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生作文 > 观后感 > 观后感范文 >

浮士德观后感小学生范文5篇

2020-08-13 20:02:58
|醒婷

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是文艺复兴时代一个巨人的形象,他厌恶宗教和传统加于他身上的束缚,渴求生活,不断进取,为实现人的价值、生活的真谛而不停地追求。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浮士德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浮士德观后感小学生范文5篇

浮士德观后感1

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不过这本书在翻译的时候不仅要文意一致,形式上也要兼顾,难度极大,就好比翻译一篇中国古诗还要求押韵。另外,这本书有大量的典故,外国人想有和德国人一样的阅读体验蛮难的。而且这本书还是歌德花了一生来写的书,夹杂了歌德各个人生阶段的思想感悟与思考,内容上跨度也很大。简而言之,是一本比较难啃,阅读体验会比较差的书。我是高考之后那几天看的,比较静得下心来阅读。但是个人觉得故事性不错。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屈原《天问》

我的脑子里有一片雾,一滩沼泽,一列火车。浮士德为获得真理,向恶魔出卖了灵魂。浮士德穷尽一生也没有找到答案,想要自暴自弃、放纵享乐、纵情狂欢的时候,恶魔丢出了这个机会。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为什么被烧死?天人感应、五德轮换、朱程理学、陆王心学这些为什么被统治者接受?都是在讨论世界与人的关系(个人感想…按理说应该阅读些专门研究这些的文献才好),地心说是____的基础,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就相当于颠覆了____理论上的基础,哥白尼有实验数据,教会那些知识分子能不知道?还不是____的体系都被颠覆了才烧死哥白尼。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老子、孔子、墨子等等都在思考如何终结乱世,停止战争,无不思考天地人的关系。汉朝之前的统治者绝大多数都是贵族,天人感应和五德轮换应运而生,三国两晋南北朝战争纷纷,这一套体系不能救汉朝,这一套体系自然受到质疑,知识分子们又开始思考世界与人的关系,更有一些知识分子放弃了思考,甚至吹嘘起了避世(并不是在贬低他们,这些人某种意义上也是在对肆意妄为的军阀嘲讽)。唐朝之后五代十国大乱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王朝更替之快老百姓甚至都不知道是哪个朝代,之前的体系又受到质疑,知识分子们在乱世中抛却前言继续思考,宋朝新旧党之争,也是华夏知识分子思考世界与人的一个例子。之后的朱程理学和陆王心学则是思考的成果。《浮士德》这本书一一讨论分析了西方知识分子对世界与人的思考成果,世界是水?是火?是什么组成的?人生于世该怎么做人?该做些什么?如何摆正人的欲望?人与其他动物的差别在哪?我们现在知道日心说比地心说更接近真理,我们知道能量守恒,知道原子,知道物质,但是老师上课的时候也说过,古人从无到有得到这些结果是多么的伟大。思考万岁!

——“人在奋斗时,难免迷误。”“善人纵受模糊的冲动驱动,总会意识到正确的道路。”浮士德最后放弃了世俗的欲望,接受了自己的死亡,相信未来的人会继续前进,继续思考,仰面倒下祈祷自由王国的到来。向风车发起冲锋的中二骑士《堂吉诃德》是实打实的知识分子,读过很多人,有自己的产业,受邻里的尊重,他这一生没有什么可以被指责的,老年骑上老马四处逛逛不也很棒?堂吉诃德从这个角度来看和浮士德不也一样?一直在学习,一直在思考,一直有为社会做出贡献,改革家王安石也曾说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堂吉诃德想当一回高洁的骑士,这也是他思考的结果:有能力的人多帮助有困难的人。

浮士德观后感2

荣格曾经这样评价“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浮士德》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它与《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为欧洲的四大名著。

《浮士德》是我看的晦涩难懂的几部书之一。经过读了三遍原文,查阅了一些解析,我才看明白了一些。《浮士德》是歌德根据16世纪一个民间传说写成的诗体悲剧。它描写了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历。主人公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在这些经历中,我看到了一个为不满现实而不断探索人生真理、不断追求的人,他的形象是18世纪德国先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的探索则象征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300年间欧洲资产阶级精神发展的历史。

主人公浮士德被塑造成有血有肉,善良与邪恶的矛盾体。他对学识十分热爱。“啊,我孜孜不倦,对哲学,法律连同医典,还有神学,全部都进行了彻底的钻研。”甚至,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寻找最高的欢畅。”他为了学,放弃了自己:“为此,我才向魔法屈服,借助精灵之口,鬼怪之力,看是否能知道一些玄机;这样我就不用再汗流浃背,去探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他对未知的东西感到兴奋万分,对自己的知识感到不足,对学的热爱已经不可自拔。

“谁若不断努力进取,我们就把他救助。”歌德说过,浮士德得救的秘诀就在这几行诗里。他还不断行动、不断追求、不断克服迷误,所以他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他的精神是向上的,对学的追求和热爱还有希望,都是我们学生应该学习的,我们要和他一样,善学、乐学、爱学。

浮士德的肉体毁灭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个行动的人,上进的人,不断自省并最终走上正途的人,最终会得到救助。这就是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不断追求人生真谛的探索精神。

浮士德的形象反映了歌德对人性、对人的精神内涵与境界的深刻洞察和把握。他塑造的浮士德性格中两重性使他处在上帝和魔鬼之间。歌德认为,沉沦和进取的双重引力在浮士德身上并不对等,他的神性要强过魔性,他本质的、主导性的一面是自强不息、发奋进取、永不满足、积极向上,这就是所谓“浮士德精神”。

善良与恶相生相克,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罪恶时,其实我们已经变成了天使。

浮士德观后感3

一本好书,就如生命中一朵永不调谢的奇葩,而书中深刻的道理更令我们回味无穷。《浮士德》是我至今最喜爱的书,书中蕴涵的道理令我永远自强不息。

《浮士德》是德国大文毫歌德的着名小说,《浮士德》现已形成文学领域里的独立学科,被称为“浮学”。《浮士德》的主要内容是魔鬼靡非斯托和上帝打赌,由靡非斯托去诱引浮士德,看他是否会放弃自己所追求的,弃善从恶,成为靡非斯托的俘虏。靡非斯托到人间,对知识感到厌倦和永远不安于现状的老博士打赌,说他可以让浮士德永不安宁的心得到满足,条件是浮士德用鲜血作抵押,一旦一天浮士德说出“真美啊,请停下来”,就让靡非斯托带走他的灵魂。浮士德同意了,他在魔鬼的帮助下,恢复了青春,遨游了人间和神界,经历了宫廷中的权势财富,以及对艺术为代表的美的追求和享受,结果都没获得心灵的满足。最后,在围海造田这一替大众着想谋福利的事业中,浮士德找到了心灵的家园,说出了那句话,然后倒地而死,然而他的灵魂升上了天堂。

我认为浮士德是个有野心,好高骛远的人,他也是个偶尔会走上歧途,但最终会走上正途的人,在靡非斯托诱引他走上歧途时,他做了欺骗他人,趋炎附势的坏事,但是没有获得心灵的满足。就是说,当他没为人民着想时,他的灵魂极其难受,如同煎熬。而在围海造田这一事情中,浮士德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归宿,所以才会心满意足的倒地而死。

人不可能没有缺点,浮士德也有缺点,而最重要的是他能不能为别人做有利于别人的事情。而浮士德就做到了。浮士德的缺点是:永远不安于现状,优点是自强不息、敢作敢为、为他人服务。

我们来学习浮士德的优点吧,做一个自强不息,为大众着想谋福利吧。

浮士德观后感4

歌德年轻时曾说过,他的作品包含了他一生中所有的欢乐和痛苦,而且,就像墨菲斯托一样,他也在用他的艺术向周围的世界传达他邪恶的本性和灵魂。“我厌倦了抱怨人类的命运。我只是在描述人们,这样他们就能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如果他们看到它感到不安,他们应该怎么做?让他们更不安吧。

生活的和谐。福斯特博士在晚年的研究中感到困惑和空虚。那些脱离现实的知识只给了他知识的头脑,却没有给他生存的力量。这是他的晚年。为了赢得与天帝打赌的胜利,梅菲斯特一步步诱惑浮士德,让老浮士德年轻起来。他经历了两个梦想的爱,宫廷和美丽,征服了自然,失败了一次又一次。这是他年轻的时候。瓦格纳创造的精神世界是完整的,比普通人更有智慧。只有渺小的人才没有实体。它应该被视为生命的开始。这三部分的结合创造了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其中,特征的内容是不同的。以下是我的拙见。

作品的灵感来源于人类共同的关注——人类对自身的困惑,这种深刻的反思大多产生于人们最重要的晚年。反思的结果只能是对生活的无奈。所以,这种自然是贴近生活的,关于你我的问题让读者将自己的生活融入其中,一起思考,关注他们,发现问题,寻找灵感。一个人的一生涉及面很广,但回想起来,却很稀少。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实现和谐,可以说是人类追求的目标。而理想中的“我”越飞越高,让另一个“我”不停地追逐,永不满足,似乎永远也达不到理想中的“我”。正是在这种不断的、执着的追求中,人们认识了自己。哲学意义上的生命长度应该由这种追求所带来的价值来决定。人生的意义在于实现理想,证明价值。

老夫子听了人们对他的称赞后,希望他的能力将来能拯救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们。他说:“今天就要结束了,明天就要开始了。”如果我有翅膀飞翔,我就能跟着太阳,把这景色永远留在我的面前,那该多好啊!”日头却不离开我的梦。我渴了,肉也不长翅膀。在精神追求和现实之间很难找到一致性。你总是想和别人分享好的东西,你总是想为别人分享悲伤的事情。感觉很高尚,但你的能力是有限的。有时候你只能承受你不能让更多的人品尝的美好事物,让痛苦的人不再能悲伤的负担。人们遭受精神上的痛苦。想行动,却难以行动。生命的力量告诉我们,没有什么是可以通过思考和思考来创造的。只有行动才能带来希望。因此,人们不懈努力。很多事情,当我们意识到,已经是过渡性或过渡性的,而老夫子是一个“幸运的”。

恶魔马菲斯特把老佛爷带回了他的青年时代。在梅菲斯特的诱惑和迷惑下,浮士德爱上了马江的眼泪。在他们美好的幻想中,浮士德失去了她。幸福和快乐不是长久的。人生的终极意义不是吃苦,也不是享受,而是比昨天每一天都进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必须继续努力去寻找至高无上的存在。在经历了这段难以忘怀的痛苦之后,浮士德恢复了精神。他认为我们不应该为了生活而追求和不懈的努力。这种至高无上的存在是我们奋斗的目标。这种知识的广泛性和概念性,不能说是浮士德的短暂快乐和溃烂的巨大帮助,而不是他自己的努力,所以这种知识是理想的状态。

再往下看,海伦,通过许多环节被发现,以她自己的力量作为领导力量漂浮。他和海伦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但被他的儿子彻底破坏了。这一次,经过千辛万苦,痛苦彻底失败了。他对古希腊美的追求以悲剧告终。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可能更多的是他的奋斗过程,而所谓的美丽和幸福却离他而去。这就是所谓的“成功时刻”,在经过很短的时间的努力之后。

在这里,我要感谢浮士德,让我不再厌倦对成功的渴望,过程是人生价值的关键,而成功只能看作是实现更高价值的起点。

浮士德观后感5

靡非斯陀为了诱惑浮士德,采用了“美人计”的方法以达到其目的,用心极为险恶。浮士德返老还童后,因年轻的身体和旺盛的精力作祟,被葛丽卿的美貌与纯洁美好的性格无可救药地吸引,故而陷入了爱河。他自己知道不能抵挡这种诱惑的代价,心甘情愿的被其俘虏。葛丽卿也没有清楚地看透浮士德盲目爱情背后的真正意图所在,被一时的冲动所左右,最终害的自己身死,害得家人也受连累,为了所谓的爱情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里面纵然有世事人情的偏见不公,浮士德和葛丽卿自身的原因也是不容忽略的。 

人总有理性和感性的两面。感性的一面使我们有七情六欲,喜怒悲欢,来体味人间种种,春夏时节草木丰茂,我们会心情舒畅,怡然自乐,秋冬寒凉,万物萧条,我们又会哀其伤逝,凄凄切切;这是我们感情丰富好的一面,使我们不至于像冷冰冰的机器一样,冷血无情。但是,不容我们否认,感性的我们会在重大问题的判断上出现严重偏差,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的严重性,不能做出更有长远意义的决定,甚至更有甚者,任凭感性的自己随心所欲,最后反而落得一个惨痛的结局。如果只有理性呢?工厂里的机器是完全理性的,每一个指令的执行如果不出现逻辑上的偏差故障,理论上讲完全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还有战场上每一个命令的下达与执行必须是彻底贯彻的,否则,就会导致一场战斗的失败甚至是战争的失败。这是理性的优势所在,直接,高效。但同时也意味着失去了很多,机器无法感受人的喜怒哀乐的美好,人又如何能在鲜活生命逝去的无情战斗中保持无动于衷?同样的,我理解浮士德和葛丽卿的缺憾爱情美好的一面,同时又为他们不理智而感到深深的惋惜。

葛丽卿的未来可以是另外一个样子,和一个平凡的男人结婚、生子、享受天伦之乐,这样有忧有虑但平安无事地生活下去,浮士德也可以理智地引导她,以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人生经验给予葛丽卿更完善的人生体验,然而浮士德的感性战胜了理性,打开了悲剧的序章。在宫崎骏先生的《鲁邦三世之古城之谜》这部影片的最后,被解救的公主想要追随鲁邦三世,同他一起浪迹天涯,鲁邦三世忍住了想要拥抱公主的双手,轻轻地吻了公主的额头,他按捺住心里的不舍,他知道,公主舍弃了高贵的身份同他一起步入那个黑暗的深渊对公主意味着什么,这是残忍,也是善良。浮士德对葛丽卿的爱,看似是情之所至,实则是掺杂了欲望的因素,故而不是彻底纯粹的爱情,正是这一丝欲火,烧掉了浮士德的理智——他的理智告诉他不能以占有为目的。葛丽卿作为涉世未深的女孩子,沉浸在爱河中不能自拔,最终失去了自我的主见,完全依附于浮士德,一味地听之任之,正是因为这样,她才害死了她的哥哥和母亲,使人一声哀叹。但凡她没有被疯狂的爱欲吞噬了理智,独立自主地思考与浮士德的感情以及未来的规划,我想她也决不会愚蠢的依从浮士德,她也一样可以幸福平淡的生活下去。我们很多早恋的学生们最容易被所谓的爱情左右,把大好的光阴浪费在看似是爱情实则欲望占主导因素的感情上,于是我们看到了很多不愿意看到的孩子们的悲剧。由此可见,盲目的,放纵的爱情是非常危险的,它就是慢性毒药,最终害了两人,如我们的浮士德和葛丽卿一般。而与此相反,相互促进的、理智的、积极向上的、克制而非盲目的爱情,则有助于两人的成长,为了彼此而成为更优秀的人,相互扶持、鼓励,少一些自私,多一些理解和宽容,为了两人未来的美好生活共同努力。战胜了自己的欲望,驾驭住自己的情感,才能真正享受到爱情甜蜜的滋味。正如培根所言:夫妇之爱,使人类蕃滋;朋友之爱,使人完善;但是无度的淫爱则使人败坏并卑贱焉。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95
c
id
186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