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儿童文学 > 儿童故事 > 爱国故事 >

玄奘西游东归的故事

2018-09-25 15:41:59
|木青

  玄奘是唐代的一位高僧。他徒步跋涉的到印度去取经来发展中国的佛教。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玄奘西游东归的故事吧!

  玄奘西游东归

  玄奘长途跋涉,历尽艰苦,到佛教发源地印度去“取经”。在印度,他刻苦学习佛经,成为能精通50部经典的三藏法师。他还到印度各地游学,向当地学者求教,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有一次,玄奘在学术会上宣读了他的论文,在场的人无人能驳倒。他被公认为第一流大学者,乘坐大象绕场一周,接受人们的祝贺。对这样一位学有成就的出色学者,印度朋友都希望他留下来。但是玄奘提出了回国的请求,表示自己当初来印度,就是为了学到真经,发展中国的佛教。

  朋友们都挽留他。有一个国王说:“只要玄奘法师愿意留下,我准备为他建造100座寺院。”然而,玄奘回国的决心没有动摇,因为他思念着离开了近20年的祖国,于是他又一次经历千难万险,带着几百部佛教经典,回到了唐朝都城长安(今西安)。回国之后,他就专心翻译佛经,还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书,传给后代。在他的努力下,中国的佛学有了很大提高。他翻译的佛经水平,至今没人能超过。

  人物简介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其先颍川人,俗家姓名“陈祎(yī)”,法名“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75部、1335卷。玄奘的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西游记》即以唐僧其取经事迹为原型。

  人物评价

  季羡林

  “对玄奘的评价也应该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从中国方面来看,玄奘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一个继往开来承先启后的关键性的人物,他是一个虔诚的宗教家,同时又是一个很有能力的政治活动家。他同唐王朝统治者的关系是一个互相利用又有点互相尊重的关系。”

  “至于他个人,一方面,他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有道的高僧。另一方面,他又周旋于皇帝大臣之间,歌功颂德,有时难免有点庸俗,而且对印度僧人那提排挤打击,颇有一些‘派性’。”

  “因此,我想借用恩格斯评论黑格尔和歌德的一段话来评论玄奘:‘黑格尔是一个德国人而且和他的同时代人歌德一样拖着一根庸人的辫子。歌德和黑格尔在自己的领域中都是奥林帕斯山上的宙斯,但是两人都没有完全脱去德国的庸人气味。’玄奘在自己领域内算得上是一个宙斯。但是他的某一些行为,难道就没有一点庸人习气吗”。

  毛泽东

  1945年在党的七大会议上,毛泽东说:“中国历史上也有翻译。比如唐僧取经,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回来。唐僧就是一个大翻译家,取经回来后设翻译馆,就翻译佛经。唐僧不是第一个留学生也是第二个留学生。”

  1953年2月,毛泽东在全国政协第一届第四次会议上说:“我们这个民族,从来就是接受外国的优良文化的。我们的唐三藏法师,万里长征比后代困难得多,去西方印度取经。”

  1957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谈到“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时,所举的中外7个历史人物,其中一位就是玄奘。翌年3月,他在成都会议上说到,从古以来创新思想、立新学派的人,都是学问不足的年轻人,他再次举了玄奘等人的例子。

  1964年,毛泽东在春节教育工作座谈会上说:“佛经那么多,谁能读得完?唐玄奘翻译的解释《金刚经》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不到1000字,比较好读;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经》那么长,就很难读完了。”可见,毛泽东是相当推崇唐僧的译经水平的。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680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