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生作文 > 观后感 > 观后感800字 >

未来学校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2020-08-21 11:44:44
|醒婷

未来学校与其说是在未来存在的学校,不如说是我们现在要去努力筑造的学校,让我们去主动迎接、主动介入通往未来的教育趋势。你是否看过这部作品?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想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未来学校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未来学校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未来学校观后感1

翘首以盼,我的《未来学校》还是以最快的速度姗姗来迟;手不释卷,我被朱永新老师的关于“未来学校”的言辞再次震撼。

一、封面语言震颤心灵

“对未来教育趋势的预判:今天的学校会被未来的学习中心取代。”

学习中心?未来的学习中心长什么样?和我们现在的学校一样吗?未来的学习中心谁来教?还需要我们老师吗?需要校长吗?未来的学习中心还像现在这样,六周入学,一个年级一个年级的完成义务教育吗?

四字激起千层浪,无数的问号在我的脑海荡漾。对《未来学校》的渴望,迫使我废寝忘食的看了一遍,又品了一遍,又开始了细细咀嚼……

二、好奇话题数次翻阅

学习中心,贯穿全书的一个概念;围绕未来学习中心,朱永新老师在《未来学校》一书中深入探讨了八个问题。其中我最感兴趣的问题有三。

(一)未来的学习中心,长什么模样?

未来的学习中心,打破了传统的学校概念。他可以是网络型的,也可以是实体型的,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可以跨区域甚至是跨国界未来的学生。不管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可以在这个学习中心学习数学,可以在那个中心学习艺术,只要是学生需要的课程,就可以去不同的学习中心学习。

未来的学习中心,是没有围墙的校园,甚至是虚拟的网络空间。没有所谓的固定教室,想学什么叫提前预约;每个学生有自己独属的课程表,独属的学习内容和时间;没有周末、礼拜天,没有寒暑假,只要你愿意学习中心全天候开放;没有严格的入学年龄,不必六周就背着书包上学去。只要你成绩够好,12岁也可跨入大学的“校门”。

未来的学习中心,同一课堂上年龄不再是单一。10岁的孩子可以跟70岁的老人一起学习,一起游戏;未来学习中心的教师将是自主学习的指导者、陪伴者。就像我们现在的网络课堂,屏幕那端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白发苍苍的爷爷奶奶,更可以是年轻的爸爸妈妈,我们通过钉钉授课的内容,也不再是单一的教材内容,我们可以听刘殿波老师讲《用阅读架起亲子沟通的桥梁》,也可以听朱永新老师讲《成长六字诀——信望爱学思恒》;我们可以传递知识胶囊,也可以共赏优质的教课资源……

未来的学习中心,是自由的;不必整齐划一,没有集中组织。每个学生所用教材也分为不同的程度,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挑战级别。学生可自由的选择学习内容,自由的安排学习时间。想一想就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

(二)未来的学习中心,谁来学?

孔子早就说过“有教无类”,想学的就是学生;未来的学习中心,想学的就来学。在这个问题上,朱永新老师重点讨论了两个关键词:有教无类和混龄学习。

1.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他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接受学习,所以应该一视同仁对他们进行教育,不分阶级,不分地域,不分智慧;只要肯虚心向学,交上十条干猪肉,都可以成为他的弟子。看到这儿的时候,我的脑海中首先想到了我们的控辍保学工作,为了确保“两基”(基本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的巩固和提高,我们学校每学期都抽出老师对户籍在本区域,人在他处上学的学生进行家访、电话访等多种形式的行动,以保证每一个孩子都能有学上,都在上学。虽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我们为义务教育略尽绵薄之力,内心还是很高兴的。

我还想到了我们学校午读时间的趣事。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每个学校每个班里总会有那么一两个让所有科任老师头疼的学生,啥也不学,啥也不会。赵延军校长就在午读时间,把他们组织起来,大大小小有13个,给他们讲绘本。有一次我们班的学生回来后兴奋地说:“老师,今天校长给我们讲了《安娜的新大衣》。校长还说‘办法总比困难多’……”我还听同事多次说道,他们班的萌萌,一到中午就兴奋的不行,总是早早的就告诉她,“一会儿呢,我们要去听校长讲绘本。”

也许这两件事跟“有教无类”关系不大,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这些孩子都让我感觉到,每个人都有公平受教育的权利,每个人都有选择自我喜欢的自由。

2.混龄学习

中国有句老话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一生一世学不了”。未来的学习中心,少年儿童可以来学,父母也可以来学,老年人也可以来学,不同社区、不同城市的学生都可以来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同学和小同学可以互相帮助,取长补短,能者为师。

(三)未来的学习中心,谁来教?

答案很简单:能者为师,谁能教谁教。

朱永新老师说:“智能机器人重出江湖,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从教。”那么,真人教师是否会被淘汰呢?答案是否定的,但要想不被淘汰就必须做到两条:一是学会做智能机器人做不到的事情;二是学会共处,让智能机器人为己所为。教育是“人的事业”,教学不是冷冰冰的,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进另一个脑袋里,而是师生之间无时不在的情感交流。

就像这次因为疫情一再延期的寒假,因为疫情只能钉钉的课堂。孩子们离开了熟悉的学校,离开了真人教师、同学,离开了真实的学习环境,有些孩子就变得无所适从;不能隔着冷冰冰的屏幕接受老师知识的传递,不能跟随教学程序思维灵动;没有了学习的氛围,周围的一切都成了诱惑,什么电脑、电视、手机游戏、各种零食,都在无声地召唤着他们;有些孩子难以忍受诱惑就沉迷游戏,抖音刷上瘾。家长管不了,老师就开始了艰难的说教之旅——电话、钉钉、语音和视频,跟孩子聊天,询问听课说说作业,谈谈天侃侃地,孩子终于说:“老师,我今天一天都没有打游戏了!”好吧,一颗心开始悄悄落下。

未来的教育会更具情感性和互动性,未来的教师更应该增强自己的亲和力,努力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成为学生的成长伙伴,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朱永新老师在文中说:“以未来照亮现实,是我们这一代人教育的使命。”因为任何事业都可以不谈理想,惟有教育不可以;任何人都可以没有理想,但孩子一定要有梦想。梦想是希望,是创新,是未来。一个拥有梦想的孩子,就有了无限的可能;一个拥有梦想的事业,在未来就会有无限的希望。

《未来学校》,带给我满满的震撼,让我激动不已。

未来学校观后感2

《未来学校》是我今年寒假阅读的一本书,出自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朱永新教授。当时买这本书的初衷是被其中关于“学习中心”的论述所吸引,并没有想到给我带来那么大的精神震撼。2020年来势汹汹的疫情,让教学和学习都面临巨大的挑战,中央教育部紧急部署,停课不停学,教师居家办公、学生居家学习成为应对疫情不得不采取的方式。在很多教师、家长来看这是下下策,当然包括我在内,起初都觉得这样能行吗?可是不包括学生,我觉得学生还是很开心的。不禁我们会问许多问题,网络设备能行吗?老师能够用好线上教学的技术吗?线上教学能保证效果吗?学生的眼睛和体育锻炼怎么保证?

……

可是运行起来慢慢发现,线上教学也没有想的那么可怕,当然有的老师并没有这么快的意识到。首先我们看看教师,网络问题可以说已经不成为现在的主要问题了,智能手机和光纤网络,手机的4G网络,让线上教学更流畅。老师们经过学校的培训,各个都成为线上教学的高手,转发资源、直播答疑、视频会议、连麦互动、作业布置、打卡任务、智能问卷、投票活动、作业批改、优秀作业评比、红花奖励……这真的是我想都不敢想 ,信息技术问题是老师们的大问题,有很多老师还是比较排斥,存在畏难情绪,认为信息技术可有可无,或者说简单的会一点就可以了。这就导致学校的培训多半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这次不同,真的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老师们真实主动学,互相研讨,私下反复尝试。在短短的一两天的时间里,讲这个网上教学平台的相关功能娴熟掌握,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再看教学过程,市区选择优秀的骨干教师录制视频资源,教育专家把关,将知识和方法最精华的部分录制成视频资源,让学生们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资源。老师们也加大了研讨力度,不但本学校的研讨,跨学校的研讨组也自然形成,与此同时老师们从来,没有这样随时随地都能够线上面对面进行沟通交流,即时解决问题,共商对策。上课的时候老师们推送市区资源的同时,还可以根据本班级学生的特点,进行直播点拨重点,课堂互动。课后布置作业,可以分为日常习惯作业和学习反馈作业。老师可以通过布置朗读,听写,背诵进行日常打卡,养成良好的预习积累习惯。课后反馈作业,老师精心设计学案,针对于不同层面的学生选取不同程度的练习,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为了考虑到同学们的眼睛,老师们会斟酌再三,不断精简,避免学生老师低效劳动。

对于批改有很多老师采取了不同的形式,有的还买了手写板辅助,大家利用软件功能,对于学生的作业逐一批改讲解,学生可以进行订正,如果不清楚的地方可以看老师的直播回放,以及老师给进行的作业点评。老师的辅导也更精准,可以单独与有问题的学生连线,一对一讲解。也可以通过系统的智能问卷设计核心基本问题进行检测,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错误原因,知识掌握的短板,以便有针对性进行答疑辅导。老师的鼓励和线上活动也丰富多彩,优秀作业评比,创新设计展评,老师还会与同学们互动,送上一朵小红花,以示鼓励。测评问题也可以解决,召开直播会议,提醒测评开始和结束时间,自然隔离,不用担心互相抄袭,时间到,迅速上交试卷,最担心的评价问题也迎刃而解。以上这些老师们可能自己都没想到,教学还可以这样。最后来看看学生,学生很开心,因为自由。没有了集中组织,整齐划一,学生可以按照规定的课表,完成基本的课程学习之后,自由的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时间。学生还自行组建学习小组,进行线上研讨。还能够单独@各科老师进行问题咨询。当然也有的学生是因为终于没人管着了,可以想干什么干什么了?但是我想这一部分学生就是把他们整天圈在教师里,他们的人在,可能心也不在了。还有的人考虑到学生的眼睛和锻炼问题,学校按照上级的要求计划的都非常周到,要求线上教学的时间,教学的内容,作业的布置都要适合,不能盲目照搬线下教学模式。学生集中在一起学习,视力也未见得就一定有保证。对于体育锻炼,体育老师制定了详细得周计划,学校采取直播得方式进行眼操和间操,保证了学生居家体育锻炼得时间。当然也存在问题,比如缺乏情感得沟通,学习活动得设计,学生之间面对面得互动交流,有得家庭设备成就影响学习效果,有的孩子自控力差,导致学习效果降低……但是无论如何,线上教学得优势,真得让人刮目相看。面对应对疫情得特殊措施,起到得特殊效果,我对于现象的本质是没有清楚得认识,只是单纯的觉得线上线下相结合真的可以,而且还可以更好,让我整个人变得兴奋起来。当我看完《未来学校》好像一切都有了答案!书中指出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希望通过本书能够引起更多人对未来学校,未来学习的重新认识。

“行时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互联网对未来学校的改变,进而引起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是自主学习的指导者、陪伴者。现代学校制度最根本的毛病就是,它强调效率优先,用工厂化的生产方式“生产”人才。而以慕课为代表的互联网教育的兴起,已经为解决传统学校模式的各种缺陷提供了可能性,因为它既可以完成现代学校教育制度要求的大规模教育的效率问题,也可以满足不同学习者对教育选择的基本要求。今天的每个学校在一定意义上讲师孤岛,封闭性内循环,未来的学习中心是网络型或者实体型,成为彼此连接的环岛。学习中心全天候开放,没有周末、寒暑假,也没有上学,放学的时间。也没有固定学习时间,上下课时间,没有固定的班级和教室;没有学制,可以8岁入学,也可以12岁入学;没有学习者年龄的限定,10岁的孩子可以跟70岁的老人在同一个课堂上课,一切都根据学习者的需求进行选择。未来学校解决了教育公平问题:机会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那么书中也回答了未来教室会不会失业的问题。必须做到两条,意识学会做智能机器人做不到的事情。

二是学会与智能机器人共处,让它为我所用。未来教室,既是学生的指导者,也是学生的陪伴者;既是教练,也是陪练。他们不以学生的导师自居,而是与学生一起成长。注重于学生的情感沟通,注重既是发现和帮助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注重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让学生更有获得感,这是未来教室的重要特点。未来学习中心的基础课程体系是:生命教育课程,落脚点在“拓展生命的长宽高”。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智识教育课程,落脚点在于“真”。包括大科学与人文课程。公民教育课程,落脚点在于“善”。社会公德、责任感等。艺术教育课程,落脚点在于“美”。还有超过50%的针对学生个性选择的“特色课程”。学习中心其实无非就是线上线下相结合,个人与团队相结合,时间和空间被打破。未来的学习方式:突破时空限制的泛学习。泛学习,顾名思义就是指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学习,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用任何方式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学习方式。也有人将之称为无缝学习、普适学习和无处不在的学习等。

学习游戏化,游戏是人类的天性,正确认识游戏的意义,让它为学习所用。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沉浸式学习。项目学习,项目学习和问题式学习相对,老师带动学生寻找真实的、有意义的、连贯的项目中的问题,让学生围绕项目,深入了解相关知识内容,涉及熟悉而的问题,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涉及化学的问题,用化学知识去思考。项目学习需要合作探究学习来实现,混合学习(人机结合)也将成为未来学习中心的主要学习方式。学习永远离不开评价,未来学习中心,可以建议学分银行制度,给每个学生建立学分账户,以此评价学习结果的好坏。那么未来学习中心不仅是学生与教师的事情,与每个家庭、每位父母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因为父母本身就是儿童最初的世界,他们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实际上也是孩子终身的老师、最长久的老师。而家庭不仅是人生最重要的场所,也是儿童最初的学校。儿童成长最关键、最迅速的时期,是在家庭中度过的。

儿童的行为习惯、认知风格、个性品质,大多数也是在家庭中形成的。更重要的是家庭本身就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学习中心。对于家庭教育的过去:从“中心”走向边缘。王者归来:家庭再次称为“学习中心”。对于未来的学习中心,父母是发现者、创造者、管理者、参与者、施教者、学习者。成长,中文的意思很明确,即长大、成熟,就是一个人自身不断变得更好、更强、更成熟的一个变化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过程。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往往把成长看成一个阶段性的任务,误以为一旦离开了学校,就可以不学习了。其实,这是教育最大的失败,因为成长本身也是一种习惯、一种能力。生命不息,成长不止,才是一个人生命最美的姿态。孩子的成长也会促进父母的成长,优秀的父母更容易培养出优秀的孩子。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将是未来学习中心的重要特征,在一个学习中心,或者学习同一种课程的父母,彼此之间都是天然的最佳学习伙伴。父母成为学习者,与孩子一起成长,才是教育最美好的人生状态,更是未来教育最显著的特征。我眼前展现着多美好的人生画卷啊,未来学校就是一把让人通向幸福完整人生之路的钥匙。这本书通过大量的经典论述,事实论据,生动的案例……让我们看到这一切都是可行的,点燃了心中的希望,描绘了一副美好的教育愿景。也让我们看到当前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变化都是时代进步,大势所趋,必然结果。让我们充满信心,去拥抱新教育时代的到来,大胆去做新教育的尝试,为了成全学生、老师、家长,每个人幸福完整的人生。

未来学校观后感3

在假期里,我读完了《未来学校》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师。他在书中倡导的未来的学习理念,是符合当今的大趋势,也是一种非常超前科学预想。他所发起的新教育实验,全国共有4000多所学校加入,并且规模也在越来越大。关于这本书有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的评价,他对朱老师的评价是这样的:“他的眼光已经超越了对于教育的功利追求,远达历史深处,中国对于未来真正的人才的需求。”我非常认可他的这个评价。

特别是书的末尾呼吁第三方评价机构参与到教育中来,还有鼓励民营力量加入教育中来,减少政府对教育管得过于精细的弊端。他的这些想法确实是站在一定的高度,并且也有实践的深度。他的这些理论是在多个,全球多所学校已经实验成功的基础上而来,可以说是由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未来学校对于未来学习中心的构想,也打破传统教育中年级、班级、学校的组织形式的设计,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作用,运用大数据,发挥新时代科技的力量。并且参考的日本教育改革,重整了关于课程的研发和与设计,并对现在传统的教育的弊端,做了充分的思考。在开篇就提到了学校的起源:到了奴隶社会的夏代,就出现了学校。到了商代学校的形式有所发展,并且出现了小学大学的区别,教育内容也逐渐丰富,具备了六艺的雏形。

后来出现了西方现代学校教育制度,这是伴随着大工业时代的来临而产生的。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分化,越来越多的家庭成员从家里走向了社会工厂,家里面的孩子需要进入专职的学校。而我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制度就参考了西方的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我们今天学校的历史最开始是从癸卯学制开始的,他涵盖了从幼儿到高等教育,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的完整系统。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感到这种现代教育制度的弊端,并且提出了许多新模式。美国和苏联的冷战现象,也使很多美国人开始反思自己引以为傲的教育是否出现了问题;很多专家学者发起了非学校化运动。很多人开始认为学校不再是一个有价值的机构。特别是非学校运动的代表人伊万·伊力奇,他把自己的主张发表在《去学校化社会》这本书中。还有斯金纳,他认为人类所有的本质都是对环境刺激做出的反应,提出了程序教学的4条原则:1.积极反应原则。2.小步子原则。3.及时反馈原则。4.制定步调原则。他的这一理论出现在没有互联网的时候,出现在没有慕课也没有翻转课堂的时候。这些教学程序的思想,是天才的理论,超越了同时代。

同时我也看到,现代学校效率为先的工业化培养人才模式问题也很大:忽视了人的独特性,忽视了人的个性化的培养,也就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当我看到学习中心的设想:学习不一定非要在学校里进行;学习中心也没有固定教室;学习中心没有以校长室为中心的领导机构;学习中心可以在社区也可以在大学校园;比如好未来,新东方这样的培训机构也可以是学习中心;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严苛死板的上学时间;没有必须是6岁入学的机制,这个学习中心可以有6岁的孩子,也可以有七八十的老人……当我看到以上内容的时候,不由得惊呆了,学习中心原来范围这么广。因为未来的学校不再是教育的唯一场所,学生学习也要回归生活,到时候以知识为中心的模式将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这个时候老师和学生的传统的地位将发生彻底的颠覆:有教无类,谁想学谁就是学生。或许老师在这某一方面是专长,但是到了下一节课,他所上课的老师可能就是刚才他的学生。

这就实现了教学相长。在今天看来,这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人工智能机器人阿尔法围棋战胜世界围棋冠军柯杰,机器人教师完胜传统人类,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高了26.18分,远远的超过了人类;并且人工智能对人类的语言理解已经超过了人类选手…未来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就像智能机器人可以帮助医疗诊断帮助律师事务一样,但要真正取代医生和律师,几乎不可能未来的机器人会帮助教师更好的从教,未来的教育也会进入人机公交的时代,但教师职业并不会消失,也不会被这种机器人取代。到那时候,未来的教师将成为自由职业者,能者为师的时代即将来临。加上互联网的教育课程,教师在网上售卖自己的课程,就好比现在淘宝商家售卖自己的商品一样。到时候学生就成为一名付费时代的消费群体,而老师也靠自己的努力来换取酬劳,并且远远高于在学校的一年所得。到后面未来的课程体系和今天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融合课程,实践课程,项目学习,研究性学习,主题学习,学科整合课程,并且充分考虑个人的兴趣,有50%的时间学习自己喜欢的课程,学习内容个性化,私人定制;,学习的内容也是没有统一的,进度也没有统一的,考试类型和地点也没有统一的;到那时候,人们将更加关注人们的能力,而不是文凭。终身学习的时代已经来临,而不仅仅单纯靠自己以往的成就,来实现未来的梦想。并且关于高考改革也提出了大胆的假设: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参与……看到这些内容,我确实被震撼到了。

回想自己的课堂:还是教师传授为主,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并且课堂上效率太低。由此我想到了我们学校的15分钟课堂,这其实也是一种转变,向传统教育发起了一起挑战,让孩子们站在舞台的正中间,其实语文课就是一个交流表达的课程,让一个孩子站在游泳池边学习游泳,但是却从不让他下水尝试,这个孩子永远也学不会游泳。读完了这本书以后:我今后努力要做的方向:

1.改变以往教师讲的过多学生表现的过少的情况。让老师变成一名导演,站在这节课的背后。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指导者。

2.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可以充分发挥其所长,而不是一直强调补短。让孩子利用他的长处,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相信通过这样的行为,他会越来越出色,越来越努力,从而越来越让自己自信。

3.加强统筹教师的协同备课。15分钟课堂对教师的备课要求非常高。时间非常有限,但是授课内容又很多,怎么样从纷繁复杂的知识点中挑出重点,挑出难点,作为课堂的一个主要内容。而非重点的内容,又用怎么样的形式彻底交给孩子,让优秀的孩子教后进的孩子,从而让15分钟课堂真正落实。

4.关于学校评价制度的一些思考:结合班级评价制度,加大学生平时表现中的评价比重,取消以往单靠期末成绩来给孩子排名的错误做法。更加关注孩子平时的表现,并且给予相应的及时评价。

5.书中提到的有些点,虽然作为教师,个人无能为力去改变,但是我们可以在个人应有的水平范围之内,做出自己的改变。改变班级的座位分布,改变班级的评价制度,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改进作业过多大量无效的情况,改变过去忽视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但我知道,路漫漫其修远兮,未来的自己还需要不断的尝试与历练,让自己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自己对未来的教学更加有方向,从而让自己变成一名真正的未来教师,能更好的胜任未来教师这一沉甸甸的职务。正如我们学校核心理念所倡导的那样:回到未来,回到儿童。

最后我想用这本书的最后一段话来作为结尾:我相信,教育在走向未来的过程中,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创新,一代人又一代人的行动,寻找美好万物,将会因此而来。

未来学校观后感4

其实,类似未来学习中心的模式,从20世纪起就已经在世界各国悄然出现:无论是美国圣迭戈的高中,还是澳大利亚悉尼的学习创新中心;无论是瑞典的维特拉学校,还是芬兰的森林学园;无论是提倡自主学习的美国瑟谷学校,还是进行课程重构的密涅瓦大学;当然,就在我生活的北京,也有闻名遐迩的探月学院。未来学习中心,在局部地区已经从“应当如此”的应然理想,发展为“肯定如此”的必然现实。

西方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而出现的。17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劳动者需要接受更多系统的、实用的学校教育,以满足大生产的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义务教育制度和现代学校制度也应运而生。

1862年在北京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最早的外语学堂,也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的新式学校。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把教育从少数人的特权变成全体人的权利与义务,这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革命性事件。

它强调效率优先,用工厂化的生产方式“生产”人才,用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安排教育生活,除了统一的入学时间和统一的上课时间,还用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进度和统一的考试评价来培养虽然年龄相同但个性迥异、能力水平不一的人。

今天,互联网的发展,为现代教育制度的变革,为我们所预判的“未来学校会被学习中心取代”,提供了重要条件。

与名校视频公开课只提供课程资源不同,慕课实现了教学课程的全程参与。在这个平台,学习者可以完成从上课、分享观点、做作业,到参加考试、得到分数、拿到证书的全过程。

在中小学,在线学习也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得分校教育学院发布的《理解和改进全日制网上学校》报告表示,美国已有25万名中小学生在全日制网上学校上学。

据统计,全美共有240万名学生在家上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这些学习方式不仅是对现代学校教育的补充,更是对现代学校教育的变革。

今天,每个学校,在一定意义上讲都是孤岛。每所学校都是相对独立地自己办学,完全实现自己的封闭性内循环,本质上它不需要和外部世界进行更大的联通。

但是,未来的学习中心不是这样,它可以是网络型的,也可以是实体型的。这些实体型的学习中心,有的是从现在的学校转型而来的,有的是从现在的各种培训机构、社会教育机构转型而来的。

未来,清华大学的学生,可能是在清华注册入学,但是可以在全世界的大学、不同的学习中心选择课程,可以选北大的文学课程,哈佛的幸福课程,麻省理工的电子学课程,等等。

各个学习中心的课程,经过认证机构的认证或者学习中心的许可,可以互相承认、互换学分,学习中心将不受时间、空间、机构的限制,时时处处提供各自的教育资源,学生随时都可以在这里进行全天候的学习。

北京十一学校的“走班制”,其实就类似于未来学习中心与传统学校之间的一个过渡。所谓走班制,是指学科教室和科任老师相对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愿望和能力水平,选择符合自己需要的学科课程和层次班级走班上课。

未来的学习中心将没有以“校长室”为核心的集权式领导机构。

由于教师与学生双向选择,教师成为学生成长的助手和陪伴者,教师和学生都有着强烈的自我发展与成长需求,彼此之间是以互相选择进行“投票”的,每一方的选择都遵从了自我意志,教与学都不再需要烦琐的检查和考核评价。同时,学生的自组织能力也是教师所要提供的重要学习与指导内容之一。

学习中心可以是类似于传统中小学的学习机构,也可以在社区、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或者大学。只要能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良好的学习环境,都可以成为未来的学习中心。

未来的各种培训机构,也可以转型为新的学习中心或者课程公司,类似今天的好未来、新东方等教育机构,将会成为新型的学习中心,成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学习中心。

根据北京的不完全统计,现在90%以上的学生都要进行课外培训,放学以后以及节假日都要去补习机构补习,应试教育造成了普遍的学习焦虑。

但是,未来可能就不一样了,正规的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打通了,甚至没有必要再把教育机构分成培训机构、学校、网络机构,所有的机构都可以变成学习中心。

目前,北京部分区域已经开始尝试邀请好未来、新东方,以及各种艺术、科学教育机构,为在校学生开设相关学科课程和下午三点半以后的活动课程。

在传统学校,我们往往要求教师“吃透教材”,学生“读透教材”,以教材和教学辅助材料为主要学习内容的学习体系坚如磐石。一本教材走天下,弄懂教材考不怕。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演变为以教材为中心的学习。

教材固然重要,未来学习中心也会有相应的教材,但是不会像现在这样用统一的教材。现在的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来设计编写的,教学大纲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确定的。它规定的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衡量的是学生有没有掌握基本知识与基本能力。总的来说,还是以知识为中心,以考试评价为手段的教材运行体制。这样的体制对于掌握基础知识有积极意义,但是对于创造探索就显得不够了。

其实,我们现在的教育资源浪费很严重,大部分的中小学和大学,校舍利用率很低,一年中有一半的时间都没有被使用。星期六、星期天、节假日扣掉以后,教育资源在大部分时间里是闲置的。

在传统的教室里,拖堂或者提前下课都属于教学事故,那些优秀的教师经常把时间控制得一分钟不差。这是工业化思维,根本不是人性化的思维。

现在,体制内的一部分教师会成为“独立教师”或“自由教师”,组建自己的教学工作室或者课程公司,为学校提供课程和教学服务。

1966年,《科尔曼报告》提出了一个令学校教育感到尴尬的研究结论,即学校在孩子学业成功方面没有多少实际用处,而家庭及其同伴的影响才是决定孩子学业成就的关键因素。

根据美国学者乔伊丝·爱泼斯坦的“交叠影响域理论”,家校社合作共育是学校、家庭、社区合作,三者共同对孩子的教育和发展产生叠加影响的过程。

未来整个教育的变化,重心要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学习活动是围绕学生展开的。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就必须去标准化,必须个性化、定制化。

世界教育创新峰会做过一次调查,发现未来私人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会大大增长,达到总经费的43%,远远超过政府的30%和企业的27%。

未来的教师,会从现在大量的重复性的、简单性的、烦琐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不必要用大量时间批改作业,不需要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地进行知识性传授,也不需要在课后进行大量的模仿性训练、重复性练习。

任何一个学有所长的人,都可以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学校、教育机构和其他平台传授给学生,“能者为师”的新的教育时代将会真正到来。

设计一个好的课程体系,把人类最美好的东西传授给我们的学生,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就成为未来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未来学习中心首先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我们对比一下我们古代的“六艺”,不难看出,苏格兰“卓越课程”计划的课程内容,与孔子的“六艺”,虽然时空距离如此遥远,但在精神气息上,还是有某些相通之处的。从中也不难看出,苏格兰“卓越课程”计划的所有课程都是围绕学生的生活与生命展开的,就在这些课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正在萌芽。

现在职场的变化日新月异,把学习与工作分开,把学校作为职业的准备的做法已经行不通了。西方的调查表明,一个人一生的职业变化高达10次左右,而跨行业的变换,则达到4次左右。

大约在20年前,我就听说了瑞典的学习内容个人化的实验。1992年,瑞典实施教育券制度,并开放、鼓励民间办学,催生了一批不同形态的“自由学校”,其中一些名为“知识学校”的中学,非常强调个性化学习。

为了帮助学生寻找和确定个人目标,学校实行“导师制”。知识学校认为,就像运动员需要与教练讨论自己的训练和进度一样,学生需要与老师讨论自己的学习,获得个性化的指导(coaching)。

在知识学校,每个学生都有一位专属于自己的导师,导师不一定对学生所学习的所有科目都精通,但都是学习行为的专家。他们对学生的在校学习做全程辅导,每周与学生单独会见一次,一起就目标的执行情况进行讨论,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展,训练学生制订计划、提升学习策略。

关于个性化学习,芬兰的一位数学及物理教师佩卡有一些基本理念:只要节奏适当,每个学生都能学习;以讲授为主的教学只适合少数学生,对大多数人来说,传统授课不是太慢就是太快,统一的讲授进度只满足了20%左右的学生,剩下80%左右的学生要么“吃不饱”,要么听不懂,课堂时间基本被浪费;当学生被要求反思、与他人讨论时,学习更有效;老师的工作是帮助学生识别他们的技能和学习方式;大多数传统的评估是毫无意义的,不能衡量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相反,它们会对许多学生造成不适当的压力,降低他们的生活质量。

首先,学生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或独立,或自愿组成小组,学习新的内容。随后,他们通过老师精心设计的练习不断巩固、检验自己掌握新内容的程度,并根据老师提供的准则(rubric)为自己打分。这些练习有核心、中级、高级水平之分,为进入下一级,学生需要顺利通过“关卡”,“关卡”包括自我测试和自评。在此基础上,学生自行决定什么时候开始学习下一个主题的内容。

2006年1月31日,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在国情咨文中公布了《美国竞争力计划》(American Competitiveness Initiative,ACI),提出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STEM素养的人才,并称其为全球竞争力的关键。

由此,美国在STEM教育方面不断加大投入,鼓励学生主修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培养其科技理工素养。2008—2013年,美国国家年度教师奖的6位获奖者中,有一半是STEM教师。

有人担心,STEM在中国也面临水土不服和中国化的问题。比如,STEM教师严重短缺。

未来,在学习中心可以看到,这样的课程随处可见。如未来的人文课程,可能就是融合了语文、历史、地理、哲学等学科的大人文。这里的学科融合的思路,如果通俗、简单地说,就是大人文、大科学。

在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里,你毕业于什么学校、拥有什么文凭将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你究竟学习了什么,你究竟具有怎样的知识结构与独门绝活。与众不同,才能创新未来。

我简单介绍一下对美国瑟谷学校的探索。

瑟谷学校,英文名字叫Sudbury Valley School,到2018年已经有50年的历史了。

这所学校的建立,跟我们今天看到的一些民办学校的创立颇为相似——那些对传统学校学习方式不满意的父母,组织起来,进行教育自救,想按照自己的理念,办一所让自己的孩子感到快乐的学校。

在瑟谷学校,学生要对老师投票,大家投票的结果将决定一个老师的去留,决定一个老师能不能续聘,能不能接着当老师。

在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学校,学生平均阅读与数学能力显著提升,且平均提升程度显著高于没有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学校的学生。很多起始表现低于国家平均水平的学生,经过两年的个性化学习,阅读和数学能力都超过了国家平均水平,且比同龄人表现出更大的进步,尤其是在数学方面。

我认为只有小规模才能实现人性化,大规模是无法实现人性化的。

2017年,成都七中在新生录取时就给学生发放了一个该校的“泛在学习”通知。通知提出,“为了更好地帮助新生做好初升高衔接,减轻家长和孩子的负担,成都七中将在暑期免费为高一新生定期推送学习资源,包括成都七中老师制作的各学科系列精品微课、各学科学法指导、成都七中文化宣传片等相关微视频。请家长自备终端,按下列说明下载、安装软件,指导孩子学习并做好入学准备”。

高科技高中创始人拉里博士就说,他要办一个项目式学习的学校,以解决特定的项目需求为目标,在这个过程当中,去学习数理化,而不是先去学习数理化,再去解决实际生活当中的项目问题。

未来的学习中心,可以建立学分银行制度,给每个学生建立学分账户,以此评价学习结果的好坏。

遗憾的是,由于高考、中考的影响,初中、高中的学业水平考试都按选拔性考试要求去命题、评价,考试趋于“高考化”“甄别化”,选拔意味浓厚,所以中考和高考的导向性作用严重偏离新课改的预期目标。

个重要的思路,是借鉴世界先进国家的做法,发展独立于政府、招生机构之外的“第三方”考试与评价体系。

有两个国际评估项目的例子。一个是PISA,这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涉及范围最广的三大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之一,被誉为“教育界的世界杯”。另一个是NAEP,这是美国国内唯一的教育评价体系,并被誉为“国家教育进步评价”“国家教育成绩报告单”。它们的运作模式都是政府主导监管,专业机构即我们所说的社会第三方设计实施。

第三方考试与评价体系的建立,无论是从克服我国现行考试与评价制度的弊端角度,还是从教育与科学技术创新的角度来看,都极具现实意义,应该成为我国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我在台湾地区曾经参加过忠信学校的一个祭孔开学典礼,其中就有一个仪式,是家庭中的父母把象征着教育权的权杖移交给学校里的教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看到有些父母对老师说:孩子就交给你了,任你打任你骂,一切由老师做主!

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让人们重新发现了家庭教育的价值,发现了父母在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于是,20世纪美国和世界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主张家校合作共育,父母参与学校教育,改变过去学校与家庭相互隔离的方式。

未来的父母不再对学校顶礼膜拜,不再相信学校的绝对权威,而会主动参与,积极投入,成为未来学习中心的发现者、创造者、管理者、参与者、施教者、学习者。

2019年初,194位博士父母为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小学一年上了60多节博士课程的新闻轰动了全国。

翰林小学是我非常熟悉的一所小学。2014年新教育年会在苏州举行,翰林小学就是我们的一个参观现场。当时,该校校长就自豪地告诉我,他们学生的父母,许多就是高教园区的博士、硕士。目前的194人中,博士爸爸133人,博士妈妈61人。

在未来的学习中心,父母将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父母成为施教者”这一理念更是人所共知的常识。

蒙台梭利曾经说过:“儿童是成人之父。”为什么这样说呢?真正的儿童的伟大,在于用一双没有遭受污染的眼睛看这个世界,在于用一个没有任何功利的大脑思考这个世界。儿童能够为成人提供新的观察视角。

在不久的将来,未来学习中心会有“井喷式”的成长,各种形式的学习中心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在学习中心体系建立之初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会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混乱”与“迷茫”。这个时候,尤其非常需要政府的有效治理,更需要政府的审时度势。

在国家教育标准制定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降低整体学习难度,只有降低难度,未来学习中心的学习内容才有可能从补短教育走向扬长教育。

现在来看,教育资源配置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是教育资源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是存在大量的资源浪费。

教育行政部门集管理权、办学权、评价权于一身,“管、办、评”一体化,使教育体制呆板单一、缺乏竞争、没有活力。

尊重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保证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由懂教育的教育家办学,让教育真正成为“一池活水”。

以描述未来学习中心来重新定义教育,归根结底并不是为了描绘一幅蓝图,而是为了梳理一条行动的路径。

未来学校观后感5

今天听了樊登老师和朱永新教育家的一段关于“什么是教育”的观点。

樊登说教育不是为了文凭,教育是为了让一个人成为他理想当中的样子。朱先生也频频说“对”

这句话听起来好像很正确,但如果你仔细想一想,其实,是需要好好深度思考的。

首先,教育肯定并不是为了文凭,文凭只是学生时代,在被教育过程中获得的其中一个小成果。当你进入社会,作为一个社会人,随时随地都在学习当中,你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某些证书而学习。

朱老师对未来学校的愿景描述,也确实很吸引人,但今天我想借着这个话题里的关键字——理想,来聊聊。

关于理想,我们从小到大都是被动性成长,都是别人给的目标——父母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老师教会我们知识,同时告诉我们如何考试,该考什么学校、考什么专业,往往这些重要的人给我们的建议和目标,有一部分会潜移默化的变成自己的理想。

进入到社会,工作了,老板给我们分配任务,客户给需求;在阅读当中,我们得到作者的人生经验,同时,社会主流价值观告诉我们怎么活着?宗教告诉我们什么才是人生?

我们前行的方向,总是不停的受到别人的影响。到底你的理想是“月亮?还是六便士?”。所以你要问自己,“你的理想从哪里来的?你的理想是为了谁?”

我们先来看大学生的精神导师——李开复——经历过生死后,是怎么回看自己成功人生的:

我信心满满的到处宣扬我的理念,我建议年轻人要做最好的自己,要最大化影响力;我努力年轻人要积极主动、寻找兴趣、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我还用理想中的墓志铭来确认我的人生方向,但一帆风顺的人生履历,让我的骄傲情绪悄悄滋生;理工科培养出来的思维模式,包括因果逻辑,结果导向和一切以量化判断,让我在追求效率时变得冷漠无情。我走在一条其实颇为正确的道路上,但,过度的名声却让我的中心轴偏了。 ——李开复《向死而生》

如果我们的理想是用“更”、“最”之类的词语来定义,就需要小心了。

为钱为名的理想,他们的共同点都是用某个结果去证明自己,当你陷入到证明这个过程中,那你证明的参照标准是什么?你的对标对象是谁?你的假想敌是谁?

现实是,每个人在不同阶段,他的标准都是不一样,当你达到当初设定的标准时,会获得一种满足感和自我价值感,随着你的能力和经验的提升,你会上升到另外一个圈层,但你发现,你那么拼尽全力的成果,在下一个新圈层看来,也许只是一个起点。你的满足感马上被匮乏感代替。

所以,你会无意识的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为下一个、再下一个、再再下一个的目标而努力。但你的快乐、满足感和自我价值感只有在完成目标的那一瞬间发挥作用。当你把做事的结果看得很重,在达成目标之前的整个过程中,你都要不断面对失败的恐惧、无常的焦虑的可能性。你就陷入“不断努力”的死循环里。

而更现实的是,在这个社会上,你永远不可能成为唯一的最优秀的那个人。即便你可以成为那个唯一,你的心态也会担心后面的人跟上来、赶超你。你的危机感远远大于幸福感,所以,不快乐就变成了大多数人的人生常态。

理想——自我否定的开始

当我们说到“理想”这个词的时候,除了先入为主的正面积极的意思,背后会有一些附加含义——没有表达出来的内容。

理想,本身并不是现在这一刻存在的,而是在未来某一时刻可能发生的存在。同时,理想隐含着"未来一定比现在好"的意思。

如果说教育是为了成为理想的自己,那这句话背面的潜台词就是我现在不好,我身上有很多不足,我是在否定现在自己的存在,而如果你对成为这个理想自己的意愿特别强烈,你就是在非常无情的否定你现在的自己,你的内在动力是逃离现在自己。

当你寄托于未来的那个自己去拯救现在的你时,你会无时无刻的活在痛苦的自我否定中,你会看不见自己的优点、努力和付出,会很容易挑剔自己,只能看见片面的自己,久而久之,在达到理想目标之前,却会先建立一个“我不够好”的信念,影响你之后的一生。

理想的动力——是逃离当下的恐惧

在你减肥没有成功的时候,你会不断的看见自己不完美的身材,评判自己懒和馋、没意志力,是个失败的人。而你却看不见每天都在进步一点点,即便成果并不明显。

通常年初定的全年个人计划,到年底的时候,总是有很多没有完成,除了目标制定的方法问题,还因为你在没有达成目标之前,所有时间都是失败的时间,这种几乎全程的挫败感,并不是一般人可以忍受的了的。而你达成的那一刻,也仅仅带来一瞬间的快感。

现在很多人想做短视频,想写公号文章,设定了一个理想、美好的愿景,却时时刻刻想第二天就达到理想的样子。但是,如果不坚持、不沉淀积累,不犯错、不尝试,短期是看不到效果的。

在从0~1、从小白到熟练这个过程,你会学习、看到很多比你牛的人和产品——10万+的文章、破千万的播放。如果对自己认可度很低,只要你没有达到你的理想目标,你就经常在挫败感中,对未来更加的焦虑。从当初对理想的自己的激动,到后来的自我怀疑。

最终,在不断的自我否定过程中,你会给自己打上“无数个负面标签”,而这些标签就成为你的代言人,你的“理想”不知不觉就把你塑造成“你最讨厌的那个人。”

人生可以有理想、有目标

但目标和理想不是人生的全部

过去,我总觉得时间还很多,等我完成一件一件的任务,但当倒计时时,我才发现,我这一生最大的错误是,舍本逐末,把最要紧的事搁到最后,却把人生最弥足珍贵的时光,浪费在追逐哪些看起来五彩斑斓的泡沫。 ——李开复《向死而生》

那么什么叫教育?

我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文凭,不仅仅是为了理想的自己,不仅仅是为了更好的自己。这些都是教育的副产品。我们不能用“不是”这个词,来否定这些存在的可能。

我现在的观点:教育是让一个能拥有接纳自己、享受当下,用喜悦状态做事的人。其他的一切都是赠品。

首先,先认清楚理想这个词,它只是一个想法。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在此刻并不拥有,当下你也不可能是那个理想自己,否则就称不上“理想的自己”了,理想只存在于未来的某个时间。同时,它随当事人的认知不断的变化——你童年的理想、大学的理想和为人父母时候的理想,都不一样。

此外,未来也是极其不稳定的,除了不可抗力的自然影响,还有时代、科技、观念等因素的不断变化,你用一个“不稳定的理想+多变的未来”作为努力前进的方向,很可能除了作为自我存在感的安慰剂,更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妄念。

执着于活在未来的理想,你对现在就有很多的不满意,你无法尽情的享受已经拥有的,甚至,你都看不见你所拥有的。你就会得出“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人生挫败感悟。

接纳和享受现在的意思,就是要活在当下

接纳现在的自己,就是全然的接纳,包括现在的优点和不足。不评判,对自己没有负面的评价。把自己当成一个完整的人——能哭会笑,有好有坏的人,而不是理想化的完美形象。

当你能接纳自己的时候,接下来,你所有的行动都是在平和的状态下进行。对自己有清晰完整的认知,因为你的自我接纳,所以你也就不需要他人的意见,也不会受到他人的影响,这就是成为一个人的重要基础。

享受,当你完全接纳了自己的全貌,也就没有负面内耗的对话,你不会因为否定自己的缺点,而把焦点放在对过去的后悔中,也不会把焦点放在对未来更好的你的期盼中,因此,你可以享受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没有了任何对抗,也就没有了恐惧和焦虑,你做任何事情都处在一种心流的状态下,全神贯注,无论这件事难易程度,你的专注可以让你所做的事更具品质,也就是进入忘我的状态。

喜悦,当你能全然的享受你所做的事情,这种喜悦的感觉跟事情的大小、价值高低都无关,喜悦不是从外在事物中衍生出来的,而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这种喜悦的状态,是根据你享受当下的程度来决定的,在整个过程都会是充满喜悦的,同时,这种感受的主动权是在你自己手中。

因为带着喜悦状态做事,不需要去证明自己什么!所以,你真正享受的不是你所做的事,而是做事时的那种状态,而那种状态会给你带来身心合一的喜悦感觉。

但如果你要去做证明自己的事情,那是需要建立在外物的基础上,也就是在二元对立基础上,这样,就进入到不稳定状态,你马上会感受到不确定所带来的压力,同时,你把“自己人生”的主动权交给了别人。就会有两种结果:一个是满足别人的标准,一个是不满足别人的标准。在这个过程中,你并不会很好受,而只有达到别人标准的刹那,你才是快乐的。

执着理想——让你遗憾的起点

2020年,我们经历了很多事情。疫情让很多人对生活、工作、自己的一些观念有了改变。生命的脆弱让我们重新审视过去。

除了中国的疫情,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莎拉波娃宣布退役的原因。

她在谈到科比的时候说:“我认为,有时候我们在人生旅途中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实际上,每个人都是脆弱的,当这件事情发生之后,我想,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等着我去做,所以在那一刻,我对自己的未来有了很好的思考,我做出了这个决定。”

如果某件事让你意识到人生的真正意义,那这一刻你就要好好规划下我的未来了。

我们普通人可能没有经历过特别大的成功,都是平凡的小成果。但像包括李开复、莎拉波娃、这些成功人士,他们不断超越自己,获得过无数的赞美和荣誉,在他们的领域,都是非常成功的人之一。

他们达到了大部分人的“理想的自己”,但经历了“死亡”的提醒,冷静下来的时候,那些过去坚信的信念,在“卸妆”之后,展示出本来的样子,同时,也照见了自己现在的样子。

获得了理想的自己,错过了现实的生活

还是想引用李开复《向死而生》里的话:

人生在世,无论理性、感性,我们所能知、能见、能感的实在是太少了,除了尽力把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到最好,不断提升自己,体验人生的诸多可能也同等重要。世间的事并不能都按照计划进行,各种缘分,偶遇都值得珍惜。因果难料,不能只用统计方法去推测一件事的因果,也要倾听内心声音的指引。 懂得不被表象的量化标准绑架,学会不用别人的标准参与竞赛,从容走自己的路。我发现我太在意别人怎么看我了,我想要把自己塑造成某种可以留存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 ——李开复《向死而生》

如果教育是为了成为理想的自己。理想的自己,往往可能是“成为别人心目中的自己”的另外一种说法。那么大部分人的理想还是会选择成为更有钱、更有名的自己,来证明自己。

当然,理想的内容,无关好坏对错,每一个选择都有好处和代价,只要你能全然接纳,享受其中,也是一件很不错的人生体验。

“文凭”、“理想的自己”、“更好的自己”、“财富、名气”,这些都是静态的目标,这些目标都是指引你前进的方向,对每个人的人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你要做的是把最终理想的目标拆解为多个可执行的小目标,变成当下可执行的具体事情,同时,用“接纳、享受、喜悦”的三个维度去体验、去完成具体事情的整个过程。

如果在执行的过程中,有不快乐的感受出现,先停下来,关注自己的感受,不要用意志力去压抑负面感受,否则,这个感受会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爆发。去体会它,也许它是在告诉你“某些地方出了什么问题,需要你去调整”。

你可以带着“未来理想状态”的正面感觉,去体验当下;但不要带着陷入“还未达到理想”的焦虑,在当下中煎熬。

理想令人着迷,同时,也不要忽略当下的美好生活。

愿每个人用饱满的当下,去接纳、享受、喜悦的自己,当下就已经很理想了。


未来学校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相关文章:

为了我们的明天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最好的我们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杜绝校园欺凌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横空出世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疫情防控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仰望星空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幼儿园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我的教师生涯》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高考1977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新闻大求真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1941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