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生作文 > 观后感 > 观后感范文 >

刀锋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

2020-07-27 15:35:11
|醒婷

《刀锋》这部作品描写一个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青年飞行员拉里·达雷尔。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刀锋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刀锋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1

人应该怎么活?与其说是一个哲学问题,倒不如说是人们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这个问题见仁见智,答案纷繁多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回答和行动。《刀锋》通过展现几个经历和追求各不相同的人物的生活,试图引导读者思考自己的人生应该怎么过,从而找到自己的答案,过好自己的生活。

先说说作者——毛姆,毛姆的大名早已耳闻,读他的著作,《刀锋》是第一本,也就是这本书,让我对毛姆颇有好感,这本书内容平实,毫无晦涩之处,没有长篇大论,没有盖棺定论,毛姆只是讲了一个关于身边的几个朋友的故事,娓娓道来,而我就是那个听故事的人,津津有味的听他一直讲了下去,给我的感觉就像同龄人在聊天一样,而他的故事不是讲完就没了,意味悠长,能够让听者从中学到东西。总之,他是一个非常会讲故事的人,他的故事讲得特别好。就冲这点,我喜欢看他的著作,以后再买书,他的书是首选,可以说,他是头一个我通过读著作对作者有好感的人。

再说说《刀锋》一书,我非常好奇的是这本书为何叫“刀锋”,有什么寓意?单单看中文名字不好理解,查了一下,《刀锋》的英文名字叫“The Razor's Edge”,剃刀的边缘,这样的话就比较好理解了,书中的每个人都是历尽坎坷,在刀尖上跳舞,而他们生存了下来并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无论是哪一种理想,庸俗或高尚,虚荣或伟大,安逸或自由,总之是得偿所愿。这“刀锋”就是我们历尽坎坷后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刀锋》一书富含哲理,讨论了理想和现实,精神和物质,到底两者哪个重要,应该选择哪个?且看书中的几个人物:拉里——追求精神世界,渴求内心的安宁,上下求索真理;伊莎贝尔——追求物质享受,却迷恋跟她志不同道不合追求精神世界的拉里;艾略特——八面玲珑,左右逢源,追求物质享受和地位;格雷——踏实,勤恳,追求物质,努力工作。拉里、伊莎贝尔、格雷,都是童年的玩伴,却走上不同的道路,跟经历有关。拉里的迷惘、彷徨,我能感同身受,因为那是青春,刚开始拉里跟你我都一样,也是一个凡夫俗子,可自在战场亲眼见到年轻的战友牺牲后边开始了迷惘,开始不断反思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人生应该怎么度过。等到后来,“我”与拉里再次相见时,“我”发现拉里多了一份从前没有的安宁,拉里解决了一道人生的难题,寻找到了心灵的安宁,也就是说拉里在那个时候已经走过了迷惘、彷徨时期,找到了答案,即追求精神世界,上下求索。伊莎贝尔生活在注重物质生活的家庭环境中,自小熏陶,所以伊莎贝尔对物质世界非常在意,也终究因为与拉里人生观、世界观不同,追求的不同,导致分道扬镳,伊莎贝尔转而嫁给了拉里,可是心里还一直惦记着拉里这个跟她完全不是一路的人,他们追求不同,注定了他们不会在一起,在一起除非能够彼此包容和支持,否则会成为彼此的羁绊。格雷又不一样了,自小接受商业气息,他的父亲是经纪公司老板,家庭环境的原因也注定了他要子承父业,从事商业活动,追求物质,但难能可贵的是,格雷身上商人奸诈、唯利是图的不良习性,反而格雷为人义气,虽然喜欢伊莎贝尔,但因为好哥们拉里,将自己对伊莎贝尔的感情藏在心里,为人也踏实,等等。如果说让我从上面四个人中选一个喜欢的人,我选格雷。艾略特太老奸巨猾,拉里太过于仙,伊莎贝尔过于做作,倒是格雷非常接地气,能让我感受到凡夫俗子的气息。格雷努力工作,富有家庭责任感,为人本分,跟另外三个人比,格雷是最简单的一个人,一心对妻子、一心对工作。艾略特时常在伪装自己,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攀炎附势;伊莎贝尔吃着碗里看着锅里,使用手段拆散索菲和拉里,间接杀死了索菲;拉里的追求也有其不负责任所做代价的……

关于物质和精神,现实和理想哪个重要?作为凡夫俗子的我,给出的答案也会比较俗,做法也应该比较大众吧。我觉得精神世界和理想是重要的,有理想了精神世界才会丰富,才能够知道以后的路怎么走,所以把理想放在首位(不得不承认的是我自己现在就缺少理想,这个是后话了,我自己现在也在反思),人是世俗界的一份子,人是活在当下的,当下就是现实,认清现实才能实际,有了物质才能走的更远。总之,套用一下智者的话,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最后,想摘抄一下书中的几段话于此,算是与本文开头相呼应吧,也是收尾。“拉里如其所愿,融入了喧嚣激荡的人海中——这茫茫的人海为错综复杂的利益和矛盾所纠缠,迷失于风雨飘摇的大世界,他们渴望美好的生活,外表笃定而内心彷徨,有善者也有恶者,有守财奴也有仗义疏财者。这,就是美利坚合众国的人民!”“我虽无写‘成功’之意,但此书却的确是一部关于‘成功’的小说。书中跟我有关的主人公无不如愿以偿——艾略特成为社交界名流;伊莎贝尔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在一个生机勃勃、文化氛围浓郁的社区占有稳固的一席之地;格雷找到一个稳定而赚钱的职业,造成九点上班,下午六点下班;苏珊娜·鲁维埃过上了衣食无忧的日子;索菲以死亡解脱;拉里寻觅到了幸福的归宿”。

刀锋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2

最近得到一本朋友送的《刀锋》,她说她特别喜欢这本书,送我读读。读后我想,大概是我因为我前段时间心情太过焦躁,拿这本书来给我降降温吧。

我读书不多,也没什么文采,只是读完这本书有一些想法,想要记下来。因为读书不多,正如译者周煦良先生所言,我对自己的文学修养还不够自信,我想我可能还不能够完全欣赏得了作家所创造的人物,在此只是记下自己的一些感受。

刚开始读的时候,我是特别羡慕拉里的,我想朋友的目的也确实达到了,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的内心非常平静,我羡慕拉里那种特立独行遵从内心的活法,全世界在他眼中都不以为意,他只做自己想做的事,去想去的地方,无拘无束。我是多么羡慕啊,不用考虑买房、结婚,不用考虑工作晋升、赚钱养家,也不用在意旁人的眼光,哪怕是自己青梅竹马的未婚妻,都好似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内。

但是回到现实,我感到无比沮丧,我是个俗人。正如作者在本书结尾处说的:“我是个俗人,是尘世中人;我只能对这类人中麟凤的光辉形象表示景慕,没法步他的后尘。”作者在塑造拉里这个形象的时候,是有前提的,他父母早逝,一人生活,没有亲人,也没有需要照顾的人,他没有包袱。可是我们有,生为一个尘世的人,不论出于道义还是亲情,我无法不顾忌父母家人的感受。并且,拉里是不需要考虑经济问题的,他在和伊莎贝尔争辩时说,“我有三千块一年。这在巴黎很够用了。我们可以有一所小公寓和一个做全天的女佣人。”想想这在当今的社会就是财务自由啊!他即便什么工作都不做,也仍然有生活来源的,由此看来,欧美的福利体系在上个世纪就已经是非常健全了。所以在当今的社会,像拉里那样流浪,也算是件非常奢侈的事情了。

看了一点毛姆的简介,虽然周煦良先生声称他找到了拉里的原型,但我感觉书中拉里的角色稍有一点毛姆自身的影子,特别是两个人童年时候的成长经历,都是幼年丧失父母,寄养家庭长大,然后游历多国。我想毛姆塑造的拉里可能是正是自己向往的形象,但是作为一个“尘世俗人”,毛姆做不到,所以把他放在小说里,让书中角色带他完成这样的经历。并且,也能感受到他对于拉里生活方式的质疑,我想这也是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疑惑。

惭愧地说,这是我第一次读毛姆的书,不过我和周煦良先生一样,喜欢他在这本书中的道德观,如我国嵇康在 《绝交书》中所主张的”四民有务,各得志为乐”,在毛姆冷静的笔触下,不管是千金小姐、富二代、平民百姓、妓女、包养情人的商人、势力的外交官,不管大人物小人物,都是客观的,他只是去描述他们的性格,他不做批判,用一种观众的视角去看、去听。每一个角色都是鲜活的、有生命的,我可以感觉到他们就活跃在我的眼前,我能看到穿着长裙的雀跃的伊莎贝尔、带着礼帽蓄着胡须的艾略特、还有身材精瘦眼神泛光的拉里等等。

当然,他也无法推崇某一个角色,书中的每一个人都是这个多姿多彩的社会的必要构成,即便他把拉里捧的很高,但是如果让世人都成为拉里,那社会还怎么进步,人类还怎么繁衍?每种人都是必须的,各自负责各自的在世上的职责。

但是,对于拉里的角色,我有一点不太懂。关于拉里要和索菲结婚的设定,我一直觉得不太顺畅,我心中的拉里就是一个特立独行闲云野鹤型的人,他不是一个神,也从不认为自己是神,作者却用耶稣的牺牲来和拉里做对比,让他与索菲结婚,好像要给拉里一点圣母的形象,我总觉得有点多余。

整本书我更喜欢前半部分的讲述,喜欢跟着拉里去寻求答案,让我觉得自己的内心是平静的,最终拉里对自己寻求的答案的讲述读起来让我觉得太形而上学了。书中对于东方宗教的描述,我也总觉得有点过于神秘化了。当然这可能是为了情节塑造的需要,或是像我朋友讲的,这是宗教的关于哲学的部分,而不是关于生活的部分,所以是我不了解而已。毕竟毛姆曾经来过中国,并且哲学方面的事我不敢妄作评论。不过,从这些描述也能感受到当时的欧洲人对于神秘东方的好奇。

读完这本书,我打算去读《月亮和六便士》,不妨顺着去多了解一下毛姆,读过几本他的书之后,我会再回来读一遍《刀锋》,或许那时候会有不同的感触,毕竟被誉为他的四大名著之一,我想不会只是一本像我理解的这么浅显的书。顺便也可再感受下田伟华和周煦良两位先生的翻译的不同。

刀锋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3

最近读了一流的三流小说家毛姆的《刀锋》,又想起“不同的人生观价值体系”这个话题。说实话很难说读懂了这本书(真正的智障其实很难说自己读懂了任何书),凭着愚钝的心智怕只能剥开洋葱最外一层。就以这种粗浅幼稚的想法随便谈谈吧,随便看看,别当真。

刀锋主要讲了莱雷的生活经历,这个追寻人生意义,不愿与法国/美国社会同流合污,走所谓“社交地位至上”或是“经济利益至上”道路的年轻人与他周遭的一个圈子。

小说的魅力就在于千人千相,如果饱含着个体差异的“人生意义”这一话题尚存在高低贵贱,那还有什么所谓的公平和自由呢?自辩辞里那句出名的“未经检验和审问的人生不值得过”恐怕也不过是一种人生意义的诠释角度罢了。别扯什么三观正不正,道理说得通就行。不如激进一点,我不乐意说任何一种人生在个体意义上小于其他人,以及认为没有人有权利做出这个评价(导师除外?!)。

人生意义在于涅槃

佛教强调一种“无欲”的圆满状态,人减少了执念,能达到一种无扰的境界,遗世而独立。就像刀锋里面的莱雷,毛姆这样描述:

“他没有野心,不想出名,凡是出头露面的事情都深恶痛绝;他太谦逊,不愿让自己成为别人的榜样,但也有可能他会认为,会有几个彷徨的灵魂,如飞蛾扑火般受到他的吸引。会被及时地送来,分享他那热烈的信仰——即最大的满足只能在精神生活中找到。”

莱雷为了寻求人生的意义找遍了各种宗教,最终在印度的佛教徒那里体验到了七重摩耶面具的剥离,体验到了知觉的本真,即无极,与上苍合而为一。

人生意义在于角色扮演

向伊莎贝尔求婚的时候,莱雷对她说:“我希望我能使你看到,我给你提供的生活,比你想象的任何生活都要充实。我希望能给你看到精神生活是多么激动人心,体验是多么丰富。它是无边无际的。”伊莎贝尔选择了格雷,然而余生都在纠结这个最重要的决定。

但无论多么纠结,她终究还是过上了“好极了的生活”。

总觉得伊莎贝尔在扮演一个角色,一个社会认知中完美的角色。可能年轻的时候她尚且没有这样明确的目标,对人生意义也没有认真的思考,才会显得天真浪漫热情洋溢。但拒绝莱雷无疑成了一个分水岭,伊莎贝尔离开了莱雷,选择了一条自己的路——优秀的年轻主妇。

虽然心有不甘,虽然难忘旧爱,以至于对莱雷的占有欲逼着她间接杀了昔日的朋友索菲,她还是依旧努力扮演着这个主妇的角色,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使命感了叭。

人生意义在于投资

其实艾略特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论原因大概赞美之词不外乎如此这般,且由于褒义显得过度完美整合,但可恨之人,却可以一层一层揭开它的表面,露出层次分明的可怜。

艾略特的投资不仅在他赚的钱,相比赚钱,他显然更痴迷于上流社会的“名声”——会说话,能交际,有面子,或者用他的原话“懂点事故”再合适不过了。因为自己的努力(同样身为上流社会的他的表妹,跟他一对比就显得木讷了许多),他早年享尽了荣华富贵。但英雄也怕暮年,读后感m.simayi.net拖着病体苟延残喘地参加上流社会的聚会,却因为“老态龙钟”被人淘汰,但他心中一直把社交当作最重要的事情,以至于遗嘱中都得交代上要穿着古典服饰下葬。

艾略特是个正经好心肠的人,他在侄女一家最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慷慨解囊,对妹妹的照顾也无微不至,努力生活。但在毛姆笔下却像个小丑。每次读到这样的人物都不由得告诫自己,小说无客观。

意义是个厉害的角度,不由得想多说两句。最近又翻了翻挪威的森林,比起宛如一张白纸的观察者渡边,他身边的性格鲜明的人对我更有吸引力。

最好的例子就是永泽君(高中就树立起来的男神丰碑我会说?),在永泽看来,生命就是一场游戏,是一场自足的活动,他不为了给社会带来什么,亦不是为了金钱和名利,就像小学时候老师说得“自觉”,永泽只是为了玩游戏本身,为了在游戏中证明自己的优越。

实在不能把永泽解释得得比他自己更好,就开始摘录吧:

1、我是个没有私欲的人,有的只是好奇心,只是想在那广阔无边而险象环生的世界里显一显身手罢了。

2、人生中需要的不是理想,而是行为规范。而我想做的是绅士,就是:所做的,不是自己想做之事,而是自己应做之事。

3、剃刀边缘无比锋利,欲通过者无不艰辛;是故圣者常言,救赎之道难行。

刀锋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4

毛姆这部作品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拉里。

拉里是位孤儿,从小由他的一位当小镇医生的伯父带大。

他的伯父很宠爱他,几乎满足他所有能够帮他实现的梦想,例如:拉里从小向往飞行。

当他15还是16岁时,第1次世界大战爆发了,还未成年的拉里梦想着当一名飞行员,他的这位伯父替他隐瞒年龄,让他飞上了蓝天。

子弹是不长眼睛的,在一次飞行任务中,拉里的一位好友为了救他,牺牲在拉里的怀抱中,这让拉里产生了对人生的意思及上帝的是否存在的思索。

拉里自从有几位青梅竹马的朋友。

伊丽莎白年轻漂亮,充满着青春的活力。

俩人自小订有婚约。

拉里以为伊丽莎白一定会成为自己的妻子的,因为他爱她。

伊丽莎白也深深地爱着拉里,她认为自己也一定会嫁给拉里的。

谁知造化弄人。

战争过后,拉里在思想深处对于人生,对于金钱,对于活着的目的产生了异于常人的一些想法,这些伊丽莎白不能够接受。

伊丽莎白她爱豪华的晚会,她想穿着巴黎最名贵的时尚服装,她需要有多个佣人打理她的豪宅,她需要供她挥霍不尽的钱财……

而这一切的一切,与拉里的想法正好相背。

俩人友好地分手了。

10年后,当他们再次相见时,那一年拉里已经32岁了,在这10年中,他当过煤炭工人,船工,也曾四处流浪。

拉里不是没有钱,他的父母,他的伯父去世后,给他留下了一笔不菲的遗产。

然而,拉里想找到他活着的目的,他想以试图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来找到上帝是否存在的答案。

拉里还去了罗马,到了中国,最后拉里在印度生活了5年。

在这5年的时间里,拉里练过瑜伽,习过冥想……

这时候,伊莉莎白也如愿以偿地嫁给了一位追求她的富二代,生下了两个女儿,过上了她想过的日子。

只是,伊莉莎白忘不了拉里。

她希望拉里永远属于她,身和心只能属于她一个女人。

当她发现拉里竟然想和另一位女人结婚,她设下了一个骗局,让这位可怜,既将成为新娘女子远遁而去,最后被人割掉头颅,扔进大海。

伊莉莎白能够让拉里再属于她吗?

没有,当然没有。

拉里将自己的遗产,捐了出去。

他身无分文了。

拉里说:他只想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

他的梦想是当一名出租车司机,这样他可以一边挣钱,一边游览……

我想我亏得是这个年纪才读这本书。

如果我再年轻几十岁,或者说我是在十多岁,二十多岁时碰到这本书,我相信我有这个耐心翻完这本书,只是翻完也就翻完,不会有今天的反醒。

今天,当我历尽和人间的辛酸和坎坷之际,再反思书中的两位主人公拉里和伊丽莎白,我完全明白了然为什么最后拉里对本人的作者毛姆先生说:他这辈子最想娶的女人,是那位死在大海里的女子,而不是伊丽莎白!

拉里是看清了伊丽莎白骨子里的虚荣,贪婪,做作,以及她的自以为是的聪明,还有她的独占心理。

刀锋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5

毛姆的大名已经听了很多遍,但是当真正读了毛姆的作品之后,才觉得看他的书还是晚了。

上个月初一套毛姆作品到货,包括《刀锋》、《人生的枷锁 》上下两策,《月亮和六便士》以及《笔花钗影录》。

但凡读书,对于人的帮助无非是“学到知识进而改造世界”。改造的世界又包括两种,一种是改造物质世界(比如自然科学);另一种是改造精神世界,尤其自己的精神世界。

毛姆这个作家区别于很多其他作家的地方在于:创造一个世界,让里边的人按照自己的轨迹发展,而不横加干扰。读者在读书的过程中,自然对人物有自己的看法。这迥异于那种说教式文学,也不同于代入式文学,敢于这么写的作家,首先要有强大的精神力。他已经不屑于让你在文字里去了解他要表达的内容,他想给你建立一个“模型”,然后让这个“模型”给你影响。

对于人物心理的描写是否到位,永远是体现一个作者写作水平的标准。在读《红与黑》、或者《围城》时,你无时无刻不在体会主人公那种煎熬,那种欲罢不能,那种说不出但是能体会到的无奈的折磨。毋庸讳言,毛姆的水准和他们相比,应该是差一个级别的。但是在架构方面,有其过人之处!

我是先从《刀锋》看起的。

故事是以毛姆本人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借助他的眼睛描述看到的世界。当然,谁也无法否认,一个读者去读一本书时,读者的水平也限制了你能了解的水平。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去多学习,从而提高自己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另一方面,读者能从一部作品中理解到或者发现以为然并会心一笑的地方,也是一件让人幸福的事情。

比如《刀锋》中的拉里,从一个普通的青年参军,看到自己的好友惨死在自己面前。回到家园后性情大变,转而从物质世界中抽离开始追求自己内心世界中的那篇精神领地。为此,他的未婚妻离他而去,而他自己则是开始周游列国,最终在印度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图腾。再次回到这个现实世界时,他开始用一种更加超然的心态去面对这个世界。

而艾略特又是一个极端的反例。这个一生都生活在“迎来送往”中的“贵族”,事事追逐品味,追逐名流,建立圈子。但是这个世界上变化最快的就是人心,在物质的圈子,更新换代是最普通不过的事情。直到他垂垂老矣并且行将就木,都在希望自己永远是“圈子”里最被人瞩目的角色。所以才有了他将死之时那种愤懑和心有不甘!只是,曾经的圈子好友,如今都消失不见。这一生,活着都是为了别人在活着,或者说,是为了别人对你的看法在活着。

突然想起古龙,平时阅女无数,最后在病床上奄奄一息时,身边却没有一个曾经的女子。

我个人当然最欣赏的是“拉里追逐自己的精神图腾”这条线索。作者当然不能全篇都写他,反而将更多的笔墨给了拉里的未婚妻,艾略特等更加喜欢物质世界的普通人。这是无可厚非的!因为世界上更多的是追逐一日三餐的普罗大众,如果每个人都去做苦行僧,世界将如何向前发展?

上文说过,对于大众来说,读者的水平才是限定作者水平的一条硬性标准。就像我本人的欣赏水平本来在LEVEL4,作者的水平在LEVEL5,那我肯定要给满分。这几个月来,我个人思索的最多的就是一个人到底应该如何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所以当“拉里”这个人物就这样凑巧的出现之时,我觉得这可能就是上帝给我的一个启发。

作为普通人,你不可能去学习拉里,去追求纯粹的精神世界,这是不现实的。你有一日三餐要奔忙,你有父母妻儿需要照顾,所以你无法让自己真正的忘掉世俗去追求所谓的“精神图腾”。普通人有太多的放不下!

但是,就如瑜伽术,佛家禅等,都在追求暂时的放下,所以很多时候,在凡俗之中,你根本没有必要让自己走入一个个极端。你可以在繁忙的生活工作中,给自己放个假,带上身边人去一个地方放松。你也可以在忙碌之余,烹上一壶茶,翻看一本书,这才是正常人的生活状态。

曾经,看到别人每天在为了自己的目标那么努力,那么忙碌,于是觉得自己在浪费人生。可是,人生这么短,难道就不应该是被浪费的吗?

不做无聊之事,何遣有涯之人生呢?

只要不走极端,沿着生活本应走的路,坚定的走下去,这才是我们应该追逐的“俗人”生活。每天绷得那么紧,壮志未酬身先死,那是不值得的!而过度的贪图享乐,当然更不是正确的人生意义。

归根结底,适合自己的路还是要自己去发现并且找到的!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95
c
id
1641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