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生作文 > 观后感 > 观后感范文 >

《我在伊朗长大》观后感范文5篇

2020-05-16 09:22:14
|柔纯2

  该片根据玛嘉·莎塔碧所创作的同名绘本小说改编,影片通过9岁女孩Marjane讲述了伊斯兰革命时期的故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电影 《我在伊朗长大》观后感范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在伊朗长大》观后感1

  《我在伊朗长大》是一部动画电影,改编自伊朗女插画家Marjane Satrapi的同名漫画。该片曾获第60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奖。

  影片以自传的形式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反映了伊朗的社会变迁,揭示了伊斯兰革命时期,基要主义者掌握大权后,社会动荡不安,女性被迫戴上面纱,伊朗失去民主的希望,日渐保守,人民苦不堪言。

  9岁的玛吉生活在一个民主、宽松的家庭里,形成了她真实、叛逆的个性,她热衷于西方摇滚,言行大胆,挑衅老师……14岁时她意识到,尽管自己是个地地道道的伊朗人,却无法在这个国家生活,于是她离开家乡前往维也纳,去追求一个乐观光明的未来

  玛吉的外婆是整部电影的灵魂人物,虽戏份不多,但每次出场以及所讲的话都是举足轻重的,她教给玛吉许多做人的道理。

  我尤其喜欢玛吉外婆的睿智,她身上具有一个优秀的女人应该具备的很多特质。

  希望大家都能从玛吉外婆的一些话中得到启发。

  我想,影片最想表达的就是:“永远别忘了你是谁,也别忘了你的家乡。”只是希望大家能在看完该片感慨的同时,也能了解到一点,或许你们没看到的一点,就是事实上: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虽然我们有很多共性,当我们看到某个人生活在一种貌似迥异的状态中时,或许我们应该想想它背后的故事,或许那是个能打动你的故事。

  永远忠于自我,要有做人的气节,而不是靠外表赢取别人的喜爱,靠装可怜赢取别人的同情。人人都有选择,但万万不可选择陷害别人而满足自己,那样只会让人更看不起你。最后,用另一部电影——《返老还童》中本杰明·巴顿对女儿说的一段话,来为这篇影评作结尾: “一件事无论太晚或太早,都不会阻拦你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人,这个过程没有时间的期限,只要你想,随时都可以开始,要改变或者保留原状都无所谓,做事本不应该有所束缚,我们可以办好这件事却也可以把它搞砸,但我希望最终你能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我希望你有时能驻足于这个令你感到惊叹的世界,体会你从未有过的感觉;

  我希望你能见到其他与你观点不同的人们;

  我希望你能有一个值得自豪的人生,如果和你想象的生活不一样,我希望你能有勇气重新启程。

  《我在伊朗长大》观后感2

  一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时间和心情来写有关这部影片的文字,对于太过喜欢的电影,总是想要延续当初沉浸在电影中的状态,恐怕那份满足和喜悦稍纵即逝.

  这是一部侧面反战的电影,这是一部颇似动态连环画的片子,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玛赞用回忆录的方式解构了自己的整个人生,纯真的童年,躁动的青春,无奈的中年以及未知的未来~~~整个回忆的部分都采用了黑白的色调,有人说,黑色是隐藏,白色是呈现,所有的黑色都隐藏着伊朗蛮横的统治和黑暗的历史,呈现出来只有玛赞充满天真,不解,叛逆,气愤的眼神.

  我不了解政治,所以也无法确定片中对于伊朗的描绘是否失之偏颇.但对于玛赞,我却认为她是个幸运儿,这份幸运来自于她善良开明的父母和慈祥睿智的奶奶.儿时的玛赞虽无力挣脱自己国家无理的制度,但也敢于握着小拳头在家里振振有词地高喊着反抗口号;面对一直以来的禁酒令,玛赞在可爱的父母和奶奶的带领下也敢于机智地蒙混过关;青春期的来临,让玛赞变得倔强且叛逆,身着朋克潮流的服装走上街头,在迈克尔·杰克逊的激昂歌声中释放压抑的青春,在饱受禁锢的伊朗社会中,玛赞成了为数不多具有反抗精神的一员.

  在异国他乡经历了青春的反叛与挫败的玛赞终于不堪忍受孤独与落魄的人生,重回父母和奶奶的怀抱,重新振作,继续以自己的方式和伊朗专制做着有形或无形的反抗,之后结婚,而后却无法忍受和丈夫之间日益渐远的距离而被迫离婚,个性鲜明,渴望自由的玛赞最终还是离开了那个令她困惑令她倍感压抑和束缚的家乡,重新踏上了前往欧洲的旅程.

  影片结束,出现了画外音

  儿时的玛赞:奶奶,你总是闻起来很香,你都是怎么做的呢?

  奶奶:我每天早上都采集茉莉花,在我穿衣服的时候,我就把这些话放在我的胸罩里,这样的话,我总是闻起来很香~~

  玛赞:真是太棒了!!

  随即,美丽的茉莉花瓣悄声飘落.忧伤的钢琴响起~~~~

  ---"你是哪里人?"

  ---"伊朗."

  《我在伊朗长大》观后感3

  这部电影叫我在伊朗长大,刚开始我以为是描写如何在战乱中生存,如何推动革命的一部电影,但并不是,这部电影的重心明显放在了“我”上。只是将伊斯兰革命,两伊战争等作为了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介绍了一个出身中上层阶级的女孩子的故事。在她遇到战争,宗教限制的时候,她可以去国外追求自由;当她遇到失败的爱情时,她又可以去她的家人那寻求慰藉。她的故事虽然可以折射出伊朗经历改革时人民尤其是女性所受的压迫,却无法直观地使我们感受到群众所遭受的痛苦。所以,如果你是想看伊朗人民究竟如何做斗争,这部电影只能起到隔靴搔痒的作用。

  为什么它评分高呢?首先题材好,其次它确确实实地向我们传递了一些正能量,敢于做自己,保持自尊,关爱同伴。在这部电影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奶奶了,她活得优雅睿智。她说在人生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混蛋,但不能去理睬他们的恶意,因为仇恨是世界上最低级的事情,没必要为了别人降低自己的身价。这并不意味着遇到事情的时候不去抗争,而是要用正确的方式。

  在看这部电影前,我一直对穆斯林有着刻板印象,觉得他们很封建保守,大男子主义。我不知道的是在几十年前他们也曾是现代化的,思想开放的。在知乎看到一篇帖子说如今很多伊朗人其实思想还是比较进步的,他们认识到自己与外界的差距,期待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因为革命带来了太多的鲜血和悲痛),从而追上世界的发展。

  不快乐的根本原因在于求而不得。影片中的玛莎追求自由,追求爱情,追求陪伴,最后一个人远走他乡。这种追求其实也是作者对伊朗社会作出改变的期待。联想到中国,相比之下,世俗化已经给了我们许多的好处。我们失望生气正是因为我们对这个国家有所期待,但要采取正确的态度,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国家,相信她可以变得更好。

  《我在伊朗长大》观后感4

  人可以原谅,但绝不应该忘记。 ——玛赞·莎塔碧 你心目中的伊朗或者中东是怎样的一个国家? 石油?战争?血?宗教?贫穷? 在没有接触《追风筝的人》这本书之前,我心中的中东是石油和战争,那里的人们、文化、语言相对于他们的战争并不出色。 可“追”这本书,让我对中东有了新的看法。我佩服那些在乱世中坚持自我的人,我同情那些淳朴厚实的贫苦农民,可我有时候又觉得悲哀,在那样坏境中孩子,会成长为什么样? 因为“追”而对中东国家有了某种向往了解的情节,《我在伊朗长大》这本书是在地铁5号线上看完。记得那段时间里,每天最期待的就是赶快上班或者下班,这样就又能看玛赞的书。 所以,好书就是这样。让人有一股子想全部阅读完的欲望。 《我在伊朗长大》这本书相当于是作者玛赞·莎塔碧的自传。图文结合的方式讲述了其从童年时代到青年时代的生活,在那个阶段里,她的家人她的国家所经历的一些变化。 一、保持质疑的精神如果伊朗那个国家里所有的人民都是愚昧无知的,大概那个文明古国早就被损坏了吧!所幸的是,还有那么一群有反抗精神、敢于质疑的民众。 玛赞小时候相信书本所言,相信他们的国家,相信他们的政权。所幸她生活在一个开明的家庭,有着一对开朗的父母,这对她日后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父母的循循诱导下,玛赞逐渐建立了自己的认知体系,这对日后成长为一名独立自由的女性至关重要。 二、中西文明的结合体 90年代的伊朗,是西方文化和古老文明的交融地,彼此回合,形成了一个新的伊朗。 在社会的最高层,人们开派对,过着西方人的生活,而在社会的低沉,人们依旧过着困苦的生活,相信死后能去往极乐世界。而这,又是我看得极度不舒服的部分。 战乱,上流社会的人有资本去往国外,从此远离战争。下流社会的贫苦农民,听信传言,参加战争,死于战争。虽然,在战争中,有部分底层的人民翻了身。可其实相对于整个国家而言,死去的大部分是贫苦人家的孩子或者男人。 当然,这不仅仅针对于某个国家,其实就整个世界整个人类发展史,大部分情况也是如此。 所以,和平才会是如此宝贵。 三、自由、独立的女性 玛赞说她渴望成为独立、自由的女性。可现在的我们成为独立、自由的女性之后呢?我们还是最初的那个自己么? 其实,这本书,透过玛赞的人生轨迹,我们应该明白,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要也不应该遗失自己。 喜欢书中的外婆,那是一位历经沧桑非常智慧的老人。 玛赞的父亲,也是位伟大的父亲。即使知道女儿会离婚,还是同意女儿结婚。大概只有她自己经历了,才明白。 玛赞的母亲,满足女儿的所以愿望,只愿她能健康成长。 这是一本会让人看到不一样世界,体会不一样内涵的书籍。它告诉我们,中东除了石油、战争还有的美丽的文化、人性,以及在苦难中坚强的乐观的人们。 当然,最为重要的是,当你沉入其中阅读时,你会感激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虽然生活还是有点儿糟糕,可你是生活在一个相对自由文明开放安全和平的国度里。

  《我在伊朗长大》观后感5

  看这部片子是我们艺术专业老师在教室给我们放映的,还没开始看的时候,老师说是一部黑白的动漫,我就没抱什么感兴趣的情绪,因为在一般人印象里,从小看的动漫都是五颜六色的,画面活跃鲜明的。我当时还在想,这是一部有多老的片子哦。

  但是在这部时长一小时三十五分钟线条单纯的黑白电影里,我看到很多政治、战争、追求、自由和亲情等。电影画面很单调,有时候给人想哭的感动,故事的沉重却又让人有点喘但是气。

  但是相信看过这部片子的每个人都会有一些思考。

  自由不分国界,片中的小女孩在动乱的童年中一步一步走向成熟,变得坚强。我想,这个世界上,不分种族,不分国籍,只要是相同的心灵都会产生共鸣,这一点很令人感动。作品中女孩的奶奶真的十分可爱,每一天在Bra里装上茉莉花瓣,所以片名又为《茉莉人生》,她告诉小女孩要表里如一,所有的人都能够有选取自我的权利!这样时而慈祥时而严肃坚强的奶奶真的打动了我,作者无疑是一个杰出的女性,我想她生在这样宽容的家庭是一种幸福。当在法国流浪街头被送往医院后,女孩打电话到家里,妈妈说,什么都不要讲了,家永远为你敞开着!真的是泪水交杂的温馨作品!影片的最后,重温小女孩和奶奶的对话,泪水又一次涌上眼睛……

  影片透过一个早熟而且直言的9岁女孩赛玛琪的眼睛,揭示了伊斯兰革命时期,基要主义者掌握大权后伊朗人民期望的破灭,女性被迫戴上方纱,数以万计的人被投进监狱。聪明而大胆的赛玛琪,设法瞒过官方的爪牙,认识了朋克、ABBA和IronMaiden乐队,两伊战争的爆发,让人们的生活陷入无边的恐惧中。随着赛玛琪年龄的增长,她的大胆让父母对她的安全越来越担忧,她14岁那年,他们最后做出艰难决定,把她送往奥地利上学。身在他乡、孤独脆弱的赛玛琪经受了青少年惯常的苦难折磨,而且经常被等同于她所逃离的宗教基要主义和极端主义,对此她毫不退缩,极力辩白,最终赢得了认可,甚至有了感情的体验,但是高中毕业后,赛玛琪又恢复到孑然一身,而且患上了严重的思乡病。尽管这意味着她要重新戴起面纱,生活在一个专制的社会中,赛玛琪还是决定回到伊朗家人的身边。经过一个艰难的调整期,赛玛琪进入艺术学校并嫁作人妇,她仍然没有改变自我仗义执言的个性,继续针砭时弊。24岁时她意识到,尽管自我是个道道地地的伊朗人,却无法在这个国家生活,于是她做出了痛苦的决定,离开家乡前往法国,尽管过去被烙上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但她却要追求一个乐观光明的未来。

  《我在伊朗长大》系列漫画的作者玛嘉·莎塔琵要以她童年的所见所闻,用影像和语言作辩解,将自我对于伊朗这一神秘而古老国度的个人记忆描绘出来,表达方式是简单幽默的,画面内涵却涉及成长、亲情、宗教、政治等主题。看这部电影你能够清晰的感觉到作者想告诉你什么,很具有特色的背景音乐,更加的存托出电影的情景效果,渲染我们视觉享受。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95
c
id
93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