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生作文 > 观后感 > 观后感800字 >

萨利机长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2022-12-26 15:37:07
|醒婷2

《萨利机长》改编自2009年全美1549号航空紧急迫降的真实故事,这个有惊无险的事故从发生到停止仅有5分钟。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萨利机长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方便大家学习。

萨利机长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1

本片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2009年1月15日下午3时26分,萨利机长执飞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从纽约拉瓜迪亚机场起飞。这架空中客车A320-214在爬升过程中,在起飞之后仅一分钟就遭受加拿大黑雁群的撞击,导致两具引擎同时熄火,飞机完全失去动力。

萨利机长向机场塔台报告,要求立即折返机场。机场方面随即指示1549号班机立即折返,此刻萨利发现飞机的性能已经无法完成掉头的操作,于是塔台安排客机飞往新泽西的泰特伯勒机场作紧急降落;可此时飞机的高度及下降速率,已经无法让客机安全降落于泰特伯勒机场。于是,萨利决定避开人烟稠密地区,冒险让客机紧急降落在贯穿纽约市的哈德逊河上。拉瓜迪亚塔台在机长告知即将降落哈德逊河23秒后失去与班机联系。飞机飞进哈德逊河河道上空,并以滑翔方式缓缓下降。飞机机尾首先触水,其后以机腹接触水面滑行,飞机左侧的一号引擎于水面滑行期间脱落沉入河底。最后,飞机于曼克顿附近停止滑行,机身大致保持完整。

我最初的理解,水面相比陆地迫降要安全点,在网上查了才知道,飞机水面迫降将更加危险。

原因在于首先水面不像路面是平静的,水面的起伏与水流完全不可预测,如果一旦飞机的机头或者机翼先碰到水面的话,飞机很容易翻过去。只有保证以绝对完美的角度滑进水中才能争取到短暂的漂浮时间。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哈德逊河迫降才会被称为奇迹。满载着155人的飞机在空中失去了动力,瞬间就要做出决定,随之是水面迫降,萨利机长面临多大的挑战啊。

208=155。这个数字是什么意思呢?从飞机撞上黑雁到迫降成功,时间只有208秒,萨利机长用他的沉着与冷静,凭着过硬的心理素质与长期以来练就的高超技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拯救了乘客和机组人员共计155条生命,完成了一个奇迹。

触点一:高超的技术。飞行员的工作是一项重复性劳动工作,周而复始的按照规章要求进行操作,形成重复性疲劳,最易出现的是对规章要求的淡化,简化流程,往往简化的流程中暗藏着风险和隐患。风险和隐患的暗藏就如同常人生活中会形成的一些习惯,一般不会觉得有害处,也不会下功夫去改;久而久之,麻痹性的认知会形成“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情形,形成自己的漏。影片里,萨利机长工作中,严守规章流程操作,通过做自己最熟悉、最擅长的事,在一点一点的积累中提升业务技能。

记得中央电视台有个节目叫《挑战不可能》,每期选择多个选手,涵盖技能、体能、脑力等多个项目的极致挑战,高超的技术得到最大化的展示。仅是高超的技术,萨利机长最多如《挑战不可能》般,通过多次的练习,展示一个技艺的极致,而他做到的是对生命的拯救,只有一次机会,不是练习,怎么实现的呢?

触点二:素位而行。正如空管人员对萨利机长的第一印象,他说对方的声音太冷静了,让他不能相信,对方嘴里说出的是,1549号航班刚刚失去了双引擎动力。实际上,萨利不仅在飞行时足够冷静,即便是在迫降之后,依然没有乱了方寸。在疏散乘客时,他还两度检查机舱,确保没有乘客被困后,拿上工作日志,最后一人离开机舱。在上岸之后,他还第一时间要求清点人数,以确保每一位乘客都获得救助。

《中庸》云:“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君子行中庸之道,立足于所处,根据自己的现有条件努力做事。素位而行之,把小的事情做精透,无数次的从中总结提炼,形成思维的判断,逐步走在合道的路上,关键时候显现,方能“黯然而日彰”。

这个点我的感受,追求目标导向的短期效果和追求精力导向效益最大化的区别?常人的思维陷于追求小概率成功的目标导向,中和思维提出的精力导向,追求整体效益和长远效益最大化的大概率显现,奇迹的出现正是萨利机长责任和担当的理念下,把每一次飞行任务都尽心的去做好,慢慢形成的思维模式,才会在208秒做出准确的判断。

触点三:禀性的淡然。成功迫降后,面对国家运输委员会的调查,各种问题,从生活习惯到家庭关系的询问,副驾驶提出了不满的抱屈,萨利机长淡然的说:国家运输委员会做的是本职,一旦查清所有事实,就会淡化了。心平气和的面对调查,常人有多少能够做到?

如何让自己在被误解、受委屈、甚至遭受打击时都能够坦然面对,不在乎别人怎么说呢?萨利机长做到了。

《道德经》云:“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在整个调查中,萨利机长为而不恃,不居功自傲,不自恃其功绩。

随着事故调查小组的介入,萨利和副机长两人一直在复述和回忆当天事情发生的经过,整起事件逐渐有了全貌的呈现。直到最后的听审会上,众人一起回听当天发生事故时的录音,跟随声音,重现了当日起飞后的完整过程。在加入撞鸟后35秒的延迟之后,没有一次能够成功在机场迫降,无论怎样,都是只有坠机一种可能。而萨利做出迫降哈德逊河的行为则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内心强在认可中聚能,外表强在对抗中耗能。

还原事实以后,萨利机长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积德聚能。调性格是一个长期的坚持,我们身边一位60多岁的老师,默默修自己的性格,13年修了一个弱者心态,这个弱者心态是谦和待人,内心强大,淡然面对生活的困难、误解、委屈、吃亏等等,柔弱胜刚强。我要努力向她学习,我有时起情绪时,我就在想,我是弱者的心态吗?

触点四:心态低位。国家运输委员会的委员问萨利:把你从等式中去掉,就没有这个结果。萨利回答:“No!是所有人,机组乘务员、副驾驶、乘客、救援人员,感恩所有的人。”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把自己放在一个谦卑的位置。

今年老师讲授《中庸 须看破》,记得有堂课讲到愚公移山,老师说:“每个人都有三座大山:第一座是禀性中间的弱点,第二座是生活中间的要害,第三座是事业(健康)中的漏洞。”,“愚公移山是一个精神,是以无形驭有形。”对于萨利机长的故事,我的感悟是:从禀性去洞察自己,查漏补缺;坚持用愚公移山的精神修性补漏,命运就一定会改善!

萨利机长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2

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2009年1月15日,前美国空军飞行员切斯利·萨利·萨伦伯格执飞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从纽约飞往北卡罗来纳州。这架空中客车A320爬升过程中遭加拿大黑雁撞击,导致两具引擎同时熄火,飞机完全失去动力。萨伦伯格确认无法到达任何附近机场后,决定于哈德逊河河面进行迫降,最后在208秒的时间内拯救了15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

这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商业客机首次成功地迫降在一条河流上,且机上人员无一伤亡,而机长切斯利·萨伦伯格凭借自己的经验、技术和精准的判断,拯救了机上155人的性命,也当之无愧的担得起英雄这一称号。

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剖析此影片。

其一,从危机管理的角度。《萨莉机长》是部很好的危机处理教材,从事件发生到处理仅仅208秒时间,到全部155名乘客24分钟时间在哈德逊河中被救,涉及到机场指挥塔、纽约水陆警察局、河上巡逻队、周围游船、纽约消防局、全美航空公司等很多部门协作,超过1200个第一响应者、7艘载有130个执勤人员等到场营救,启动应急预案和危机处理机制,没有这么多部门联合救助,在严冬冰冷的河水中结果可想而知,换在其它国家,即使能安全降落,但能否全部安全上岸是个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反应快慢、机制、协作、软件硬件等。

其二,从专业敬业的角度。57岁的老机长萨利很热爱自己的工作,是个专业度、敬业度都很高的典范,驾驶飞机40年,运输上百万人,对职业充满敬畏和热忱,具强烈的责任感,最后一个离开飞机,一直询问被救人员数字,是个职业化程度很高的职业驾驶员和机长,所以才能娴熟冷静沉着在极短时间内做出准确判断处理和应对。不仅是技术,还有职业精神和职业操守。

其三,从英雄主义的角度。什么是英雄?萨利机长给出了答案,真正的英雄不是媒体吹捧出来的,而是一个团队,在灾难来临前,恪尽职守,坚守阵地,勇于承担责任,以自己的专业能力保全全部乘客的安全。影片最后,萨利机长说:“不是的,不只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我们所有人的,乘客、救援人员、空管人员、轮渡船员、还有警局潜水小队。我们都尽了一份力,这才是我们能够幸存下来的原因。”萨利机长用强有力的结尾给出了回应,平凡尽责即是伟大。

其四,从人性的角度。当体制和人性发生冲突的时候如何选择,制定制度流程及执行要充分考虑人的因素,不能忽视人,制度流程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制度流程的目的是工作更有序更高效,把人的潜能充分激发出来,而非抑制人束缚人,本末倒置。人的生命高于一切,以人为本不是句口号。

《萨利机长》是部难得的好影片,建议大家走进影院用心领悟,除上述几个角度外,还有亲情人性信念,全方位剖析审视理解其精髓,定会有所受益。

我认为,这部片子最令人思考的地方是在于萨利机长在面对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多方面质疑后,仍能冷静理性面对质疑,用35秒的时间点赢得了208秒成功脱险的载入史册的壮举。精彩的对白:“我有困难区分现实和现在这种鬼状况”“我不喜欢无法控制局面的感觉,我想找回原来的我”“过去40年我载送了百万名乘客,但最后人们却以这208秒来论我的功过!”

萨利机长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3

Sully机长在接受采访时所说:我不是英雄,只是一个做了本职工作的普通人。这并不只是一句谦虚的漂亮话,也许在千钧一发的关头,Sully机长确实只是发挥正常水平做好了本职工作。但这就已经很厉害了。“英雄”是世人赋予他的光环;而另一面,那些质疑他的误判才是事故起因的人,则更带有高高在上的偏见。

世人总是青睐非黑即白的两极评论,却不能设身处地站在当事人的角度理解他的处境。用英雄的故事延伸展现这一点,更能引起人的反思:一个英雄尚且受此待遇,他人又怎能幸免?

各方面来说,本片的故事重点都体现为对事故后续的记录。首先是不太起眼的副标题:The Untold Story Behind the Miracle on the Hudson,不用多说了。再从篇幅上来说,整个事故前后几分钟的事情,拍出来没有回忆杀没有渲染,只是冷静地还原。撑起片长的还是后续调查那部分的故事,所以故事重心显然在事故发生后。最后重点来看看故事讲述的顺序,也许我们已经习惯了倒叙插叙的手法,总觉得导演从梦境、事件后续开始是为了卖关子,突出事故的那段高潮。但我觉得不是,导演讲故事的顺序只是顺着机长的思路,好让我们更容易进入他的视角。凭着我刚看完的记忆简单过一遍:

首先调查部门(具体是啥、利害关系我也不太了解,不想展开分析了)一开始对事件定性为坠机,这是根据他们调查得到的一些初步资料得到的明显带有问责意思的偏见,机长及时纠正说这不是坠机这是水上降落,由此引出全片的矛盾:调查部门根据十几台电脑对事故的模拟得出结论认为机长的误判对事故负有主要责任。于是随着之后故事的进行我们始终带着一个悬念:到底机长是不是误判了。当被妻子问到你为什么就做出判断决定停哈德逊河上了呢,机长这才开始陷入他并不想面对的回忆。我想这时候好多观众已经和我一样等不及了,因为事故这段才是我们起初期待的大场面正片。然而看完了这段有点意犹未尽的伪高潮,我们还是没有答案,并且有点犹豫是不是我们被放到了机长视角才认同了他的判断。影片最后的听证会才是本片真正的高潮,因为它解答了我们心中这个悬而未决的疑惑,本片的主题也集中体现于此。

首先机长机智地要求把电脑模拟替换成人工模拟,然后通过质疑零延迟的人工反应时间不能反应突发事件的真实情况,为模拟过程争取了35秒的反应时间。就这短短的35秒差异,产生了和之前截然相反的报告结果,实现了大反转,宣告了机长做出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让原本高高在上想当然的`调查官员彻底低头认错。在观众们终于掌握了真相的情况下,导演又利用播放事故录音记录这个情节带我们再次回忆了一遍事故过程。如果电影的重点在于讲事故本身,那么对于事故的描绘理应让人意犹未尽,这样同一段戏演两遍绝对是讲故事的大忌。但导演的目就是让我们根据听证会上掌握的信息,再重新和机长一起回忆一下事故过程,才切实体会到机长当时处境下做出准确判断是如此不易。  还有一点需要反思的是:我们在影片一开始已经知道事故的结局是平安解决,就无法体会机长做水上降落的决定是多么艰难。影片中我们才逐步得知:实际上水上迫降的生还率极低,如果不是机长冷静地判断出返航绝无可能,并不会做出这个百般无奈的下下策。另一面,在纽约市这个全球人口密度最高地区之一的城市,一旦稍有偏差,一场空难导致的就不只是一飞机死伤这么简单。如影片中某人告诉机长的:纽约人当然要为你欢呼了,这里最近可一直没什么好消息。

停了一下又补充到:特别是关于飞机的。我想这大概是指8年前的911,对很多纽约人来说永远走不出的痛。如果机长稍有疏忽,后果必然又是一场911。因此在真实事件发生后Sully机长也确实成为深受纽约市民爱戴的英雄。

再反观调查部门草率的事故责任判断,如果不是机长最后机智的应对,一场冤假错案也会就此成为定局。英雄变成事故责任人。与其说影片想表现机长应对飞行事故的冷静沉着,倒不如说他应对来自调查部门的危机一节,扭转乾坤的策略更是全片重点。因为航空事故发生前,机长可是有8小时睡眠、9日内滴酒未沾的满血状态;而应对危机时,他却是整夜没合眼,喝了一杯Canada goose+splash of water的Sully特调,可算是最差状态下的残血反杀。

萨利机长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4

好的电影看完后,会陷入一小段沉默的缅怀时刻。我看着观众逐渐离去,字幕继续滚动,显示一部电影的幕后人员构成,他们都“尽职尽责”了。电影就是这样,有台前就有幕后。被忽略掉的,从来都是大多数。

看完《萨利机长》,我就陷入了这样的状态。一个尽职尽责的机长,该如何在一次奇迹般的生还后,向世人证明他的一切决定都是为乘客安危考虑,而不是个人逞能为了当英雄?

在电影结尾处,真实的机长沉默寡言,微笑温暖。演员伟大者如汤姆·汉克斯,还是显得略微有点紧张了,但足够好了,我喜欢这个寡言少语而异常坚定的人。

少说点电影,多说点我的观后感吧。

最早看到萨伦伯格机长的自传,名字叫《最高职责》。当时还是学生,不理解职业尊严的含义,工作后,才发现,这个词太要命了,二爷说得好:

每一个人都应该知道自己职业的职业尊严,既然成为其中的一员,即使你再不起眼,再放荡不羁,再游戏人生,也应该在事情触及自己职业尊严底线的时候抹一把脸站起身来,用或许会被平时的自己嘲笑的语气,说声「对不起,我是警察」,说声「与其苟延残喘,不如从容燃烧」。

我想起来两年前看过的一条旧闻:

20____年11月10日晚,南航CZ3739航班起飞后约30分钟,只听“砰”的一声闷响,乘客旋即发现发动机起火。空姐吓到默默流泪,只有机长淡定播报,“本人经严格训练,有能力将大家安全送到陆地。”21时40分左右,飞机备降在广州,200多乘客无人员伤亡。

昨天下午在电影院看《萨利机长》的时候,脑海里一直回响着这句话——“本人经过严格的训练,有能力将大家安全送到陆地上。”

当时我在地铁上,被这句话折服。看着地铁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心想万一有意外发生,我们该如何避险。该听谁的,凭什么?

电影是个横截面,没有告诉我们机长平常怎么想,但他的自传里有,我试着摘抄几段:

我们之中大部分人都在勤勤恳恳默默无闻的工作,只有意外才能让我们一举成名,而我们一直努力追求的,就是尽力避免这样的意外发生。

在生活的很多领域里,你都应该成为一个战略上的乐观主义者,即着眼长远,但同时又是一个战术上的现实主义者,即立足当前。

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些都是一些听上去周到而正确的话,电影不能让机长把这些话原封不动地说出来,于是我看到了以下几处:

他相对寡言少语,在飞机升空时有意识地避免和副机长闲聊过多,在他的自传里,他写道:从飞机推出离开登机口,直至起飞,爬升至10000英尺(3048米),航空法律规定机组不许谈论任何与飞行细节无关的闲话。

他在重启发动机失败后,直接跳过了规定程序的十四步,本能一样打开APU(俗称小风扇,auxiliary power unit,为飞机关键系统提供基本的电力,防止失速),这个关键决定是后来成功迫降的前提。也正如副驾在片中吐槽的,打开APU是规定流程里的第十五步,如果按部就班,有可能都走不到第十步,飞机已经坠毁了。

机长站在机舱中,看着自己的飞机成为一艘沉船,他的脸上是无奈和愁容,正是这些愁容,让我想冲进去帮机长,虽然不知道怎么做。

他在乘客获救后先后找了警察朋友、副机长和工会朋友来确认,机上所有乘客是否都安全。直到工会的人来告知,所有人,所有人都安全。他才放心了。

那一刻,他的脸上,愁容舒展。

我在电影院里突然意识到,我平常嘴上老爱说“总是”“所有”“绝对”之类的词儿,是一件多么可笑的事——恐怕连自己都不知道这几个词的重量吧,但机长必须确定,但凡有一个人因为他的选择而遭遇不幸,他都难辞其咎。

每一个乘客,都安全,这就是他的理念。

看到一个短评里也写到夫妻关系的表现,妻子第一次接到电话还很惊讶——今天你居然打电话报平安,第二次她就有点受不了家门外聚集的媒体压力了,开始打电话发牢骚抱怨,提醒机长房贷压力,第三次妻子才意识到丈夫有可能就和飞机一起坠毁了,开始抱歉,机长安慰她,说一切都会处理好的。

三个电话,一对夫妻,磕磕绊绊、不容易和相濡以沫就全给表现出来了。

看电影的时候,大概有七八次,我被这有可能降临的灾难和人的勇气与理念摁在座位上,眼睛湿了七八次。可能是怕,也可能是感动,看着他风度翩翩,看着他坠入长河,看着他接受诘问被质疑,看着他在纽约的夜里跑、想、长久沉默。

他知道自己委屈,但从没有抱怨过任何人。

有很多时候,大家只是当你是个英雄,却不清楚那一刻是怎么做到的,也不深思这种巨大灾难带给行动执行者的道德压力和专业难度——但凡有一个小地方出现纰漏,导致人员丧生,机长就会被不良媒体打上鲁莽、自大、置乘客性命于不顾的标签。

这个世界,很多时候,没有耐心。

抱怨是没用的,愤怒也是没用的。有技巧地解释自己这样做的原因,向更多参与到奇迹中的人表示感谢,就好。

所以我喜欢稍微上点岁数的人演的电影,他们按照心里的原则而不是世上的规矩行事,他们偏执,他们知道对错,他们在为年轻时犯下的错做自己能做到的挽回和弥补,他们改不了臭脾气和坏毛病,他们欠钱,同时给更需要钱的人借钱,他们慢,他们气喘吁吁,他们捍卫着从他的时代到新的世界里那些不应该改变的东西,比如荣誉,比如克制,比如原则。

而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可能就是这种精神最好的代言人吧。他86岁了,还在拍这样克制内敛的英雄片,和他同岁的老人,有多少人有这样的体力和状态呢?

我住的这个院子里,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岁数相差不大的老人们拄拐、蹒跚、到门口的货车上买回葱姜蒜和馒头,再慢行回屋里,还有一个老头挥着网球拍对墙狠狠地打过去,但也没有多少力道了,他们的身体普遍都不能称作硬朗了。

他们应该是新中国之前出生的一拨人,在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或许谁都有年轻的肌肉和力气可以恣意发泄,但到了晚年,面对的是疾病、假牙和形形色色的虚假推广,利用老年人的恐惧和孱弱推销药品、保险和其他。

伊斯特伍德在电影行业里打拼了半个世纪之久,他已然两次得到了行业中的最高荣誉。一次是作为演员,拥有《荒野大镖客》《黄昏双镖客》和《黄金三镖客》的表演作品,一次是作为导演,拍出过《百万美元宝贝》《老爷车》《萨利机长》等够多够好的电影,还在拍,不打算停。

我想不到比强悍更合适的词来表达我对这位导演的敬意了。

萨利机长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5

生活中,一般来说默守成规相对安定,但不可否认会错失很多乐趣。看了下面这部电影,你应该跟我一样对这个信条会有更深的体会。可不是乐趣那么简单了。

电影还有五天公映,俺提前尝了尝鲜,不过,汤姆·汉克斯的影迷们比我要早得多。据悉: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萨利机长》也以最小的特效使用率脱颖而出。美国电影学院将在数周之后把这份入围名单缩小到10部电影,并在2017年1月24日发布最终提名名单。

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电影,可以说是电影界的一个短标签了。就像动作片,科幻片一样。电影自身的娱乐性和戏剧性,既便是真实发生过的事件,导演还是会以艺术的眼光去修饰情节,以使电影更具有观众缘。发这个话题的时候,我刚刚就像电影中的NTSB部门的精神一样,去查证了一下是不是改编自真实事件。

《萨利机长》是根据2009年1月15日全美航空1549号班机发生意外改编的电影,导演是美国著名的正派硬骨头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在好莱坞得过不少奖项,《廊桥遗梦》就是他拍的。主演则是汤姆·汉克斯主演,《 阿甘正传》、《荒岛余生》、《拯救大兵瑞恩》等很多大片都是他主演,不过现在看他,真的老了哦。

电影改编自1549号航班事件,是由一班美国全美航空公司由纽约市拉瓜迪亚机场起飞,飞往华盛顿州西塔克西雅图-塔科马国际机场的每日定期国内客运航班。2009年1月15日,一架空中客车A320负责该航线,在起飞爬升过程中遭加拿大黑雁撞击,导致两个飞机引擎同时熄火,飞机完全失去动力,驾驶舱机组人员在确认无法到达附近的2个机场后,决定于哈德逊河河面进行迫降。结果是机上共155人全数生还,该事件也被称为“哈德逊奇迹”。

影片整体是种点到为止的简约风格,这种自然的留白观看起来很轻松,很是恰当。围绕NTSB部门以严谨的态度调查机长是险博名利,还是真正的英雄。突出了影片尊重事实、小心求证中心主题。

真实事件记录:

在2009年1月15日下午3点26分,飞机在纽约瓜拉迪亚起飞。但起飞一分钟左右,机长向机场控制塔报告,指飞机上两具引擎都遭受鸟击而失去动力,要求立即折返机场。机场方面随即指示1549号班机立即折返,但萨利机长发现不能掉头折返机场,于是准备安排客机飞往新泽西的泰特博乐机场作紧急降落;但其后机长又发现当时飞机的高度及下降速率,无法让客机安全降落于泰特伯勒机场。于是,机长决定避开人烟稠密地区,冒险让客机紧急降落在贯穿纽约市的哈德逊河上。这些都在电影里比较真实的得到呈现,只是在电影中飞机在与河面撞击的最后一刻,依然能清楚的听到塔台的声音。而真实情况里塔台在机长告知即将迫降在哈德逊河23秒后失去就班机联系。这个和真实有些许出入。

飞机迫降在河面之后,由于撞击过大导致货舱门以及飞机后门被水撞开,接近0度的水瞬间涌进机舱。此时飞机上的人们保持秩序,让年幼小孩或妇女先下飞机,然后在河面等待救援。在等待救援的时间里,所有人都停留在救生艇没有乱动。而在影片中,一位男的因为感觉自己离岸边还挺近的,于是直接跳进河里想靠着自己的本事游过去。在纽约的大冬天冬游,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另外还有一个女的也自己跳进水里,最后被直升飞机的消防员救下。这些在真实发生的事件里都没有。

事故几周后,萨利机长被认定为:一直有创伤心理压力紧张后群症,出现幻觉和失眠,经常感觉自己往下坠。影片通过各种夸张的特效手法真实还原展现,一开始就是萨利机长做的一个噩梦,这个梦是他按照塔台的要求想飞回地面机场迫降结果没有成功撞向了大楼。而真实情况萨利机长当让没有做过这种梦了。这只是影片开头为了吸引人而做的一个炫技镜头。

在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的内部调查里,远比影片要来的繁琐和细致,恨不得把你所有的档案都拿出来调查。影片为了增加戏剧性,让观众感觉NTSB态度有点冷硬,而在真实情况里,NTSB对萨利机长和副机长提出的问题都是有理有据的,并没有故意抓萨利机长的小辫子或者不承认萨利机长的英勇冷静行为。

电影中塔台指挥官沮丧的说“完了,机毁人亡”,他为什么会这样断言呢?查阅了一下相关知识,简言之,综合因素,飞机陆地上迫降要比水上迫降生存率高得多。飞行员技术,以及很多的水面上的不可控因素决定着生死概率,这也就是为什么影片中事件被称为“哈德逊奇迹”的原因了。

影片中的NTSB公开听证会,没有考虑加入35秒的反应时间差。真实情况是NTSB早就把反应时间和人为因素考虑进去,整个听证会进行的非常严肃和理性。

有人或许会问:“155名乘客全部生还,为什么还去质疑男主?”狄德罗说过“质疑是迈向哲理的第一步。”我想,导演是本着这个理念,以及剧本对事件的高度还原有预见性的下得赌注吧。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1701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