细则更加符合科学实际:就是制定关键点,回答到了关键点就给分,多余评述可以视而不见,但自相矛盾的则不给分。因此,就这类题的评分细则是不是可以作为一种技巧教给我们的学生,建议他们在解答此类问题时若拿不准则多分析几种可能性,但还是要靠船下篙,因为漫无边际的回答也是得不到分的。

我们研究高考题、研究评分细则会发现,在平时教学中让学生养成表达科学准确、书写规范的答题习惯才是以不变应万变才是最实实在在的技巧。

    706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