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明月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
《一轮明月》以20世纪初的文化名人、佛学高僧李叔同的出家生涯为轨迹,以他一生忧国忧民、救国爱国这条主线贯穿全片。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一轮明月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一轮明月观后感1
电影开头是我们小时候常玩的陀螺圆转,电影结束还是一个陀螺圆转,伴随着如隔了六十年的一声母亲的呼唤“三郎,回家吃饭了”,弘一法师走下桥来,随水逝去,莲灯无数。
影片中,当李叔同从好友夏丏尊处得《断食》书后便一心向佛,夜与日籍妻子雪子话别。雪子嘤嘤泣劝李叔同去做日本的和尚,因为日本的和尚可以带妻同修.
李叔同说:“我是中国人,我只做中国的和尚。”
此情此景此节,再次让我落泪。
电影《一轮明月》中。
清晨,薄雾西湖,两舟相向。
雪
子:叔同——
李叔同:请叫我弘一。
雪
子: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
李叔同:爱,就是慈悲。
我一直被弘一大师深深的人格魅力牢牢的吸引住了,弘一大师的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不同的心境历程造就了他截然相反的半辈子,但不变的是,僧俗两界他都同样拥有着很高的声望,这只能归结为人格魅力的力量了。
电影从一扇“三重门”开始的,孩童时候封建大屋的三扇传统高门被打开了,迎来的是一连串洋人洋物洋观念,早早就暗喻着这个孩子的不寻常。
很小的时候他就开始学习弹钢琴,渐渐长大,他爱上了京戏、爱上了写歌、爱上了书法、爱上了篆刻,要是在古代,这种才子会上京的,但在中国上上世纪末的时候,他去了日本留学。这个孩子天生是属于世界的,但他偏偏就生在中国,深深的爱着中国。
在刚踏出家门的时候,他一路上目睹到贫穷的国家,感受到苦难的社会,从那时起,他的内心充满了激情,心里洋溢着理想,肩上挑起了重任。刚开始他选择了学法,认为所谓的公法只为某些大国服务,因此中国人学法不能只图功法,更重要的是自立自强,跟当时“百日维新”的时代旗帜很靠近。
年少疯狂的时候,他是多么的深爱着唱戏,能唱能说能演,用歌声感动大众、洗涤心灵,他是个奇才,只是戏痴的日子多少有点令人挥霍着青春,不久他便走上了另一个成就——到了日本学习画画,在日本他认识了将会深爱他一辈子的妻子。
虽然人在日本,但充满激情的他心里总存祖国,以天下为己任,没忘在祖国出版了第一部音乐刊物,也没忘在淮河发难的时候举行了成功的话剧赈灾义演,那是一段令人得意的青春年华。
回国之后,他成为了一位美术、音乐老师,把自己在国外接触到的先进艺术引进中国,敲开国人的传统脑盖,更新着年轻一代的观念。此期间,他创作了多首跨越世纪传颂的名曲,包括《送别》等,他的歌曲向来都洋溢着很深的感情,描画着东方气质的含蓄。
可惜,作为中国艺术先驱者,他的努力并不能与传统的教育制度抗衡。中国人从那时起就已经表现出了对美育的不重视,想在中国建立一种纯粹的艺术,几乎是没可能的,现在已不例外,因为文化与观念是一个传承的过程。后来,即使在知心挚友和大批学生的支持下,世人还是向他投来了异类的目光,并把这种新生命扼杀了,不夸张地说,可能中国日后的艺术发展由此改变了。
此时我不禁想起了《死亡诗社》的“盗火者”,给人带来光明,却永远背负着盗火的罪名。
他的理想在这里受挫了,他的坚持在这里动摇了,他的人生也在这里转折了。一个在戏剧、歌曲、书法、篆刻、美术等方面成就卓越的爱国者,断然之间抛弃了眼前的一切,包括最爱的妻子,到了佛教身边,成为僧侣。
站在个人的角度上讲,我是不认可的,这么突然的决定实在是太不负责任了,他给了妻子一辈子的痛,这就叫慈悲吗?小家不爱何以爱国家,在惋惜之余,我是很替他的妻子难受的。
弘一大师便是那时起的法号,刚进佛家,弘一大师选择了几百年来让人却步的律学修行,从此,弘一大师走上了律学研究的人生,一生严律,在僧途上取得相当大的声望。
到了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生灵涂炭,弘一大师坚持着师傅的教导——救国救民的关键乃是因果之道,他推崇以慈悲之心阻止战争,只是最终受苦受罪的还是自己。
我当时觉得很难受,中国千百年的文化在战争面前变得如此的不堪一击,是我们的文化太脆弱了,还是侵略者的枪炮太凶悍了?为什么在国难当前的时刻,他还要紧咬着佛教思想救国救民论不放呢?显然这是一种迂得不能再迂的思维啊,究竟是一种落后无知的必然愚昧,还是一种将佛教进行到底的刻意逃避呢?
结论:佛教是救不了国的。
我发现,中国人就喜欢在自己为难自己和被别人为难自己之间不断的来回着,苦啊!
这部电影算是一部人物传记,非常紧凑的围绕着中心人物展开,叙述简要流畅,重点突出,注重表现弘一大师一生前后的心境转变,沉重的震撼着我的内心。电影的主题并没有什么主旋律色彩,非常纯粹,另外电影的整体水平很高,难的难得。
由猛烈的太阳变成柔和的明月,弘一大师前半辈子观念自由开放、洋溢着青春的激情,后半辈子四大皆空、心空祥静,留给我极为丰富而复杂的思考。是追求也好,是坚持也好,是脱俗也好,是逃避也好,都不重要了,因为这一切都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超阔的胸怀。还记得,面对这样的转变,弘一大师自己只用了四个字来解释:人世难料。
前半辈子的他,就是李叔同先生。
到了现在,我已经不知道精彩的究竟是李叔同先生,是弘一大师,还是电影《一轮明月》,我清晰的是,人格魅力随处飘荡。
一轮明月观后感2
其一:直示“轮回”深义
影片强烈暗示生命是一个轮回的过程,进而深入追问生命的真谛。片头,是一只旋转的陀螺、一个小孩子(少儿时期的李叔同)在玩耍这只旋转的陀螺。片中,具体讲述了弘一大师六十余年极其丰富僧俗生涯。而在片尾,全部影片结束时,弘一大师又看到一个玩陀螺的小孩子,正在重复着他童年的故事。这些情节,正是在诉说生命的轮回。
在我们的生命中,与我们相关的一切……季节的春花秋月,时空的日夜交替,事件的过去现在未来、生命的生老病死,等等等等,我们生命所感受到的一切切,哪一样不正是如此昭示着轮回呢?而这个轮回过程的解脱之路又何在呢?
其二:揭示“无常”深义
片头话外音——“岁月荏苒,如梦似幻,人生一世,只在呼吸之间。”
李叔同先生在家庭出生优厚、留学海外归来(可算是20世纪最老资格的海归派)、事业圆满、妻子相爱的背景下,为何选择毅然决然抛家别妻,成为佛门最难修学的律宗中的一位苦行僧。这个戏剧性的转变,是否暗含对“生命无常”体悟这个原因?回答是肯定的。
而在现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普通人往往误解出家,以为出家是很丢脸的事情,误认为出家,都是在社会上或感情或事业失败之后的不得已选择。殊不知,真正意义的出家,正是一个全新的超越虚幻轮回、开拓生命真实价值的过程。而这个凡夫与出家的关键转戾点,正是对“无常”真相的认识!而且,对“无常”体悟越深,才能越深刻的感恩佛法、契入修行、解脱轮回。而漠视最可怕的生命无常,于石火电光中追逐虚幻名利情爱,而终归懵懂一生,这正是一切凡夫及其事业的心理基础。
其三:探讨“爱”的真谛
片中,李叔同先生出家后,深爱他的日本妻子无限悲伤。在其与弘一大师最后一次见面时,她问道:“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叫爱?” 弘一大师答:“爱,就是慈悲。”此答,深义无穷!
我觉得,修行人诚然不是无情人。但,凡夫“情”怀与圣人大“爱”,二者的关系到底如何?圣人之大爱,具有无私(平等故)、无欲(清净故)、更无畏(无我故),堪称真正意义的慈悲。而凡夫之儿女私情,有私、有欲、所以终归有畏。慈悲意味着解脱,而凡情绝不意味着解脱。那么,慈悲大爱与男女私情,二者的关系到底如何?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而且,片中这段情节的画面也非常精美,弘一大师选择在两只相反方向的小船中与深深爱他的俗家妻子见最后一面。河流、小船、两人,都各有深刻寓意。这个情节大有文章:生死,本来就是一条深不可测之无尽长河;小船,就是我们这飘摇于这生死河流中危脆幻躯;而船中之人,正是轮回中永无归宿之期的一个个生命。轮回爱河中,我们到底何去何从?
其四:表现戒律在现代佛法弘扬中的重要性
这表现在弘一大师与太虚大师的对话中。太虚大师乃20世纪伟大的高僧,佛教界革新派、人生佛教思想倡导者。其思想对现代佛教的发展方向影响极其深远。而弘一大师却是一位继承南山律,强调修行人严格回归传统戒律的律宗行者。这实质就是一个修行人在持戒与度众这两个方面的统一性问题。
具体说来,其一,佛教应该广度众生、适应时代。其二,如何保证修行人自己不变质、且切实提升自己作为佛弟子之个人戒德、实修。这二者矛盾吗?片中弘一大师的台词,给了我们答案:这是两条有着同一终点的道路。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正是现代社会每个修行人,在任何一个时刻,都必须认真面对的的问题——如何做到以戒律为立身之根本基础,进而展开一切修行度众、弘法利生的事业。
其五:探索戒定慧实修与广度众生的关系
这个问题,紧接着这上面这个话题而来。现代社会纷纭复杂,这个时代的人们,面对着更多的选择、诱惑,也同时充满着更深刻的迷茫与徘徊。而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一个佛弟子要想度众生,我觉得首先必须高度的充实与提升自己。无论是佛法戒定慧的实修上,还是对社会动态与众生生存状态的关注上,都要求有相当的深入与通透。否则,在现代社会下,自利与利人,往往都可能只是一句空话。
片中弘一大师出家后不久,就闭关四年一心研学戒律,且出家后终身苦行、过午不食,乃至于学习印光大师喝饭后涮碗水的情节、严格拒绝倓虚法师为其换被褥的情节,这些都具深刻启发!
其六:片题“一轮明月”的象征意义
近代著名画家、李叔同先生的学生丰子剀先生,曾经有段文字讲述弘一大师之出家,摘录如下:
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玉食,尊荣富贵,孝子慈孙,这样就满足了。这也是一种人生观。抱这样的人生观的人,在世间占大多数。
其次,高兴(或有力)走楼梯的,就爬上二层楼去玩玩,或者久居在里头。这就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他们把全力贡献于学问的研究,把全心寄托于文艺的创作和欣赏。这样的人,在世间也很多,即所谓“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
还有一种人,对二层楼还不满足,就再走楼梯,爬上三层楼去。这就是宗教徒了。他们做人很认真,满足了“物质欲”还不够,满足了“精神欲”还不够,必须探求人生的究竟。他们以为财产子孙都是身外之物,学术文艺都是暂时的美景,连自己的身体都是虚幻的存在。他们不肯做本能的奴隶,必须追究灵魂的来源,宇宙的根本,这才能满足他们的“人生欲”。这就是宗教徒。
关于人生意义三种层次的上述分析,恰如其分。而《一轮明月》这部影片,也正是按照上述三层楼的线索,叙述弘一大师丰富精彩的一生。他早年对母尽孝,对妻子尽爱,安住在第一层楼中。中年专心研究艺术,发挥多方面的天才,便是迁居在二层楼了。中年之后,不再满足于二层楼,于是爬上三层楼去,做和尚,修净土,研戒律,这是当然的事。
如此看来,这部影片不仅像一般电影一样,展现了多数人一生中追求的爱情、家庭、事业,乃至艺术生涯,更对于一切众生其生命之深层次价值与意义,对于人生的究竟归宿,作了全面探讨。这便是片题“一轮明月”的命名基础。“一轮明月”正象征着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求。
其七: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完美融合
由社会普通人士拍摄的佛门人物题材影片,能够拍摄制作到如此精良的程度,基本达到了对一代高僧弘一大师伟大人生原貌的如实再现。片中句句台词都可谓非常精到,艺术性俱足。音乐方面,也充分配合展现出了弘一大师高深难言的人生意境,片中弘一大师歌曲的吟唱,乃至部分背景音乐之吟唱,都非常感人动听。
而且更难得的,其思想性相当深邃。这部影片,无论是对于启发普通人深入思考事业与爱情、人生与生命的真谛,还是对于佛门修行人高度认识戒律价值、正确认识自度度人的关系等方面,都有很大意义。
一轮明月观后感3
根据武华老师电影散文《一轮明月》改编的同名电影《一轮明月》在央视播出,观后颇有感想。
当年电影《城南旧事》插曲:"送别",以其优美哀婉的词曲深深地吸引了自己。也因此知道了其词曲作者是才华横溢的李叔同先生。
电影《一轮明月》,以朴素抒情还有淡淡的感伤的叙事手法,讲述展现了李叔同先生如何成为弘一大师的独特人生故事。
出生在天津富庶家庭的李叔同,父母都信佛,影响着他从小就有着悲天悯人的佛缘情怀。清末王朝的腐败使得民不聊生,辛亥革命的曙光稍纵即逝,收入眼底的苦难让少年李叔同深感震惊失望。游戏一段生命后,开始踌躇满志地探索时代人生。关注国家民族命运前途。
留学日本,李叔同组织文化社赈灾义演,话剧《茶花女》的成功演出,让他名声大噪。回国后,被聘为教师的他,一面像清泉似的润泽教化学生的心灵,一面编刊物,搞创新,宣传民主改革。对书法篆刻绘画诗文音乐无所不通的李叔同,希望从文化艺术方面唤起民众改变国势。
只是当时的年代环境当权者们容不下意识超前的启蒙人士。怅然若失的李叔同,苦闷之中越发亲近佛事。
"恨年来絮飘萍泊,遮难回首。二十文章皆海内,毕竟空谈何有。"思考再三,李叔同毅然了断尘缘,默默踏上了自己内心的朝圣路。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从此便是经年往事。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成了名副其实的人生境遇。
两幕同在西湖上的剪影:电影上半部,留学归来踌躇满志的李叔同携美丽的雪子一同回国荡舟西湖。幸福甜蜜。
后半部,二人各乘一叶扁舟,已是僧俗界线分明。不免怅然苦涩
李叔同尘世上的日本夫人雪子问已出家的弘一:"爱是什么?"
再无儿女情长的弘一淡定地说"爱就是慈悲".
信仰,怎样虔诚笃定的信仰呵,让文采斐然的李叔同转念之间成了心如止水的弘一?
影片凄美婉约详略得当留白处给人们无限的自由遐思。
任何宗教都有慈悲的一面。惯常思维中,只有走投无路万念俱灰的人才会逃避现实,遁入空门。身为中国近代文化艺术先驱的李叔同,何等智慧的一个人,其抉择与儒家的`"穷则自修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无关联吧。
皈依后的弘一。闭关撰写经书。使失传多年的南山律宗再度兴起,被佛门后代尊称为律宗第11代祖师。
红尘里潮起潮落,寺庙中晨钟暮鼓,僧俗两界都获有很高声望,丰富传奇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很多话题。
李叔同的学生后来的漫画家丰子恺说:人的生命过程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三种生活比喻三层楼梯。李叔同老师就是第三个阶梯上的人。他做一样像一样,是十分像人的一个人。他放弃教育艺术修佛法,好比出于幽谷,迁于乔木。他出家而非出世,不是为了自我解脱,而是"度群生"乃教育的继续。李叔同的同事挚友夏丏尊,说李叔同从事教育事业是以人格作背景的。夏丏尊本人译作《爱的教育》序言中提出的办学校好比挖池塘一说至今仍是那么受用。
"深悲早现茶花女,盛愿终成苦行僧。无数珍奇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
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国宝"的著名民主人士赵朴初先生的献词,为弘一大师的一生做了恰如其分的注脚。
弘一大师生命最后的遗言:"悲欣交集"该是灵魂的升华人生的真正圆满吧?
为了获取资料,尊重史实,写出佛法的真精神,武华老师先后沿着弘一法师的出生到出家圆寂的人生足迹自费行走多个省市。寄宿寺庙,拜访禅师。并亲见并采访了和弘一大师生前非常友好密切的妙莲法师。几经修补校正,写就散文体电影文学剧本《一轮明月》。由此改编得非常成功的电影《一轮明月》,以其真实沉稳蕴藉的故事情节及其人文气息宗教氛围赢得了观众的喜爱认可。荣获了第七届夏衍电影文学二等奖和第十一届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
"最尊重自己的心,心是供佛的殿堂。" 从《佛梦》到《一轮明月》,十年磨一剑的武华老师,不趋势不媚俗,有胆有识独抒己见,一如既往地坚持走自己的创作之路。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那份宠辱不惊的宁静淡泊,实在值得敬佩。
景仰李叔同---弘一大师的人格魅力,欣赏武华老师的人品作品,喜欢知性演员濮存昕儒雅质朴的演绎,遂成小文。
一轮明月观后感4
大陆知名影视明星濮存昕与台湾影星徐若瑄主演、讲述近代高僧弘一大师一生经历的影片《一轮明月》,已于2005年8月在全国首度公演。近日我也喜得一睹,连了看几遍,深受感动,下面略述几点看片之后的感受与思考,与大众探讨。
众所周知,弘一大师是中国近代着名的戏剧家、音乐家、书画家、文学家、艺术教育家。其在文艺界,早以‘李叔同’之名为世所重。他早年创作的《送别》《送别》mp3等歌曲,流传近百年,至今仍为人们传唱。在他人生生涯的中途,正当艺术事业蒸蒸日上之际,正在家庭妻儿和美安乐的中年,却一举遁入空门,成为民国时期中兴南山律学之一代高僧。他以后半生全部生命专研佛教戒律,被后代人誉为南山律宗第11代祖师。这传奇般的人生经历,到底能给我们什么启发呢。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
一:直示“轮回”深义
影片强烈暗示生命是一个轮回的过程,进而深入追问生命的真谛。片头,是一只旋转的陀螺、一个小孩子(少儿时期的李叔同)在玩耍这只旋转的陀螺。在片中,具体讲述了弘一大师六十余年极其丰富的僧俗生涯。而在片尾,全部影片结束时,弘一大师又看到一个玩陀螺的小孩子,正在重复着他童年的故事。这些情节,正是在诉说生命的轮回。
在我们的生命中,与我们相关的一切……四季的春花秋月,时空的日夜交替,社会的过去现在未来、生命的生老病死,等等等等,我们生命所感受到的一切切,哪一样不正是如此昭示着轮回呢?而这个轮回过程的解脱之路又何在呢?片中有明白启示,端看观众能否悟出。
二:揭示“无常”深义
片头话外音——“岁月荏苒,如梦似幻,人生一世,只在呼吸之间。”
李叔同先生在家庭出生优厚、留学海外归来(可算是20世纪最老资格的海归派)、事业圆满、妻子相爱的背景下,为何选择毅然决然抛家别妻,成为佛门最难修学的律宗中的一位苦行僧。这个戏剧性的转变,是否暗含对“生命无常”体悟这个原因?回答是肯定的。
在现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普通人往往误解出家,以为出家是很丢脸的事情。误认为出家,都是在社会上或感情或事业失败之后的不得已选择。殊不知,真正意义的出家,正是一个全新的超越虚幻轮回、开拓生命真实价值的过程。而这个凡夫生活与出家修行的关键转戾点,正是对“无常”真相的认识!而且,对“无常”体悟越深,才越能深刻的感恩佛法、契入修行、解脱轮回。而漠视最可怕的生命无常,于石火电光中追逐虚幻名利情爱,终归懵懂一生、不知归途,这正是一切凡夫生活及其世俗事业的心理基础。
三:探讨“爱”的真谛
片中,李叔同先生出家后,深爱他的日本妻子无限悲伤。在与弘一大师最后一次见面时,她问道:“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叫爱?” 弘一大师答:“爱,就是慈悲。”此答,深义无穷!
我们觉得,修行人诚然不是无情人。但,凡夫“情”怀与圣人大“爱”,二者的关系到底如何?圣人之大爱,具有无私(平等故)、无欲(清净故)、更无畏(无我故),堪称真正意义的慈悲,也才真正堪称无条件的清净的“爱”。而普通人之儿女私情,有私、有欲、终归难免有畏,其实说到底那是一种私情。慈悲意味着解脱,而凡情绝不意味着解脱。
片中这段情节的画面也非常精美,弘一大师选择在两只相反方向的小船中,与深深爱他的俗家妻子见最后一面。湖水、小船、两人,都各有深刻寓意。这个情节大有文章:生死,本来就是一条深不可测之无尽大海(湖的象征);小船,就是我们飘摇于这生死巨海中的危脆幻躯;而船中之人,正是轮回中永无归宿之期的一个个生命。轮回爱海中,我们到底何去何从?
四:表现戒律在现代佛法弘扬中的重要性
这表现在弘一大师与太虚大师的对话中。太虚大师乃20世纪伟大的高僧,佛教界革新派、人生佛教思想倡导者。其思想对现代佛教的发展方向影响极其深远。而弘一大师却是一位继承南山律,强调修行人严格回归传统戒律的律宗行者。这实质就是一个修行人在持戒与度众这两个方面的统一性问题。
具体说来,其一,佛教应该广度众生、适应时代。其二,如何保证修行人自己不变质、且切实提升自己作为佛弟子之个人戒德、实修。这二者矛盾吗?片中弘一大师的台词,给了我们答案:这是两条有着同一终点的路。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正是现代社会每个修行人,在任何一个时刻,都必须认真面对的的问题——如何做到以戒律为立身之根本基础,进而展开一切修行度众、弘法利生的事业。
五:探索戒定慧实修与广度众生的关系
这个问题,紧接着这上面这个话题而来。现代社会纷纭复杂,这个时代的人们,面对着更多的选择、诱惑,也同时充满着更深刻的迷茫与徘徊。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一个佛弟子要想度众生,首先必须高度充实与提升自己。无论是佛法戒定慧的实修上,还是对社会动态与众生生存状态的关注上,都要求有相当的深入与通透。否则,在现代社会下,自利与利人,往往都可能只是一句空话。
而且,对于普通行者,还务必先要在戒定慧的实际学修上扎实深入,奠定根本智慧,这是现代环境下真正道人之弘法本钱。这才能保证度众生的过程,是真正的在度众生、在化社会,而不是相反的,被众生度、被商业化。片中弘一大师出家后不久,就闭关四年一心研学戒律,且出家后终身苦行、过午不食,乃至于学习印光大师喝饭后涮碗水、严格拒绝倓虚法师为其换被褥的情节,这些都具深刻启发!
六:片题“一轮明月”的象征意义
近代着名画家、李叔同先生的学生丰子剀先生,曾经有段文字讲述弘一大师之出家,摘录如下:
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玉食,尊荣富贵,孝子慈孙,这样就满足了。这也是一种人生观。抱这样的人生观的人,在世间占大多数。
其次,高兴(或有力)走楼梯的,就爬上二层楼去玩玩,或者久居在里头。这就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他们把全力贡献于学问的研究,把全心寄托于文艺的创作和欣赏。这样的人,在世间也很多,即所谓 “学者”,“艺术家,”。
还有一种人,对二层楼还不满足,就再走楼梯,爬上三层楼去。这就是宗教徒了。他们做人很认真,满足了“物质欲”还不够,满足了“精神欲”还不够,必须探求人生的究竟。他们以为财产子孙都是身外之物,学术文艺都是暂时的美景,连自己的身体都是虚幻的存在。他们不肯做本能的奴隶,必须追究灵魂的来源,宇宙的根本,这才能满足他们的“人生欲”。这就是宗教徒。
上述人生意义三种层次的分析,恰如其分。影片《一轮明月》,也正是按照上述三层楼的线索,叙述弘一大师丰富精彩的一生。他早年对母尽孝,对妻子尽爱,安住在第一层楼中。中年专心研究艺术,发挥多方面的天才,便是迁居在二层楼了。中年之后,不再满足于二层楼,于是爬上三层楼去,做和尚,修净土,研戒律,这是当然的事。
如此看来,这部影片不仅像一般电影一样,展现了多数人一生中追求的爱情、家庭、事业,乃至艺术生涯,更对于一切众生,其生命之深层次价值与意义,对于人生的究竟归宿,作了全面探讨。这便是片题“一轮明月”的命名基础。“一轮明月”正象征着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求。
七: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完美融合
很感谢,由社会普通人士拍摄的佛门人物题材影片,能够制作到如此精良的程度,基本达到了对一代高僧弘一大师伟大人生原貌的如实再现。片中句句台词都可谓非常精到,艺术性俱足。音乐方面,也充分配合展现出了弘一大师高深难言的人生意境,片中弘一大师歌曲的吟唱,都非常感人动听。
而且更难得的,其思想性相当深邃。这部影片,无论是对于启发普通人深入思考事业与爱情、人生与生命的真谛,还是对于佛门修行人高度认识戒律价值、正确认识自度度人的关系等方面,都有很大意义。
因此,我推荐大家都能够看看这部影片,并欢迎大家就此片的启发价值深入探讨。
一轮明月观后感5
根据武华老师电影散文《一轮明月》改编的同名电影《一轮明月》在央视播出,观后颇有感想。
当年电影《城南旧事》插曲:“送别”,以其优美哀婉的词曲深深地吸引了自己。也因此知道了其词曲作者是才华横溢的李叔同先生。
电影《一轮明月》,以朴素抒情还有淡淡的感伤的叙事手法,讲述展现了李叔同先生如何成为弘一大师的独特人生故事。
出生在天津富庶家庭的李叔同,父母都信佛,影响着他从小就有着悲天悯人的佛缘情怀。清末王朝的腐败使得民不聊生,辛亥革命的曙光稍纵即逝,收入眼底的苦难让少年李叔同深感震惊失望。游戏一段生命后,开始踌躇满志地探索时代人生。关注国家民族命运前途。
留学日本,李叔同组织文化社赈灾义演,话剧《茶花女》的成功演出,让他名声大噪。回国后,被聘为教师的他,一面像清泉似的润泽教化学生的心灵,一面编刊物,搞创新,宣传民主改革。对书法篆刻绘画诗文音乐无所不通的李叔同,希望从文化艺术方面唤起民众改变国势。
只是当时的年代环境当权者们容不下意识超前的启蒙人士。怅然若失的李叔同,苦闷之中越发亲近佛事。
“恨年来絮飘萍泊,遮难回首。二十文章皆海内,毕竟空谈何有。”思考再三,李叔同毅然了断尘缘,默默踏上了自己内心的朝圣路。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从此便是经年往事。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成了名副其实的人生境遇。
两幕同在西湖上的剪影:电影上半部,留学归来踌躇满志的李叔同携美丽的雪子一同回国荡舟西湖。幸福甜蜜。
后半部,二人各乘一叶扁舟,已是僧俗界线分明。不免怅然苦涩李叔同尘世上的日本夫人雪子问已出家的弘一:“爱是什么?”
再无儿女情长的弘一淡定地说“爱就是慈悲”。
信仰,怎样虔诚笃定的信仰呵,让文采斐然的李叔同转念之间成了心如止水的弘一?
影片凄美婉约详略得当留白处给人们无限的自由遐思。
任何宗教都有慈悲的一面。惯常思维中,只有走投无路万念俱灰的人才会逃避现实,遁入空门。身为中国近代文化艺术先驱的李叔同,何等智慧的一个人,其抉择与儒家的“穷则自修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无关联吧。
皈依后的弘一。闭关撰写经书。使失传多年的南山律宗再度兴起,被佛门后代尊称为律宗第11代祖师。
红尘里潮起潮落,寺庙中晨钟暮鼓,僧俗两界都获有很高声望,丰富传奇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很多话题。
李叔同的学生后来的漫画家丰子恺说:人的生命过程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三种生活比喻三层楼梯。李叔同老师就是第三个阶梯上的人。他做一样像一样,是十分像人的一个人。他放弃教育艺术修佛法,好比出于幽谷,迁于乔木。他出家而非出世,不是为了自我解脱,而是“度群生”乃教育的继续。李叔同的同事挚友夏丏尊,说李叔同从事教育事业是以人格作背景的。夏丏尊本人译作《爱的教育》序言中提出的办学校好比挖池塘一说至今仍是那么受用。
“深悲早现茶花女,盛愿终成苦行僧。无数珍奇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
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国宝”的着名民主人士赵朴初先生的献词,为弘一大师的一生做了恰如其分的注脚。
弘一大师生命最后的遗言:“悲欣交集”该是灵魂的升华人生的真正圆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