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儿童文学 > 儿童故事 > 传奇故事 >

关于毛泽东的传奇故事

2018-11-29 16:51:37
|嘉伦

  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下面是毛泽东名字的由来以及他的一些故事分享!

  毛泽东主席名字的由来

  1893年12月26日清晨,毛泽东在韶山冲出生。父亲毛顺生与母亲文七妹在此之前已生过两个男孩,都夭折了,对毛泽东的到来,全家倍加呵护。1898年毛泽东5岁,为祈求长命富贵,母亲文氏领着他来到韶山观音石前梵香跪拜,认了“石干娘”。因毛泽东排行第三,从此,父母家人以及乡人都叫他“石三”或“石三伢子”。

  1910年秋,毛泽东离开韶山冲去湘乡东山高等小学读书,因其仰慕梁启超(号任公),便以“子任”为笔名。1915年下学期,已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的毛泽东,其思想深爱杨怀中教师的影响。杨是理学家,崇拜胡林翼。一次毛泽东写信给杨先生,署名“毛学任”。杨问“这是何意?”毛答“学梁任公”。杨随即拿出一部《胡文忠公全集》送给毛,要他学习胡林翼(字润芝)。毛反复阅读此书后,改字为“学润”。杨说:“司马长卿崇拜蔺相如,改名相如。你既尊敬胡林翼,就改字润芝好了。”于是毛泽东又改字润芝或写成“润之”,有时还写作“永滋”、“咏滋”、“咏芝”或简写成“润”,这大多为近音所致。

  “毛泽东”名字的来历,查阅《毛氏族谱》,有如下记载:震房竹溪客卿派下系表(第二十派)毛贻昌(顺生):子三。长子:泽东。闳中肆外,国尔忘家。字咏芝,行三。清光绪十九年癸已十一月十九日辰时生。旧时各宗族给儿孙辈起名均按辈份,毛家给子孙起名,也是严格按《毛氏族谱》既定谱系,即按长幼在谱系中取相应的一个字。

  乾隆二年(1737年)毛氏创修《族谱》时,从第七代起(太华公为第一代),制定了固定谱系,恰为一首五言诗:立显荣朝士,文方运济祥,祖恩贻泽远,世代永承昌,孝友传家本,忠良振国光,起元敦圣学,风雅列明章。

  泰益丰易经策划研究院李亮德先生:毛泽东的辈份为诗的第三句,属“泽”字辈,故应取“泽”。至于“东”古人以东南西北对春夏秋冬,伯仲叔季,取其老大之意。毛泽东虽排行第三,却为兄弟中居长,理当为“东”,这便是毛泽东(正名)的由来。

  大文豪郭沫若出于对毛泽东的无限敬佩,曾挥毫作对,把“泽东”和“润之”四字,分别巧妙地嵌在联首和联尾:泽及中华,十亿万人民皆被润。东升红日,五千年瘴气尽收之。

  毛泽东与浏阳花炮的故事

  1917年冬,年青的毛泽东从长沙省立第一师范出发,爬山越岭,顶风雪,冒严寒,步行300多里来到浏阳文家市作社会调查。毛泽东住在文家市铁炉冲炉下屋一师同班好友陈绍休家里。他身穿长袍,头戴学生帽。白天,间或随陈绍休等跋山涉水察地形——按毛泽东自己当年的说法是学做“地理先生”;间或去街坊、学校、田头地角找工、农、商、学等各界人士座谈。晚上,他和陈绍休等走家串户或邀集各界人士来炉下屋围坐火炉边谈心。这样,毛泽东就详细地了解了农村中各阶层的政治、文化、土地、农具占有、经济收支等情况。

  文家市是浏阳花炮的主要发源之一,相传700多年前这里就是花炮重镇。因此,史书上对文家市曾有“十家九爆、繁若闹市、制造益精、声誉远播”的描写。毛泽东初到文家市,自然对这里的花炮生产也极感兴趣。他在进行社会调查时,曾多次深入爆竹作场,仔细观察,了解爆竹生产情况。他一边向工友询问,一边兴趣盎然地动手学闭筒子,扯筒子,栽引,磕引口,结鞭……他问得清清楚楚,学得认认真真。工友们也乐意带他这位远方的“徒弟”,毫无保留地讲给毛泽东听,教给毛泽东做。当时,还未出现烟花产品,主产品是“家花”,即鞭炮。由于毛泽东聪敏好学,处处留心,在文家市的17天中,他对当地鞭炮业的生产工艺,购销状况,以农民为主体的鞭炮产业工友的经济、生活状况等,有了真切的了解,成了一个初步掌握了鞭炮制作技术的学生。这在当时的读书人中实属少见,怪不得当时的文家市人都啧啧称道:“毛先生就是与别人不同呢!他既学‘地理先生’,又学作田,又学做爆竹……他和我俚穷人格外划得来,真是个了不起的人!”

  在第一、二次大革命中,毛泽东曾被党内左倾机会主义者讽喻为“土包子”。而毛泽东在展示他卓越军事才能的初始阶段也确实重视并运用了许多土包子的土办法打击敌人,壮大自己的队伍。

  在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里就陈列着当年毛泽东指挥工友、农友暴动用过的鸟铳、土手榴弹、枞树炮等土武器。这些土武器用的都是鞭炮硝药,其杀伤威力也真叫敌人胆战心寒。有时打伏击战,特别是夜战,工农自卫军将鞭炮点燃后扔进“洋油瓶”(一种薄铁皮桶)内,爆竹在铁皮桶内接连不断地炸响,酷似密集的机枪扫射过来,敌人以为是遭遇了红军主力,直吓得四处逃窜,然后工农自卫军乘势追击。最有趣的是文家市工农自卫军在攻打敌团防局时,自卫军战士把长长的鞭炮牢牢拴在牛牯尾巴上,鞭炮炸响,吓得牛群拼命往前冲去,直把敌军的阵营冲得稀巴乱。这时,工农自卫军从四面八方发起围攻,敌人乱了阵脚也就不战而溃了。这叫火牛阵。当年,毛泽东同志就高度肯定了这些土得不可再土的战法并将其纳入游击战术,运用自如,指挥若定。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极为关注以浏阳花炮为主的我国花炮业的发展,特别是烟花、礼花的研制。每逢国庆和其它盛典,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要以极浓烈的感情亲自观赏以浏阳产品为主的焰火晚会,并为争奇斗艳的烟花编织的灿烂景象而不断喝彩、鼓掌。

  值得再写一笔的是我们的毛泽东主席即使到了迟暮之年对浏阳花炮也还是那么钟爱,那么挚情。毛主席晚年机要秘书张玉凤在其回忆录中就记载了这么一回事:一九七六年一月三十日正好是农历已卯年的十二月三十日,张玉凤等工作人员陪病重的毛泽东吃过团年饭,此时的北京城已进入浏阳烟花编织的火树银花不夜天。毛泽东听到户外爆竹的欢鸣声,瘦弱、松驰的脸上露出了丝丝笑容。老人家见工作人员仍陪着他不肯出屋一步,不肯去外面观赏绚丽的烟花,分享除夕的欢乐,他动情了,艰难地抬起手朝张玉凤等挥了几下,用低沉而缓慢的家乡口音说:“去吧,你们也去屋外放些烟花、爆竹!”

  ——这,就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对浏阳花炮的终生情愫!这,就是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毛泽东对浏阳花炮的最高褒赏!这,就是130多万浏阳人民引以自豪的最难忘的一幕!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7362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