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观后感小学生范文5篇
死亡诗社讲的是基丁老师教导他的学生们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的故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死亡诗社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死亡诗社观后感1
沉闷、保守的空气弥漫在这所名叫威尔顿预备学院的学校中。每当这,往往都有一个超脱的,新颖的人出现,来打破这平庸的日常。
基丁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人。
他带领学生们去聆听故去之人的呢喃,他让学生将陈旧的教材撕下,揉成纸团,一个个一反常规的举动中是对守旧思想的反击。“及时行乐”,这是片中常常被传达的思想。这不禁使人想起李白的那句“人生得意需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不是让我们目光短浅,得过且过,它提醒我们把握好当下每一分钟,并享受我们所拥有的。以我本人来说,身处一个极佳的学习环境之中,又在一个安宁的校园环境中。这些对我来说已是莫大的幸运,现在要做的就是沉浸其中,享受它带给我的裨益。而那些未来的烦恼与压力,就留给明天吧!这便是简单的“及时行乐”。做到这点,精神上便首先卸下了一副重担,从而实现思想的自由。
片中的另一个亮点与重点便是学生们的成长与成熟。他们继承了基丁老师的“死亡诗社”,它是生命与思想的标志。从一开始时撕书的愕然到最后一起站到桌子上的自豪,这其中不仅有基丁老师的教化,更饱含着青年人的不拘泥于成规的独立精神。即使有种种阴郁的消息打击这他们,也阻止不了这棵自由的小草茁壮生长。我们是否也能像他们那样,不顾利害,勇于表达自我,勇于追求真理?也许有人会说,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没有那么多不完美、不公正,生活如流水般无波无澜。但是,在基丁老师来之前,学生们不也这么想的吗?我们要善于“跳”出自己惯有的思想与生活习惯,如基丁老师所说:“换个角度去观察”。当你发现你的日常有什么不同于一如既往所想的时候,你已经达到了思想的自由。接下来要做的是如何实践它,并感染身边的人。片中花大量镜头描写学生们如何在山洞中点燃火把,吟唱朗诵,以及师生间的交流与心灵思想的交融,更让我们身临其境。
此外,临近尾声时,尼尔的自杀与基丁的被驱逐成为了令人难以释怀的遗憾。但也因为这样,才使得影片更具有真实感,也更给人们以沉重的思考。基丁老师仿佛一块大石头砸入一潭死水,激起猛烈的波浪,虽然最后不得不复于平静,但水波却一点点荡向远方。
片中的许多诗句也是一大亮点,如星星般点缀在各处,它们使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声音,时代的脉搏,自由的呐喊。最后的“啊,船长,我的船长” 使人潸然泪下,基丁走了,但还会有更多的基丁站出来,传递独立思考,冲破束缚的自由精神与思想。
死亡诗社观后感2
《死亡诗社》就是这样一部能引起育人者反复思虑的电影。
自由与规则之间似乎总是一对矛盾。就如同电影中的校长,他所象征的就是一种规则,也是传统的思想束缚。而深受学生喜爱的基廷老师则是自由精神的体现。也是现代学生所向往的生活。从电影所要表达的主旨来看,似乎更加青睐与颂扬基廷老师的自由主义精神。但其实规则与自由之间是应该能够找到一种平衡点,从而达到对立统一的状态。比如撕去教科书前言部分的那段场景,基廷所要学生们撕去的并不是文学艺术作品本身,而是要学生们撕去抑制学生想象力的封条。社会需要规则,学校也同样需要规则。遵守规则既是一个社会、集体正常运行的保证,也是人的基本品质的反映。这些规则不仅不影响人们思想自由的发挥,而且更是保证了每个人个性思想、创新精神的拓展。
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区分的是,校长所谓的规则并非我之前所讲的规则,他只是在假借规则这一名词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最后男孩之所以要自杀的原因,并非是他触犯了什么清规戒律,而只是因为他没有走家长、学校给他规划的那条“经济仕途”而已。为了自己喜爱而终究因为现实中重重压力之下不能得到的戏剧表演,他选择了自杀。因此校长所代表的是保守和守旧,特别是在精神层面上对学生的个性进行抹杀。他对学生的教育只是将学生通过一个标准化的流程,输送进名牌的大学。他所要维护的已经不是学生这个受教育者本身,而是他所赖以生存的学校的名声。
另一方面,我认为片中的家庭教育方式对我们也很有启迪。值得反思的是,跟尼尔的家庭一样,现在很多家长不管三七二十一,喜欢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在子女身上,使得孩子们失去自我选择的空间,他们的成长是一个可悲的“被成长”的过程。我觉得亲子之间,从人格来讲应该是平等的,相互要有更多地沟通、理解和尊重,这样的孩子才能真正健康、快乐地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从而去实现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价值。
相信这部影片还有很多哲理,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死亡诗社观后感3
《死亡诗社》又名《春风化雨》,朋友曾一直推荐看的一部电影,今天终于抽时间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个人觉得还是按英文直翻的比较好,通片看下来,就觉得胸口涨涨的,想要发泄,却怎么也找不到出口。无法说出的无奈。看到最后尼尔被他的父亲逼的自杀,看到父亲一直在说他自己的想法——哈佛、医生,他终于憋不住了,向父亲怒吼出“ImusttellyouwhatIfeel!”他的父亲说“Telluswhatyoufeel!”我以为矛盾可以得此缓解,结果尼尔却父亲被告知如果是演戏的话想都别想,尼尔终于放弃了最后的挣扎,也许从那一时刻起他就有了轻生的念头,因为他觉得活着没意思,没有价值。尼尔有如此想法也不是这一件事导致的,而是日积月累的,从影片开始,尼尔的父亲勒令他退出校报社,就可以看出尼尔的无奈。最后的自杀行为也就可以理解了。
看到尼尔的父亲,我就看到了现实社会中大多数的父母,他们把年轻时未完成的梦想一厢情愿的加在了孩子的身上,认为这样走下去肯定没错。但是,他们忽略了,孩子作为一个个体,一个有着独立的思考能力的个体,他们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不错,父母的引导对孩子有一定的影响,但那只能是引导,只要他们没有往坏的方面发展,何不让他自己成长,或许他会更加体会到成长的快乐——思想的宣泄,生命的价值。家长也会轻松点,与其一门心思的扑在孩子身上,倒不如花更多时间来实现自己未完成的梦。
再看看基丁老师最后被当做了替罪羊,成了牺牲者,也许这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你好,我好,大家好,只有他没有好下场。牺牲了基丁老师,这不是皆大欢喜吗——学校的荣誉可以保住,学校的稳定可以保住,学校的制度可以保住。于是就以退学逼迫死亡诗社的成员们威胁他们让他们作伪证。他们还是孩子啊!努安达坚持不说谎,最后难逃退学命运。看到托德在校长那,在父母的旁边,他那无法申诉的眼神,他绝望了,我也绝望了。
最后基丁老师终于要走了,托德终于忍不住了,他觉得必须要让老师知道真相,他们不想背叛老师,但他们无力反抗。看着同学们一个个的站到课桌上,呼唤着“ohcaptain,mycaptain!”眼泪终于忍不住了,在眼眶里直转。基丁老师最后是带着笑离开的,因为他知道,有那么一群学生已经开始自己思考了。
死亡诗社观后感4
青春有很多迷惑,
可心事曾经对谁提过?有多少人告诉孩子应该怎么样去生活?但青春稍微偏离了“正常的轨道”,却马上有无形的力量按捺住“脱轨”的青春。许多人的青春缺少什么?就是缺少一个青春领航人。多少人的青春顺着既定的季风毫无目的地漂流。对于正在青春的学生,曾经青春过的老师可否成为他们的领航人?
应该的,优秀的老师应该成为青春的领航人,而不是仅仅捧着教科书说教,他应该引导孩子如何发现生活的美,思考人生的价值,善待周围的世界。这些问题可以归纳为“青春应该怎样度过”。
这问题的答案,基廷老师告诉过他的学生。基廷是谁?他是电影《春风化雨》(又名《死亡诗社》)里的“船长”,和学生第一次见面时,就自称“船长”。在电影中,他给孩子上了三节课。
第一节课,及时行乐。初次见面,基廷吹着口哨从教室的前门进来,把手插在裤袋里,悠闲地穿过那些青春少年的视线,踱到教室后门,学生目瞪口呆。基廷微笑摆摆头,说:来啊。这群少年才迟疑着站起来,跟着老师来到校史陈列室。
在那里,基廷老师要学生将耳贴近泛黄的照片,聆听已经沉没在时间深处的声音,好象从一口古老的井里传出。其实是基廷老师在轻声地喊:“及时行乐,及时行乐……”
古诗云:“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这首诗歌最能表达基廷老师的及时行乐的本意。及时行乐并不是醉生梦死,也不是青春的颓废。青春拥有其他人生时段没有的特质,为什么不好好享受青春呢?不仅仅是读书,还有编织梦想、藐视失败、憧憬爱情等等。
及时行乐的本质是珍惜眼前的青春,莫留恋过去的童年,莫恐惧将来的成年。
第二节课,生命的意义。基廷给孩子们讲诗歌,叫学生朗诵一篇诗歌理论的文章——它用一条数学公式去评价诗歌。基廷微笑说:这是屁话。然后让孩子们撕掉这一页,说:“不要迷信别人说的,相信自己的判断。”
基廷还说:“我们读诗写诗,非为它的灵巧;我们读诗写诗,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员。医药、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高贵的理想,但是诗意、美、浪漫、爱才是我们生存的原因。”
可能家长都这样告诉过孩子:“为了你的体面工作努力读书吧。”这个理想让青春有点无奈。没有一个诗意的理由让青春燃烧起来。基廷在第二节课里,告诉孩子生命的意义,就是激发自己最大的潜能,发现并创造生活的美。
第三节课:倾听自己的声音。基廷站在讲坛桌子上,问:“我为什么站在这里?”学生回答:“为了高点。”基廷说:“不,我是提醒自己必须经常用不同的角度看事物。”
基廷叫孩子们都站在讲坛的桌子上看看。基廷对围上来的孩子说:“当你了解某件事情时,必须再以不同角度看它,即使那看来似乎是愚笨或者错误。当你阅读时候,别只想到作者的见解,要想想你的见解。”
法布尔的《昆虫记》里有一篇文章,叫《松毛虫的故事》。文章说,松毛虫是跟着领头的虫爬的,即使领头的虫没了,后面的虫子也以充分的信任,沿着领头虫子留下的丝线,一圈又一圈地爬着。其实人也差不多的,很多时候不会听从自己的内心的指示,却让领头带着他走。
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不在于他的知识有多少,而是在于他有多少独立的思想,哪怕他为这个独立付出了代价。现在的学生有独立的思想吗?我们的教育是要求他们记忆知识,驯服于标准答案。笔者记得少时候读历史,要死记历史年表和历史事件,甚至要记住对某一件历史事件的标准看法。记住这些东西,对考试有用,可对思想有用吗?我悲哀地感到自己被塑造了,象工厂里的标准零件。直到最近几年,才渐渐有了反思的力量。
并不是要把学生都培养成思想家,但是每个人都应该努力成为自由思想者。所以要时时刻刻寻找自己的声音,不要让自己淹没于他人的喧嚣中。
西方的教育喜欢强调个人的生命价值,个人的思想自由,即使你可以认为这有点偏颇,但是你不得不承认,这正是我们教育所欠缺的。
死亡诗社观后感5
影片讲述了一个特立独行的老师和一群年轻学生的故事。老师的思想别出心裁、与众不同。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思想过于超前,这本不是一件坏事,却不被当时的大多数人接受。这大多数人,包括老师的同事、上司也就是校长、以及学生家长。而学生是理解并接受他的,因为他适应了年轻人的天性,让他们做他们喜欢的事情。
影片以Neil的死亡达到高潮。我们说一个人自杀,是要放在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去分析的,举个例子来说,我国今天,许多人因为适应不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期带来的思想冲击还有的个人信仰缺失而自杀。而我注意到影片首映是在1986年6月的加拿大,所以说这部电影的年龄可能比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还要大,那时候还没有像现在这样普及的论坛一类形式的诗社,更没有什么第二课堂活动,学校传统的管理制度更让人觉得压抑沉重。
作为Neil的父母——如果我是Neil的父母,我肯定会为儿子的表演天赋和才华感到骄傲的,毕竟这是一件好事啊!而他的父母却百般要求他成为一名所谓体面的医生,禁止他的一切兴趣爱好,这个就有点儿极端了。
Neil的死,有学校,有家庭,有社会的责任,老师只不过是表面上的原因,只是一个导火索。那么为什么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老师的身上呢?
因为,久负盛名的学校要保住它的名誉。这个学校如果要维持它的正常运转,就必须牺牲一个可怜的老师的利益,老师只不过是一个替罪羊,是整个教育系统中一个最小的螺丝钉,一个人的力量是无力改变长久形成的庞大的传统教育体制的。而传统的教育模式之所以存在那么长的时间,也一定有它存在的合理之处。
作为先驱者,Neil的这位老师的牺牲意义是很大的。任何一项革命或改革,都必然有先驱牺牲。毕竟改革是利益关系的调整,在教育也在趋利的时代,我相信像Meil老师一样正直的教育工作者依然大有人在。虽然一小步一小步的,但在坚定地在改变我们的理念。
令人欣慰的是,影片的最后,大部分学生都站在桌子上为默默地目送老师离开,这也是这个老师最大的欣慰吧!也赋予我们了一些对当今教育体制的深刻的警醒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