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
有很多学生在复习初中化学时,同学们因为之前没对知识进行总结,导致复习时整体效率低下。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 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 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 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
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 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 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 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实验仪器和操作
一、药品的取用原则
1.使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实验室规定的用量,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
3.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即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到指定的容器里。
4.实验时若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
二、固体药品的取用
1.块状或密度较大的固体颗粒一般用镊子夹取。
2.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用钥匙(或纸槽)。
3.使用过的镊子或钥匙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三、液体药品(存放在细口瓶)的取用
1.少量液体药品的取用---用胶头滴管吸有药液的滴管应悬空垂直在仪器的正上方,将药液滴入接受药液的仪器中,不要让吸有药液的滴管接触仪器壁;不要将滴管平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不能用未清洗的滴管再吸别的试剂(滴瓶上的滴管不能交叉使用,也不需冲洗)
2.从细口瓶里取用试液时,应把瓶塞拿下,倒放在桌上;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
3.量筒的使用
A:取用一定体积的液体药品可用量筒量取。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俯视读数偏高,仰视读数偏底。
B:量取液体体积操作:先向量筒里倾倒液体至接近所需刻度后用滴管滴加到刻度线。注意:量筒是一种量器,只能用来量取液体,不能长期存放药品,也不能作为反应的容器。不能用来量过冷或过热的液体,不宜加热。
C:读数时,若仰视,读数比实际体积低;若俯视,读数比实际体积高。
四、酒精灯的使用
1.酒精灯火焰:分三层为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最低,因此加热时应把加热物质放在外焰部分。
2.酒精灯使用注意事项:
A: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超过容积的2/3;
B: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灭;
C: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D: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以免引起火灾。
E:不用酒精灯时,要盖上灯帽,以防止酒精挥发。
3.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可以加热的仪器,但必须垫上石棉网的是烧杯、烧瓶;不能加热的仪器有:量筒、玻璃棒、集气瓶。
4.给药品加热时,要把仪器擦干,先进行预热,然后固定在药品的下方加热;加热固体药品,药品要铺平,要把试管口稍向下倾斜,以防止水倒流入试管而使试管破裂;加热液体药品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要把试管向上倾斜45°角,并不能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别人
五、洗涤仪器
1.用试管刷刷洗,刷洗时须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但用力不能过猛,以防止试管损坏。
2.仪器洗干净的标志是: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九年级化学上册方程式
一.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1)单质与氧气的反应:
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 点燃 2MgO
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 点燃 Fe3O4
3.铜在空气中受热:2Cu + O2 加热 2CuO
4.铝在空气中燃烧:4Al + 3O2 点燃 2Al2O3
5.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 + O2 点燃 2H2O
6.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 + 5O2 点燃 2P2O5
7.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S + O2 点燃 SO2
8.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 点燃 CO2
9.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O2 点燃 2CO
(2)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
10.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 + O2 点燃 2CO2
11.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 2O2 点燃 CO2 + 2H2O
12.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 + 3O2 点燃 2CO2 + 3H2O
二.几个分解反应:
13.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 通电 2H2↑+ O2 ↑
14.加热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加热 2CuO + H2O + CO2↑
15.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2KClO3 MnO22KCl + 3O2 ↑
16.加热高锰酸钾:2KMnO4 加热 K2MnO4 + MnO2 + O2↑
17.碳酸不稳定而分解:H2CO3 === H2O + CO2↑
18.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高温 CaO + CO2↑
19.常温下分解过氧化氢:2H2O2 MnO22H2O+ O2 ↑
三.几个氧化还原反应:
20.氢气还原氧化铜:H2 + CuO 加热 Cu + H2O
21.木炭还原氧化铜:C+ 2CuO 高温 2Cu + CO2↑
22.焦炭还原氧化铁:3C+ 2Fe2O3 高温 4Fe + 3CO2↑
23.焦炭还原四氧化三铁:2C+ Fe3O4 高温 3Fe + 2CO2↑
24.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 CuO 加热 Cu + CO2
25.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CO+ Fe2O3 高温 2Fe + 3CO2
26.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4CO+ Fe3O4 高温 3Fe + 4CO2
四.其他化学方程式:
27.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2HCl+CaCO3 === CaCl2+H2O+CO2 ↑
28.澄清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反应:Ca(OH)2+CO2===CaCO↓ + H2O
29.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CuSO4+Fe ===Cu+FeSO4
30.生石灰与水反应:CaO+H2O ===Ca(OH)2
九年级化学探究实验
探究实验1 (P12) 观察和描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目的】
1.培养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2.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实验现象】
1.蜡烛是乳白色,柱状固体、无味,能被轻易切成片,放于水中飘浮于水面上。
2.火焰分为三层。小木条的与外焰接触的部分被烧焦得最厉害(或: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发现两端先变黑碳化),干燥的烧杯内壁有水珠,涂有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3.白烟能被点燃。
【实验结论】
1.蜡烛难溶于水、质软;石蜡密度小于水。
2.蜡烛燃烧时的火焰分三层,包括外焰、内焰和焰心。外焰温度最高。
3.蜡烛燃烧有水和CO2生成。
4.吹灭蜡烛后的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探究实验2 (P14)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实验目的 】
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何不同
【实验用品 】
集气瓶、水槽、滴管、玻璃片、饮料管、小木条、澄清石灰水
【实验步骤 】
1.用吹气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
2.收集两瓶空气。
3.在1瓶空气和1瓶呼出气中滴入石灰水、振荡。
4.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气中。
5.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
【实验现象 】
1.滴入石灰水后,充满呼出气体的集气瓶更浑浊一些;
2.插入呼出气中的木条立即熄灭,插入空气中的木条正常燃烧过了一会儿才熄灭;
3.呼气后干燥的玻璃片上有较多的水珠。
【实验结论 】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CO2含量较高,吸入的空气中O2含量较高,呼出气中H2O含量较高。
【实验小结 】
做“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时,最重要的是做对比实验。
探究3 教材P38
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及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
【实验目的 】
1. 学习催化剂概念
2. 了解用过氧化氢制氧的方法
【实验现象 】
步骤1中带火星的小木条火星闪烁,但未燃烧;步骤2中加入二氧化锰后,产生大量的气泡,反应放热,水沸腾;步骤3中小木条火星快速闪烁,但仍未燃烧;步骤4中小木条燃烧。
【实验结论 】
1. 过氧化氢常温下也会很缓慢地分解,放出氧气。
2. 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实验拓展 】
要确认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还需完成以下操作:
① 继续上述实验,在插入试管中的小木条熄灭后,倒入适量的过氧化氢溶液,插入带火星的小木条。--结论:实验中只消耗过氧化氢,“二氧化锰”似乎用不完。
② 实验后,将试管中的物质过滤(即将固体和液体分开),将所得的固体洗净、干燥、称量,发现所得固体的质量与反应前加入试管中的二氧化锰的质量相等。--结论:a.“二氧化锰”在实验中可能没有被消耗;b.反应中生成了一种新的固体物质,该固体的质量与加入的二氧化锰质量刚好相等。
③ 把该固体再次加到过氧化氢溶液中,观察到过氧化氢的分解又加快了。--说明:实验后所得固体是二氧化锰,即实验后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没变。
综上所述,得出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中,加快了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而它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我们就说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要说明的是有些反应中,有时加入催化剂是为了减慢化学反应速率,因此,催化剂的概念是:这种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做催化作用。
教材P49探究 分子运动现象
【实验目的 】
1. 知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2. 知道酚酞遇碱性溶液(氨水)会变红
【实验用品 】
烧杯、玻璃棒、试管、酚酞溶液、浓氨水
【实验操作 】
取适量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
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上至下逐渐变红。
【实验分析 】
C中浓氨水具有很强的挥发性,能挥发出氨气,氨气分子由于运动进入到A中,与A中的水分子发生反应又生成氨水。氨水是碱,呈碱性,于是使酚酞溶液变红。
【实验结论 】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实验小结 】
①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② 分子间有间隔。
③ 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探究5 教材P80探究
【实验目的 】
1. 探究水的组成;
2. 观察和描述电解水的现象;
3. 学习化合物、氧化物概念。
【实验用品 】
水电解器、直流电源、木条、硫酸钠或氢氧化钠
【实验现象 】
① 通电后,电极上有气泡产生。通电一段时间后,两个试管内汇集了一些气体,与正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小,与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大,体积比约为1:2。
② 与正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与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移近火焰时,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
【实验结论 】
① 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了分解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
② 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③ 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注意事项 】
① 通电时,必须使用直流电。
② 预先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或稀硫酸可以增强水的导电性。
③ 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正极产生的是氧气(正养父亲) 。
教材P92 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目的 】
深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设计 】
① 在底部铺有细沙的锥形瓶中,放入一粒火柴头大小的红磷。② 在锥形瓶口的橡皮塞上安装一根玻璃管,在其上端系牢一个小气球,并使玻璃管下端能与红磷接触。③ 将锥形瓶和玻璃管放在托盘天平上用砝码平衡。④ 取下锥形瓶,将橡皮塞上的玻璃管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红热后,迅速塞紧锥形瓶,红磷被引燃。⑤ 待锥形瓶冷却后,重新放到托盘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实验现象 】
红磷燃烧,冒白烟,放热,气球膨胀 ,待锥形瓶冷却后,气球又变瘪。 将锥形瓶放回托盘后,天平保持平衡。
【实验 分析 】
锥形瓶中发生的反应为:
4P + 5O2 点燃 2P2O5
由于m(P2O5 )= m(P)+m(O2),所以天平保持平衡。
【实验结论 】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实验小结 】
1.实验成功的关键:装置的气密性要良好。
2.玻璃管下端与红磷接触的目的:点燃红磷。
3.气球的作用:盛装锥形瓶里受热膨胀的空气和五氧化二磷,避免因锥形瓶内压强过大将瓶塞冲起。如不安装气球,则橡皮塞被会被冲起或导致锥形瓶炸裂。
4.锥形瓶底部不铺上细沙的后果:锥形瓶炸裂。
探究7 教材P113 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实验目的 】
1. 分析比较制取氧气的装置,了解二氧化碳的制取装置及选择装置时应考虑的因素。
2. 二氧化碳检验和验满
3. 总结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实验用品 】
锥形瓶、长颈漏斗、集气瓶、大理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
【反应原理 】
CaCO3+2HCl=CaCl2+H2O+CO2↑
【药品选择 】
不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 ,因为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使反应中途停止。
不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 因为浓盐酸易挥发,使生成的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而不纯。
不用纯碳酸钙或碳酸钠等代替大理石、石灰石, 因为它们与稀盐酸反应速率太快,不容易控制和收集,且成本较高。
【实验装置 】
发生装置:同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原因:固体和液体混合,在常温下反应生成气体);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原因: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密度大,且和水不反应。)
【验证 】
把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如果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就证明收集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验满 】
把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要伸入瓶内),如果火焰熄灭,证明二氧化碳已经收集满了。
【实验小结】
我们在确定制取气体的装置时,应考虑的因素有
① 发生装置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反应的条件。
② 收集装置要考虑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
教材P130探究 灭火的原理
【实验目的 】
由蜡烛在不同条件下的燃烧现象探究灭火的原理。
【实验用品 】
蜡烛、烧杯、碳酸钠、盐酸
【实验步骤 】
点燃三支蜡烛,在第一支上扣一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然后向其中一个烧杯中加入适量的碳酸钠粉末,随即倒入盐酸。观察三支蜡烛燃烧的现象并用灭火的原理来分析。
【实验现象 】
第一支蜡烛燃烧了一会儿后熄灭了;第二支蜡烛正常燃烧;第三支蜡烛在往烧杯中倒入盐酸后很快熄灭。
【实验分析 】
第一个烧杯隔绝了空气,所以其中的蜡烛燃烧了一会儿,将烧杯中的氧气消耗完后就熄灭了;在往第三个烧杯中倒入盐酸后,碳酸钠与盐酸立即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Na2CO3 + 2HCl=2NaCl + H2O + CO2↑ 所以蜡烛很快熄灭。
【实验结论 】
灭火的原理: ①移走可燃物 ②隔绝空气(或氧气) ③将可燃物的温度降到其着火点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