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生作文 > 观后感 > 观后感范文 >

百年孤独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

2020-07-22 10:54:57
|醒婷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其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百年孤独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方便大家学习。

百年孤独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1

《百年孤独》这本书是我看得最困难也是最久的一本书,每一代人都用同样的名字命名,这常常让我头痛不已,但我不得不承认,这是我所看过的最吸引人的一本书,这本书是一本人类心灵孤独的苦难史。

小说离奇的情节令人叹为观止。在小镇马贡多,布恩地亚家族上演着百年的兴衰史。这个家族由衰转盛,又由盛转衰,一百年的历程,转来转去,又回到原来的样貌,一切都逃不出一个诅咒。霍?阿?布恩地亚与表妹乌苏拉近—亲结婚,阿苏拉担心会像姨妈和姨父近—亲结婚那样生出长猪尾巴的孩子而拒绝与霍?阿?布恩地亚同房。布恩地亚于邻居发生口角的时候,布恩地亚正因邻居嘲笑他被乌苏拉拒绝同房而杀了邻居。结果死者的鬼魂搅得布恩地亚一家日夜不宁,布恩地亚家族被—迫迁移到小镇马贡多。起初布恩地亚家族人丁兴旺,但是随着内战的爆发和外敌的入侵,布恩地亚氏的命运急转直下,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领导的32次土著居民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终。到了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的时候,正因与姑妈乌苏拉通婚,结果生下一个带尾巴的女婴,正好应验了一百年前吉普赛人用梵语在羊皮纸上写下的密码,而这个密码的破译者就是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自己。这个无疑充满了讽刺的意味。而这个带尾的女婴,被蚂蚁咬烂以后拖入了蚁穴。随后,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的结尾写道:“就在奥雷良诺?布恩地亚译完羊皮纸手稿的最后瞬间,马贡多这个镜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镇,将被飓风从地面一扫而光。将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抹掉,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作者对于落后和愚昧的态度是彻底否定的,于是安排了一场飓风队旧事物来了一次彻底的清理。

《百年孤独》的叙事结构不一样一般马尔克斯采用了连环、环环相套、循环往复的叙事结构来展现小镇马孔多的历史。仿佛一个循环向上的气流。这种环环相套的结构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小说的一个主题:人的孤独、封闭以及由孤独封闭而造成的落后、消亡。作者对“孤独”这一具有民族特性的问题作了深刻的揭示。

马尔克斯在谈及作品中人物孤独性时,他说过:“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这是以这个家族的命运来反映整个拉丁美洲的命运,他期望于整个民族的团结。“布恩地亚家族都不懂感情,不通人道,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秘密”他们的孤独并不是拥有真理的灵魂而具有的高洁峭拔,因不能与人分享智慧的快乐而孤独寂寞,而是由于与愚昧并存的感情的匮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与心的离异与隔膜,这样的孤独竟能够将一个昔日以前繁华的小镇最终消失。在此,马尔克斯是告诉人们,孤独的实质是一种毫无好处的生存哲学,它意味着一冷漠、消极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事实上,你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生活同样会以怎样的态度来回报你,一个陷入孤独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只能与贫穷、愚昧和落后为伍。

这是一部描述家族的小说和中国的《红楼梦》有些相似。但这是形似而神不似。《红楼梦》的矛盾来自于家族内部是封建的等级制度毁了大观园;而《百年孤独》的矛盾来自外部科技、政治、战争、商业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马贡多小镇。开篇的吉普塞人带来了科技令霍?阿?布恩蒂亚发现了“地球是圆的像橙子。”然后随着政治的介入。本来马贡多是个幸福的村庄“至今还没死过人”是他们骄傲的宣言。然后随着政治的介入镇长的出现两党派的斗争都让这个和平的小镇渐渐变质:士兵为非作歹学生向往战场。而垄断资本主义的进入又让小镇得到了虚伪的繁华并且迅速地在这泡沫经济中衰败。

所谓魔幻现实主义,以荒诞的形式反映现实,不管马贡多发生的一切有多离奇古怪和扑朔迷离,都是取材于马尔克斯对拉美现实的观察和感悟。

梦想与光荣的向往,对独立与自由的憧憬,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现实中的追求和期望超越于形式的虚幻,找到了最终完美无缺的结合点。

或许会有人说它太过荒诞,或许会有人说他的资料太过偏激,但这偏偏是它的价值所在,它的荒诞造就了它浓厚的现实好处,它丰富的想象力使它成为文坛上不朽的经典。

百年孤独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2

《百年孤独》作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仅因其名字就足以流芳百世。因为孤独是人类无法回避的人生命题。只要人类存在,孤独便不会从地球消失,但孤独却会因人不同。那么《百年孤独》讲述的又是谁的什么孤独呢?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看过很多书评,认为这本书晦涩难懂,简直无法阅读。我想可能是因为除了这本书里反复出现的名字,更源于作者采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和跳跃的时间线,让情节离奇到无法理解,导致这本书不像普通小说那么轻松易懂。但就像《人间词话》里讲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果将书里的人物、情节与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特别是整个拉丁美洲的历史结合起来,或许能理解一点那百年的孤独。

这里简单说说拉丁美洲史。拉丁美洲即美国以南美洲,因为这里居民的语言(西班牙语占统治地位、巴西为葡萄牙语、海地为法语)均隶属于拉丁语族,因此又被称为拉丁美洲。百度上短短几句话概括了拉丁美洲的由来,却无法概述拉丁美洲被血泪浸染的过往。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哥伦布于15世纪发现了新大陆,自诩带着上帝的旨意,却大面积地屠杀当地的印第安人,加之病毒的传播,使得古老的印加文明全面毁灭。因为缺乏劳动力,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作为奴隶为自己日夜不停地创造财富,也带来人种大融合。自此拉丁美洲的人民自出生就被欧洲白人们歧视。在被殖民近300年后,哥伦比亚于1810年宣告独立并继续与西班牙斗争近百年,终于赶走了西班牙的奴役,但随之又陷入英美的经济打压和掌控,致使哥伦比亚及其他拉美国家一直处于政治混乱、经济落后的局面,直到现在仍然无法摆脱被剥削、压榨的命运。了解这些以后,再对应《百年孤独》这本书,我们就发现魔幻不过是马尔克斯的障眼法,现实主义才是让这本书经典和不朽的原因。

《百年孤独》书里人物众多,主线围绕着布恩迪亚一家以及与他们相关的人物命运展开。书中开篇以最主要的人物奥雷里亚诺上校的回忆开始。他是作者寄予最大希望的革命者。他虽然不爱任何人,他发动革命并非因为理想或厌倦,只是因为纯粹、罪恶的自大,但他因为自己的人民受到欺压、杀戮而不满继而反抗。他明确支持自由党,与保守党分庭抗礼,但一度沦为专权的军阀,甚至由于立场的不坚定,白白放弃了即将到来的胜利,因此我认为他也是让作者最失望的角色。尽管他之后想再次掀起革命,改变让人愤怒的现实,但无奈时事已变,再无回天之力。就像马尔克斯上校(我猜是作者本人)感叹:“我知道你老了,可现在才明白你比看起来的样子还要老得多。”对这个人物的塑造应该有马尔克斯最亲近的外祖父形象,也有很多为哥伦比亚独立牺牲的自由党革命者形象。除此之外,书中很多情节不止一次与哥伦比亚的现实呼应。哥伦比亚由保守党与自由党轮流执政,但保守党出尔反尔,迫害异己、镇压群众,发动大屠杀,为了不让大权旁落,不惜牺牲国家利益,与英美,特别美国狼狈为奸,让美国在哥伦比亚大量投资石油、铁路、香蕉、咖啡园,使得人民生活更加困苦。因此马尔克斯在书里对待“美国佬”的态度无疑体现了他对这个吸血鬼的憎恶,并且致死都不曾改变。

布恩迪亚七代人,男人多于女人,但对男人的褒奖无多。除了前面说到的上校,其他可以说乏善可陈。他们的懒散、纵欲、享乐、对不切实际的事务夸张的着迷,就像刻进基因无法改变,但他们本质不坏,也从未伤害别人。他们就像拉丁美洲男性们的折射镜,从不同面让读者们感受到南美洲的风土人情。反观对女性的赞美,书里要多的多。如果说马尔克斯是女性主义的支持者,我觉得并非不可能。乌尔苏拉用柔弱之躯苦苦支撑这个家族,包容一切孩子,哪怕不是自己的血脉,也尽心尽力地抚养,眼见着最亲的人都先自己离去,依然坚强地承受一切厄运。与乌尔苏拉类似的还有桑塔索菲、佩特拉,还有给家族带来短暂快乐的蕾美黛丝,或许这里面有马尔克斯最爱的外婆形象吧。但让我沉思的是两个外来女性:丽贝卡以及费尔南达。丽贝卡来到这个家的经历非常离奇,和她一起送来的信上写着她是乌尔苏拉远在马纳乌雷的远房表妹,但乌尔苏拉却不记得有这样的远亲。她吃土的行为古怪至极。虽然乌尔苏拉将她赶出家门,但乌尔苏拉年迈之时发现丽贝卡的血管中流淌的是陌生人的血液,但她拥有无畏的勇气,正是乌尔苏拉希望自己的后代具备的品质。在翻看关于拉丁美洲的资料时,我发现位于加勒比海最东端有个叫巴巴多斯的小国,哥伦布将甘蔗带到这里,荷兰人贩进黑奴,使一个小岛成为15至17世纪最大的甘蔗生产国。与此同时,这里的森林、植被和动物都成了单一作物的牺牲品,导致这里的孩子只能长期吃木薯粉和土豆。这类食品由于缺少矿盐,孩子们处于本能的需要吃起泥土,而这竟然被欧洲人说成是“非洲恶习”。对照这一切,还有谁比丽贝卡更能与巴巴多斯的历史更贴合呢?又有谁能让作者借乌尔苏拉之口代表世界隔空向丽贝卡忏悔到:我们对你太不公平。

全书针对女性可以说都是正面,包括帮忙照顾孩子的印第安女人比西塔西翁,除了费尔南达。这个自认为总有一天会成为女王的妄想者,作者对她虚伪和恶毒充满了讽刺,并且在最后的预言中直言她不会给这个家族带来幸福。她追求繁复又无用的礼仪还有过度的奢靡生活;她蔑视这个家族,并逃避心灵的忏悔。她让我不由得想起西班牙皇室这个一切恶行的始作俑者——他们巧取豪夺,最终却只是给别国做嫁衣,并未再现荣光,反而因果轮回,让西班牙自己变得腐朽不堪。正如书中写到她身披泛黄的白鼬皮斗篷,头戴金色纸板制作的皇冠,她自己如此老迈、虚弱,离生命中的美好时刻已如此遥远。除了以上分析的上校、丽贝卡、费尔南达,我猜想书里每个人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对应,但因我的知识浅薄,有些人物确实无法得出结论。

以上是我对本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几个人物的分析,如果只看人物,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林。回归书中,整本书在作者的组织下像是从一粒沙开始最终建立了一座城堡,又像千万条无关细流最终汇入大海。一开始布恩迪亚家族如创世纪般建立起一座城市到最后这个家族如预言步入幻灭,过程和结局处处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但又觉得水到渠成。虽然是拉美文学,但我看完书不禁想起了红楼梦,想到了那句“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我认为这本书既是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的兴衰史,也是哥伦比亚以及整个拉丁美洲的兴衰史。拉美大地在进入文字记载的历史后,就一直背负着其他国家、民族不能承受之重。这样的过往无法诉说、不愿回忆,却留下深深的伤痕在每个拉美人的血液里,世世代代痛楚又无处可逃。并且经历了前期殖民者对印第安人的清洗,后来白人和印第安人、黑人的人种融合,加之欧洲以及美国天生的种族优越感,让拉美人对自己的身世自卑又迷惑。如果让一个中国人与自己的祖先对话,我们应该会很容易找到自己理想的时代或者文化,但如果让拉美人回想自己的来路,想必是痛苦大于自豪吧。我想这些造就了作者乃至每个拉美国家人民的孤独并浸入骨髓,也才造就了《百年孤独》。

曾经在看白先勇的《台北人》时,我认为白先勇的笔触冷静又克制,但他却用悲悯的情怀看待着笔下的人物。我觉得马尔克斯也是同样,他不是只对自己笔下的人物,而是对自己的故乡、文化以及所有拉美国家的过去现在将来的思索和怜悯。不知道马尔克斯的孤独在写完这本书后是否有了一个可以安放的地方,他在书的最后写到:“这座镜子之城——或蜃景之城——将在奥雷里亚诺.巴比伦全部译出羊皮卷之时被飓风抹去,从世人记忆中根除,羊皮纸上所载一切自永远至永远不会再重复,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或许作者写这本书是希望不再有人来承受他们的那份孤独;也不再让世界重蹈他的祖先、国家曾经遭受的那些苦难吧。

百年孤独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3

一个人如果没有孤独这类东西,就像植物缺少土壤一样,少了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每样事物都有它的双面性。有阳光开朗的一面,也有冷酷无情的一面。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诺贝尔文学奖——《百年孤独》就是这样一本书,他向我们展示了孤独的另一面。

《百年孤独》中的一家七代都是主角。第一代:好奇心旺盛,富于冒险精神的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与精明能干的乌尔苏拉。第二代是为人鲁莽大胆,好奇心重的何塞·阿尔卡蒂奥和性格寡淡的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等。其余的人也各具特点。一致的却是“可怕”的孤独。

我对家族的第一个女性——乌尔苏拉印象最深刻。为了与这种孤独的画面对抗,她做了许多努力。但孩子们却无一幸免地走向孤独的深渊,拥入孤独那冰冷无情的怀抱。最后她仍然无法战胜这种孤独,死不瞑目啊。她的坚强使我震惊。家族中每一个人都被孤独蛊惑着,轻轻地?p慢慢地走向孤独,一个个迷迷糊糊地走向孤独的怀抱。可她并没有放弃。直到她死,她也没有放弃要把家人从孤独那冰冷的怀抱中唤醒,帮助家人挣脱孤独的怀抱。家族中其它女性也慢慢走向孤独,只有她一直保持着乐观坚强的信念。而不是被卷入混乱的生活当中,迷失方向,找不到自我。

奥雷里亚诺和阿尔卡蒂奥他们的循环推动着整个故事,并使整个家族的命运充满魔化色彩。从创立小镇,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循环和波折之后,又回到了起点时终结。就像绕了一个圈,最终还是回到原点。“家族第一人被绑在树上,家族最后一人被蚂蚁吃掉。”一则可怕的预言。整个家族的这种循环,同样也是整本书里最吸引人的地方。

其实,书中的内容都是围绕“孤独”这个词来写的。说起孤独,不仅书中有,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我们也曾无数次体验过。即使有人极力抵抗孤独,但总是不能究根除底,把孤独彻底消灭。人们总会在某一时,某一刻,随时随地感到孤独。当别人拿着好成绩向你炫耀时,当别人和你讲和父母外出时的趣事时,你可能会感到孤独。即使就在你耳边。这些在你眼中是陌生的,你没有经历过的,你会显得有些孤立。

不过孤独也不一定是负面。像我,就喜欢孤独。因为在孤独的时候十分清静。我有个怪癖:专爱挑幽静的小巷走。尽管家长经常说我,可我就是不改,我就喜欢这样独自一人。没有大人的拘束,自由自在,耳根子也十分清静。人自然也心旷神怡,心情也变得很好。所以,我一点也不喜欢人山人海,我只喜欢无拘无束的孤独。

孤独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如把它当作一个朋友,一个能够让我们认清自己的朋友。它会陪我们一生一世。珍惜与它在一起的每一分钟吧!

百年孤独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4

“就在奥雷良诺•布恩地亚译完羊皮纸手稿的最后瞬间,马贡多这个镜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镇,将被飓风从地面一扫而光。将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抹掉,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

——《百年孤独》末尾

今天刚刚读完《百年孤独》,说不清是什么感觉。心里有些微微的泛酸,但更多的是懵懂。说实话,在这本字里行间都充斥着魔幻现实主义的诺贝尔文学作品中,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以其极其荒诞的手法和丰富的想象力,向读者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孤独世界。

《百年孤独》中,用一个历经百年的布恩迪亚家族的荣辱兴衰反映一个叫做马孔多的小镇的波澜起伏,有人认为它甚至可以说是映射拉美文化的兴衰。书中讲述了第一代布恩迪亚开创马孔多,并在此繁衍了7代人,却任然对抗不了命运的诅咒,最终家族还是难逃败落的到无人知晓得地步,就连最后,马孔多这个镇子也在飓风的摧残下而毁灭。

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一个人尽管外貌、肤色迥异,但他们都同时继承了家族共同的致命点——孤独气质。他们所有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孤独,也都代表着不同的孤独。可 是,他们却从不知道自己是孤独的。每一个人从一开始的忙碌中体味着孤独并排斥着孤独,但由于缺乏与人沟通,(实际上他们也没想过与其他人交流)他们开始渐 渐习惯并喜欢上孤独,甚至陈金玉其中享受孤独。

第一代布恩迪亚家族人即马孔多的创始人——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是科学的孤独。他这一生都在追求科学,想方设法将西方文明引入马孔多,让马孔多更加繁 华。他从不被人理解,甚至是他的妻子也只是一味的认为那是疯狂的举动。好在还有一个他的知己,第一代吉普赛人梅尔基亚德斯,课后来因为他对布恩迪亚家族的 语言而使何塞远离他。何塞最后是被绑在栗树上死的,因为全家人以为他已经彻底疯了,可其实他是全家最清醒的人。

何塞的妻子——乌尔苏拉,是一个任何时候,对任何事都永远充满活力与热情的人。但她同样也是孤独的,因为家中从未有人和她一样的热情。(后来的第五代阿尔 兰妲乌尔苏拉继承了她的性格,她却没有看到)而且,没有人记得她为这个家所做的一切,没有人感激过她。她最后死是死在对回忆的追溯中,那是她俨然已经混淆 现实和回忆,并被子子孙孙们当玩具似的耍着。

第二代的何塞阿尔卡蒂奥是兽性的孤独。不仅源于他那庞大的犹如野兽般的身躯,而且他是那种极其冲动的人,永远想到什么就干什么。他爱上了远房表妹丽贝卡并不顾一切和她在一起,而被赶出家门,享受着他们二人的孤独。

第二代的奥雷利亚诺布恩迪亚是人性的孤独。他一生发动了32场 战争却没一次成功,经历了无数次暗杀后的险生和鼎盛到衰败,最后,他看透了战争,看透了世界,兜兜转转后又干起了他年轻时候做过的制作小金鱼活计。后来, 他站在原来绑着他父亲的栗树下撒尿,沉浸在往昔和孤独中死去,尸体等到被发现的时候,早已被秃鹫啃食的只剩骨头了。乌尔苏拉到最后一刻才看清她这个儿子, “奥雷利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并非想他想的那样,由于战争的摧残而丧失对家人的情感,实际上他从未爱过任何人。……他成功和失败都因为同一个原因,即纯粹、罪恶的自大。…..她最终得出结论,自己不惜为他付出生命的这个儿子,不过是个无力去爱的人。”

第二代的阿玛兰妲是爱情的孤独。她一辈子都在追求爱情却从未接受过爱情,原因是她的胆怯心理。她一开始爱的人爱着她的姐妹丽贝卡,于是她想方设法阻碍拆散 并恨这丽贝卡,并成功了,但却搭上了一条当时家里最美好的生命,于是,她在自己的良心谴责中惶惶度日,死前还一直在为她最恨的人丽贝卡缝制寿衣直至最后一 针才死去。母亲乌尔苏拉评价她是从未有过的最温柔的人因为她永远独自承担着痛苦并忍受着。

这个家族也出过一个例外,一个和这个混乱世界格格不入的人——第四代美人儿蕾梅黛丝。她生的异常美丽,像是不属于这个世界的人,也的确不是。她不受任何拘 束和限制,喜欢自由裸着身子穿梭在客厅,不管有没有人。她在意别人的感受,一心一意的生活在自己天真烂漫的世界里,最后以同样神话般的方式——身披白色床 单,蝴蝶似的升天——消失了。

《百年孤独》中,早在一开始就暗示了整个家族宿命的轮回命运,即家族的每一代人以不同的方式重复着祖先们同样的悲剧。不仅仅是姓名的重复,而且,当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当初做满20个小金鱼又熔了重新制作…..如 此循环,表明了布恩迪亚家族注定的结局——最后一代人,即第六代奥雷利亚诺和他姨妈阿马兰达乌尔苏拉结合并生下了长着近亲结婚标志的猪尾巴后代,一个终结 整个家族的神话般的生物。仿佛回到了最初。在这一百多年里,马孔多小镇也在经历着类似的命运——从创建到吉普赛文明的渗入到政治集团的介入而引发的战争, 到美国佬的入侵,又到他们的撤走,使马孔多经繁盛后衰败到满目疮痍得连飞鸟也不愿在这停留一刻的地步。

全书在最后一段,终于由第六代族人奥雷利亚诺破译出来早在最初就有的预言——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一人死在栗树上,最后一人被蚂蚁正被蚂蚁吃掉。而此时,当他看到自己的命运的时候,飓风把颓败的马孔多小镇卷为平地,就像当初它还没存在时那样。一切历经百年之后,又回到了原点!

百年孤独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5

终于读完这本书一直以来,在阅读者群体中,马尔克斯的书基本上都被视作洪水猛兽般的存在,尤其是这本《百年孤独》更是被号称为全球最难读的书之一。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单单是在结构和文字上,层出不群的长难句就需要让你不得不花时间去一个一个拆解开慢慢的理解,而布恩迪亚家族冗长拗口的名字更是一大阅读的障碍,更让人抓狂的是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名字还会出现隔代重复的情况,所以在阅读中往往会出现分不清谁是谁的情况。我在初读这本书的时候每次看几页就不得不倒回去重新看一遍才能分清基本的人物关系,虽然耗时耗力但却又甘之如饴。

事实上,对于真正能走进这本书的人来说,这些让人读的快要断气的长句和充满魔幻色彩的叙事方式也正是《百年孤独》的一个魅力所在,甚至有些地方描写的仿佛我一转身就可以接受来自时间和空间上都相距千尺的来自遥远马孔多的黏糊糊的闷热空气。正如一些书评家所言:《百年孤独》通篇没有写一个关于浪漫的事却让人感觉它处处充满了浪漫,我想能让书评家对《百年孤独》有如此评价的原因,除却马尔克斯独特的魔幻主义叙事气息之外,文字的魅力也占很大一部分吧。

而除却文字本身,剩下的才是《百年孤独》真真的伟大之处,从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这个号称“蜃景之城”的地方开始,将马孔多一个多世纪的的兴衰变迁历史做时间之轴,以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在这百年里的生存毁灭,兴衰更替,以及肆无忌惮的不伦性爱作为叙事的主要内容,以独特的马尔克斯式的魔幻叙事手法表现出来。无处不在的空灵和虚幻,却又拥有无处不在的历史厚重感,一个个看似毫无关联的甚至提出来可以单独成篇的故事,在漫长的一个多世纪的马孔多岁月里,不断地切割,重复,闪转腾挪,构成漫长历史长河中一个个毫无关联却又藕断丝连的闪光点,魔幻色彩,孤独主题,悲剧意蕴。

毫无疑问,这样的阅读是会让人上瘾的。

再看回《百年孤独》内容本身。不论是对于作为家族创始人的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还是作为家族唯一的战士的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不论是带有致命香气和惊人美貌的美人儿雷梅黛丝,还是对于老处女阿玛兰妲来说,虽然他们的躯壳还在马孔多这块缥缈而炽烈的土地上自由的游荡,但是灵魂却被牢牢地禁锢在一种与生俱来的无法逃离的牢笼之中:“孤独的牢笼”。所以,不论是布恩迪亚上校晚年拼命制作小金鱼,还是老处女阿玛兰妲将自己的寿衣拆了又织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这些一个个看似诡异奇幻的行为在布恩迪亚家族漫长的历史中层出不群。归根结底,不过是家族的人为孤独所做的徒劳的反抗罢了。然而直到飓风摧毁整个马孔多,布恩迪亚家的最后一个孩子被蚂蚁吃掉,这个可怜的家族为对抗孤独做了数不胜数的努力,却依旧还是没能逃出孤独的梦魇,如同陷入热带粘稠的泥沼之中,越挣扎,越陷的深。

我曾在许许多多的地方听过所谓的矫情的孤独,对酒当歌的夜也好,四下无人的街也好,举目无亲的无助,大雨倾盆却无人送伞的凄迷......形形色色,各式各样。但是这样的孤独就如同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所有平常的感情一样,来得快去的也快,一次荒唐而刺激的猎艳,一场肆无忌惮的宿醉,一场麻木且毫无意义的性交就足以抵消所有的自我意义上的略带黑色幽默的孤独。人间处处烟火气,何以孤独到百年?

而从全书来看,其实正真让布恩迪亚家族孤独百年的原罪恰恰是来自家族本身,尽管家族人丁兴旺,在百年时间内绵延七代,甚至除却战争和意外,人人皆寿命绵长,但是在家族诡异的气氛之下我们不难发现:整个家族竟然在百年的时间里没有一次真真的接触过爱!不论是初代创始人的结合还是后来贯穿整个家族七代人的层出不群的毫无意义的乱伦性爱,没有一件事是为爱而生的。当奥雷里亚诺上校无数次的在栗树下小便时,他决计不会意识到在栗树下绑着的奄奄一息的满口胡言乱语的老人是他的父亲,而美人儿雷梅黛丝用她迷人而纯真的褐色眼睛望着面前那一个个神魂颠倒,非死即伤的人也不会流露出一点怜悯,在她看来,人和畜生并无两样,尽管那些人皆是因为她浑身散发的香气和绝世的美貌才落得如此下场.......

爱是孤独的原罪,从这一点上来看,持续百年的孤独即是布恩迪亚家族所受的磨难,也是布恩迪亚家族所应受的惩罚!

当然,《百年孤独》作为最没有争议的诺奖作品,其所要表现的内容也绝不止于此,但穿越时间和空间再看现实生活和蜃景之城的差距,世人应当从中有所启迪,其实乱伦性爱带给布恩迪亚家族的最大恐惧和后果并不止是长着猪尾巴的后代,在家族中蔓延遗传的对于爱的无知才是最可怕的,不论是亲人间的,还是爱人间的,对爱的无知必将遭受孤独百年的惩戒。好在耻辱成真,飓风降临,吉普赛人的预言得以实现,孤独和蜃景一同埋入深蓝,世上再无布恩迪亚家族,也再无马孔多......

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95
c
id
1586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