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观后感作文
贫穷,饥饿,暴力。这些构成了这部影片的关键词,最后被替换成过去、现在和未来,与之平行的,是生命、爱和希望。这部电影,也许可以被理解成一部浪漫的奋斗史,但我觉得,这更是一部书写希望的奋斗史。牺牲与爱,将成为人类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动力与源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观后感范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观后感1
贫民窟的生存规则就是简单的丛林法则,强者在吞噬弱者,弱者在互相吞噬,在这个过程中周而复始,维持着一种稳定的状态。而外界对此并不关心,他们在过着体面的生活,在享受印度的进步,并且尽量不和贫民窟的居民发生任何联系。
事实上,只有堆满垃圾,遍地黄白之物才是贫民窟吗?谁说互相倾轧,尔虞我诈的名利场就不是另一层含义上的贫民窟呢?在整个印度奉行的规则,难道就不是贫民窟的弱肉强食?推而广之,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奉行的规则难道和贫民窟有一点点的区别吗?印度臭名昭著的人分四等的种姓制度不过是把这种规则表达得特别明白罢了。
在这个意义上,哪里有资本主义,哪里就是贫民窟,这就是贫民窟的宿命。
看这部电影,如饮苦咖啡,大半杯下肚,感觉难以承受,只好加一点糖喝完最后的部分。
很多人对于加的这一点糖深存疑议。
一是贾马尔成了富翁,这当然很戏剧性,很不真实。但是作者都说了是注定的,既然注定又何必再追问?成为富翁是注定的,失去哥哥,爱人被毁容不也是被注定的吗?这本来就是贫民窟的宿命。何况我们同样也没必要追究阿甘能否成为富翁,没必要追究肖申克的秘道能否真的挖通,没必要追究007的运气是否真的那么好。
二是最后那段歌舞,看似八股文一样生硬,好听的音乐变成了我的手机铃声,对于这样一部深刻的电影是否累赘?愚以为不然,除了照应贾马尔曾承诺阿缇卡的“我要和你在月光下跳舞”,这段歌舞至少有三个作用:
让影片显得和谐一点,为导演洗脱一点愤青的罪名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观后感2
第一眼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便被深深的吸引住,脑海中的记忆也随之扑面而来——高一老师极力推荐的一部电影,我不厌其烦看了两遍、记忆尤深的电影,被评为作为成熟男人不得不看的电影!
没看过由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的人是绝对不知道个中缘由的。对于获得8项奥斯卡大奖的电影来说,我想任何人都不会拒绝说《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是一部好的电影。但是众所周知,电影也只不过短短两个小时,完全不足以表现出原著的原貌。就像对于一部小说来说,若我们先看的是书,而后再看电影,是否觉得电影无法超越凭着自己想象看的小说?我对于《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情怀大抵如此。在看完小说后再看电影,只觉得意犹未尽!时间限制的电影无法展现出主人公全部的生活面貌,无法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何般生活造就了主人公坚忍不拔的性格,无法让世人深入骨髓的了解印度贫民窟究竟在过着何般水深火热的生活。我想唯有小说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引起我们对生活的热情,对美好生活的感恩,对生命的珍惜……所以,我唯有捧起原著小说《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细细品读,感悟人生。
生活在大都市的我们无法想象贫困的极限,无法想象上厕所都要排队的生活,无法想象去垃圾堆里觅食的窘迫,无法想象每天都生活在提心吊胆之中…但是托马斯就是在这种极度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从小便被亲生父母遗弃,幸运地是被善良的神父收养;但是好景不长,神父的去世,托马斯8岁便被送进少年感化院,认识了同样命运坎坷的小伙伴萨利姆,少年感化院并不让字面上那么美好,这里是每个少年都想逃出的炼狱;当有人愿意带他们出去,资助他们上学,这到底是幸还是不幸?得知残酷真相的他们又开始流亡;到过气演员家里做帮佣,但是最后又惨淡收场,不得不说每次幸运都太短暂;住在分租公寓,人情的淡薄,尤其是分租公寓管理员的冷眼旁观的态度令人愤恨,可是这些都依旧不能浇灭托马斯那颗热心,帮助“姐姐”顾蒂亚“杀害”其父亲,再一次走上逃亡之路也不后悔;去一位澳洲将军家里做佣人,从来不动歪心思,不会像别的佣人做偷鸡摸狗之事,正是应了——“在最困难的日子里,高贵的活着“这句至理名言;后来在火车上遭遇劫匪,误杀坏人,出于内心的谴责又再一次走上逃亡“不归路“;但是也正是托马斯这种生活的磨练,才不至于让他无路可走,他随遇而安的在泰姬陵做起导游,挣钱后也毫不吝啬的帮助邻友、陌生人,尤其是把40万卢比给予一个完全陌生的男人【1RMB=10.0534卢比】的片段使我震撼;最后面对现实的残酷,人类的贪婪,托马斯为了心爱的女人又再一次回到阔别5年之久的孟买,决定参加《谁将赢得10个亿?》,由此所有事情才渐渐浮现。
看到结尾处托马斯与司蜜坦的对话,不禁潸然泪下。不管是托马斯还是司蜜坦,都为她们感动。托马斯的硬币从来只有正面没有反面,每次他说的靠运气不过是自己给自己加油打气,并且每次都临危不乱的相信硬币,折射出的是他内心对自己的坚信。生活已般这么不如意,还有比这更差的吗?就像是在回答最后一个问题时,主持人承诺让他赢得10亿卢比,他只是轻描淡写的回了句:“我要这些财富有什么用?一个人到头来,只需要6英尺的裹尸布。”从小生活在生活的最底层,看尽世态炎凉,还能保有如此淡泊的金钱观念实属不易,还能保有一颗菩萨心肠实属不易。而从天而降愿意帮助托马斯的司蜜坦,正是托马斯住在分租公寓救助过的“姐姐”,这一切都是出于感恩的力量,正所谓种何因得何果,成功后的司蜜坦一直寻觅当年的救命恩人、不忘旧情都充斥着人性的善良,必将熠熠生辉。
不管你生活在哪个阶层,是幸福还是不幸,我想读过这本书后,我们的心境都会有所变化——在最困难的日子里,高贵的活着。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观后感3
很长一段时间,很多人都在思考:人,究竟是为了什么而活着?钱?权?势?
影片中的三个人都是可怜的孩子,长在贫民窟,受尽欺凌和侮辱。他们是一群无辜又可怜的孩子,当富裕人家的孩子吵嚷着饭菜不合口味的时候,他们只能为获得温饱而被人摧残利用,他们别无选择。
主人公的哥哥舍利姆为了永绝后患,杀死了头领,我感受到的是无奈和辛酸;当他为了钱出卖弟弟杰玛和童年玩伴拉提卡,我看到的是欲望和贪婪。当他为了帮拉提卡和杰玛重逢,放走拉提卡,最终被黑帮老大杀死的时候,我的内心涌现的是觉悟太晚的悲哀。舍利姆也许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为了金钱和欲望,他可以放弃很多东西。可是,他心里也许更多的是一种无奈。他本心地善良啊,可是从贫民窟出来的孩子,他用什么才能达到对金钱的追求呢?他选择了做恶。为了得到平衡,他只能在每次执行任务前,在主面前忏悔,请求宽恕。
舍利姆并不是穷凶极恶,他只是喜欢钱。没有尝过贫穷之苦的人,永远都无法了解金钱的意义。舍利姆穷过,苦过,他追求金钱,谁又能说是他的错?就算他追求金钱,他有没有真正害过杰玛和拉提卡?没有,一次也没有。当他听到杰玛不会原谅他的时候,他感到伤心痛苦。当杰玛差点带走拉提卡,舍利姆还是没有伤害杰玛,只是带回了拉提卡。
很多人都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舍利姆从杀死头领的那一刻开始,他就没有选择了。他只有加入更大的帮派,才能保全自己;他只有更好地完成老大交代的任务,才能获得存活下来;他只有获取更多的金钱,才能填补内心空虚的坑洞。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这部电影,很多人看到的是杰玛对爱情的执着,对拉提卡的不离不弃,看到的是舍利姆为了追求金钱的不折手段,但舍利姆内心的善良和挣扎却无人能懂。杰玛是他的弟弟,他唯一的弟弟,也是和患难与共一起长大的最好的伙伴。当他伤害杰玛的时候,难道他心里就不会痛苦吗?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普通人啊!当他看到杰玛为了寻找拉提卡而参加《谁是百万富翁》的电视节目时,他在感情和金钱中最终选择了感情,他放走了拉提卡,即使知道这样做的后果是死亡。
舍利姆的最终死在了铺满纸币的浴缸里,临死之前,他仿佛看到了杰玛和拉提卡重逢的喜悦。舍利姆是个可怜的人,虽然他不是主角,但他给我的震撼却远比杰玛和拉提卡大的多。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观后感4
获得奥斯卡八项大奖的印度影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风靡全球,她的同名小说也成为全球畅销书。今年暑假我拜读了慕名已久的这部小说,精巧的构思、迭起的悬念、幽默风趣的文风使我欲罢不能,几乎一口气读完了她。掩卷沉思,想到了许多。
主人公托马斯是一位出生在孟买贫民窟的一位孤儿,为了找到从小一起长大并深爱着的患难女友,托马斯参加了电视台一档家喻户晓的知识竞猜节目《谁能赢得百万富翁》,结果出人意料,,托马斯竟然全部答对十三道题目,按节目规定,全答对者可以赢取十亿卢比的巨额财富。连有知识有身份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人士都无法完全回答正确,一个没有受过教育,混迹于底层社会的文盲怎么能够回答下来呢?里面肯定有作弊!节目组便勾结警局诬告托马斯作弊,警察逮捕了托马斯,对他严刑逼供。托马斯向警察讲述了每个答案背后带着血泪的悲惨经历,正是这一次次磨难和心酸的遭遇像一部大书,启示了他问题的答案。在一位美丽女律师的帮助下,托马斯最终获得了十亿卢比的财富,并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本书中所反映出来的印度社会悬殊的贫富差距,尖锐的宗教矛盾等社会黑暗面让人震撼,但主人公最终赢得十亿财富,收获幸福的美好结局也给人们深刻的启示:生活,就像一本读不尽的大书,她给人知识,赋予人智慧,勤读、善读这部大书,一生受用不尽,获益良多。
本书的主要篇幅描述了托马斯充满磨难和心酸的人生经历,从孤儿院到妓院,从列车劫匪到丐帮头目,为了逃脱马曼的残害而亡命天涯,为了生存而屈辱的生活……托马斯出身贫民窟,没有读书上学的机会,但生活的艰辛让他受到磨练的同时,也收获了成长和知识。竞猜节目中的那些问题都是他听过或经历过的,刁钻古怪、犄角旮旯的一道道题目,仅凭书本是很难得来的,他所经历的每一种苦难,都成为了最宝贵的财富。生活就是这样,常常充满了辩证法,艰苦人生的背后往往是不菲的回报。
生活难道不是一部终生受益的大书吗?庸常的生活看似平淡寻常,却是包罗万象。人类智慧的结晶哲学、文学、科学哪一门不是从生活实践到理论,都来源于生活,是生活中提炼的高深学问。对个体的人来讲,博览群书、满腹经纶看似博学,但如果没有艰苦生活的历练,难免会被称作“书呆子”。纸上谈兵的赵括不是至今被人遗笑吗?唯有博学多才又深耕基层、脚踏实地、识多历广的人才能真正有所成就。古往今来起自于民间,孜孜以求终成大器者不乏其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千多年前,程朱理学的开山鼻祖朱熹如是说。三百年后,明代儒者王阳明突然开悟“格物致知”,进而又提出“知行合一”,正是有这样的认知,他才达到了“立德、立功、立言”的高度。无独有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异曲同工之妙,正是中国共产党确立了这一思想路线,才开创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的壮美画卷。
在信息社会的今天,我们只有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将知识真正升华、内化为自己的思想
“少年强则国强”。正值韶华的我们更应重视生活这本大书,留心与观察生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既要苦读圣贤书,又要勤读生活这本大书。丰富阅历,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
这是我读《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所想到的。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观后感5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是部好电影,我知道,这句话说出来,资深影迷要嘘声一片。之所以这部横扫奥斯卡8个奖项的电影,却不得影迷们青睐,恰恰就是因为他运气太好了。
他是一部好电影,但没有好到该拿那么多奖。尤其是前半部和结尾的撕裂,前半部犹如一把撕开现实“手术刀”,后半部却变成了个励志童话。
许多人说,小说比电影更好,电影只拍出了小说的百分之5,于是抱着这样的心情看了小说。
是期望太高,还是如何,无疑是失望的。抛开文笔不讲,这部小说,作者的文笔明星没有第二部作品《六个嫌疑人》娴熟。就情节而言,看下来, 无疑是失望的。
第一个故事,小说是讲男主人公好朋友萨利姆去看最爱的明星电影,被猥琐的故事。萨利姆的被猥亵没有在之后发生作用。除了展现了一个故事,小说这个故事没有特别大用处。
相较而言电影的改编比较成功,改成崇拜明星的是男主角,正在简便厕所里方便的男主角(小说里是萨利姆)突然得知喜爱的明星的私家飞行车来到,想要出去见明星,结果厕所被锁上了,为了出去,他不惜跳入屎坑,从而获得签名。电影还让男主角哥哥 卖了签名,获得钱。男主人公非常生气,两人的态度表明,一个是实际派,一个是理想派。这也为日后两人产生冲突埋下了伏线。同时,男主获得签名也暗喻着男主会像他崇拜的平民明星一样一飞冲天。
此局,电影胜。
第2个故事,小说讲了男主角看到了养育自己的神父被另外一个神父杀掉的故事,得知十字架上写着什么。从而可以答对第二个题目。
电影里是男主角看到母亲因为印度的穆斯林与印度教的种族斗争中死去,同时在这过程中,看到一个装扮成罗摩神的小孩,他的右手里握着弓和箭。
弓和箭的设定更为切题。
电影小胜。
电影将小说的第3,第4个故事糅合和在一起,不过去掉了小说里面的娈童,让女主变成是男主雨中救下的一个女孩。
个人其实蛮喜欢小说的第3个故事,展现了印度的娈童现象,但是可惜电影既然定位励志电影,那么就不太适合展现了。这局,平分。
从第5个故事开始,电影其实已经和小说没有太大关系。有意思的是,电影从第5个故事,因为显现了太多的美帝救世主心态开始滑落,而小说也是从第5个故事开始走进一种浓烈的奇幻色彩,每每让我有一种看《故事会》的感觉,除了第7个故事,还有些无奈,其他的无论诸如在假扮有钱人实为间谍的人家打工,还是和电影明星的那段情,还是萨利姆换照片,让一个杀手杀了坏人的故事。都非常《故事会》,好看是好看。但就觉得缺点什么。
小说的结尾,是有点意外到我,但也让人觉得太传奇,太故事。
总论:个人认为,小说其实就是一本三流的畅销小说,结构松散,每一章节单看,情节都很离奇,有很强的可读性,但是深度,却实在没有。不过其实作者自己创作的时候,都没有强调什么深度,他只不过以一个高高在上的富人身份,试图展现下层人民在印度这个国度奇幻的经历罢了。
也许,这也是我对小说失望的原因,因为之所以会看小说,是因为电影,而电影的宣传以及对小说的一些介绍都让我以为,这是个类似《骆驼祥子》一样深度揭露底层人民苦痛,永远出不了头的故事, 结果一看,原来,拉黄包车的除了祥子,还有马永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