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生作文 > 观后感 > 观后感范文 >

电影《金陵十三钗》观后感范文5篇

2022-07-22 10:02:07
|柔纯2

  1937年12月13日,这是一个全中国人民都无法忘怀的日子。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后,在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侵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这次事件史称南京大屠杀。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金陵十三钗》观后感范文5篇,欢迎借鉴参考。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1

  《金陵十三钗》本是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前称,当听说张艺谋要拍一部日本占领南京时的故事,使用的就是金陵十三钗的名字时,心中想不过又是噱头吧!《红楼梦》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精华,《红楼梦》中的女儿们都是纯净的精灵,那么在日本铁蹄下的南京,女人们会是怎么样的结果呢?

  故事在女学生逃难的叫喊声中展开了。刚刚城陷后的南京,一小队即将突围的中国-军人发现一队日本兵正在追赶逃亡的教会女学生,日本兵?邪的笑声中飘过少女们惊恐的呼喊,虽然中国士兵是这只部队仅剩下的种子了,但是依然决然地伏击了日军,最后战至最后一人。

  玉墨是秦淮女,她作为头牌的出现只是一个惊艳。青楼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章节,想来可以与秦淮八艳相配的都是江南名士,实为一段佳话。而对于凡夫俗子而言则是蛤蟆嘴里流出的羡艳,或许使几个臭钱真能度春宵一刻,所以玉墨的出场,就是一个漂亮妓女的出现,如此而已。玉墨继承了她的前辈多才多艺的本领,但是她的第一个不俗表现就是拒绝殡葬师约翰。约翰是来给去世的主教收尸下葬的,由于没有拿到钱,教堂确实是没钱了,约翰只好留下来过夜。不成想见到了逃难到教堂的玉墨们,随神魂颠倒,直接晕了约翰也曾直接拿钱来勾引玉墨,但是玉墨只是希望能利用约翰美国人的身份离开南京。

  玉墨的女伴离开教堂,会翠香楼去取琵琶的琴弦,为的就是想让即将离去的爱人听一曲《秦淮景》,当然此一去即成诀别。玉墨恳求约翰去寻找女伴,约翰在翠香楼见到了被日军强奸杀害的女伴,回来后告知了玉墨。并告诉其他女伴,只是被日军的流弹所伤,只是意外。玉墨不但为了女伴恳求约翰,而且和约翰一起掩盖了女伴被残害的事实,实为怜悯的胸怀!

  当教会女学生决心跳楼以保持清白的关键时刻,玉墨决然提出愿意替换女学生去赴日本人的庆祝会。不仅仅是因为女学生们曾经掩护过玉墨们免遭日军的糟蹋,而且她觉得这些女学生根本不可能应付得了残暴的日本人,还 有可能就是她想保存这些纯洁的少女给未来。

  能把纯洁的少女留下来,也许是给未来的最好的礼物了!

  在日本人庆祝占领南京的祝功会上,女学生们将是一道绝佳的美味。女学生们明白这个结果,所以决定“绝不能让日本人糟踏我们的身子了”,随相约跳楼以死明志。是啊!这个世界上,在这个男人主宰的世界上,也许只有土地和少女是值得为之献身的价值所在了。日本人占领南京,中国军人既不能守土,也不能保护自己的少女。

  想来中国又到了一个关键时刻!那些汉奸们又按捺不住无知的兴奋,期待着外族人的入侵!人必自虐而后人欺之!中国人的人性在哪里?

  在中国军人奋不顾身阻击日军,战死到最后一人;在女学生们跑到地窖前,被日军发现后,为了掩护地窖中的玉墨们依然跑向楼上;在绝不让日本人糟蹋,而决然走向楼顶的女学生身上;在为了掩护女学生的清白,坦然替换女学生,英勇赴义玉墨们。人性中最光辉的就是牺牲精神!

  这时想到了日本人,也许将来还 会是其他外族人,这些侵略者通过战争创造了一个人间地狱,在我们的国土上,安宁不存在了,尊严不存在了,生存不存在了,生命不存在了,家不存在了,国不存在了。战争,特别是战败,会毁灭一切,毁灭一切美好,掩盖一切丑陋。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2

  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名日军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中国守军拒绝后即炮击宛平县城和卢沟桥,开始全面侵华。

  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八一三事变爆发。11月,上海失守后,日军进攻南京。

  年12月,南京沦陷,日军对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和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进行了长达六周的杀戮,30万人被杀害,还有大量的中国妇女惨遭蹂躏。

  以上是对日军自七七事变,到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期间,历史的梗概。《金陵十三钗》的最可贵之处在于,它讲述的是,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遭受难以启齿的耻辱的大背景下,发生在一些平凡人物身上的故事。与此同时,正是发生在这些平凡人物身上的故事,才拼凑成了,如洪荒一般的,一个民族一段有血有肉的历史。

  故事发生在南京一个小巷深处的教堂里。

  自日军进攻南京起,威尔逊教堂似乎成了混乱不堪的南京里的最后一片“绿洲”。英格曼神甫为保障女学生的安危,把女学生“藏”在看似隐蔽的《圣经》工厂的阁楼上。

  女学生们每日闻着枪声入睡,又随着枪声惊醒。

  某日晨起,从秦淮河花船上走下来的窑姐闯入威尔逊教堂,企图藏身避难,保全性命,面对这群与教堂——这个神圣的地方格格不入的女人们,神甫及神职人员百般阻挠,场面混乱不堪,这些不知羞耻的烟花女子,都让看戏的女学生们臊红了脸。果不其然,烟花女子凭借着自己的花枝招展和谁也学不来的无赖劲儿,成功挤进威尔逊教堂——一个目前比安全区还有安全的隐蔽地界。

  我想,让神甫放下抵抗姿态,让难登大雅之堂的烟花女子进入教堂,有这样两点原因——当然,这仅仅是我个人的理解:

  首先,最直接、最简单的原因就是:涕泪纵横且无赖的女人们让英格曼神甫无法招架,除了让女人们进来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

  其次,女人们的领队赵玉墨功不可没,书中写道:“女人跪着的背影生了根,肩膀和腰却一直没有停止表达。她说:‘我们的命是不贵重,不值当您搭救:不过我们只是求好死。再贱的命,譬如猪狗,也配死的利落、死得不受罪。’”。我想,最令英格曼神父动容的,应该就是这样一个坚毅不屈的背影,和征服神甫恻隐之心的一番话。这番话很有“嚼头”,值得让人反复阅读,反复咀嚼,反复思考,反复消化。这样的话像是出自一个烟花女子的口中,因为它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不难听出,在她的思想里,“死”是有讲究的,而这讲究,是长时间的封建残余浇筑在她的思想里的。这样的话又不太像是出自一个烟花女子的口中,因为,这话语中夹杂着不屈的味道——虽是贱命一条,但也不屈于死在侵华日军的蹂躏下。面对百般求情,神甫自然会心生怜悯,让这十来个女人窝藏在厨房的地下仓库。

  这番话便是出自赵玉墨口中,赵玉墨是一个不像烟花女子的烟花女子,她既有着烟花女子该有的婀娜的身姿和出挑的长相,她也有着烟花女子没有的识大局、有修养的气质和气节。

  简单来说,她有着“商女不知亡国恨”中商女的美貌,但同时也知“亡国恨”,所以更不会“隔江犹唱后庭花”。可想而知,这样没有风尘气的风尘女子,必定是这十几个而入的窑姐中最出挑的;也是多年以后,女学生书娟的回忆中,

  最无法忘怀的身影。

  同时,这也必定是作者情愿花大量的笔墨去刻画的人物。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当时的神甫坚信“日本民族以守秩序着称,它们的军队很快会结束战斗的混乱状态。”所以,神甫认为这些女人在教堂里呆不久。

  但是很快,日军无视国际战俘法——枪决中国放下武器的士兵、挑衅文明和人道的行为,使英格曼神甫认识到:占领军不会在三天内收住杀心,放下屠刀,把已经任他们宰割的南京接收过去。杀生已进入惯性,让它停下是遥遥无期的。英格曼神甫自己期待的“大乱归治”的迹象似乎永远不可能出现。

  两个在枪决现场侥幸逃入教堂的两名中国士兵,使女学生和地下仓库的女人们更加了解且愤慨侵华日军的卑鄙和惨无人道。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日军枪决中国战俘的整个过程,这个完整的过程是作者的姨妈——书娟多年以后听法比副神甫讲述的。

  战争,尤其是带有侵略性的战争,很容易将人性泯灭,失去人性的人便不是人了,变成了一种嗜血的怪物,它们在肆意地残害另一个民族的生命、践踏另一个民族的尊严、掠夺另一个民族的财产、蹂躏另一个民族的女性之后心里竟不会滋生出一丝的内疚和惭愧。

  在教堂里的每一个人,无一不是怀着“日本人不会侵犯美国教堂”的侥幸心理,以此来求得心理安慰。但已失去人性的侵华日军怎能让他们如愿?

  在后来的几天里,日军三次闯入教堂。

  第一次,它们掠走了英格曼神甫的福特老轿车,和大量的粮食。

  第二次,它们掠走了教堂伙夫陈乔治,和侥幸存活的中国军人的生命。一直处于中立地位的美国教堂,也因此失去了其宝贵的中立地位。这直接造成了日军盯上威尔逊教堂,发现女学生,并第三次“造访”威尔逊教堂。

  第三次,日军“造访”教堂,企图“请走”正处妙龄的女学生。十三个风尘女子扮成女学生的样子,随日军去参加了所谓的“圣诞晚会”。女学生们成功逃生,而曾让女学生们嗤之以鼻的窑姐们不知去向。

  抗战胜利后,一个名叫书娟的女学生一直没有放弃调查十三个女人的下落……

  整篇小说的梗概大致如上。

  这十三个女人就是金陵十三钗,她们是像秦淮八艳、赛金花一样,在文章中做正面人物的烟花女子,但作者并没有对她们进行过分的讴歌和夸张的赞美,而是用及其真实的笔触去描写这些性格迥异的女人,把她们的浪荡不羁,妖艳魅惑,风情万种刻画得出神入化,也把她们的不拘小节,有情有义,惹人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全本小说,仅仅记录了南京沦陷后,一周内发生的故事。但通过作者对人物淋漓尽致的刻画,能使读者对“南京大屠杀”这个历史上的名词,产生更深入的认识。作者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讲述了姨妈书娟和她的13个女同学在十二月的南京经历的点滴。在读书的过程中,这些点滴就如流水一般,顺着你的毛孔,浸入肌理,直达灵魂最深处,引起共鸣。

  “值得一读”不足以凸显它的价值,它更值得每一个人,尤其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人,去进行深入的剖析。让书中的每一个文字给予“民族骨气”的又一次重生,给予人们对“战争”的又一次反思,给予人们对“历史”的又一次深刻理解。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3

  一部非常有张力,看后久久回味的影片。

  整部片子由很多“对比”组成。教堂里人性的温暖关怀与教堂外横尸遍野残壁断桓的对比;

  假神父前面地痞流氓嘴脸与后面负责任有担当的对比;十三钗开始自私地抢地窖与后面代替学生送死侠义柔情的对比;士兵开始有退缩情绪,到后面英勇抗敌舍生取义的对比;孟先生带着汉奸的袖套,后来却冒死带来修车的工具,贡献出通行证;教堂小男子汉小小柔弱的年纪个头却充满了大男人的大义凌然有担当负责任,为了养父的嘱托保护女孩子们,最后为了凑数走进送死的队伍;还有十三钗风尘味十足的打扮和后来短发蓝袍的清纯味道的对比,墨玉沉稳大气有担当与他的姐妹们的对比,墨玉对假神父开始的不屑厌恶与后面的相知相爱的对比。

  电影里每一部分人都是主角,情节的设计,演员的演绎,使得每一部分人都那么感人,那么丰满。关于墨玉关于假神父,评价的人太多,我今天只说说配角。

  军人以人体盾牌冲向坦克,那个镜头特别有冲击力,最后的班长用智慧杀敌,与敌人同归于尽,班长在教堂外关注着这些孩子,关键时候开枪救了孩子们,班长将濒死的浦生送进教堂,让他“在温暖一点的地方死去”。军人的英勇,智慧,侠骨柔情,在这一组组镜头间展现无遗。整部戏战争场面不多,但是表达得很充分,悲壮的情绪基调里,有着军人们与日本兵斗智斗勇消灭两帮敌人的淡淡的喜悦。

  教堂里的小男子汉话不多,但是特别有男子汉的味道。拿着竹篙阻止十三钗进来,后来却主动要求和假神父去找那两个溜出去拿东西的姐姐。请求假神父留下来作为教堂的挡箭牌,女孩子的名额少了一个,他强烈要求自己冒名顶替走进送死的队伍。――这一切都是为了完成神父的嘱托。多么让人敬佩的男子汉啊!那个没有现面的逃跑的厨子老陈,作为教堂里唯一的成年男人,很好的衬托了小男子汉的高大形象。

  为什么墨玉能提出舍生保护女学生?因为她13岁前也是教会学校的学生,保护学生就是保护以前的自己。假神父的女儿如果在世,也是13岁,他是在保护自己的女儿。影片的这些细节,起到了很好的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浦生送进教堂,不仅表现了军人的柔情,更造成了后来拿琵琶玄的女孩子送命,姐妹的悲惨遭遇激起了墨玉的仇恨,也让墨玉为素昧平生的女学生送命准备了感情基础。女孩子关键时候从地窖边跑开,避免了十三钗被日本人发现――这让开始还不准学生进去的十三钗们自责,感动。墨玉大姐大气场的渲染,为后面姐妹们为她所动同意一起代替孩子们送死做了铺垫。一个个小细节,为影片最后荡气回肠的高潮情节打好了基础,让人觉得十三钗们的决定自然,不会太突兀,不做作。

  在横尸遍野的南京,这些社会下层的不够光鲜体面让人鄙夷的社会底层人们,以人性的光辉带来观众们的温暖和希望。

  这是一部难得的好电影,也许奥斯卡因为历史背景以及对中国的固有的偏见,不会给我们颁奖。但是,在我心中,这是足以胜过任何奥斯卡电影的好作品。当然,如果音乐方面能更精致一点就更好了。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4

  故事发生在1937年,南京沦陷被日军侵占,只有一座教堂暂时未被占领,十三个女学生冒着战火,冲进了这座教堂。还有一队受创严重的军人,十四个逃亡的秦淮河妓女(其中有两个妓女在逃亡过程中被日军奸淫致死,死状极其悲惨),一个美国人约翰,他们先后进入了这最后未被发现的教堂。

  就在日本人即将发现几名女学生时,已是自身难保的中国军人开枪打死了骚扰女学生的日本军官,吸引了日本人的注意,成功救下几名学生,自己却陷入了危险的境地,最后一名军人亦在杀敌几个小分队后与敌人一辆装甲车同归于尽。舍身取义,成就大业,这就是我们的军人!可敬可亲的亲人!

  “金陵”是南京的别称,它不仅代表着一座城池被破坏得只剩残垣断壁,还代表着当年南京被屠杀的三十万同胞的生命!国耻不可忘!而如今,虽然那段历史已渐渐离我们远去,但我们将永远铭记这一段历史,中国今日之富强是从昔日被弹丸之国的打压磨练出来的,中国明日之辉煌必定由我们来成就!

  在大多数人的意识里,对妓女的看法从来就不是友善的,她们是贪恋钱财而又无情无义的代名词,但她们也是迫不得已才会选择这种赖以为生的并不光鲜的职业,在教堂里的那十二个秦淮河妓女与十几名女学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一边是经历社会百态、庸俗、人性丑恶的妓女;一边是未经人事、纯洁无暇的女学生。但是戏剧性的是在面对日本人要求的“表演”时,女学生却表现得六神无主、甚至胆小退缩,而那群所谓的秦淮河妓女们,却在女学生们将要跳楼自杀的时候把她们劝了下来,并承诺代替她们去演出生命最后一章。妓女们的机智、善良、勇敢的形象随即凸显出来。这又从另一个方面引起我们的思考,到底人的善恶是由什么来评定的呢????

  同时,男扮女装与妓女们一同去充当替身的还有教堂里的男孩乔治,他的年纪跟女学生们一般大,同样的勇敢善良,为了营救女学生们而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片中不乏出现一些中国同胞被日军凌辱的场面,每观及此,身为中国人,却只能握紧拳头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国家富强起来,不让祖国再受外侮之辱!

  爱国从来就是一个不会过时的主题,不论是过去还是将来,看到那一幕幕悲壮的画面,时常被感动得一塌糊涂。现在我们的安居乐业离不开前人为我们所付出的代价,他们的身影已经远去,但在他们身上那种不屈不挠奋勇拼搏的精神将永存我心!

  整个影片始终贯穿着大爱、救赎、救国的主题。我感动于女学生们的纯真善良;我感动于军人们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表现;我感动于乔治舍己救人的精神;我感动于蒲生的可怜身世;我感动于汉奸父亲对女儿的爱;我感动于妓女们的美丽、善良、勇敢!

  古人云:商女不知亡国恨。

  吾道:商女亦知亡国恨。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5

  现在的时间接近明日了,我第一次觉得今天与明天那么的接近,相差只有一秒或者一秒都不到。深夜的寂静使我很想描述一下我周围的场景,我独自坐在电脑桌前,背后是我床前的小灯,发出暗暗的暖黄色的光泽,从一个点晕染开来,在我的身旁定住。这是屋子里的一半温暖又暗沉的格调。而我的左肩,洋洋洒洒的则是半夜的清冷的月光,毫不留情的穿透窗帘,冰冰的掷在地上。这两种格调互相挣扎,又默默的调和着,在这个时分总是显得格外的寂寞。这样寂寞的时刻,总使我想起,《金陵十三钗》中的别样风情的赵玉墨。我觉得晚上在一个人的屋子里,读这本小说,是一件有点恐怖的事。描写的逼真的战争中的废墟、硝烟好像就在眼前,无数人的悲惨哭声好像就在耳边,一个个没有挣扎也不能挣扎的生命好像就刚刚失去反抗的力量。一次次的翻动书页,即使我已经知道结局还是不希望结局像原定的情节一般上演,刺刀和炮弹不停轰炸这个只剩空壳的南京城,只有教堂里纠葛的情感的藤蔓还在尘土中掩人耳目的生长着。尽管我劝说自己这只是一本小说,一个虚构的故事,但我的潜意识仍旧愿意相信姨妈孟书娟陈述是真的,不乐意见到生命悲惨的结局,却希望战争之花的辉煌是真实的。我是一个纠结的读者,这也是一个纠结的故事。几条情感的线索秘密的,紧凑的编织着威尔逊福音堂的历史。我是欣赏赵玉墨的,她外而知书达理,又不使张扬和风情。最重要的,在这16个女学生的小纠葛和争吵中,赵玉墨的识大体就显得特别的突出了。她随身带着一把精巧的小剪刀,当日本人在地窖上打转是她紧紧地握着这把代表着她最后尊严的小剪刀;当戴涛应声倒地的时候,她的心里发出一丝一丝的悲痛蔓延了每一丝凌乱的发梢,教父做完祷告后她默默的留在了坟墓之前,用她能装下许多人的心,做一个痴情的女子;当她妄图利用法比阿多那多时,真诚而有虚伪,却依旧把身世讲的那么动人,那么让人怜惜,使法比不断联想20多年前那场不存在的错过。小说的好处就是它能够不省篇幅的细致的描写,这和电影的出入还是很大的,人物的关系更加复杂,情节也更加复杂,历史感就越发的显得浓厚了,重要的是这样的有缺点的赵玉墨更加丰满了,整容后的赵玉墨也更加耐人寻味了。

  与这些老成和世故的风尘女子相比,女学生们的稚嫩和孩子气证明了她们的确是十六个地地道道的女学生,不容怀疑。甚至她们的身上还有着,大城市中小地主子女的骄傲气息。她们拒绝,交出女人们的两颗麻将,是最初的表明她们下定决心要划定界限。后来她们她们醒悟的太晚了,在豆蔻死后,她们才想起曾经与她争执的一碗汤,可是这已经来不及了,这一切已经随着豆蔻和那四根握着的琴弦一同消失在南京城的上空了。书娟厌恶喝了泡阿顾的水,厌恶那些女人在李全有、戴涛和王蒲生面前搔首弄姿,厌恶徐小愚的善变和莫名的骄傲,甚至在小愚几乎要带她和父亲离开南京城的最后的眼光里,书娟仍用冷冷眼睛对视不肯透出丝毫的妥协,表现出小女孩之间最顽强的倔强,不顾生命的倔强,她甚至厌恶自己的父母对妹妹的偏爱把自己独自一人留在南京城里,每天呼吸着这里毫无生气的味道。但是他又是幸运的,她记录了从1937年12月13日开始发生的所有事,记录了南京的灾难。

  如果说女人们的柔情使教堂一直弥漫着脂粉的香气,那么军人们的铁血和坚强就是这里最后的围墙,掩盖着所有的娇惯和小脾气。李全有和王蒲生是两个大难不死的战俘,被埋尸队的成员搭救了下来,和秦淮河的女人们一起躲在狭小的地窖里。他们也曾经期盼着重生,地窖里歌舞升平的那天晚上,书娟的目光里看见了豆蔻和浦生私定终生,可怕的是厄运并没有因为这样而逃离,因为有人秘密将他们的情况泄露给日本军官,浦生和李全有大难不死的生命又一次不出意外的经历了死亡,浦生和豆蔻就这样一前一后的离开了人世间。戴涛,曾经让书娟崇拜过,那是在他和赵玉墨跳舞之前。可是现在的戴涛早就成了赵玉墨的囊中之物,于是书娟不再期望反而开始唾弃。一天月光很清冷的晚上他和赵玉墨登上了房梁顶,坚定的说为了玉墨的邀请一定会活下去,也许是同阿顾和红菱说的赖活着很相似,可是玉墨并不知道这是最后的告别,她失望了,也许她并没有失望,她一直一直的活了下去。

  历史是一种拥有时间的厚重感的东西,岁月使它和当代产生不同。中国人的历史大概只有中国人能懂,而威尔逊福音堂的历史大概也只有真正在教堂里生活过的人才能懂,或是玉墨,或是书娟,而我这个局外人只是观望而已。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95
c
id
893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