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儿童文学 > 儿童故事 > 传奇故事 >

中国传奇人物故事-李四光

2018-11-30 18:11:26
|嘉伦

  提起李四光,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位著名的地质学家;然而谁能想到,正是他写下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支小提琴曲,如此多才多艺的名人,我们一起读一读吧!

  李四光简介:

  李四光(1889-1971),中国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在20年代,他首先发现了我国存在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提出了地质力学的构造理论。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李四光是湖北黄冈人,原名李仲揆。14岁那年,因他学业优秀,被保送去日本学习。在填写出国护照时,他把年龄“十四”误填入姓名栏里。怎么办?李仲揆灵机一动,把“十”加几笔成了“李”字。一看,名叫“李四”,又太俗气了;又在后面加了一个“光”字。从此,他开始叫“李四光”。

  李四光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兄弟姐妹7人,爷爷又卧床不起。父亲是教书先生,收入微薄,妈妈一人种田,日子很艰难。李四光排行老二,年岁很小,但十分懂事。他平时看到妈妈一人干活,心里难过,就千方百计帮助妈妈干活。天刚亮,他就起床,把水缸装得满满的;上山砍柴,总要挑得满满的才回家。

  李四光从小爱动脑。他帮妈妈舂米,用脚踩踏板,人小踩不动,他动脑筋用绳子绑在石杵那一头的踏板上,当脚往下踩时,同时用手使劲拉绳子,这样石杵就动起来了。他和小朋友去荷塘采藕,小伙伴大多嘻嘻哈哈,打闹取乐,半天只能采几节断藕带回家。而李四光精明能干,他先顺叶踩到藕,再用脚小心地探出藕的方向,然后依着它生长的方向一点点把泥踩去,收获一根根完整的鲜藕。

  后来,李四光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官办小学堂。考试发榜,李四光名列第一,在小学堂,他勤奋攻读,刻苦钻研,成为小学堂一位优等生。14岁那年,他被学校保送到日本深造。在日本上大学期间,他对地质学发生了兴趣,立志探索地质构造的奥秘。

  李四光与武汉大学老建筑群

  1928年7月,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受命担任国立武汉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8月,经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推荐,又被任命为武大新校舍建筑设备委员会委员长。

  为选择好新校址,他请人从上海租来一架专机到东湖一带低空盘旋察看,又经常骑着毛驴带着干粮到珞珈山一带勘查地形、地质。有一次由于工作太投入,不慎从毛驴上摔下来晕过去,半响才醒过来。

  经过全方位考察和深思熟虑后,武大选定了郭郑湖(今东湖)之滨的狮子山、落驾山(珞珈山)一带作为新校址,并确定了坚固,实用、经济、美观,既有利于教学、外观造型上又要具有民族特色,建筑与绿化同时并进的新校舍建筑方针。为确保建设质量,李四光仔细审阅每一张设计图和建筑投标合同,然后盖上自己的印章。

  1930年2月,武大新校舍破土动工,他亲临现场指挥和察看,及时解决建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聘请缪恩钊为监造工程师、森林专家叶雅各绿化校园。

  在政局动荡、长江又爆发洪水,进口建材价格不断上涨等诸多不利条件下,建筑主要承建方汉协盛营造厂不惜亏本,恪守诚信,保证质量修建校园。

  汉协盛的老板沈祝三曾经规定:“武大建筑,应着眼百年以上”。即使在他晚年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依旧矢志不移。正因为有这些认真不做假的建筑商,才使武大的老建筑历经近80年的风风雨雨,依然厚重牢固。

  1931年10月,新校舍第一期工程竣工。

  这些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使昔日“荒凉遍山野,乱石满山冈”的珞珈山成为一座美丽的大学城。武大校园内名贵花草树木繁多,栽培精细,布局合理,至今仍为国内园林界瞩目;校舍的中西合璧建筑艺术,受到国内外建筑专家的赞赏,新中国成立后仍有不少国家专派考察团,到武大观摩学习。

  1932年2月,武汉大学迁入珞珈山新址。6月,在学校礼堂举行了隆重的新校舍落成典礼,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蔡元培等名流出席了大会并作演讲,勉励师生们在优美的校园内勤奋学习。

  武大老建筑群,包括老斋舍、十八栋、文学院、理学院等等,为武汉留下了一个名山、名水、名人、名校相得益彰的好景致。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7378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