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生作文 > 观后感 > 观后感范文 >

一诺千金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

2020-08-04 13:56:22
|醒婷

通过一诺千金观这个故事,我们再次真的了信守诺言的重要性。可见,如果不守信用,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都不会受到别人的信任。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一诺千金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一诺千金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1

观,有感;读,有悟。每个故事都会使人深有感触。一诺的千金,千金难买的一诺。《一诺千金》这部电影让我感动——那是个感人的故事:

大学生李宝阳因患病面临死亡,在这个时候,他的同学许下一个承诺,照顾他的父母一辈子。李宝阳死后,这群大学生信守承诺,照顾两位老人____年,在这____年里,他们做尽儿女的责任,胜过亲生儿女。电影的结尾有这样一句话: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还在继续……

____年,一个漫长的数字;____年,只因一个承诺。5475个日日夜夜的照料;5475个日日夜夜的呵护,只因一个承诺。频繁的问候,频繁的探望。试问世间能有几人做到,即使血缘相连,也屈指可数。非亲非故,却坚持了____年,非亲非故,却那么亲切。这一切的一切,只因一个承诺!

左拉说过 :失信就是失败。他们信守承诺,他们成功了!

病房里细心的照料,友谊的鼓舞,心灵的安慰。____年,信守承诺,____年,做尽儿女的职责,____年,无怨无悔!当发现他们时,已经默默坚持了____年,不声不响。

在电影结尾,李宝阳的母亲走上戏台,在所有人面前将她心中的秘密说了出来:她开始因失去两个儿子而疯掉了,但在李宝阳同学的照料下,她又回归正常,但她并没有说出来,因为她怕失去这群“儿女”,怕再也无法听到他们亲切的叫她“娘”。他们是她心灵的支撑,她无法失去他们。顷刻间,她泪流满面,而台下那些“儿女”也哭了,大叫了一声“娘”。所有人都感动了,我也忍不住哭了。他们确实成功了,他们收获了一份亲情,一份珍贵的亲情。

承诺与失信,你会选择什么。一诺千金,在某些人嘴里,一字不值,但在一些人嘴里却千金难买。菊花之约的故事,更让人感慨,你绝做不到。故事最后说道;不久范生真的来了,二人相聚甚是欢悦,只是面对酒菜范生不食不语。张元伯问其缘由,范聚亲说,兄弟我其实是鬼。去年回到故乡,考试未成便做起生意,日日繁忙竟忘了约会之事,到了九月九想起菊花之约,已经迟了,听古人说,人不能日行千里而鬼可以,便拔剑抹了脖子,乘阴风前来赴约。为了赴约,竟不惜死去,令人敬佩。

天使的翅膀碎了,散落人间,成为我们的忧伤;诚信的背囊抛了,落到世上,成为撒旦的魔杖。建筑商人孙水林为兑现节前给农民工发放工钱的承诺,携26万元现金及全家连夜赶回武汉,不曾想在途中遭遇重大车祸,一家5口全部遇难。弟弟孙东林为替哥哥完成遗愿,忍着悲伤,再次上路,终于在除夕的前一天,把薪水全部发到60多名民工手中。这是一次让人心痛的诚信接力。于是“信义兄弟”的美名扬名天下,于是更多的工人愿意与他们携手并肩。

这两位老板没有把诚信的背囊抛弃,获得了工人的高度赞扬和无比信赖,使得自己从事的事业发展得更为顺利,可见诚信是为人的基本品格,是事业的基本保障。没有诚信,一个人在社会上往往难以立足。

天使用诚信作绷带,医好了飞翔的翅膀。我知道,撒旦的谎言会被揭穿,他的魔杖会失灵。诚信不可抛,它是法宝!

只因一个承诺,他们付出一生甚至生命;只因一个承诺,他们在那坚守;只因一个承诺,他们得到成功;只因一个承诺,他们懂得了诚信!

让我们因为一个承诺去坚守,去实现,去将美德发扬光大!新世纪由我们主宰,新世纪充满诚信!

一诺千金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2

为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贯彻落实“善行河北”道德理念,石家庄收费站号召全体职工组织观看《一诺千金》这部电影。号召全体职工继续发扬新时期雷锋精神,始终保持乐于助人的精神面貌,将爱心传递给需要帮助的人。

爱像一束阳光,温暖我们的心灵;爱像一盏油灯,照亮我们心中的黑暗;爱像一朵美丽的鲜花,默默无闻地给我们带来芳香。

《一诺千金》取材于河北农大果树9301班毕业生15年倾情照顾已逝同学李宝元父母的真人真事,这是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故事介绍了河北农业大学果树 93(01)班的同学们,在毕业前夕,相约照顾一位因罹患先天性心脏疾病而不幸早逝的同学的父母。这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而是多少年间一以贯之忠实践行的职责。他们象亲生儿女一样照顾两位孤独的老人,给他们写信、寄钱、专程去遥远的山村登门看望。在媒体发现和报道这个感人的故事时,他们已经默默坚持了十五年。不求人知,不为回报,只为了当初那一份爱的约定。他们的这种关爱,给了两位老人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这是一份朴素的感情,它基于人性中固有的悲悯之情,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同情心的自然流露,并非惊天动地的壮举。但难得的是能够坚持得这么长。时间增加了情感的分量,十五年默默坚守,印证了他们心中感情的深沉和恒久。在当前这个物欲喧嚣、真情缺失的时代,他们的行为充分体现了人性的美丽和崇高。 90分钟的电影,在座的职工的眼泪几乎从头流到尾。仅仅用“感动”两个字,远远不足以表达职工们的复杂情绪。当前我省正在进行“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一诺千金》作为公益电影,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主题实践活动,可能只进行一个时期,将来还要有新的道德主题实践活动。但我们相信,“善行河北”永远不会被淡化、被覆盖,这应该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善行河北,关键在“行”。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行动家,而不是旁观者。我想,这是9301群体所希望的,也是《一诺千金》这部影片诞生的意义所在。 看完了这部电影,我禁不住泪流满面,这个社会充满了温暖。或许那只是一个让座,或许是扶着盲人过马路,或许是施舍一点零花钱。虽然这些帮助是渺小的,但是只有这样才能让社会充满了爱,有了爱,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美好。要是你拥有万贯家财,如果你没有爱,你在心灵世界永远是个乞丐。假如你很有才华,知识渊博,如果你没有爱,那你在精神世界上永远是一无所知。假如你拥有崇高的地位,如果你没有爱,那你在精神世界上是令人耻辱的地位。有了爱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有了爱,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有了爱,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有了爱……

一诺千金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3

本大周休息,难得的补觉时间,可惜无福消受,早上六点就醒了,怎么也睡不着。索性打开电视,然后就看到中央六套正在播放的电影在《一诺千金》。

看了名字就知道,是关于承诺的。我开始看的时候,是工长正在和单喜良交谈,小宝背着书包在旁边蹲着。他们商量好给喜良五天时间如果五天之内喜良不能回来,那么属于喜良的那份工作将被别人顶替。或许喜良认为五天回来不成问题,就答应了下来。工长把刘根的工资交给喜良,并且说明本来不够一个月的,但给了一个月的工资。其实起初我是不知道他为什么送孩子的,只是随着故事的展开,才知道他是为了一句承诺,也是为了别人临终的托付。

看了一会儿我就知道了,故事是关于小人物的,更确切的来说是关于农民工、关于草根阶层的。我们知道越是这样的故事越是能打动人,生活的艰难越能凸显身上高贵的品质。物质的匮乏,更能显示精神的可贵,故事就在这种对比中层层展开。

我对主角单喜良印象深刻,他就是那个一诺千金的人,他就是那个君子一言快马一鞭的草根。他是一个正常人,有着大众的真善美、假恶丑,他就是我们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在刘根弥留之际,勇敢的承担了送小宝和骨灰的重任,他没有想其他的,没有想回碰到什么困难,没有问把小宝送给谁。他和小宝乘车回家的时候,为了省钱,只买了自己的票,然后在验票口,自己一个人先走,企图让小宝跑过去,从而逃票,最后由于小宝的不配合而不得不买票。

这是他自私的一面,真实的一面,他是一个农民工,挣钱不容易,打一下小算盘也符合他的身份。当他到了小宝的老家,和老村长喝酒的时候,老村长喝一口,然后他喝一杯。我都看不下去了,他没有问,虽然他犹豫了,但还是在老村长的劝说下喝了一杯又一杯。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不问,或许是因为老村长帮助了他,给他说了许多事情,然后这样稀里糊涂的和小宝坐上了去找小宝母亲的车。

他碰巧碰到了小宝母亲的丈夫,当他说到朱美丽的时候,那个男的,问了一句你是他什么人。他当时没有怀疑那个男的是朱美丽的什么人,而后受这个男的骗,白跑了许多冤枉路,找到了地方,看到了这个男的的时候,又没有怀疑,轻信了这个男的说的话。我不解的是,他为什么没有怀疑,为什么没有问问左邻右舍,证明一下。或许是农民工的善良可欺,或许是他的执着简单。

当他送小宝送不掉的时候,他是有怨言的,因为这样他将不得不丢掉工作,因为这样他的生活将陷入困境,因为小宝将成为他的累赘。当天气变冷,他发现小宝只有单衣服时,他埋怨刘根不会照顾孩子,但仍然去给孩子买了厚衣服,虽然他是犹豫的。不是他不想去买,而是他的身份,挣钱不容易。慢慢的他接受了现实,主动去找工作,小宝也慢慢的开始接受他,离不开他,每天晚上等着他的归来。

一天,他忙了一天回来就倒在了床上,经同事的提醒才知道小宝一直在等他,而现在却不知道去哪儿了。他们找了很久,终于看到了小宝。他气的打了小宝,这打恰恰证明了他对小宝的爱,爱之深,责之切。这爱还表现在为了让小宝过上好日子而卖给了一个老头,最后发现他唆使小孩子乞讨时,把老头痛打一顿,对小宝满是歉意和愧疚。

最后小宝石白血病,他并没有认为大量的金钱是负担,而是四处想办法去筹钱,甚至提到卖血。这是感情的升华,经历了那么多,他已经是超脱了一切,成为了一个完美无缺的人,为了一个毫不相干的人宁愿付出一切,这一切都是为了那句承诺。

单喜良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是普通的,有着人性的自私,有着犹豫,有着抱怨,他是高尚的,他讲诚信、重义气、重感情,更有一颗善良与乐于助人的心。他不完美,但最终却谱写了一首感人肺腑的赞歌。金无赤足,人无完人,这丝毫不能掩盖那善良之光。

一诺千金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4

关爱像一束阳光,温暖我们的心灵;关爱像一盏油灯,照亮我们心中的黑暗;关爱像一朵美丽的鲜花,默默无闻地给我们带来芳香,关爱无边。

有一位朴实善良的建筑工人叫单喜良,他的同事刘根去世了,他许下承诺把刘根的儿子仅六岁的小宝以及刘根的骨灰送回老家。小宝的母亲在小宝很小的时候就弃家而去,跟一个男人私奔了。第二天,单喜良带着小宝来到了他的老家,那里的村长告诉喜良,小宝妈妈已离家好几年了。无奈的他们带着村长给的地址去寻找小宝母亲的下落。走着走着,小宝累了,喜良就把小宝背起来走。好不容易找到小宝的妈妈的家,出来一个凶恶的男人,其实小宝的妈妈就在房子里,那个男人骗说他妈妈在新疆乌鲁木齐。到了晚上,他们无法找到安脚的地方,于是喜良把小宝抱在怀里睡觉。看到这里,我热泪盈眶,喜良和这个孩子无亲无故,却对他那么好,没有看开头,还以为喜良是小宝的亲爸爸呢!喜良为了小宝,放弃了自己几天工作的时间,从小宝妈妈家门前出来,他们又去坐车,到站后,小宝到处乱走,好不容易把小宝抓住,可小宝哭了起来,路人以为喜良是人贩子,被抓到了派出所,还差点被坐牢。我觉得喜良好人太难当了,好心带着小宝,还被认为是人贩子,这都要怪小宝说自己不认识喜良叔叔,小宝这孩子也太不听话了,喜良对小宝那么好,他竟然恩将仇报,但是再坏的人也有良心,小宝迟早会被感动的。喜良的工长把他开除了,因为工长答应他五天后回来,可是这已经是第七天了,工长只好让喜良呆在临时工房里。喜良还给小宝买衣服,却被老板娘臭骂一顿。后来喜良把小宝送给了一个老爷爷,没想到那个老爷爷是一个非法拘禁孩子乞讨的'人,天天叫一群孩子上街乞讨,要是钱太少,还会打他们。有一次小宝在街头乞讨被喜良发现了,跟他的工友把孙老头痛打一顿。我从心里觉得,喜良真是个大好人,小宝衣服太单薄了,自己没钱,还给小宝买。因为喜良觉得自己太穷,小宝跟着自己会受苦,只好把小宝送给了孙老头。后来小宝得了白血病,医治需要很多钱,小宝竟然上街乞讨,幸好电视台的主持人梅阿姨帮助了他们,让全社会的人来帮助小宝。小宝康复以后去读书了,从此由喜良来照顾小宝。

看完了这部电影,我禁不住泪流满面,这个社会充满了温暖。或许那只是一个让座,或许是扶着盲人过马路,或许是施舍一点零花钱。虽然这些帮助是渺小的,但是只有这样才能让社会充满了爱,有了爱,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美好。要是你拥有万贯家财,如果你没有爱,你在心灵世界永远是个乞丐。假如你很有才华,知识渊博,如果你没有爱,那你在精神世界上永远是一无所知。假如你拥有崇高的地位,如果你没有爱,那你在精神世界上是令人耻辱的地位。假如你一贫如洗,如果你拥有爱,那么你心灵上是一位富翁。要是没有爱,就像小鸟没有翅膀,不能飞向湛蓝的天空;就像奔马没有腿脚,无法奔驰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就像人没有知识,无法快乐地生存。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段话:"阳光像金子,洒遍田野,高山和小河,田里的禾苗因为有了阳光更绿了,山上的小树,因为有了阳光更高了,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早晨我拉开窗帘,阳光就跳进了我的家,谁也捉不住阳光,阳光是大家的,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阳光像关爱,有了关爱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有了关爱,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有了关爱,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关爱像一颗颗晶莹的露珠,看似渺小,力量却无比巨大,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关爱像一罐蜂蜜,让人喝了心里甜滋滋的;关爱像一根绳子,紧紧地扣住了彼此的心弦。关爱…

一诺千金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5

以前总在想这样一件事情:达内兄弟得两次金棕榈,难道不是理所应当的吗?

为什么?因为他们是兄弟啊!不光是达内兄弟,像科恩兄弟、塔维亚尼兄弟,都应该比别人多拿一倍,因为他们是两个人啊!总的来说,事实情况也的确如此。譬如科恩兄弟,拿过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这个最佳那个,达内兄弟更是拿遍了戛纳近乎所有奖项。当然,“兄弟”和“拿奖”之间显然是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了,毕竟我猜世界上有无数兄弟在为电影事业奋斗终生,可奖项终归还是几个大师之间的来回流转。所以后来,真正让人感兴趣的就不再是兄弟是否有更高得奖率,而是这两位大师——达内兄弟,为什么技高一筹。

《一诺千金》似乎可以给我们一个答案。作为达内兄弟第一部可以算作是“成功”的作品,这部电影几乎可以被称为一座丰碑。在它之后,达内兄弟无往不利,再无人可以望其项背。然而建造丰碑并不容易;让-皮埃尔•达内有一次对采访者说,在本片开拍之前,“我们之间达成了两点默契:第一,电影不是生活的全部,如果这次还拍不出我们自己想要的东西,那就改行干别的……第二,我们需要重新找回当初拍纪录片时的兴趣点和自由度,因为那个时候只有我们两个可以对自己的片子发表见解。”

看来大师最开始也非常害怕故事片。不过这也正是达内兄弟过人之处。正如他们知道如何安排和选取镜头,他们也非常清楚自己拍摄电影时的优势和劣势。他们永远不可能拍一部高成本好莱坞科幻大片,因为他们不过就是小小比利时的小小普通人;这无疑是个劣势,但在他们手中,这就是个优势。普通人的一个承诺可能根本就微不足道,但对他们来说,这个承诺绝对价值千金。

故事发生在比利时的边境小镇。小男孩伊格和他的父亲以为非法移民提供住房和工作为生。有一天,移民专员突击检查,黑人阿米杜情急之下从脚手架上摔落在地,虽身受重伤但一息尚存。小男孩父亲为了逃避责任和风险,直接把阿米杜铸在自己楼下的水泥台阶里。黑人临死之前托付男孩,一定要照顾好几天之前刚刚移民来到楼里的妻子和孩子。小男孩犹豫地给出了自己的承诺;为了信守这个承诺,男孩就必须付出应有的代价。

到最后我们发现,这个承诺所涉及到的意涵已经远远超过了承诺本身的含义,因为男孩要想实现承诺,就不得不暗中保护阿米杜的妻子,而这是与他父亲甚至自己的切身利益背道而驰的。因此,一方面,影片是从“诺言”切入,从对人的许诺一步步转向对道德的许诺;另一方面,伊格的转化也展现出他从父亲的生活逐渐迈向自己的生活、从放荡不羁、偷奸耍滑转向道德自持的过程。

这个过程看上去容易,实际上却是阻碍重重,因为作为生命当中唯一的依靠,父亲给予伊格的不仅仅是经济和物质支持,更有精神支持和价值层面的影响。对伊格来说,像“如何生活”这种问题,父亲无疑是具有至高无上的发言权的。父亲并不是把伊格当做自己的劳工看待,而是经常予以奖励(无论是零用钱还是金戒指),必要的时候还会带着伊格出去见见世面,甚至他还坦言如此努力挣钱的终极目的就是把整栋房子买下来留给伊格。父亲绝对不是慈父,有时甚至大打出手,然而父亲非常清楚应该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如何构建父子关系、如何让伊格成为自己财产和精神气质上的继承人。但矛盾的是,伊格的遵守诺言恰恰就意味着背叛父亲的财产和精神气质。最开始矛盾还是比较隐性的,直到有一天伊格清楚地发现父亲要把阿米杜的妻子贩卖到德国边境的科隆,矛盾就彻底激化了。父亲不可能纵容孩子成天跑到一个黑女人身旁服侍左右,更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把自己挣来的血汗钱让给一个毫不相干甚至身份低贱的人;毕竟,他们父子为什么要赎罪呢?阿米杜自己掉下脚手架,没人应该为他负有什么责任,非法移民、死不足惜。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问题就不仅仅在于承诺本身了。诺言本身只是一个起点,其原因就在于,阿米杜妻子在本质上是具有三重身份的:其一,她是阿米杜的妻子;其二,她是非法移民;其三,她是黑人。这三重身份互相交错、层层递进,直到最后一层才真正可以说明问题的本质。片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当时阿米杜的妻子正在桥下等待伊格,突然天降暴雨,妻子猛然抬头,发现这哪儿是暴雨,明明就是当地人故意往自己身上撒尿。阿米杜的妻子随口一骂,未想更引怒火,两个白人男子从桥上下来骑着摩托车碾过她的行李,把包中物品悉数碾了出来。没人知道她是谁谁谁的妻子,两个素昧相识的人也不可能知道她是非法移民;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她是个黑人。也许我们要问,为什么黑人会受到如此广泛的歧视、权利任人践踏却毫无还手之力?原因就在于,她不仅仅是个黑人,更是个没有本国合法权益的移民、还是一个失去了丈夫无依无靠的妻子和母亲……

正是基于这三重身份,伊格才陷入了比实现诺言更为恐怖的泥沼之中。因为他逐渐发现,能否实现诺言其实不过是个形式问题,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伊格是否道德、是否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更为残酷的是,阻止诺言实现的外部力量本身就是不道德的。如果与阿米杜妻子的身份对应起来看,实现诺言既是在挑战自己,也是在挑战父亲,更是在挑战伊格一直以来所能接受的道德上限。这样一来,形式就转向了本质,人性就浮出了水面。

有得必有失。伊格最终选择帮助阿米杜的妻子以摆脱对自己良心的谴责,但他无疑失掉了亲情。父亲被儿子像狗一样拴在铁链子上动弹不得,请求儿子为他松绑,这一幕的出现一点儿也不解气,反倒让人感到心酸。影片结束之时,妻子听闻阿米杜已死,全无登上火车前往科隆之意,而是转身掉头、原路返回。谁也不知道之后发生了什么,只有一点确定无疑:伊格的道德成长成为了无休止的代价,三个人都已经两两成为了对方的牺牲品。真正的冲突已经开始了。

笔者骚情地称这部电影为“丰碑”,自然不只是因为达内兄弟鲜明却又暧昧的立意。在《一诺千金》里,达内兄弟之后创作中的所有手法已经初现端倪。从摄影角度来说,非常风格化的手持摄像和相对黯淡的色彩给人一种强烈的记录感和真实感,这极大地增强了影片的可信度和震撼度;从编剧角度来说,以小见大、剧情突变开始成为达内兄弟电影剧情中的重要元素。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剧情时常突变,但给人感觉并不突兀,这说明变化的铺垫十分充足,变化的节奏十分恰当,变化的逻辑也十分自然。现实中的声音也是达内兄弟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远处摩托的轰鸣、阿米杜落地的闷响、打电话时的呼吸……种种声音都有极强的表现力,有一些更是成为整部影片情节转折的强烈暗示。

除了这些,本片中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道具——金戒指。作为父亲赠给伊格的一个物件,无论是在表层的剧情还是深层的含义中,戒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与父亲手上的戒指配对,甚至可以称为父子关系的凭证和信物。戒指在片中几个关键的地方都有出现:第一次出现是父亲把戒指交到伊格手中,伊格异常欣喜、连声道谢,这体现了父子关系融洽、生活幸福美满的一面。待到戒指第二次出现,就是两人埋了阿米杜之后洗澡,父亲取下儿子手上的戒指进行清洗,一方面是要清洗血污、销毁证据,另一方面也是在暗示父亲用这种方式逃脱责任、洗刷污点。再下一次,镜头故意停在拨打公共电话的伊格的手上,戒指随着手的移动闪闪发光。这似乎暗示着有一种父子之间看不见摸不着的魔力驱使着伊格给父亲打电话,告诉他阿米杜妻子的所在地。此刻以戒指为象征的父亲战胜了阿米杜的妻子,后者情况岌岌可危。好在伊格回去之后发现她居然自己跑到路上来希望打车到医院给孩子看病,因此躲过了一劫。最后一次出现,伊格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卖掉了金戒指,用换回的钱买了车票。这则是在告诉我们,伊格已经与父亲或他所代表的道德观决裂,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一条不归路。戒指既是在牵引、也是在跟随整个故事的流动,形成了一条十分完整的线索,这是达内兄弟惯用方式,也是他们的高明之处。

自《一诺千金》开始,达内兄弟以每三年一部的速度拍摄电影,至今已经有六部作品问世。两次金棕榈最高奖、一次评委会大奖、一次最佳男演员、一次最佳女演员,还有一次最佳编剧,如此斩遍戛纳这棵棕榈树上的棕榈叶,达内兄弟无疑已经成为在世导演当中数一数二的大师了。大师往往可以创造自己的风格,刷新人们对于电影的认识;看了大师,我们便会发现,自己脚下这片土地,原来这么有质感啊。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95
c
id
1739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