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生作文 > 观后感 > 观后感范文 >

日瓦戈医生观后感小学生范文5篇

2020-07-31 14:55:20
|醒婷

公尤里·日瓦戈是出于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日瓦戈医生观后感小学生范文5篇,方便大家学习。

日瓦戈医生观后感小学生范文5篇1

一开始读这篇作品的时候因为太多的人物和故事交错很难读下去,但是渐渐主人公越来越突出的时候,便找到了一条主线,开始有了头绪。这真的是一本史书,记录了一段真实的社会历史。作者通过对日瓦戈这个线索,不仅仅进行叙事,还展开了对社会,政治,人生,理想,文学,哲学各个方面的描写。而其中最出彩的部分要数日瓦格和拉拉的对话。他们的爱是建立在共同的理想与相互的理解上,所以只有在同拉拉对话的时候医生才可以把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感受讲出来。

拉拉在少女的时候经历的一切突然让我想到了蒲宁笔下的《轻盈的呼吸》里面的奥利娅,她们都在懵懂之间变成了妇人,她们的生命都在那一次变得复杂,她们活在无尽的内心的痛苦与折磨之中。但她们的结局截然不同,奥利娅遇到的军官因为嫉恨卑鄙地对她开了一枪,而拉拉遇到的科马洛夫斯基虽然卑鄙却一直在帮助拉拉,不知道是否是在寻找良心的安稳;当然还有更重要的是因为拉拉更加勇敢地在寻找生命的意义。我从一开始就坚信,拉拉是不会倒下的。所以我摘抄了这样一段话:“霎时间,生命的意义又展现在拉拉面前。这是她领悟到,并叫出所有事物的名称来,如果她力不胜任,那就凭借着对生活的热爱养育后代。”----拉拉是如此地努力地热爱着生活。

还值得我们去品味的是拉拉,帕沙,冬妮亚还有日瓦戈的爱情。拉拉和帕沙,冬妮亚和日瓦戈的爱情很相似,仿佛在很小的时候他们的命运就连在一起了,拉拉觉得帕沙那么倾心于自己,自己应该把一生都献给他,而日瓦戈在和冬妮娅在一起的时候,对她充满了神秘的向往与爱慕。一切都是那么简单。拉拉很爱帕沙,帕沙更爱拉拉,小说有这样一个触动我内心的片段,是在他们结婚的时候,蜡烛举的高的人就会主宰以后夫妻的生活,“为了帕沙的幸福,拉拉宁愿牺牲自己的前程,于是她尽量把蜡烛举得很低,不过还是没有用,因为不管她怎么想办法,他的蜡烛总是比帕沙的高”。。。我是这样想的,拉拉想让帕沙主宰自己的生命,她想用自己的生命去爱他,可是帕沙更爱她,他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一生都在仰望拉拉。。。。好感人的瞬间。日瓦戈很爱冬妮娅,冬妮娅更爱日瓦戈:冬妮娅在经历了一段痛苦的挣扎之后终于生下了儿子,“父亲儿子—他看不出在这轻而易举取得的父亲身份当中有什么值得骄傲—最重要的是冬妮娅”“全部的不幸在于我爱你可你却不爱我。我竭力寻找这种论断的意义,解释它,为它辩解,自我反省,把我们整个的共同生活以及对自己的了解都逐一回忆了一遍,但仍找不到起因,会想不起我做了什么才招来的不幸。”而我,一向看重爱情的唯一的我,也不得不赞叹他们之间的爱情,赞颂他们每一个人。

看到冬妮娅的一生,我突然想起了徐志摩身边的张幼仪,很伟大,她们都用自己的一生为一个男人营造了一个家,一个家庭,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都有这个家的支持。当然我觉得她们都很可怜,尤其是当我读到冬妮娅的那封信的时候,更是觉得她是承受了多少痛苦呢?这个她生命中唯一的男人。“可我爱你呀,唉,但愿你能想象出我是多么爱你!”冬妮娅说“我诞生于人世就是为了使生活变得单纯并寻找正确的出路,而她却要使它变得复杂,把人引入歧途。所以,冬妮娅像张幼仪,而拉拉就像林徽因。很值得庆幸的是,日瓦戈曾经与拉拉热烈地爱过,而不像徐志摩和林徽因,只有默默的爱恋。

日瓦戈与拉拉的谈话中有一句话使我印象深刻“我觉得,我只会强烈地,极端地,发狂地嫉妒低贱的,与我毫无共同之处的人。”“我不爱没有过失,未曾失足或跌过跤的人。她们的美德没有生气,价值不高。生命未向她们展现过美。”两句短短的话就诠释了爱与嫉妒。说的多好啊,嫉妒,我们始终不明白,我们经常嫉妒那些与我们毫无共同之处的人,甚至低贱的。真正高尚的人,我们有的更多的是敬爱。同样的,我们经常会去爱那些有故事的人,甚至是有苦难的人,就像《白痴》里面的公爵爱上了纳斯塔霞的苦难。

“我同你就像最初的两个人,亚当和夏娃,在世界创建的时候没有任何可遮掩的,我们现在在它的末日同样一丝不挂,无家可归。我和你是几千年来在他们和我们之间,在世界上创造的改造的不可胜数的的伟大业绩中的最后的怀念,为了悼念这些已经消逝的奇迹,我们呼吸,相爱,哭泣,互相依靠,互相贴紧。”

以日瓦戈的一片随笔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每个人生来都同浮士德一样,渴望拥抱一切,感受一切和表达一切”也许有一天我们也应该提起笔,把我们心中的一切都表达出来。

日瓦戈医生观后感小学生范文5篇2

昨晚,突然想起买了1年多的光盘都还没有看,找出一张【日瓦戈医生】,慢慢欣赏。

特意买的原版碟,画面清晰,配音效果也跟在影院差不多,把音响调大,主题曲如行云流水般在房间回荡,听的我如醉如痴,前苏联音乐真是好听,那抒情而悠扬的曲调像春风佛面,很自然的把人带到那个时代,让我虚无的心顷刻间充满了温柔。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初,沙皇被处死,新政府建立的时代,应该就是【列宁在1918】那个年代吧。日瓦戈在很小时,有音乐天赋的母亲就去世了,电影很细致的把他母亲下葬的全过程呈现在观众面前,还有个镜头是在棺材里他死去母亲的脸部侧面特写,令人震撼,幼小的日瓦戈那稚气漂亮的面庞和无助的神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他母亲的生前好友收养了他,随同这一家人来到了莫斯科。

青年时代的日瓦戈研读医科,但他在诗歌方面的造诣非同寻常,已经蜚名于莫斯科的上流社会。写诗的天赋带给他浪漫多情的性格,却也为他坎坷的一生埋下了不幸的种子。

由于社会的变革,很快他那些往日读起来让人如痴如醉的诗歌,却成了个人主义和小资产阶级情调的代名词。连年战火,颠沛流离,作为军医他一直奔波在前线救治了大量伤员,返回莫斯科自己漂亮的私人住宅楼却成了革命委员会的驻扎地,一个小楼住了13户人家,他一家人挤在一间屋子里,就是这样,大家还要闹着重新分配住靠,由于他的诗歌流露的“不健康”的思想,他在政治上饱受迫害,无奈他带着妻儿来到乌拉尔山的乡间农舍,只为安心的过小日子。

影片着重描写人性,在历史沉浮中一个有才华的小人物的坎坷命运。对爱情的描写,也是那样的细致入微。在前线做为护士的拉拉,是日瓦戈的助手,当时两人就互有好感。命运让两人在荒凉的、气候恶劣的乌拉尔地区再次相遇,一边是相濡以沫的妻子和可爱的孩子,一边是爱得刻骨铭心的情人,日瓦戈在温柔的漩涡里挣扎、徘徊,他那诗人的情怀在爱情的炙烤下,化为一首首杰出的爱情诗篇,令世人敬佩和惊叹。

影片着重渲染的是人性和爱情。在我们这个社会所受舆论谴责的、有悖道德的婚外恋和情人现象,被演化成一种人性的需要,日瓦戈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对妻子的深沉的爱,好像和他对情人的火热的爱不相冲突,觉得他在哪边都那样顺理成章,这些都没有损害他在观众中的带有诗人气质的专业医生形象。

看着影片,我对男人有了新的认识,再优秀的男人都会有那样复杂的情感,对妻子再深爱着,也不妨碍他去爱其他的女人,男人的心真的可以容纳下不止一份的感情,这就是真实的人性。那女人是不是也一样呢?

那缠绵悱恻的电影主题音乐功不可没(曾获奥斯卡最佳配乐奖),每每把伟大的爱情场面烘托的更加壮丽和灿烂,让你的心始终跟随着男女主人公的命运跌宕起伏着,唏嘘着,沉醉着……

饰演女主角的美国女演员个性鲜明,魅力难以抵挡,为影片添色不少,夺走了饰演男主角的苏联男演员的光彩。

日瓦戈医生观后感小学生范文5篇3

当我合上书,眼前晃动着的是日瓦戈捂着前胸摇摇晃晃地从闷热的电车上走下来,一头栽着地上死去了,拉拉在不远处。那个一生坎坷的女人最后失踪了,被送往了劳动营,可能就消失在了那里。还有远在天边的冬妮娅,痛不欲生的马琳娜,自杀了的帕沙……

日瓦戈是个典型的俄罗斯知识分子,受到良好的学校教育和深受舅舅的宗教文化熏陶,他抱着以基督福音为基础的历史观、博爱和自我牺牲的思想以及“勿以暴力抗恶”的原则,经历了革命前后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1905年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国内战争、新经济政策和社会主义建设等等。外部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瓦戈却始终不改初衷,一颗赤子之心愈挫愈坚。他保持着精神上的独立自由,用自己的原则去审视社会历史的变迁。

我敬佩这个一生诚实正直,忠于自身信仰和满怀人道主义精神的医生,在那个动荡不安的纷乱时代,在种种苦难和厄运的残害下,日瓦戈仍然能坚守着自己的本心,坚定自己的信念,不曲意迎合时代风尚、追赶浪头,从他的`身上我们能感受到他对人类精神自由的一种崇高的追求。但是,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种理想化的精神追求,他的命运注定以悲剧结局。他既肯定革命的正义性,却又否定革命的暴力手段,他想逃避现实,走一条回避战争的中间道路,想寻找到精神上的世外桃源,却忘了:任何游离在社会之外、独善其身的做法都是行不通的。

日瓦戈医生观后感小学生范文5篇4

我记得第一次听说《日瓦戈医生》大概是在二十几年前,好像是北京某个剧团排练这部话剧,隐隐约约知道这部书在苏联时期是禁书,后来断断续续看到过一些评价,但是,一直也没有想过阅读这本书。今年以来连续读了几本俄罗斯的文学作品,越来越被俄罗斯文学作品那种大气磅礴史诗般的气概所折服,因此,在微信读书上看到这本书后,就毫不犹疑的将其读完。与我之前读的《静静的顿河》《罪与罚》《猎人笔记》《当代英雄》几乎同时代的作品相比,这部书在国内应该影响不大,我读完之后,在知乎上搜了一下,话题度也不高。不过有趣的是,一些看过这部作品的读者将其与《静静的顿河》相比,几乎一致认为这部作品比不上《静静的顿河》,我也深以为然。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也一直拿这部作品与《静静的顿河》进行对比,我不知道其他人将这两部小说进行对比的缘由是什么,我将这两者进行对比,是因为这两部小说所反映的时代几乎一致,主要故事都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期间。《日瓦戈医生》故事一直延续到二战结束,但小说的重点还是在十月革命前后。俄国十月革命对于中国人,特别是50岁以上的中国人,一定是一个深入记忆的事件,虽然对其发生发展的前因后果并不很清楚,但是对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句话一定是耳熟能详的。不论是战争还是深刻的历史变革,对于不是亲历者的人来说,也许就是一本书、一部电影、一幅画,对于亲历者来说,就会丰富得多、深刻得多。这也是为什么同样都是写十月革命前后的文学作品,呈现出来的思想风格,反映出来的情感内涵会有如此大的区别。《静静的顿河》作者肖洛霍夫出生社会底层,父亲是哥萨克下级军官,母亲是地主家的女仆。他创作的《静静的顿河》就是以哥萨克的角度来写十月革命的,反映的是一群生活在顿河边上的农牧民,他们勤劳、勇敢,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他们为人处世的原则是宗教戒律和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当代英雄》主要写的是军队里发生的故事,作者莱蒙托夫受过良好的教育,进入大学学习一段时间后直接转入骑兵士官学校,他笔下的人物跟他一样,风流倜傥,没有太大的理想和抱负,喜欢与富人周旋,喜欢玩弄女性。《日瓦戈医生》的作者帕斯捷尔纳克出生在莫斯科一个被同化的犹太家庭。母亲罗莎莉亚•考夫曼是一位钢琴家,也是鲁宾斯坦的学生;父亲列昂尼德•帕斯捷尔纳克是莫斯科美术、雕塑、建筑学院教授,著名画家。从莱蒙托夫、肖洛霍夫、帕斯捷尔纳克的家庭出身就可以看出,他们虽然是俄国同时代的人,但是,他们的家庭出生注定了他们看待事物的角度和观点肯定会大相径庭,他们笔下的毕巧林、葛里高利、日瓦戈在面对社会的巨大变革时会出现完全不同的反映和应对方式。毕巧林贵族军官,天资聪颖,受过好的教育,战争前过过好日子,见识过上流社会的富裕生活,因为,对于战争,对于革命,没有自己的想法或者说不在意自己的想法,得过且过,最后丢了性命。葛里高利作为哥萨克,崇尚勇敢精神,充满阳刚之气,面临时代的巨大变革,他没有受过教育,也没有复杂的生活经历,因此,思考问题简单粗暴,缺乏原则,一会儿加入红军,一会儿加入白军,对待爱情也摇摆不定,做事不考虑后果。日瓦戈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年幼虽然遭遇父亲的抛弃和母亲的早逝,但在舅舅和其他家人的关照下,顺利的完成了学业,成为了一名受人尊重的医生。在革命到来时,他既缺乏毕巧林那种玩世不恭,一切都无所谓的态度,也缺乏葛里高利勇往直前,船到桥头自然直的勇气,因此,活得很累。一辈子都在患得患失,在拥护革命和反对革命之间,在家庭和情人之间摇摆不定。这也算是知识分子的通病,面对革命,面对变革,无产者能抛弃一些,因为,他们可抛弃的并不多了;而知识分子就要纠结多了,一方面他们有一定的知识储备,面对革命和变革,他们会思考,会犹疑;另一方面,革命和变革会改变现状,会让他们失去一些东西,因此,他们害怕改变。

《日瓦戈医生》于195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但是,由于在苏联国内这本书受到批评,帕斯捷尔纳克“自愿”放弃诺贝尔文学奖。与众多的诺奖相比,这部书获得诺奖也算是实至名归。我个人感觉,这本书前半部分为了交代人物关系,写得有点啰嗦和复杂,为了厘清关系,我反复看了几遍。帕斯捷尔纳克还有一个身份是诗人,因而文笔还是很不错的。为了塑造日瓦戈这个人,他还以日瓦戈的名义写了许多诗。整部小说以日瓦戈一生的经历为线索,将一个富商家庭出生,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在十月革命前后的大时代变革中的浮浮沉沉,从一个知识分子或者是曾经的贵族的角度进行展示。日瓦戈的经历可以分为6个阶段母亲去世——莫斯科受教育,结婚——部队服役,回到莫斯科并逃离莫斯科——瓦雷金诺,被游击队抓住呆了一年多,逃回尤梁津——重返瓦雷金诺,拉莉萨离开——返回莫斯科生活再婚。第一个阶段是日瓦戈的少年和青年阶段,也是革命前,从个人角度讲,他经历了不幸,但生活还算是平稳,没有遭受太多的苦难。小说对今后会与他产生交集的拉莉萨的混乱生活和拉莉萨的丈夫巴沙生活的莫斯科铁路职工生活进行了叙述,将革命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息进行渲染。第二部分日瓦戈的生活开始按部就班的进行,毕业成为医生,结婚生子,本来日子应该会平平安安的度过。但是战争爆发,他成为一名军医,并认识了拉莉萨(还未发展成情人),平静的生活被打断。第三部分从部队回到莫斯科,十月革命之后的莫斯科,让出生富商的日瓦戈和贵族家庭出生的妻子嗅到危险的气息,在同父异母弟弟的建议下,历经艰险逃到西伯利亚的瓦雷金诺,度过一段短暂的田园式的生活。重新遇见拉莉萨,并与其发展成情人关系。第四部分日瓦戈因为有医术,被抓到游击队服务,再次见识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丑恶。第五部分逃回尤梁津与情人拉莉萨度过一段穷困但又幸福快乐的时光(他在游击队期间他的岳父、妻子带着孩子回到莫斯科)。第六部分为了拉莉萨和拉莉萨孩子的幸福,忍痛离开拉莉萨,并历尽艰辛回到莫斯科(此时他的家人已经被驱逐出境)。刚开始度过一段与乞丐差不多的生活,后与马丽娜结婚并生了两个小孩,生活逐步进入正轨。再次遇见同父异母的弟弟,生活有了一些改善。多年后心脏病发作去世,拉莉萨凑巧回来参加葬礼。尾声部分,主角日瓦戈已不再,通过格尔顿和杜多罗夫两人的谈话的形式,将一些重大的事和书中人物的结局进行补充。在看这本书的同时,我也在想这本书为什么在当时会成为禁书。如果单纯从情节上看,似乎没有必要。但是,时不时的会从小说里一些对话,一些感慨,一些评论中发现许多蛛丝马迹。苏联已经解体,对十月革命如何评价,似乎也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认识。我们作为后来人,作为旁观者,还真不好下结论。但是,可以肯定的事,在十月革命前,俄国社会集聚的矛盾已经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发生革命是必然的结局。革命发生后的走向有时也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就如小说中写到“一个崇高完美的理想会变得越来越粗俗,越来越物化。这种事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希腊就变成了罗马,俄国的启蒙运动也就这样成了俄国革命”。社会要进步,就需要变革,但不论怎么变对人的尊重不应改变。

最后,说一说这部小说的艺术特色。这部小说应该算是比较典型的俄国小说,一是场面宏大,对景物的描写技艺高超,融情于景,通过景物渲染气氛润物无声。这部小说的发生地虽然集中在莫斯科和尤梁津,但是,日瓦戈全家从莫斯科逃离,日瓦戈从尤梁津步行回莫斯科,几乎贯穿整个俄国,虽然小说只写了部分场景,但是,给人的感觉就是一幅恢弘巨大的画面,有深度、有广度;二是人物众多,关系复杂。这也可能是许多人不愿意看俄国文学的原因,俄国人名很长,不容易记住,关系亲疏不同,叫法还不同,比如日瓦戈,与他亲近的人都叫他尤拉。如果不仔细阅读,有时会产生误解。俄国小说还喜欢将与主人公有关系的各类人物的前世今生交代得很清楚,往往会编织成一张巨大的人物关系网,人物多,名字又复杂,稍不注意,就会理不清。三是对细节的执着,特别是在《静静的顿河》这部小说里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日瓦戈医生》虽然没有这么夸张,但是,也非常注重细节的描写,比如日瓦戈曾经住过的几个地方,作者都作了细致入微的描述,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看了这几部俄国小说,个人觉得俄国作家几乎都是大手笔,与日本作家沉溺与内心的小确丧不一样,层次更高,眼界更不凡。思考的深度不在一个层次,这也算是生活的宽度决定见识的深度。

日瓦戈医生观后感小学生范文5篇5

早就听说《日瓦戈医生》这本书了,但却总是阴差阳错擦肩而过。

虽然,今天我所拥有它,还更多的是冲着这是一本曾经的政治禁书而来,凡是有着特殊经历的作品,肯定由着他不平凡的东西,于是在日渐开放的社会环境里,回忆和品味还是有一些感悟的。

但是细细品来,尤其是当指尖划过那洁白的纸张时,却真的知道了这还是一本唯美的抒情文学,大篇幅的景色描写,其实已经带着你进入到了那个时代和场景,无论是春天里的桔色小花,夏天里的蛙鸣,都是那样的细腻,那样的富有表现力。作者在用不同的季节,变幻出了不同的情节变化和节奏。家庭、爱情、青春,绝大部分的是体现在冰雪融化的春天和快乐的夏天。而对于逃亡、挣扎和屠杀,就把我们带到了严寒的冬天,甚至于是更加遥远的西伯利亚,不由得让你有一种肃杀的感受。动乱,对于老百姓来说是巨大的伤害,无论这种动乱,来自于哪种主义和理论,用残酷对待残酷,似乎已经成为了暴力革命的经典理论,可是他所能带给平民的是什么呢!在这个世界上,到了这样的年龄里,到底是怎样的主义?还是少谈一点吧,省的无事生非。可是对于爱情,我却有了一些的迷惑和忧伤。日瓦戈医生是一个没落贵族家庭的绅士,受过良好的教育,和自己的妻子冬妮亚两小无猜、一路顺风,顺理成章的美满婚姻,是那个旧时代的一种生活模式,这一切应该在温暖和温馨中延续下去。如此生活,也许永远不会有那些和意外发生交叉的机会,所以生活也就变成一泊的净土,索然无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日瓦戈医生的职业让他无奈的走上了战场。拉拉小姐,从小没有了父亲,在母亲的抚养下成长起来,对于他人生第一个的影响就是他们的家庭的保护人,一个中年律师,而这个保护人,却让刚刚成人的拉拉小姐,开始尝到人生的第一杯苦酒,一切改变她的人生的轨迹,成年人那种控制力,打破了青春少女的纯情,在爱情和堕落之间,拉拉在痛苦的挣扎着。

终于,为了摆脱这一切,为了追寻原本属于年轻人的爱情,让原本应该娇柔的美丽小姐拿起手枪,指向了律师后差点变成的凶犯,于是他和新婚的丈夫一起离开了莫斯科,逃避的来到遥远西伯利亚,丈夫还是压抑不住年轻的澎湃,离开了拉拉和刚出生的孩子,走向了战场,很快便失去音讯。拉拉,一个坚强叛逆的美人,为了寻找丈夫依然也走上了一战的战场。于是日瓦戈和拉拉,两个原本就命运不同的人,走到了一起。一个是战地医生,一个是战地护士,在战场的后期,相处在一起。然而战友的凝聚力,却让他们相爱了,这种爱是痛苦和无法避免的,一个有家庭责任的绅士,和一个深爱自己丈夫的女人相爱了,是含蓄的,是纯洁的,他们忍耐着这感情的爆发,用理智强制自己在战后各自回到自己的家庭里里面。这也许就是人生的一个偶然的误会。一切似乎有回到了原来的起点。

可是,日瓦戈医生却面临着人生的又一次的选择,离开军队复员回家的他发现,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切已经和他出发时不一样了,到处一片混乱,政府发生变革,更重要的是,饥饿开始笼罩着莫斯科,像他这样的没落贵族的家庭,是不会受到红色政权优待的,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为了生存,他们再一次的举家流亡成为了必然。因为在动乱的城市里,农村更容易生存下来。目标远东地区的西伯利亚。于是两个已经分离开的感情,再次的发生了碰撞,即便是再克制的欲望,也会给别人带来伤害。在远东相会的日瓦戈和拉拉,他们在努力的避免,这个因为他们的恋情而伤害别人相会,这是他们的共识,有时他们甚至感到他们的感情是一种罪恶,但是每当情不自禁的时候,每当在誓言之后,他们一次次的又去涉足了那块禁地。一次回家的路上,日瓦戈被红军游击队劫持了。日瓦戈被迫离开了她待产的妻子和岳父,离开了拉拉,进入了森林中开始了漫长的游击队生活,其实日瓦戈是可以避免那次被劫的,就是因为多和拉拉待了一会,就那么很平常的一小会儿,日瓦戈的生活轨迹再次的改变了。这是怎样的情感之路啊。逃离游击队的医生彻底变化了。他似乎找不到原来的自己,思想混乱,颓废,挣扎着跑回城镇的时候,来到了拉拉的家里,却得知自己的妻子已经被遣返回了莫斯科,并驱逐出了俄罗斯,原来的一家人,天涯两各分,能安慰他感情的只有还在身边的拉拉。这也许是日瓦戈人生中最辉煌和快乐的一段时间,他开始整理和书写自己的诗集,拉拉在精心的照顾着他。可以命运总是在捉弄人。拉拉家庭的那个保护人,律师,也来到了西伯利亚,并用欺骗的手段将拉拉带到了远东地区,日瓦戈和拉拉分离了,也是天涯海角。已经失去了一切的日瓦戈,流浪返回了莫斯科,成了一个沉默寡言的废人,丧失了热情的他,甚至于放弃了自己的专业,一个已经死了的医生,无所谓那些在远方的亲人。日瓦戈和照顾自己的邻居女人住在了一起,有了两个孩子。

但是他实际上已经死了。在日瓦戈的丧礼上,拉拉,回来了,为自己的亲人送上最后的一程,当然拉拉也知道了在她被骗走的时刻,自己的丈夫返回寻找他,在一番忏悔后,自己结束了生命。拉拉被当成间谍,消失在了苏联的集中营里。日瓦戈的妻子冬妮亚和两个孩子加入了法国籍。最后陪伴日瓦戈的邻居女人,为日瓦戈留下了两个孩子。在第二次的世界大战战场上,日瓦戈的同父异母的弟弟,见到了一个美丽的流浪女孩,她就是日瓦戈与拉拉的孩子。

这一条沉重的情感线路,既有高潮也有跌宕,既有亲情也有爱情,人啊人——

这真是一本静下心来,值得回味的一本佳作。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95
c
id
1700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