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刀锋的故事是以毛姆本人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借助他的眼睛描述看到的世界。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刀锋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方便大家学习。
刀锋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1
外国的经典小说一开始阅读时总是有点絮絮叨叨的感觉,如果能静下心来一口气读个好几章,对于我来说才能真正进入作者所营造的那个世界。前段时间读了《月亮与六便士》,对于作者所塑造的那个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非常不理解,读了《刀锋》之后,才大概对毛姆这种非常聪明的写法有了一定的理解。
这两本小说都是按照第一人称来进行叙述,“我”同主人公算不上亲密的朋友,但是一定程度上可以聊得来,而且一般会跟主人公的亲人或朋友有着非常亲密的来往,使“我”能够从第三方听到关于主人公的不同阶段的故事。
说实话,无论是斯特里克兰德还是拉里,都是很多年轻人可能会非常崇拜,但永远不会去尝试成为的一种人,我看到有一些人说他们看毛姆的书会有种想要立马辞职去浪迹天涯的冲动,但是没有几个人会真正的这样做。“我”也是这样的一个角色,“我”在拉里的生命中是一个寻常的过客,“我”时常劝说他走常规的路,“我”不能理解他散尽家财的做法,当听到拉里说他要去做一个出租车司机,“我”觉得他真是疯了,和拉里去辩论钱的重要性,然而主人公若是这么容易被左右的人,恐怕就不是毛姆笔下的主人公了。
在《刀锋》这本书中,主人公拉里是一个充满诗意的男主人公,恐怕所有的少女都会喜欢这样的一位阳光少年,他同青梅竹马伊莎贝尔一开始有着让人艳羡的爱情,那是少年时代纯粹直接的吸引,而当拉里一心要追寻自我、全然不在意物质生活时,伊莎贝尔也很理智地选择了能够给她体面生活将她奉为女神的格雷。两人在巴黎重逢及分手的场面,拉里对于精神生活的描述:
“但愿我能让你认识到,精神层面的生活是多么令人激动,生活的体验是多么丰富多彩。可谓生机无限。可谓不亦乐乎。只有一种情况可以比拟,就是你自驾飞机翱翔在高空,只有一种无穷大包围着你,使你陶醉于无边的宇宙。你感受到的那种欣喜若狂是你不愿用任何世上的权利和荣耀来交换的。”
但这种精神生活我想一般人是无法体验到的,若非拉里能够一直头也不回的在精神世界闲逛,他也无法体验到这种从容与无穷。而伊莎贝尔想要的是现实世界的从容。他们非常自然的分手,两人之间没有一丝不快,还能体面地参加社交活动。
毛姆写拉里讲述自己去印度走走逛逛的五年,一些奇遇,一些想法,作为读者我们跟着“我”去听他讲故事,“我”问出读者想问的问题,就让这样一个人好像与我们有着似远而近的距离,这是毛姆的聪明之处,他作为一个普通俗人的角色,跟读者一样的眼光去聆听拉里的故事。
但我还是没有理解《刀锋》这个书名该理解为什么意思,可能还只是读小说读了个热闹,只能用扉页的这句话再做个结尾:
“剃刀之刃难以逾越;
智者云,救赎之道亦是如此。”
刀锋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2
“你究竟在寻找什么呢?”
“寻找问题的答案。”
这是书里出现最多的对白。毛姆先生笔下的人物,无论是《月亮与六便士》里不顾世俗的斯特里克兰德,还是《刀锋》中特立独行的拉里,都毅然决然地走在朝圣路上,倾尽一生去寻找生命的终极意义。像作家七堇年的诗那样:凡心所向,素履以往,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毛姆先生以其诙谐幽默而又尖锐的笔调,直书人性,故事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刀锋》讲述的是一个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归来的年轻人拉里,在目睹了战争时代民不聊生、人们流离失所的惨状,经历了自己的战友为救自己而牺牲之后,开始思索世界与生命的本质问题。为了寻找这些终极问题的答案,他放弃了与伊莎贝尔的婚姻,逃离了上层社会物欲横流的生活开始自己漫长的读书求知生活,沉浸于大学图书馆中,不亦乐乎,像印度哲人求知求道。同时,他尽己所能一次又一次救助了生活中痛苦的人们,帮助其摆脱精神和身体的疾苦。
我时常觉得,一个人来到这世上,终得激起几声回响,才不虚此行。拉里这一生轻的像风中的羽毛,不那么引人注目,可是却又厚重的如山间的磐石,正气长存于天地间。他曾说:“上帝最喜欢的崇拜者是那些按照你的知识尽力而为的人。”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行走在刀锋之上,向着你心里炙热的灵魂,把你追求的事做到极致,做一名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奥义书》有言:“一把刀的锋刃是很不容易跨过的,所以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我们常常执念于物质生活的利益得失,对于锋刃的精神生活总是望而却步。而拉里,却是一个如同刀锋般锐利的人,他以锐意精进的姿态追寻着解脱之道,为此不惜斩断一切,越过刀锋,即使越过刀锋之后,在刀的那一面,无人等候。拉里曾经说过,不急燥,对人显随和,慈悲为怀,丢掉一个我字。像兰道尔南的诗是那样活着:
我从不与人争,没有人值得我与之争。
我爱自然,其次爱的是艺术。
我向生命之火伸双手取暖,火快烤残了,我也准备离去。
也许,在尽力追逐心之所向之后,以拉里这样“晃膀子”的姿态,做杨绛笔下的“隐身人”去过此一生,生如逆旅,一苇以航,跳脱时间的束缚,活出生命的质量和高度。这样的人生不也是一种美好的存在吗?!
刀锋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3
《刀锋》让我看到的是选择。
初稿完成时,毛姆曾说:“写这本书带给我极大的乐趣。我才不管其他人觉得这本书是好是坏。我终于可以一吐为快,对我而言,这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此书,读者褒贬不一。确实,此书并非为读者所著,所以不迎合,不卖弄,不塑造,只是作者一吐为快的甩单,有话不说,有感不发,要憋死。
而憋着,从来不是一个写作者的好习惯,他可以不说话,但不能不写字。
毛姆在近七十高龄,那几个鲜活的身影,跳来闹去,清晰明朗,有话不吐不快,所以随性而书。书中没有猎奇,不故作深奥,有的是家长里短活生生的人,与人的选择。
何谓刀锋?梵语中有这样的解释:“悟道之途艰辛困难,如同跨越锋利的剃刀。”
生命的大哉问不是谁的独家发言,它随生命伊始就古已有之。但现实主义者嗤之以鼻,甩在一边;理想主义者叩问灵魂,向往自己的乌托邦。
《刀锋》中的角色,鲜活又各具特色,书中没有道德评判,只是呈现。毛姆没有自己的想法吗?太有!但他只甩出自己知道的情节,只想展露每个人的风采,示现生命的复杂、与选择的多重,其它诸义在其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每个人在生活十字路口的抉择,在人性关隘处的选择,都决定了他的命运,谈不上好坏,只是个人选择,个人承担罢了,成就的是个人的人生。
书中的毛姆一改作家形象,八卦无比,极富包容心,常令我感觉不是在看小说,而是在看传记。要是没有他的八卦,相信就没有那么多真实人性的再现,在此对八卦表示有了那么一丢丢好感,总在不经意间将真相窥探。
老友拉里,十几岁参加战争,亲眼目睹好友为救他而死去。生命在前一刻还生机勃勃,谁能料后一刻就死得透透的,那一刻灵魂地震颤激发了他的大哉问。
以致他复原回家后,始终与俗世生活格格不入,因为他对生命有了更多的思考,他想追寻活着的目的、真相和路径。为追寻答案,在剃刀边缘游走。
锋利的剃刀下,又怎会没有伤口,而另类的选择注定他的伤只有自己舔舐。他整天“闲逛”,未婚妻忍受不了这样看不到希望的未来,与他解除了婚约。他从此孑然一身,开始实施他的寻道之路。
先后到过无数地方,西方、东方,做过旷工、农夫、修行者,与形形色色的人交流、穿梭,最后在上师的指引下,在人迹罕至的山林里,方圆几里内只他一人,于那么一刻,感悟到灵魂之光带来的幸福愉悦,他不知这算不算开悟,但他已找到此生要走的路。
他回到了俗世中、人群里,以一个开阔的心态,甩去一切束缚,如一颗石子,投入大海,消失在了人海茫茫中。所谓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拉里的生命轨迹,诠释的可能就是从出世到入世的生命情态吧。
可以想见,毛姆对他是偏爱的,所用词汇都是“深邃、微笑、温和”,这个人物带给毛姆的震动,也是引发他写这篇小说的初衷。可以说,毛姆因拉里也在拷问自己,他仿佛是介于出世与入世之间的人,也在寻求灵魂的救赎。
来看看另一个角色,美丽、热情、好强、能干的伊莎贝尔。从来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拉里随遇而安、出世心态,于她不是良配,为了宝马,她毅然放弃了自行车。
她得到了想要的,却失去了心里珍藏的。这让她在得知拉里为了拯救苏菲,要迎娶堕落的苏菲时,爆发了强烈的反对,不惜一切手段要赶走苏菲,她不想心目中的男神落在一个婊子手里,而她还必须跟她保持亲昵。
也许那一刻她才知道,拉里在她心里终究是不一样的。可能一辈子再无缘一起,但能时不时见一面也是快乐的。她固然爱着丈夫和女儿,过着想要的生活,但终究他们没能走进她心里,也许她心里最爱的从来都是自己。
这样的人有自己的目标,明白自己的取舍,是个再理性不过的人。选择从来都有得必有失,需要平衡的只是内心而已。
而艾略特,毛姆的老友,对毛姆既亲近,又轻视。主要因为他性格热情好客、乐于助人,但他的教养让他高高在上,习惯拿眼瞟人,他是看人身份下菜的。
各大名流宴会,觥筹交错中总不乏他的身影,他也以为获得了上流社会的仰慕与掌声,岂料病重时,身边却只有毛姆,再无人问津。
一辈子都在聚拢上流社会的人脉,却原来人走茶凉一场空。临终他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吐出一句:“老贱货。”不知算否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让我意外的是,拉里说苏菲有极美的灵魂。拉里看人不看其表面行为,而感知其内心。而我看到的是那个醉酒、吸毒、滥交的苏菲。
苏菲在一次车祸中痛失挚爱,丈夫和孩子去世后,她就以这样的方式苟延残喘着,这是我不能理解的,这样的堕落是在惩罚自己吗?我不知道,但当拉里抛来橄榄枝时,她的表现是不情愿的,她并没有爬出泥潭的强烈愿望,而只想被沉沦吞噬。所以哪怕她最后惨死的结局,其实也是自己的选择。
人是不是堕落到一定程度,就会丧失求生之念,而只能受欲望驱使,在泥潭中欲罢不能呢?就像伊莎贝尔说的,她坏到那种程度,是不会回头的,拉回来,也会逃出去。人活着就总在和自身的魔性对抗,顺任它烂下去太容易,而要挣脱出来犹如逆水行舟。
人的选择真是奇妙,你选择做什么样的人,其实就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每个人的精神愿力,超出我们想象的强大,它能带动人的行为,凭毅力坚持下去,将憧憬实现。
所以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临选择时,要敢于叩问内心。你到底想要的是什么?找到内心的答案后,不要踌躇,用心去实践就好。左思右想、瞻前顾后都是自我精力的消耗,时间在消耗中会溜走,计划在犹豫中会化掉,想法在翻来覆去中会消失殆尽。
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相信终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刀锋》中的每个人,都按着自己的人生轨迹前行,或哭、或笑、计较还是豁达,生命终将示现它的结局,那就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吧。
刀锋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4
用了几天断断续续地读完了《刀锋》这本书,这是我读的毛姆的第三本书了,有个朋友说,我爱上了毛姆,我想应该是的。
这本书并不是一本小说,我原本期待它是,刚读开头的时候也感觉像是小说,可是读到了后面,我也说不出了它是一本什么类型的书了。
我想形容这本书为枯燥。像是和你刚认识的一个新朋友,两个人坐在一个舒适的咖啡店里,那是一个早晨,阳光正明媚,还有几声鸟叫,落地窗外行人来来往往,很富有生活气息。然后这个新朋友和你述说他的朋友的种种经历,把他听来的或遇到的人和事串联起来,说给你听。刚开始,你听得很入迷,觉得很新颖有趣,但是到了中午了,他仍然用同一种语调在述说着,燥热的阳光直射透明的落地玻璃,久不进食的肚子开始饥饿,你开始没办法聚精会神地去听他述说,甚至有点想逃避。
本来我是读不下去的,可是前天和一个朋友聊天,有些想法让我困惑。这时,有个直觉告诉我,读书能够让我找到答案,于是我又重新拿起这本书来读。重新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又重新把毛姆约到咖啡店了,他并不介意之前发生的事,仍然不急不慢地述说着,这次,我甚至忘记了要吃饭了,直到中午快1点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还没有吃饭。
其实我是没有读完这本书的,因为它的结局比它的开头、中间要更加无趣,但是我又急想知道它的结局,于是最后十几页,我快速地把文字看了,即使没有读懂,我也照样跳过,就像这位新朋友自认说到高潮时,我坐在对面微笑着点点头,使他信服我已经理解他的意思。
其实自己的思想已经不在此处了,脑海里浮现的是想象中在西藏朝拜的人民,我没有信仰,但是我又尊敬甚至敬畏那些有信仰的人,当然这不包括大多数中国人信仰的鬼神。想起西藏朝拜是因为前两天,一个朋友提起的,问我对于去西藏朝拜有没有兴趣,我当时并没有多想,但没想到它一直印在我的脑海中。
与毛姆在咖啡店里告别后,我走在一条小街上,天下着蒙蒙细雨,我喜欢这种雨天,它能够冲洗暴露在外面的一切,使之重新染上鲜艳的色彩,比如鲜红的滑滑梯、翠绿的叶子、连平时灰暗的小路都感觉更加有活力,雨滴在它上面跳跃。我在路上,撑着伞,感觉自己像是获得了什么,但却又说不出来是什么。毛姆述说的那个朋友——拉里,他整个人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晃膀子”,这是我一直梦想要做的事。拉里从17岁当飞行员回来后,就一直我行我素,由于没有家人,但有一笔不错的遗产,因此他可以拒绝他不想做的事,包括读大学、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而选择去“流浪”,其实他原本应该没打算这样做的,只不过开了头,去了趟巴黎,后来就收不住这种随意自由的生活,后来还去了印度生活了五年。
我太羡慕他了,可是我自认为我没有勇气去做这种事情,即使仅仅如朋友所说的去西藏朝拜,可能只是一个月的时间,但我还是鼓不起勇气,我很难不去考虑路上会遇到的种种危险和困难,也很难不去考虑会把我皮肤晒得像煤炭一般黑的烈日,这两件事就足以打消我冲动下萌发的想法。因此,读这本书,让我知道有人真的把我想做的事实现了,而且过得还不坏,很宁静,这让我有种说不出的滋味,是羡慕呢?还是欣慰呢?或是对自己懦弱的鄙视呢?
书中说到,修行并不是要去找什么老师、看什么书、做什么事、或者举行什么仪式,而是要“看透”,我不记得这段话是出自《刀锋》这本书,还是在看书时我跑去翻阅有关西藏朝拜的书时看到的了,我总是这样贪心,不能一心一意读一本书。
我经常留意自己的思想,我自认为自己现在变得比过去任何一个时候都要豁达,也就是更加能够看透了。我把这归功于在长春的几个月时光,那段日子或许是目前为止我最最喜欢的,那几个月我读的书并不多,但是独处的时间却很多,经常自己一个人跑出去外面瞎溜达,周围没有一个人认识,身体在路上,或者停了下来在休息,全然不管,脑子里只顾想着东西。那时候经常会在湖边坐着,如果没有什么要紧事,我可能可以坐上几个小时也浑然不知时间的流逝,以至于后来我一坐到湖边,就要拿起手机调个闹钟。我很喜欢水,湖水、河流、海洋、雨水等等都是我喜欢的。望着湖水不急不慢的涟漪,我内心就会很平静,有时候会想一些问题,但是更多的时候是放空的状态,那种感觉很好,那是我回到广州以后再也找不到的感觉。
这本书,我不打算推荐给大家去读,不过有缘分的话,你自然会拿起它,体会一下和一个富有思想的人在咖啡店里度过一天的感受,或许会很枯燥,但事后又会觉得很值得。
刀锋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5
当面对那个经典问题的时候,我想,伊莎贝尔可以问心无愧地说"爱过",但是,拉里不行。一开始,伊莎贝尔是这样的:"她的眼光不时落到他身上一下,从她的神情里我好像看出不但有爱,而且有喜欢。” 后来是这样: “你非常之爱他吗?”我终于问了她一句。 “我不知道,我对他很不耐烦,我对他很恼火。我一直在想他。” “你是不是非常之爱拉里?” “你这个狗蛋,我有生以来从来没有爱过别的人。” 而她对索菲的鄙视陷害,也似乎是对拉里的旧情夹着得不到就毁掉的疯狂。伊莎贝尔真是个明白爽快的好姑娘啊,她遇到一个问题"是选择爱我的人还是我爱的人",她原本选的是"我爱的",但后来她选择了"爱我的",这是双方的清楚理智分道扬镳的结果。我大学里正好有个这场辩论"是选择爱我的人还是我爱的人",基本观点正方是"如果能选择我爱的为什么不选",反方是"选择我爱的有可能会受伤"。伊莎贝尔既然是真的“爱过”,她其实受过伤。她不是不理解拉里,她只是,不赞同。她聪明的很,清楚的很,对不对?他们吵架分手时,她所提出的建设祖国、教育孩子等等想法,固然都是冠冕堂皇的大道理,但却都是藉口而已。伊莎贝尔真正想要的,是跻身于上流社会的富贵生活。我初读竟然觉得伊莎贝尔的理由十分充分、十分正当。后来伊莎贝儿十分骄矜自傲地对毛姆说:“我当初离开拉里,完全是为拉里的前途着想。”毛姆闻言大怒,立即反驳说:“你是为了方形钻石而离开拉里的。”文中的毛姆先生一直是个客观观察者,彬彬有礼的绅士,他发怒了我才发觉她是“反面人物”。当然,伊莎贝尔自己也知道这一点,“拉里是主角。他是理想家,他在做一个美丽的梦,而且即使这个梦不会实现,能做这样的梦也是令人心醉的。我担任的是那种狠心的、势利的、讲究实际的角色。通常的人是不大同情的,是不是?可是,你忘掉倒霉的是我。拉里会我行我素,遨游天地间,我只得紧紧跟在他后面苦挨苦挣地过日子。我要生活。”总之,伊莎贝尔这个人物塑造地非常鲜活,其实也算可爱吧。而拉里呢,他果然如闲云野鹤,似乎不属于这世界。当然,他的选择的生活方式,他的品性,他的智慧,非常吸引人,让人敬佩。只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应该是只可有一不可无二,他的同路人注定不多吧。“她们把你看作是她们理想中的一切,文雅、美丽、高贵。但是,她们和你在一起不像和格雷在一起时那样适意和随便。她们崇拜你,这是事实;但是,她们爱格雷。”是这样的吗,拉里好像没有爱过人,他对待苏珊,索菲等女性好像一直是怜悯之类的感情,很奇怪。
俊俊昨天的书评太好了,让人怀疑他是先想好书评再开书单的。行文太流畅了,是自述自省,又和书的内容精髓贴合地如此恰当。文笔太温柔体贴了,果然温柔起来迷死人了。只是,我有点不相信,我以为他的观点会更鲜明地支持拉里一些,一个人现在观点与两年前可能不一样,与两天前不一样多半是假装吧。 另:我不知道怎么回事,我第一次看《刀锋》的时候,疏离感特别重,就是我清楚知道这就一故事,跟我没关系,我特别冷漠,只关注主线情节,看到一直写次要人物简直想跳过去。可是看俊俊书评时,我的眼泪竟然不自觉的流出来,我忽然记起自己似乎提到书中的苏珊和索菲但是缺一笔带过,我才意识到,我看书时,我不仅不懂坠入深渊的苦痛,我竟然毫无同理心,我自然而然的带入伊莎贝尔 的角度 ,毫不懂得索菲的痛苦,拉里对其悲悯有同理心的爱。我很抱歉,我一直把自己当做一个善良的人,但原来我不是。对于索菲,看书时我竟和伊莎贝尔想的一样,觉得她配不上拉里,就算伊莎贝尔不引诱她她也会控制不住自己,觉得她是毁于自毁。这些大概是潜意识里,我才发现自己那么冷漠,没有同理心,还自以为是。有些伤心,的确是有所得有所失,没有高下,只有不同,但允许各自有好恶,有自己的选择。文中的"我"——毛姆先生是最有绅士风度,客观公正的人,对伊莎贝尔说过最狠的话也只是"不温柔不迷人"。可是,她的行为,确实是可以用恶劣残忍来形容了,我也是。似乎是,我发现自己不是原来的自己了,这让我对自己很失望。
我多希望我叫喊着:神啊,赐给我一个拉里吧,一样对虚荣社交鄙夷不屑,一样认真地思考意义,一样的追求精神自由,一样想要游历四方,一样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一样一无所有,那样的拉里,伊莎贝尔不要,正适合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