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生作文 > 观后感 > 观后感800字 >

狗十三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2022-12-26 08:45:21
|醒婷2

《狗十三》的故事里,似乎每一个人都是好人,然而这是一出所有的好人一起演就的悲剧。你是否看过这部作品?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想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狗十三观后感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狗十三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狗十三观后感1

昨天观看了《狗十三》,几度戳中泪点。

初中生李玩,与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父母在其年幼时离婚,父亲再婚并跟继母生下一个弟弟。父亲焦虑着该如何告诉她,中途却因课业起了争执。父亲为女儿买了一只小狗,并成为她的朋友。后来爱因斯坦走丢了,家人找了一只相似的狗,全家人都骗她说那是爱因斯坦。

观看途中,好多弹幕都说看不懂,说女主是被惯出来的,我不以为然。

父亲脾气暴躁,总是会打女儿。打完之后再为之弥补,还会对女儿说:“你长大了,应该懂事了。爸爸打你,是因为爱你。”

爸爸为什么打女儿,因为女儿违背了爸爸的意愿。女儿若是反抗,倒落得一个不听话的结果。

女儿叛逆,逃出去喝酒。可她没有伤害谁,她只是想发泄。从小母亲不在身边,父亲常年做生意,对她不管不问。有了继母跟弟弟之后,她更加无法融入。继母对她的处处提防,奶奶跟爷爷对弟弟更加宠爱。她感觉自己的命运仿佛爱因斯坦一般,不管自己是否喜欢,都被送来。不管是否被接纳,都要生活。不管是真是假,是不是自己想要的,都没得选。

究竟是自己活着,还是如同傀儡一般。成年世界为她编织的谎言,美其名曰为她好。一句“都是为了孩子好”,让多少家长心安理得,有让多少孩子哑口无言。

父母赋予孩子生命,孩子应该懂得感恩,这无可非议。但孩子不该被驯养。

马戏团的黑熊,海洋馆的海豚,它们是不是尝尝把观众都笑,它们精彩的演出让人赞口不绝。孩子、大人、老人都喜欢。可是它们本不该如此啊,它们有自己的生活习性,它们有自己的想法。它们如今展现出的,是被驯服的一面啊!不按照规定完成动作,会挨饿,甚至挨打。最后唯有屈服,唯有按照别人的样子活,真是残忍啊?但是观众不会去关心这些,他们更期待精彩的表演。孩子难道不是一样吗,如果不能自由选择,如若只能被迫执行父母的意愿,如若父母开心了就抱抱,不高兴了就一顿打,如果孩子只是父母向外界展示的商品,那他会多么不快乐啊!他跟动物园被驯化的动物们,有何不同?可能不同仅仅在于,动物会被关在笼子里。

曾经有过一则新闻,美国海洋馆虎鲸咬死人。它受到了不公的待遇,克扣伙食,每天没有娱乐休息,进行大量的表演,还时不时的受到观众的嘲笑。所在海洋馆为了盈利,在对馆内故意克扣虎鲸的伙食,而且远远超过了训练要求。它在表演过程中猛烈等的反抗,将其四肢咬断,残忍杀害。它只是想回到家人身边,它只是想回到大海,它只是想自由啊。这个“凶手”当然没有继续活下去,因为它背负了三条人命。

多么讽刺啊。被剥夺了自由,被驯养,被苛责,可是只能顺从。我想如果虎鲸真的可以自己选择,它只是想自由,它不想伤害其他人。

科学家曾经拿小白鼠做过实验,讲小白鼠关起来。在出口处设置电流装备,当小白鼠想逃走就会被电击。起初小白鼠还会想逃出去,渐渐的,变得有些犹豫,最后,放弃了逃出去的想法。即使门被打开,它都不会逃走。

预知到可能会降临的惩罚,小白鼠逐渐变得听话,或者说它逐渐变得麻木。如果它能说话,我猜它会讲“好了,就这样吧,我听话就是了。”

龙应台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父母在走,孩子也再走,父母引导孩子往正确的方向走,孩子沿着方向走自己想走的路。而不是没有选择,只能走父母规划的道路。

影片最后,女主遇到了爱因斯坦,然而却走开了。“我刚才好不容易,怕它认出我,向我扑过来,幸好没有。”随即便是压抑许久的哭泣声。

我终于懂事听话了,我变成大人们喜欢的期望看到样子。是啊,曾经朝夕相处的爱因斯坦,连它都认不出我了。

请给孩子多点选择,请给孩子一些空间。请不要把孩子当成动物驯养,请让孩子多些快乐多些童真。

狗十三观后感2

《狗十三》讲了十二岁刚上初中的李玩,与年迈的爷爷奶奶同住。父亲再婚与继母生了个弟弟,当父亲焦虑着该如何告知李玩新生儿的到来,却意外因课业起了争执,为此父亲决定买一只小狗哄劝女儿。李玩将小狗取名为“爱因斯坦”,但小狗在意外中走失,李玩为爱因斯坦走失事情难过不止,四处寻找,所以家人为此也不得安宁。为了安抚李玩,家人将另一只同品种的小狗代替爱因斯坦。李玩起初不愿意接受这支新小狗存在,但是在全家人的压力之下,她不得不妥协,接受,她越来越沉默。

“你要懂事,要听话……”贯穿在整部电影当中的,就是这一句话,这句话也许也贯穿了很多孩子的童年,甚至一生。李玩的表姐,也许就是很多大人心中的懂事听话好孩子,成绩优异,待人彬彬有礼,深谙中国家庭里为人处事的横横竖竖,她懂得如何一边在长辈面前伪装成一个乖孩子、一边在私下里游刃有余的为所欲为…

所以,在假的爱因斯坦送来家的时候,李玩的继母给她使完眼色,她便迅速改了口。在得知她的小男友喜欢上别人之后,她也能很快的全身而退。在李玩弟弟的生日宴会上,想要礼物又假意拒绝,再懂事的去换成小男孩喜欢的蜡烛……这不就是中国教育中最受人欢迎的乖孩子么。

“我打你是因为爱你”,普遍来说,中国大人教育孩子是没有定式的,发不发火、动不动手,完全取决于当天的情绪和忍耐度,这就让中国的大人在孩子眼中,等同于一个的地雷式的存在,因为你永远预测不出他什么时候会炸。

李玩和父亲其实是很矛盾的,其实说实在的,我不能非常了解他们的感情。因为我的父亲一直是个非常温柔的人,我的家庭对我而言也是非常的美满,所以我无法理解这个一个离异家庭成长起来的少女。但是我能确定,李玩的父亲很爱很爱李玩,爸爸离婚后担负起了扶养女儿的义务;为了取悦女儿给她买了一条狗,打骂女儿后又红了眼圈跟女儿道歉;知道女儿考了高分后,非常兴奋,要带女儿去天文博物馆;在妻子强烈要求把狗送到狗肉店里时却把狗送到了流浪狗之家和最后在车上与女儿并列而坐,痛哭流涕的样子。这就是一个鲜活的中国父亲的形象,不轻易说出爱,爱女儿更爱家人,身上背的不仅是个人的情感,更有责任和义务。那场撕扯推搡打骂的场面是电影前半部分的情绪高潮。父亲的暴怒,单手揪拎着女儿,女儿无助,慌乱,哭泣,弱小的像任人摆布的布娃娃一样。女儿想跑回房间,但又被父亲再一次的拎回来,奶奶在旁边紧张又焦灼的拉开劝阻着“娃娃还小嘛,娃娃还小嘛。”很幸运的是,从小到大我都没有这个经历,但是隔着屏幕都感受到了深深地绝望。暴力过后一切都恢复了平静。某种意义上,暴力是不是也蕴含着某种结束与新生?仿佛一切不可解的问题与情绪的积压在一场暴力后都灰飞烟灭了。李玩从浴室出来,爸爸一个人默默坐在沙发,转过头看李玩,没有了之前怒气,取而代之的是充满愧意的,红了眼眶的脸,低声说“你过来”。然后就是那句刺痛到不能再刺痛的一句话,“爸爸打你是因为爱你”。挺难受的。我无比相信他这句话的真诚。亲情这个东西,真的不好说。

家庭纠纷,多半是没有明确的对错的。

这个世界上唯一彼此不理解又相互相互羁绊的感情就是亲情。大人希望我们懂事,而我们只想要快乐。什么是懂事呢?懂事的李玩应该怎么做呢?狗丢了我很伤心,但爷爷也是不小心的,而且阿姨还给我买了轮滑鞋,他们也挺不容易的,我应该把伤心忍下去,不吵不闹。可是这个逻辑是大人的逻辑。小孩子的逻辑就是:我饿了我哭;我冷了我叫;我的狗丢了,我伤心我就要找、就要闹。所以这里面有一个核心的东西就是:大人学会了隐藏情绪,而小孩子没有。

所以后来,当叔叔笑意盈盈的夹了一块红烧狗肉给李玩,李玩没有大闹,她说:“谢谢叔叔。”然后慢慢咀嚼把狗肉和苦涩都一起吃掉了。

我们终将长大,在无奈中变成了大人模样。

狗十三观后感3

虚荣与伪善往往和我们的记忆开一个可怕的玩笑,这种感觉往往主导着我们的回忆,积极的记忆构建会美化我们的回忆。从心理学上讲,我们的记忆不是记忆库中所存信息的精确复制品,我们会在提取信息的同时对记忆进行建构。,青春记忆往往被美好的初恋、奋斗的阳光、欢快的情谊填充,但是如果去掉滤镜、去掉美颜、去掉瘦脸之后呢?我们还记得青春真切的模样吗?

曹保平导演、张雪迎主演的电影《狗十三》用冷峻、客观的镜头,朴素、真诚的演绎,把一份真实乃至现实本身的青春样子还原出来,弥足珍贵。电影于2014年荣获柏林电影节“国际评委会特别奖”,并提名“水晶熊奖青少年电影最佳影片”,经过五年漫长时间的打磨,如今看来历久弥新。影片的感动和震撼从不因时间流逝而缺少,反倒因为其中所表现出的真切和真挚在当下的中国电影市场中广受赞誉。

张雪迎饰演的李玩是一个十三岁的青春期女孩,父母离异,跟着爷爷奶奶住。果静林饰演的父亲忙于事业,而且再婚又有一个儿子。故事从李玩收到父亲送的一条狗开始,也围绕着两条狗的到来以及两条狗的离开展开,让这个现实的故事充满了隐喻和多义。

李玩给狗狗起名为“爱因斯坦”,这部电影的英文名则是EinsteinandEinstein,直译的话就是“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坦”,可以解读为两条狗,也可以理解成名为爱因斯坦的狗和最后获得了全省物理竞赛一等奖的李玩。当然,还有一层隐喻就是“天才”,每个孩子都是天才,不应该用一套统一的、世俗的成规却塑形,最后还要美其名曰“长大了”“懂事了”“真乖”。这些日常的对话在影片中反复出现,让每一个观众都恍然回到自家的客厅、学校的教室,看到那个低着头说“对不起,我错了”的自己,也想到自己“我一定会改”的承诺。

《狗十三》就是这样,它无时无刻地提醒着所有人,别妥协,别伪善,或者至少别忘记我们曾经的年少模样,也在不断敲击我们的心门,再归来还是少年吗?

青春期的李玩总以为大人会理解她的心思和想法,但奶奶不知道她喜不喜欢喝牛奶,爸爸不知道她对天文展的钟爱;大人们也总以为孩子会体谅大人的不容易,但李玩也不顾爷爷扭伤、奶奶迷路、爸爸应酬忙碌。两代人各自期待对方的理解,但却都说不出口,哪怕是一句“谢谢你”,哪怕一句“对不起”。就像最后李玩和爸爸在车上接到妈妈电话,两人面面相觑,突然听到《再回首》,父亲泪流满面,但还是顾全面子伸出手挡住李玩的眼睛。

《狗十三》把中国式家庭中沟通失语表现出一种痛感,但也恰是这击中人的痛感让这部电影成为我们沟通的起点,它表现了太多的不能沟通,其实也表达了太多希望亲人间多一些沟通。李玩期许有很多平行世界出现,那样在这个时空中无法实现的心愿和人生可以在另一个时空完成。希望电影这个时空中无法完成的,我们可以在现实中完成。

《狗十三》没有滤镜和美颜,却收获了口碑和掌声,不仅获得业内人士“团赞”,更是被KOL、影评人大V倾情推荐。希望看完电影的我们会说出或听到“对不起”“谢谢你”“我爱你”。

狗十三观后感4

去看了《狗十三》,哭得断气,事实上我看什么都能哭得断气。看电影还是得一个人去看,约了人就有偶像包袱就要忍住眼泪,如果还化了妆那更不能哭,看场电影卸个妆那还了得。

刚开始觉得李玩挺讨厌的,就像青春期的你我一样,吃饭时捧着个碗坐电视机前看电视,不吃的东西吐掉。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以为那就是全世界。更有代入感的是电影里那个旱冰场跟我小时候常去的超像,装满了自以为很酷的杀马特少年,抽着烟。

少女李玩以为,家人的爱是无条件的。他们爱的形式或许粗暴,但爱的投放对象一定是她。李玩的狗——爱因斯坦丢了,爷爷遛着去买菜的时候丢的。和全天下其他的少年少女一样,她拼了命找它、冲着家人生气、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听音乐排解苦闷。而家人处理的`方式是,找一条长得像的狗来告诉她爱因斯坦找到了。她很生气。她说狗找不到了可以一起慢慢找,为什么要弄一条假的非说是真的。我认为这里所讲的是“爱的方式”。中国的家长们,他们不愿意和一个伤心的孩子朝夕相处,他们不愿意处理你的情绪,不愿意去理解一个孩子,不愿意花时间沟通。你看起来不好的时候,他们总是想以一种最简便的方式,糊弄或者暴力之类的,迅速地让你“好”起来。

少女李玩离家出走了,找堂姐的男友喝了酒,堂姐的男友把她送回家。“以后这样的事儿还多着呢”,他说。回家后,她爸打了她,大哭之后,他们又和解了。

到此为止,电影也还是温情的。后半部分就太残忍了。

李玩的叛逆来自于她的爸爸和爷爷奶奶都爱她,而李玩的懂事来自于,他们也有可能不爱她。他们告诉她,她的后妈和她爸爸有了孩子,他已经一岁了。

她爸答应带他去看天文展,因为一个饭局而没能去。她爸因为她喝酒而打过她,饭局上却叫她敬酒;她的弟弟有妈妈保护着,而李玩只是一个被防备的外人;爷爷奶奶陪着她弟弟玩儿,弟弟顽劣,打了奶奶推了爷爷,却被全家人宽容了;她的弟弟打了狗,狗咬了弟弟,狗被丢弃了;为了不破坏气氛,她在她爸爸的饭局上吃了狗肉。“以后这样的事儿还多着呢”,那个男孩儿说完这句话,李玩人生的真相突然飞快地砸中她。没有人等她,没有人等她造出铠甲,她只能被砸得头破血流。

后来她拒绝了那个爱她的男孩儿,我相信她也爱他。他在脖子后边儿纹了“玩”,她把世界地图画在橙子上送给他。后来在路上遇到了走丢的爱因斯坦,她掉头走了。变成一个大人必须要明白的一点就是,有些东西再好,再喜欢,也没有办法拥有。我们必须在一开始就做好失去的准备,或者直接放弃。

电影有一些我非常喜欢的地方。

一个是李玩她生活富足成绩优秀,她的成长不是建立在什么死了亲人破了产这种戏剧性的悲剧上,而是极其细腻地叙述了一个少女意识世界的根基如何不动声色地倒塌,这很难。

还有一个是电影对所有人物都留有余地。爸爸毕竟没有把狗真的送去狗肉店,毕竟对让她喝酒感到心虚,毕竟为自己没有做一个好父亲而落泪。后妈毕竟还与她保持表面的和平。这些人太像生活中的成年人了,所以好像都值得原谅似的。但对我个人来说,“平庸之恶”也是恶。就好像电影里李玩问“这个单词怎么读?”“hypocritical,伪善的。”她重复地念道“hypocritical ,hypocritical ,hypocritical,hypocritical。”

还有一个细节。一天李玩回家的时候,楼下停着辆救护车,一个胖子被捆在担架上运上救护车,他的手臂上别着“大队长”的标志,他嘴里发出鸟叫的声音。在电影的前半部分,李玩和她堂姐说:“楼上有人养鸟,每天能听到鸟叫。”堂姐说:“不可能,什么鸟晚上叫啊。”

在电影的结尾答案揭晓,那个李玩想象中的鸟,只是一个被困在童年的精神病人。

可事情总是这样。我们的周遭,我们的生活,这个世界,在你毫无保留的时候狠狠推开你,当你有了戒心,懂得距离,它才会过来拥抱你。

狗十三观后感5

看别人的故事,留自己的泪。

一样的故事,不同的人流不同的泪。

一.

“没有选择物理小组,也能参加物理竞赛的吧?”自我安慰,是否即是人类的自我合理化,是否即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否即是一种对社会的无奈妥协?

我们的学生时代,表扬一个人会说他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说他“偏科”大概总是带了一点指责的贬义。而步入社会之后,我们周围好像很难能发现真正达标的五项全能,即便偶尔有一个,也往往只会出现在报纸上、网络上和新闻里。但可惜世事无常,难得的全民偶像,形象标杆,也许不知怎的,是水星逆行还是日月倒转,突然有一天被曝光种种。此时,不消说他是不是五项全能,反倒是劈头盖脸,一下子瞬间的功夫,他已经猪狗不如了。

我们在学校里,杜撰了一个词叫做“综合能力”,而步入社会,频繁使用的却是“一技之长”。学校的象牙塔和社会的大熔炉之间的矛盾,是整部电影想要诉说的东西。这有点类似于红楼梦里贾宝玉和贾政的矛盾,但很难变白究竟谁是谁非,谁对谁错。

我的一个朋友看完电影之后和我说,庆幸自己有一对好父母。我反而和他说,电影里的这位父亲就是我们这个社会里80%的父亲呀,甚至还比80%要好那么点。社会的功利和个人的兴趣之间的对话,在影片中这个初三的小姑娘身上展现,也可能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展现过。兴趣班,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目,继续添砖加瓦?还是利用木桶原理,补习自己的短板,提高整体成绩?有老师和家长会选择第一个吗?如果有,在今天的主流社会判断里,那才是不负责任,那反而是听之任之,那才是劣师恶父。95分到100分,还是60分到80分?为了提高总分,我们是那个父亲,我们又会怎么做?

二.

“再说呀,这个社会乱七八糟的。”

“你都没出去,你咋知道乱七八糟?”

这是奶奶和爷爷的对话,感觉特别有意思。

三.

文艺作品里的继父母,大多只两种,要么就是恶毒的像是生来使命就是要害死白雪公主的女巫;要么就类似救苦救难的观音大士,宁可自己的亲身儿女病着饿着,也要让拖油瓶不受一星星的委屈。

真实世界里,扮演着这个角色的人们怎么样?我不得而知,也无法去问问真实世界里,有继父继母的朋友。但我觉得电影里的继母是个好人。怕女主寂寞,先买了狗,而且这狗很得女主的欢心;狗丢了,又透过她堂姐买溜冰鞋,也算花了心思,送对了礼物;实在闹不下去了,为息事宁人,又重新买了一只,也实是好心;即便亲儿子和女主玩游戏,从椅子上掉下来,他一句也不指责女主,反而说没事没事。只到最后,亲儿子被狗咬了,才对狗发了点脾气,也确实就事论事。我觉得,即便是亲妈,看你亲弟弟被狗咬了,说把你养的狗扔出去,估计也不过分。

电视剧《康熙王朝》里陈道明说了一段话:“汉人和满人,即便在朕心里把他们放的一样高,汉人都还觉得比满人矮了一个头;只有朕把汉人放的比满人高出一个头,他们才觉得是一般高。”这段话,是不是也适合今天很多自以为受到了不公正待遇的人们呢?

四.

青春是什么?太多了。但是有一点,就是一定是不懂得“水至清无鱼,人至察无徒”。就是认为凡事对错分明,非黑即白。

我觉得非黑即白这个想法很好,只是可能今天似乎在我们的社会,不太适用了。

女主的狗丢了,他只是想把原来的狗找回来。但是指鹿为马的故事发生了,让女主觉得不可思议,明明不是同一条狗,怎么所有人都说它就是呢?小时候,我读这个故事的时候,也同样匪夷所思,明明是鹿,怎么能说成马呢?大多数的少年们大概都义愤填膺,都谩骂赵高不是东西,王朝的覆灭,怪不得他是罪魁祸首,被定格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不可磨灭。心里想着,自己一定是铁骨铮铮,一定明辨是非,实事求是。

今天呢?大多数的少年,变成了中年,指鹿为马的故事,每一天都在上演。女主的堂姐,不就是扮演了这样的角色么?什么?你说是善意的谎言?错了,不过是谎言,套上了善意的衣帽。指鹿为马的哪一件事,套不上善意的衣帽呢?四世同堂里的祁瑞宣,为啥不反抗日本侵略啊?因为他有理由,要保全自己整个家庭,为了上有父母,下有儿女。伟大的动机,冠冕堂皇的理由,铺满天梯,这无关是非,这也不是道德批判。我只想说,非黑即白的世界,变成了灰色的世界。

灰色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是懂事。

女主为了找狗,让爷爷崴了腿,让奶奶迷了路。父亲暴打她一顿,但最后还是抱着她道了歉。今天有和小孩道歉的父母吗?评论里大多是说,这道歉是成人世界的伪装。但我觉得,有些人,连伪装都没了。

我相信女主一定很委屈。狗是你们丢的,我只是自己去找狗,你们自己迷路了,干嘛要打我?而大人世界的观点却是,都给你重新买了狗了,你还要咋样?

人们对事情的坚持和执着,就好像一个人的棱角,就这样默默的磨啊磨,没有了。在我还很小的时候,有时候受了委屈,我大吵大闹。然后父亲说:“你还有太多棱角”。步入社会,工作上有看不过的东西,我和领导拍桌子争论的声音让整层楼面都能听见。师父有一晚上拉着我喝酒:“我原来也和你一样,有很多棱角,结果吃了亏。我不希望,你要等吃过亏以后,才会慢慢磨平”。我相信,父亲和师父,和我说的那一席话,都是为了我好,都是为了让我能更加适应这个社会,并且能混得风生水起,游刃有余。因为天下领导可能一般黑,如果棱角分明,下一次不过是换一个桌子拍而已。

“时间简史,都是小孩子看的”

今天饭桌上的大人,估计讲不出这么没羞没臊的话。因为圆台面上能坐在主位上的人,并不见得就是肥头圆脸,不学无术。相反他们最能谈古论今,侃侃而谈。但是他们谈论的东西,一定会有你认为不对的东西,你怎么办?

有一次凑巧,我和我朋友,还有他的父母一起吃饭。朋友的父亲和客人聊天免不了在饭桌上偶尔要卖弄一下学识。作为客人的我,终究点头称是。而朋友受不了了,觉得根本无稽之谈,特别在我面前,觉得更不好意思,就当面反驳。结果他父亲很下不来台。

有一次,饭局上有一个瑞金医院的医生,说抽烟有利于健康。然后说了一大堆数据,和他的医学理论。这时候,你会怎么样?有些人默默不语,埋头吃饭。有些人却抚手称赞,大腿一拍,颇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顿悟。而说“这是胡说”的人,一个也没有。如果有,那一定是在饭后被领导骂一顿,然后下次不叫他再来了。

抽烟是否有利健康,不可判断。但迎奉拍卖,装腔作势至此类者,着实有点令人厌恶。

七.

“谁让你喝酒的?”“你不是之前,也让我喝的吗?”

中国人的处事,一句话概括,大概叫:“此一时,彼一时”。我们在学校时,学校广播里教导主任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而进入社会后听到的最多的一句却是:“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

我小时候,记得父亲给我的唯一教导是:“不能私自翻阅别人的信件和包裹”。可能别的他认为学校里都会教吧。因为唯一,所以我奉若神明,不越雷池。直到有一天无意间发现,他在我的书包里掏些什么东西,我立刻就崩溃了。嚎声的哭,眼泪鼻涕乱流,然后咆哮着一些委屈的话,咬字自己也听不得清楚。我想我父亲当时大概一脸懵逼,也许不翻人包裹只是他当时的一句随口的提醒,没想我却重视到这般地步。

故事的结尾,自然是这件事翻篇了。但是后续这样类似的事,大概又有过那么几回。也许这就是电影里说的:“以后,这样的事情还多着呢。”

八.

演讲时候产生的紧张,是不是看到熟人的时候,生怕发挥的不好,反而愈发紧张结巴了。

学生时代,常常要我们上台演讲,或是介绍一本书,或是介绍时事新闻之类的。那时候我就紧张的不行,感觉说话结结巴巴,还一直发抖。工作之后,第一个工作单位的第一次在领导面前述职,我一页简简单单的PPT做了我大概近乎一个晚上。然而这页思索了如此良久的PPT,恰深得领导的欢心和青睐,甚至被同事表扬。于是下次再述职演讲的时候,有了之前那次的信心,反而就没了心里的紧张情绪。

紧张这种东西,往往是越紧张越结巴,越结巴越紧张。上次越是表现的不好,越希望这次弥补,往往更加适得其反。越是有熟悉的人,越怕失了颜面,结果反而更加弄巧成拙。如此往复死循环。好多影视作品里的主角们,或看到了父母,或看到了恋人,或看到了许久未见的朋友时,本来磕磕绊绊,断断续续的演说,看到他们时反而滔滔不绝,诗颂千篇,不知其真假否。

九.

《狗十三》的故事里,似乎每一个人都是好人,然而这是一出所有的好人一起演就的悲剧。

故事结尾,女主问父亲:“你和妈妈是怎么开始的?”父亲泪眼闪光,不好意思的捂住女儿的眼睛。背景音乐想起再回首往事如梦,我也差点要留下眼泪。这位父亲也是有青春那,说不定,那也是他的一段从青春到懂事的过程,犹未可知。在饭桌上,父亲敬酒:“你爸爸有今天,也有这些叔叔伯伯们的功劳”,这也许只是一句酒桌上的辞令,但也许是一另一段值得娓娓道来的故事。

十.

狗十三的故事说的是什么?那条狗只是幌子,说的是我们在这个社会里的成长。

奇葩说第四季的表演赛,专门讨论的题目是《每个人终将变成自己讨厌的人,是一件坏事吗?》,题目讨论的就是成长。成长就是好事还是坏事?无谓可知。我只知道,生活在索马里的海盗,叙利亚的难民,他们的孩子的成长,应该一定不是一件好事。

我们呢?我刚步入工作的时候,最讨厌的就是办公室的那些臭男人们,动不动就要说些性上的话题,讨论讨论女人,讨论讨论黄色话题。然而今天,我大概已经要三句不离口了。为什么?因为这似乎是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最好的话题,是功利。我在学校的时候,老师们最深恶痛绝的,是作弊!作弊是要通报批评,是要处罚记过的,甚至更加严重。那我们步入社会呢?千方百计要对方公司的表格算法,要别人的核心数据,最后连写报告也大多是看看别人怎么写,然后拿来“借鉴”。反而,这么做,做成了的人,还要被表扬,是功臣!

更过分的就不用说了,评估、检测、测绘,从《金瓶梅》、到《儒林外史》、到《中县干部》,到今天,几多类同!

学生时代的价值观,和成人世界的价值观,其实天差地别。我不知道这是个人的问题,还是社会的问题。于是成长是不是一件好事,变成了类似于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辩论,历经千年而不得有结果。但是今天,多多少少天真烂漫的五年级小学生们,已经补习5-6门课程。是教育的进步,还是拔苗助长?我此小人,何敢妄加评论。

十一.

最后想说,成长必定有痛苦。有了痛苦,才能长久。有点像疫苗,受了一点毒,才能有抗体,否则容易一击毙命。

我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路很顺。这四个学府面前,我只要用“理想”两个字来形容就能完美表达含义了。大概1-18岁的时节,我完全称得上是人生赢家了。然而大学的时候我沦丧了,可能之前压抑的太久,到了18岁才爆发。

我小时候深受表哥影响,他处处比我好,然后要求我考试不能落下,要重点高中,重点大学。而走进大学的那一刻,我父母觉得,他们的教育使命完成了,后面18岁成年以后,他们可以忙他们自己的事情了。当然,没错,然而突如其来的自由,就好比脱缰野马,就好比一尘不染的幼体,突然暴露在无数的细菌下,定要病变。

大学的糜烂可能又要写满满几页的篇幅,故事大意就是天天不上课,玩游戏,凌晨睡,中午起。结果红灯科目已经无法用手指计算清楚了。我小时候,喜欢历史文学,而父母都认为,那都是“闲书”,不是四书五经,不能考“科举”。而大学看看,才稍稍了解了点历史。我特别感叹唐玄宗,感叹司马懿。如果天宝繁华年间唐玄宗死了呢?如果他没活到安史之乱呢?那他可能是最好的皇帝了。又比如司马懿,如果没杀曹爽,真的病死了呢?那他可就是忠臣,四朝开济老臣心了。

这时候可怕的念头往往会到来。所以我特别喜欢《海贼王》,看到罗宾的故事,我就知道,原来考试不及格,根本就不是事。吃穿不愁,身体健康,就够了,其他有啥呢?

这也是一种成长。这种痛苦,有时候一定需要经历,否则可能死在了半路。

十二.

终究最后,什么是成长?是女主笑着吃下了那块狗肉。

是面对着某个厌恶想吐的领导,但依旧脸上笑脸相迎,点头称是。我们的社会主流价值观,鼓励和赞扬的正式这样的人。

最后的最后,引用韩寒合并起来的两句话——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而少数要服从多数。

以及高晓松的话——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狗十三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相关文章:

2019中学生《狗十三》观后感优秀范文精选5篇1000字

《天才眼镜狗》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爱宠大机密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蜘蛛侠》的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釜山行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忠犬八公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勇士》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喜剧之王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邮差弗雷德》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1959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