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复习教案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的气氛和学生的积极性,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非浅。因此,平时,我们紧抓备、教、改、辅、查等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复习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复习教案1
一、说教材
1、本课的地位、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子、原子概念,是在学习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的基础上,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乏的理念基础。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并且对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目标确立为:
●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说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会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了解分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特点;认识分子与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学习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实验现象等方法获取信息,从而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信息;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对有疑惑或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实验中注意观察与思考结合,对实验的结果和分析能用文字、图形及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认识科学研究的方法-假说与模型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分子的基本特征;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物质的变化;对自然、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表达、总结等能力。
教学难点: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物质的变化。
二、说学情
1、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变化、物质的性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在小学科学和初中物理也学习了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及联系,以及物质的三态变化、热胀冷缩等相关知识,这为学习新知识做了知识的铺垫。
2、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探索物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学生学习的困难主要在于:已有的宏观表象,可能对微观想象的发展有阻碍。在学生眼里,微观世界仿佛只是缩小了的宏观世界,难以理解微观粒子的一些特殊性质。比如:通过课前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到学生头脑中有关物质粒子性方面的问题主要有:粒子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受热粒子会变大;粒子的数量是可以变化的,受热后会增加;把气体从1L的容器转移到2L的容器内,气体所占体积仍是1L等。
三、说学法、教法
1、说学法
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既要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又提倡合作与创新来共同探索和研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习过程,在快乐的学习中,实现学习目标。主要采用的学习方法为:
(1)实验探究法:
(2)合作学习法
(3)对比归纳法
2、说教法
在教学中,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师生互动,动手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采用了创设问题情景法、演示实验法、讲授法、启发教学法、活动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四、说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我曾设计了加热水、闻香水或氨水的气味、四组生活情景等导入方式,但最终我选择了用水和酒精、陈醋和酱油的鉴别导入。让学生利用它们的物理性质进行最简便的鉴别。学生会不约而同的选择闻气味。
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只能闻到气味,却看不见,也摸不到它呢?
生:引发思考,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究欲。
这种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不仅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体现化学的学科特点和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二)演示实验、认识分子的存在
师:演示品红在水中扩散。
实验改进:用温水代替冷水,会加快品红的扩散,缩短实验时间。品红用量要少。
(三)科学手段、证实存在
[投影]苯分子、硅原子的照片。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的设置由为什么能闻到气味自然过渡到物质的构成,即分子等微粒的真实存在的探究验证。经典实验《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因为它有颜色变化,对学生有视觉真实感。而且有一个逐渐变小的过程, 反应了物质的可分性,让学生建立物质由很小很小的微粒构成的观念。再让学生观察苯分子、硅原子图,这样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证明了分子的真实存在,为学生呈现探究的一般规律。
(四)思考交流、引出特征
[投影]想一想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为什么水能看得见而水分子看不见呢?
[投影]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 一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1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总结出分子的第一个特征: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五)演示实验、引导探究
[投影] 课本第49页探究内容,《分子运动现象》
方案一知识铺垫:观察酚酞溶液在蒸馏水中的颜色;观察酚酞溶液遇浓氨水变色的实验。
演示探究实验:提出问题-为什么两种试剂分开放置时,酚酞溶液仍然变红呢?
方案二 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酚酞溶液变红的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方案二教学效果较好,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较高要求,所需课时多。)
总结出分子的第二个特征: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投影]议一议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和通风处比在阴凉、背风处易于晾干?
总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六)实验探究、合作学习
[投影]活动与探究
A组实验 50 mL水与50 mL酒精混合,观察液体体积变化情况。
B组实验一定体积水中加入糖块,观察糖块溶解前后液体体积变化情况。
C组实验取一支注射器吸入20mL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现象。 D组实验取一支注射器吸入20mL水,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现象。 学生分组相互合作进行探究、认真观察、记录讨论。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探究结果、讨论、交流。
总结出分子的[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 FFKJ.Net]第三点特征: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投影]固体、液体、气体物质分子间隔微观示意图
总结:一般情况下,气体分子间间隔>液体分子间间隔>固体分子间间隔。
(七)学以致用、联系实际
[投影]想一想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1、物质的三态变化。
2、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3、糖块放在水中,会逐渐消失,水有了甜味。
(八)应用模型,认识微观世界
活动准备:每组下发分子结构模型,由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根据内附说明书认识不同颜色小球代表的原子种类。
活动一组间竞赛: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先用原子构成老师指定的分子模型,如:O2、N2、CO2等。
问题:1、分子和原子的联系是什么?
2、从分子、原子的角度分析氧气和氮气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认识到分子由原子构成;不同物质由不同的分子构成。
活动二 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化学变化
用分子模型表示出简单的化学变化:木炭燃烧、硫燃烧、水电解,小组成果展示。
活动三 演示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思考: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变成其他分子,在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它是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九)总结评价、形成体系
[投影]说一说学完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十)练习巩固、提高能力
[投影]做一做
课后作业:
五、板书设计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复习教案2
知识目标
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
通过有关化学反应的计算,使学生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并掌握解题格式。
能力目标
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同时培养学生认识到定性和定量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质和量是辨证统一的观点。
教材分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对初学者来说应严格按照课本中的五个步骤方法和书写格式来进行计算。即①设未知量;②根据题意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③写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已知量和未知量;④列比例,求解;⑤答题。这样做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解这种题要求对化学计算题里有关化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那就是依题意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如果化学方程式中某个物质的化学式写错了,或者没有配平,尽管数学计算得很准确,也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可见正确书写并配平化学方程式是顺利解答化学方程式计算题的关键要素。
化学计算题是以化学知识为基础,数学为工具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它不仅要有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还应有扎实的数学功底。
解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什么,设未知量才不至于盲目。第二是将题目中给出的化学变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依题意找出已知量。然后按解题步骤进行。同时要克服心理上的不良因素,不要惧怕化学计算,要相信自己。基础不好的同学要先做些简单的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逐渐体会将数学的计算方法与化学知识有机结合的过程。然后再做较难的题目。基础好的同学应具有解一定难度题目的能力。在初中阶段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题,较易的题目是运用数学的列比例式,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即设一个未知量,一个等式关系。中等偏难的题,往往要用到解二元一次方程,解三元一次方程的知识。计算过程难度并未增加多少,只是步骤多,稍微麻烦些。难度主要体现在如何设好多个未知数以及找出这些未知数之间"量"的关系式。总之,要根据自己的化学知识和数学知识水平,加强化学计算的训练,以求达到熟练掌握解化学计算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法建议
本节只要求学生学习有关纯物质的计算,且不涉及到单位的换算。计算是建立在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含义的基础上的,包括用一定量的反应物最多可得到多少生成物;以及含义的基础上的,要制取一定量生成物最少需要多少反应物。所以在教学中要将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与计算结合起来。
化学计算包括化学和数学两个因素,其中化学知识是化学计算的基础,数学是化学计算的工具。要求学生对涉及的有关化学方程式一定要掌握,如: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及配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作解题格式的示范,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加深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及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统一的辨证观点。本节课可采用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
重、难点: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教学过程:
引入: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和质量关系。那么,化工,农业生产和实际生活中,如何通过质量关系来计算产品和原料的质量,充分利用,节约能源呢?本节课将要学习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就是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物质变化的一种方法。
投影:例一 写出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叙述出各物质之间质量比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32g硫足量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__________克二氧化硫。1.6克硫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__________________克二氧化硫,同时消耗氧气的质量是__________克。
讨论完成:
S + O2 点燃 SO2
32 32 64
每32份硫与32 份氧气完全反应,必生成64份二氧化硫。
32克 64克
1.6克 3.2克
学生练习1:写出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计算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_____________。现有31克白磷完全燃烧,需要氧气__________ 克,生成五氧化二磷 _________ 克。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求出各物质间的质量比;根据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又可由已知物质的质量,计算求出未知物质的质量,此过程就为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板书:第三节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投影:例2 加热分解11.6克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板书:解:(1)根据题意设未知量;设可得到氧气质量为x
(2)写出化学方程式; 2KClO3Δ2KCl+3O2↑
(3)列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245 96
11.6 克 x
(4)列比例式,求未知量 245/11.6克=96/x
x=96 ×11.6克/245=4.6克
(5)答: 答:可以得到4.6克氧气.
学生练习,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
投影:
学生练习2:实验室要得到3.2克氧气需高锰酸钾多少克?同时生成二氧化锰多少克?
练习3 用氢气还原氧化铜,要得到铜1.6克,需氧化铜多少克?
分析讨论、归纳总结:
讨论:1.化学方程式不配平,对计算结果是否会产生影响?
2.化学方程式计算中,不纯的已知量能带进化学方程式中计算吗?
投影:例三 12.25克氯酸钾和3克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完全反应后生成多少克氧气?反应后剩余固体是多少克?
学生练习:同桌互相出题,交换解答,讨论,教师检查。
出题类型(1)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2)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要求
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需将纯量代方程
关系式对关系量
计算单位不能忘
关系量间成比例
解设比答要牢记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例2.加热分解11.6克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解:(1)根据题意设未知量;设可得到氧气质量为x
(2)写出化学方程式; 2KClO3Δ2KCl+3O2↑
(3)列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245 96
11.6 克 x
(4)列比例式,求未知量 245/11.6克=96/x
x=96 ×11.6克/245=4.6克
(5)答:可以得到4.6克氧气.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要求
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需将纯量代方程
关系式对关系量
计算单位不能忘
关系量间成比例
解设比答要牢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复习教案3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在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的基础上,研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通过讨论,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反应原理;
通过实验探究,学会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装置的探究,逐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
通过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培养学生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设计思路;
通过筛选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发展观察能力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在探究中,使学生体验合作、发现的乐趣;
在设计实验装置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课堂引入指导
方法一:引导学生复习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掌握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气的方法,逐一筛选出适合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会选择,学会判断,从中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实验学生的主动学习。
方法二:从实验室制气的要求入手,讲清楚原则,让学生自己总结,思考到底实验室中用什么方法来制备二氧化碳。
方法三:单刀直入先讲实验室中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让学生思考,实验室选择这种方法的依据是什么?通过对比突出该方法的优越性,总结出实验室制气的原则。
知识讲解指导
注意讲解时的条理性,使学生明白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检验方法;让部分学生清楚选择该方法的原因和实验室制气方法选择的依据。
注意理论与实验的结合,避免过于枯燥或过于浅显,缺乏理论高度。
联系实际,讲二氧化碳灭火器的原理,适用范围,必要时也可讲解常用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关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全书乃至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所占有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等思路的素材。上好此节课对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实验及实验探究能力都有深远的影响。
本节知识的学习比较容易,学生在前面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基础上经过讨论便可解决。本节学习的重点是能力训练。学生在前面学习的氧气、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具备了一些气体制备的实践经验,各项实验技术也已经具备,此时,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正是时机。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方案、表达交流、实施方案、总结表达等环节完成整个探究。
关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建议
为了完成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设计2课时完成此节教学;
本节是典型的探究学习模式。其中有两个探究:制备药品的探究(快、易)、制取装置的探究(重点、慢)。
讲授过程指导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可结合实验六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进行边讲边实验。
注意运用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可适当与氧气、氮气的实验室制法进行对比;结合装置讲解制二氧化碳装置与制氢装置的区别与联系(均是固液反应不需加热制气);结合二氧化碳气的性质,讲解二氧化碳气的检验和验满方法。
课程结束指导
复习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原理、装置及验满方法。
布置学生进行家庭实验,用醋酸和鸡蛋壳或水垢制二氧化碳。
布置作业,注意计算和装置图两方面的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一
教学过程:
【引言】
二氧化碳是一种有广泛用途的气体,实验室中如何制取二氧化碳呢?想一想到目前为止,你知道多少种能够制得二氧化碳的方法。
(学生讨论,并列举学过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教师在黑板上逐一记录)
1.碱式碳酸铜热分解
2.蜡烛燃烧
3.木炭燃烧
4.石墨等碳单质在氧气中燃烧
5.木炭还原氧化铜
6.碳在高温下还原氧化铁
7.碳酸受热分解
8.人或动物的呼吸
9.高温煅烧石灰石……
引导学生讨论作为实验室制法的条件是:
1.制取应简便迅速;
2.所制得的气体纯度高,符合演示实验的需要;
3.操作简单、安全,易于实现。
学生评价每一种制得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否可以作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板书】第四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小结】以上方法都不能作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讲解】经过不断研究改进,实验室中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盐酸反应来制备二氧化碳。
【板书】一 反应原理
1.试剂 石灰石或大理石 盐酸
【讲解】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碳酸,碳酸不稳定,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最终产物为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板书】2.原理:
CaCO3+2HCl=CaCl2+H2O+CO2↑
【提问】可不可以用稀硫酸与石灰石或大理石来制取二氧化碳?
【演示】在两个表面皿中分别放有大小一样的石灰石各一块,一支试管中加入稀盐酸、一支试管中加入稀硫酸。(让学生观察到开始都有二氧化碳生成,随后加入硫酸的试管,反应速率越来越慢,最后停止。)
【结论】不能用硫酸与石灰石或大理石来制取二氧化碳。
【讲解】为了收集到二氧化碳需要什么样的装置来制备二氧化碳呢?反应条件反应物的状态等对实验装置有较大的影响。碳酸钙是块状固体,盐酸是液体,且反应进行时不需要加热,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选择什么样的反应装置呢?(必要时教师可以讲解制氧气、氢气的装置特点)
【板书】二、反应装置: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讲解】因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反应药品状态,反应条件类似,故可以采用相似的装置来制取。用投影显示制氢气和制二氧化碳的装置图
【讨论】
1.长颈漏斗是否可用普通漏斗代替?
2.锥形瓶可否用其他仪器来代替?
3.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收集二氧化碳?
4.如何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
(学生讨论、回答,然后教师实验演示、讲解)
【演示】用普通漏斗代替长颈漏斗,结果没有在集气瓶中收集到二氧化碳。
【讲解】
1.因为普通漏斗颈太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会从漏斗处逸出。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在液面下被液体封住,气体不会从长颈漏斗处逸出。
2.锥形瓶可以用广口瓶、大试管等玻璃仪器代替。
3.气体收集方法主要取决于气体的密度和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因二氧化碳可溶于水生成碳酸,故不宜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比空气重,所以常采用集气瓶口向上排气法收集。
4.可以根据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可以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火焰熄灭,则说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板书】三 收集方法:向上排气法
验满方法: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火焰熄灭,已经收集满。
【板书】四、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演示】制取并验证二氧化碳气体。
【提问】怎样证明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变浑浊)
【讲解】上一节学过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以用来灭火,如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还有其它一些二氧化碳型灭火器。
【录像】各种二氧化碳型灭火器介绍
【演示】灭火器原理实验。
常用二氧化碳灭火器主要有:
(1)泡沫灭火器(2)干粉灭火器(3)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小结】通过已学习过的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归纳出气体实验室制取的设计思路及方法,必须明确制取气体的顺序是: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所需药品及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合适的反应装置。
3.根据气体的物理性质(尤其是密度及其在水中的溶解性),选择合适的收集方法及验满方法。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复习教案4
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 从二氧化碳制取装置的探究过程中,提升实验室气体装置的设计思维水平。
教学过程:
【引入】
节课我们学习了二氧化碳的性质,今天我们将来探究在实验室中如何制得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根据前面学习氧气、氢气的实验室制法的经验分析,在实验室制取一种气体应考虑哪些因素?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代表发言。制取所需药品、化学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制取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或验纯的方法。
【展开】目前已学过哪些反应可生成CO2?
学生活动:
列出很多反应
除大家列出的反应外,还有许多反应可以得到CO2。但并不是所有的反应都适合用于实验室制取CO2。如煅烧石灰石在实验室中很难实现。碳燃烧生成的气体可能不纯等等。
提问:以上反应中最适合实验室制取CO2的药品是?说明原因。
学生活动:通过讨论和实验排除反应1、2、3、4、6、7、8。明确反应5为实验室制取CO2 的反应。
[板书]:
实验药品:
1. 石灰石和稀盐酸
2.反应原理
CaCO3+2HCl==CaCl2+CO2+H2O请归纳反应的特点。
3.反应装置:固液不加热装置
4. 收集装置
向上排空气集气法
提出探究问题:设计何种实验装置来制取CO2?(至少2种)
教师提供制氧气、制氢气的装置图供学生参考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小组活动。
1.首先考虑制氢气的装置。
2.在制氢装置基础上,改进实验装置。
3.提出各种装置的创意。
4.画出草图,有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并讲解设计思想。
5.其他小组质疑。
(建议:此处应提供可制备CO2的各种仪器及组装好的装置图。是动态的。)
在同学们的共同设计中找到满足条件的设计。
1.简易气体发生装置(试管、导气管)
2.将试管改为烧瓶、广口瓶等较大液体容器。
3.类似启普发生器装置(气体出口有控制开关或固液分离机关设计)
提出问题:根据大家的设计,总结满足需要的制取CO2的合理装置。
1.制取少量的气体
2.一次性制取大量的气体
3.随时开始随时停止的实验装置。
【结束】
提问:根据CO2的制取装置的讨论,总结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的一般思路。
(建议:此处应设计动画图。)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根据药品的状态、反应条件及待制取气体的气体的溶解性、密度等因素来考虑制取气体的装置。
1.固体加热装置。例如制氧气。
2.固液不加热装置。例如制氢气、二氧化碳。
探究活动
家庭小实验:
取一只小烧杯(或耐热玻璃杯),杯底立放一支蜡烛,点燃蜡烛。再加入一些碱面(主要成分碳酸钠),沿烧杯壁往烧杯中倒入一些白醋(含有一定量的醋酸),观察实验现象。请解释你观察到的所有现象。
答案:碱面与醋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故会将燃着的蜡烛熄灭。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复习教案5
知识目标
1、常识性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初步概念及性质上的一些共同特点,能够判断生活中的有机物;了解甲烷的存在和物理性质及其可燃性。
2、了解酒精学名、化学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重要应用;分辨甲醇及乙醇性质的异同,认识甲醇的毒性;常识性介绍醋酸。
3、常识性介绍煤和石油既是重要的能源,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能力目标
1、学生探究甲烷的元素组成化学式的过程中,了解科学发明的过程和方法:发现问题—寻求解决方法—实施方案—结果分析—得出成果,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2、提高学生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技能。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古代对天然气、沼气的利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联系甲烷燃烧放热,说明甲烷可作重要能源以及对农村发展的重要意义。
2、通过介绍我国在酿酒造醋工艺方面的重大发明和悠久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树立环保意识、能源意识。
教学建议
关于甲烷的教材分析:
化学科学的发展,增进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某些化学现象可能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甲烷是继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等含碳化合物以后又一种含碳化合物,所不同的是,甲烷属于有机物。有机物知识的增加,是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学大纲的一个重要特点。
甲烷作为一种简单的有机物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但学生却未必注意到它的存在、它在生活中所起的重大作用,更难与化学联系在一起。因此经过提示,极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甲烷的广泛存在,使学生容易收集到相关资料,使自主学习成为可能。
本节教材分成“有机化合物”、“甲烷”两部分,甲烷是重点,有机物的应用是选学材料。前一部分着重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初步概念。教材在列举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含碳化合物后,又列举了蔗糖、淀粉、蛋白质等另一类含碳化合物,使学生对这两类含碳化合物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接着给后一类有机化合物下了定义。在初中化学里简单介绍一些有机化合物的知识,有利于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为学生参加社会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的化学基础。教材第二部分着重介绍了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列举了甲烷的自然存在,对于这些内容,只需要学生有个粗略的了解,在教学中不宜引申扩展。教材通过甲烷的燃烧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甲烷包含哪些元素,进而确定甲烷的化学式,这样有助于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而且有益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要做甲烷验纯点燃的实验,并联系氢气、一氧化碳也要验纯的知识,说明甲烷在点燃前也要验纯。联系甲烷燃烧放出大量热量来说明甲烷可作为重要能源。
本节教学可采用自学、讨论、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关于甲烷的教法建议:
可以通过实验探究甲烷的元素组成,通过甲烷燃烧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查找有关有机物和甲烷的资料来使学生对有机物有一定的认识,并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组织材料、信息加工的能力。
关于煤和石油的教学建议:
本节课是常识性介绍内容。
强调煤和石油是重要的能源,接着又阐述了煤和石油是重要的化工原料。通过教材的图片使学生对“煤是工业的粮食”及“石油是工业的血液”形成较为具体的认识。结合实际介绍我国的煤炭工业和石油工业的发展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并教育学生养成节约能源的意识及环境保护意识。
可在课上播放VCD视频“煤的综合利用”、“石油化工产品”等增加直观性,使学生更易于接受。
关于乙醇醋酸的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分为乙醇和醋酸两部分,乙醇属于了解内容,甲醇和醋酸属于常识性介绍内容。
乙醇是一种重要的有机物,可以制造醋酸、饮料、染料、香精,还可以做绿色能源——燃料。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让学生充分了解乙醇。对我国的酿酒工艺做介绍,使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酒文化历史。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强调甲醇的毒性,并熟练掌握甲醇、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常识性介绍的醋酸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调料——醋的主要成分,学生对醋酸并不陌生,醋酸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到的一种有机酸,教材介绍了醋酸的物理性质和用途,对醋酸的化学性质只涉及了使指示剂石蕊试液变色,建议增加课外家庭小实验:醋与苏打或小苏打反应制取二氧化碳。还可用制得的二氧化碳进行灭火实验。
对课后选学内容的学习,因与生活实际联系的较紧密,建议利用课上时间组织学生学习为好。
甲烷的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甲烷的物理性质和可燃性及其用途
难点:常见有机物的判断、甲烷组成的确定
教学过程:
【引入】
1、"百慕大"三角洲之谜(教师趣味导学)
2、时事新闻分布(学生生活所闻)
【屏幕显示】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针对学习目标,制订了三个主题:
1、奇妙的有机物世界 2、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 3、甲烷的元素组成
一、奇妙的有机物:
通过阅读教材和查询资料,你知道什么是有机物吗?你能举出有机物的例子吗?
【学生汇报】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有趣的有机物的知识和现象。
【分组实验】
1、面粉是否溶于水;2、食盐水和酒精溶液是否导电;3、点燃一团毛线,观察现象;4、加热蔗糖。
【讨论】
面粉、酒精、毛线、蔗糖均是含碳的化合物,我们将其称为有机化合物。通过实验,你能总结出有机物的哪些特性? 【家庭小实验】
1、想一想:你的衣服、头发、你吃的水果、蔬菜溶于水吗?所有这些物质都是有机物,这说明大多数有机物有什么特性?你能在课堂上用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吗?
2、酒精灯内燃烧的是什么?你想试验它的导电性吗?(老师有装置,你可以来试一试)比较酒精和无机物食盐的水溶液的导电性。酒精也是有机物,这个实验说明大多数有机物有什么特性?
3、点燃一张纸,观察现象,纸也是有机物,说明大多数有机物有什么特性?
4、妈妈在做"拔丝地瓜"时,你观察过蔗糖的熔化过程吗?如果温度太高会怎样?这说明大多数有机物有什么特性?
【屏幕显示】有机物的共性:熔点较低、难溶于水、受热容易分解、容易燃烧、不易导电等。
【收集资料】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有机物的奇妙功效?讲给大家听好吗?
总结一篇关于有机物的文章,要求包括有机物的概念、有机物的特性、有机物的奇闻轶事。将以上的家庭小实验带进课堂,更能增加说服力。5分钟。要求汇报时脱稿、自然。最后出一道有关有机物的习题,测评一下同学们的掌握情况。
【小结】
含碳的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如蔗糖、淀粉、塑料、油脂等。不含碳的化合物叫做无机化合物,简称无机物。如氯酸钾、高锰酸钾、水等。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等其性质与无机物相似,因此属于无机物。有机物的物质种类占物质种类的80%以上,是生命产生、存在、发展的不可缺少的一类物质。大多数有机物一般具有难溶于水,不易导电,易燃烧,熔点低,易分解等特性。你能将这些性质与上面的家庭小实验对号入座吗?
激烈的足球比赛中,常常可以看到运动员受伤倒在地上打滚,医生跑过去,用药水对准球员的伤口喷射,不用多久,运动员便马上站起来奔跑了。医生用的是什么妙药,能够这样迅速地治疗伤痛?这是球场?quot;化学大夫"的功劳,它的名称叫氯乙烷,是一种在常温下呈气体的有机物,负伤的皮肤在氯乙烷的作用下像被冷冻了一样,暂时失去感觉,痛感也消失了。
【过渡】
有机物的种类远超过无机物,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要想更好地利用它,需要了解它,让我们由最简单入手--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
二、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
【思考回忆】
通过你收集的资料、了解的信息,你看到的甲烷是什么样的物质。通过阅读教材,查询资料,你知道甲烷有哪些存在形式吗?甲烷的俗名有哪些?
【屏幕显示】
甲烷俗称沼气,是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主要由植物残体分解而成的。天然气是当今世界上的重要燃料,我国是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
甲烷的性质:
1、物理性质: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2、可燃性:点燃前要先验纯。
以上内容你能以《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为题总结成一个文字、图象结合的报告吗?(有关图片老师的计算机中有一些资料,可做参考)7分钟,给大家汇报的时候要求脱稿,自然。最后设计一道与你的主题有关的习题,对大家的掌握情况做测评。
【过渡】甲烷作为有机物,其中一定含有碳元素,为了探究有机物的元素组成,我们由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的组成入手。
三、甲烷的组成
【自主学习】你知道甲烷的元素组成吗?通过所学的有关甲烷的化学性质(以及化学反应实质)你能设计一个证明甲烷组成的实验吗?以实验报告的形式完成。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有关实验用品老师给予提供。
【引发探究】甲烷中是否有氧元素的探究:根据化学反应的本质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元素的质量也不变,由此你是否可以探究出甲烷中是否含氧元素的方法。
【学生展示成果】实验目的、实验依据、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甲烷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
【小结】 比较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的物理性质和燃烧的产物。
乙醇醋酸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乙醇的化学式、物理性质、燃烧反应及应用
教学难点:甲醇、乙醇的化学式及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过程:
【讲解引入】
在世界面临能源危机的今天,开发利用乙醇(即酒精)作动力燃料,正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有的国家把乙醇掺进汽油里混合使用,称为醇汽油,效率甚至比单用汽油还高。产糖量居世界第一的巴西,完全用乙醇开动的汽车,已经在 圣保罗的大街上奔驰了。所以人们把乙醇称之为“绿色能源”。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人们称之为“绿色能源”的乙醇。【板书】 第七节 乙醇 醋酸
一、乙醇 (俗称酒精)
1、化学式:C2H5OH
2、乙醇的物理性质:
展示一瓶乙醇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并闻气味。
学生总结后板书:乙醇是无色透明的液体,有特殊气味,易挥发,易溶于水,能与水以任意比混溶。
3、乙醇的化学性质:可燃性
正是乙醇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所以人们把乙醇称之为“绿色能源”。
【讨论】怎样证明乙醇的成分里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4、介绍乙醇的用途
【阅读教材】总结:燃料、消毒剂、化工原料、饮料。
介绍各种饮用酒中的乙醇含量及我国在酿酒方面的重大发明和悠久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5、甲醇 CH3OH 有毒!饮用少量能使人失明,多量则使人丧命。
可燃性:
二、醋酸
1、化学式:CH3COOH 学名:乙酸
【讲解】醋酸就是因食醋中约含3—5%的乙酸而得名。
展示一瓶醋酸,让学生观察它的色、态、味。
2、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易溶与水和酒精。
[实验]5—13
3、化学性质:醋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具有酸性。
[阅读] 总结醋酸的用途。
布置家庭小实验:醋与苏打或小苏打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用制得的二氧化碳进行灭火实验。
【板书设计】
第七节 乙醇 醋酸
一、乙醇 (俗称酒精)
1、化学式:C2H5OH
2、乙醇的物理性质:乙醇是无色透明的液体,有特殊气味,易挥发,易溶于水,能与水以任意比混溶。
3、乙醇的化学性质:可燃性 “绿色能源”
4、乙醇的用途
燃料、消毒剂、化工原料、饮料。
5、甲醇 CH3OH 有毒!
二、醋酸
1、化学式:CH3COOH 学名:乙酸
2、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易溶与水和酒精。
3、化学性质:醋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具有酸性。
4、用途
煤和石油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
【阅读教材】思考题:
1、 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能源是什么?
2、 为什么说"煤是工业的粮食"及"石油是工业的血液"?
3、 煤是怎样形成的,将煤进行隔绝空气加强热得到的产品及用途是什么?
4、 石油是怎样形成的,石油炼制的产品及其用途是什么?
【视频】"煤的综合利用"、"石油化工产品"
【板书设计】
第八节 煤和石油
一、 煤和石油是重要的能源,由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1、 煤是由有机物和无机物所组成的复杂混合物,主要含有碳元素。
2、 石油是一种混合物,主要含碳、氢两种元素。
3、 石油产品概述:
二、"煤是工业的粮食"、"石油是工业的血液"
探究活动
1、想一想:你的衣服、头发、你吃的水果、蔬菜溶于水吗?所有这些物质都是有机物,这说明大多数有机物有什么特性?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吗?
2、酒精灯内燃烧的是什么?你想试验它的导电性吗?比较酒精和无机物食盐的水溶液的导电性。酒精也是有机物,这个实验说明大多数有机物有什么特性?
3、点燃一张纸,观察现象,纸也是有机物,说明大多数有机物有什么特性?
4、妈妈在做“拔丝地瓜”时,你观察过蔗糖的熔化过程吗?如果温度太高会怎样?这说明大多数有机物有什么特性?
5、实验探究:证明蜡烛中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