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和创业的准备工作计划

开鹏0分享

创业工作计划可以全面提升我们。工作总结不仅仅是总结成绩,更重要的是为了研究经验,发现做好工作的规律,也可以找出工作失误的教训。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就业和创业的准备工作计划,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就业和创业的准备工作计划

就业和创业的准备工作计划【篇1】

今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工作的决策部署,深入开展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提升工程,紧紧围绕全年工作目标,加强平台建设,加强引导服务,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提升中小企业服务能力,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一、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1.强化组织保障。加强对中小企业服务工作的领导,成立市民营经济领导小组,建立例会、企业家座谈会、年度工作总结会、年度表彰会等制度,完善绩效评估和监督考核机制,将结果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形成争先进位的工作氛围和奖惩分明的考核导向。

2.加强基地建设。依托市内14家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在已建成基地及园区的基础上,加强企业及人才引进,做好企业培训,增强手续代办的能力,帮助企业融资贷款,不断优化“一站式”入驻服务水平。基地运营商县为无为电子商务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有限公司分别获得省级民营经济政策奖补资金110万元。各县区对于创业创新基地建设亦是高度重视,如经济开发区小微企业创业基地成功申报市级返乡创业园并获得补助资金100万元;电商产业获得省小微企业基地奖补50万元、省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100万元;衡山众创园获得省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100万元等。

3.吸引企业入驻。年相继印发了《年全市工业经济工作要点》《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市返乡创业工程的实施意见》《年返乡创业主攻行动重点任务》等,开展返乡创业工程年度考核,严格落实“一把手”工作职责。全市返乡创业平台达49个,总建筑面积逾400万平方米,带动就业4.8万人。其中,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12家,入驻企业729家,开展服务活动2834次,服务中小企业3480次,累计毕业企业101家。

4.注重政策实效。一是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开展国家、省各类扶持政策研究,加强对申报企业的指导服务工作,年,我市有119个项目获得省“制造强省、民营经济”奖补资金7646.7万元,获得国家融资担保机构降费奖补2177万元,有力支持了全市民营经济的发展。年,市财政专项资金规模进一步扩大,支持企业力度进一步加强。全年共有316个工业项目获得市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支持1.48亿元,切实提高民营企业获得感。

二、重点服务开展情况

1、鼓励园区积极吸引层次高、能力强的中介机构入驻,建立健全精品中介服务体系。规范中介服务机构的管理,监督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建立竞争淘汰机制,每年签订合作协议,做到“好的留、差的走”,不断补充新的力量,逐步提升中介服务功能和效率。同时为中介机构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开展业务的办公环境。保证创业者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效率、最低的成本创办企业。

2、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及时通过工作群和定点推送向企业宣传政策,开展“四送一服”走访,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对园区政策申报进行指导。在全市开展为期半年的“千名干部进万企”“四送一服”专项行动,聚焦当前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切实为企业服务解难题。组织了市四大班子领导、市直正处职干部、县(区)正科职以上干部、乡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共计3035人,走访联系7438家企业,每位领导(干部)与企业都实现一对一帮扶联系。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在“千名干部进万企”行动中,办结诉求(问题)1662个,办结率65.5%,其中:市本级办结201个,办结率75.6%。

3、整合产学研资源。加强与皖西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技师学院、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为企业实现产学研结合创造机会。其中皖西学院与企业交流收效显著,已有多家企业接受该校学生参与企业管理;组织学生与企业老总畅谈创业感受;召开企业引进人才开放日活动,组织有人才需求的企业与皖西学院等七所高校的毕业生进行现场交流。

4、整合技术平台资源。创业基地的技术资源条件有限,如何利用园内外的专业技术平台来为企业服务,是今年的一项重点工作。经过沟通和洽谈,已与上海市软件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中心、瀚海科技园区海淀园创业服务中心等多家机构签订了共享软件和生物医药技术平台的合作协议,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搭建推动高科技企业快速发展的服务体系。

5、大力开展企业家培训,推动企业家视野开拓。年以来,全市经信系统共举办企业家培训34场,培训4263人次。其中赴浙江大学、深圳大学等研学培训5期,培训245人次;市经信局直接组织的专题培训主要有:8月21日-23日,年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专题培训班在市委党校成功举办,全市规模以上120名企业负责人参加了培训。9月25日-29日,市“新生代”青年企业家培训班在浙江余姚健峰培训城举办,50余家企业负责人参加培训。10月31日至11月1日年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题培训班在市委党校成功举办。省、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负责人,市级“专精特新”培育库中小企业负责人120余人参加了培训。12月9日-11日年市制造型企业市场维护与销售拓展专题培训班将在市委党校举办,培训规模120人。

三、存在问题

1.中小企业规模不大,质量不优。一是企业创新意识不强。大部分中小企业处在产业链的中下游,多数为普通加工配套型企业,没有自主知名品牌,市场竞争力不强。大多企业观念守旧、小富即安,中长期发展定位不明确,创新意识,品牌意识不强。二是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部分企业仍采用作坊式、家族式管理方式,缺乏现代企业管理机制,技术、管理人才缺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

2.政策门槛高,小微企业支持力度不够。制造强省、科技大省、三重一创、技工大省等省级政策,支持方向偏向于较大企业,鼓励做大做强,对于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不够。

3.中小企业服务水平仍需提高。虽然我市对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办公环境,提升手续代办、服务管理等保障水平,但是离企业家的心中期盼、离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要求,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服务水平和保障发展的能力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1.加强服务基地建设。继续加强对我市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硬件环境,提升服务质量,加强宣传推介,发挥平台在集聚吸引人才、创新驱动发展的优势,提升服务中小企业的水平和能力。

2.推进营商环境建设。进一步推深做实“互联网+政务服务”,不断完善“一网、一门、一次”改革,认真落实“一窗受理,并联审批”制度,精简环节,优化流程,杜绝“体外循环”,消除审批和许可的“灰色地带”,为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进一步压减行政审批事项,持续推进商事制度改革,简化审批流程,切实提高企业的开办办理效率。积极推进投资项目审批改革,扎实做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后续相关工作,持续推进减税降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继续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深入推进“互联网+监管”。积极开展创优营商环境提升行动,对涉及营商环境提升行动的单位要进一步加强追踪问效,不断推动我县营商环境走在全市全省前列。

3.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严格按照“四送一服”活动相关要求,积极深入企业一线,扎实开展常态化走访,及时反馈走访情况和问题收集情况,确保企业问题真实、准确得到反映。坚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千方百计解决企业提出的诉求、反映的问题。扎实开展惠企政策宣传、要素对接等活动,不断提升企业政策知晓率和锲合度,着力满足企业对人才、科技、资金等要素的需求,积极助推我县企业和实体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4.加大政策引导支持。在抓好现有政策积极申报和及时兑现各级扶持专项资金的同时,研究出台更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产业扶持政策,注重定向发力、有的放矢,强化政策的聚焦性、撬动性和催化效应。创新产业资金使用方式,充分发挥产投公司的作用,以创投、风投、贷款风险补偿、参股等有偿使用的方式,重点支持我县战新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切实发挥政策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就业和创业的准备工作计划【篇2】

加快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对于保持我县经济持续健康增长、促进劳动就业、保障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县在加快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工作中,以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创新经济为目标,坚持企业化、市场化、专业化、规范化的发展方向,狠抓了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使之成为小企业成长的主要载体。为小企业和创业者提供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建设情况

截止年6月底,我县共建成有盱眙太和小企业创业基地,盱眙楚秀小企业创业基地等19个小企业创业基地,已有615家企业入驻基地,安排就业人员18950人,全年1-6月份完成开票销售33.3亿元,入库税金1.06亿元,已成为我县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主要力量,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力军。目前我县被省中小局认定为省级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两家──县太和小企业创业基地和盱眙县楚秀小企业创业基地;被认定为省级重点培育小企业创业基地一家──县明祖陵小企业创业基地。全年又上报3家符合省级小企业创业基地要求的小企业创业基地待认定。全年1-6月份已认定的3家省级小企业创业基地共完成开票销售12.22亿元,实交税金4296万元,起到了全县小企业创业基地示范带动作用。

二、主要做法

1、建立健全组织保障

(1)建立工作组织机构。成立了小企业创业基地工作领导机构,负责对创业基地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工作进行研究决策和指导协调。指导基地完善工作组织机构,成立基地工作服务中心,在基地办公场所、设施设备、工作队伍、职能职责等方面提供充分保障。

(2)完善基地建设制度体系。结合实际,明确基地建设的发展目标,制定基地建设服务管理办法,明确县级管理机构、园区、入驻企业权利义务,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做好指导,管理和考核。

(3)加强创业园宣传引导。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介加强宣传。不定期召开推进会议,每年组织考核表彰活动。

2、推进配套服务工作

(1)强化创业信息引导。全面掌握创业园入驻创业企业,吸纳农民工就业,服务管理体系建设等情况,实行统计月报制度,加强与机关部门工作的衔接交流。

(2)开展创业指导培训。开展“创业培训”活动,组建创业专家组,根据创业园定位和发展规划,定期研讨基地建设工作。分类指导创业园抓好建设,组织创业培训师、创业成功人士及政府工作人员,定期开展农民工返乡创业,退伍人员“创业指导、创业者培训、创业政策解答”等活动,做好创业指导。

(3)开展项目招商引资。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实际和创业园发展规划,各乡镇长期驻外驻点招商,招引广大创业能人携项目、资金、技术入基地创业。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1)分类扶持基地建设。根据每年创业基地建设情况(厂房建设)和入驻企业对县财政的贡献(开票销售和入库税金),对基地分类进行扶持。鼓励基地利用场地、厂房和其他设施扶持初创企业入基地创业,将创业园打造为初始创业者,小老板创业孵化基地。

(2)加强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扶持。加大基地建设资金扶持力度,加快基地建设进程,鼓励所有小企业创业基地成立公共服务平台,每年根据各创业基地服务机构建设情况和服务业绩给予资金扶持。

(3)推进落实其它补贴政策。指导基地多渠道支持创业企业发展,协助企业争取各项省、市对企业扶持政策,帮助返乡创业企业扩大再生产,促进更多的企业入驻创业基地。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创业发展要素制约依然突出,特别是融资渠道亟待拓宽,土地资源供给有待改善。二是基地配套服务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在创业辅导、融资、人力资源等配套服务体系相对薄弱,基地服务中心的人力和物力还很欠缺,难以为企业提供全面的优质服务。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1、进一步扩大基地规模。加大政策扶持、用地优先、资金倾斜度,在现有基础上着力建设规模较大,能形成迅速扩张和增长快的中小企业创业基地。

2、着力引导科技创新型和符合特色产业发展项目入驻创业基地,从而扩大基地的孵化功能,促进基地向特色产业方向发展。

3、完善服务体系。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引导和鼓励社会各服务机构为基地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管理咨询、法律援助、技术支持等专业服务。

就业和创业的准备工作计划【篇3】

20__年,成都市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部署,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制度体系,逐步推动全市创业创新活动市场化、要素国际化、创新协调会和环境生态化,创业创新生态环境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一、“两创示范”工作基本情况

20__年,成都市启动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2.0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双创”成都品牌效应初步显现,“双创”工作获得国务院表扬,四川大学、郫都区、中国电信(成都)入选全国首批28个双创示范基地,成为全国具有校地企三类示范基地的副省级城市。

截止20__年底,成都市共收到中央“两创示范”专项资金8.1亿元,已分解安排7.2亿元,安排比例为89%,实际支出67893.05万元,支出比例为83.82%,全市共有小微企业502482户,各类创业创新空间264个,各类创业导师1587名。20__年,成都市新增小微企业118020户,较上年增加64.74%,小微企业技术合同成交额155亿元,较上年增加9.15%,新增各类创业创新空间59个,小微企业获得授权专利13769项,全市科技企业12900户。

二、“两创示范”工作实践

(一)构建双创体系,激发创业创新活力

1.完善制度体系,合力推进城市示范工作

制定《国家小微企业“两创示范”中央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成都市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工作统计监测数据报送方案》、《成都市小微企业“两创示范”中央专项资金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方案》等文件,为示范工作提供完善的政策支撑。

2.深化创新改革,促进示范工作提档升级

成都市深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上实现了新突破,制定《成都市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方案》,出台《关关于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的决定》,实施创新引领行动,推进“12345”工作部署,即:“一个目标”: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两个通道”: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和军民深度融合创新通道;“三大抓手”: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科学城、“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四大战略”:知识产权、人才发展、金融支撑、开放合作;“五大保障”:组织、政策、法治、服务、舆论。

3.整合政策资源,发挥政策集合效应

成都市相继出台《“创业天府”行动计划2.0版》、《关于深入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加快打造西部人才核心聚集区的若干政策》、《促进国内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蓉转移转化若干政策措施》(简称成果转化“新十条”)、《成都市创新创业载体资助管理办法》、《成都市科技企业创新券实施管理暂行办法》、《成都市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资金池”资金管理暂行办法(20__年修订版)》、《成都市20__年大学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计划》等文件,聚焦大众创新创业重点环节,注重强化巩固、提升、增效,厚植创新创业人才优势,升级创新创业孵化功能,夯实创业投融资支撑,营造创新创业一流生态,激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二)建设双创载体,夯实创业创新承载力

1.突出“”,打造“3”个创新创业载体引领区

成都高新区“菁蓉国际广场”按照“国际创新创业中心”战略定位,打造成都市创新创业核心引领区,引入国内外知名孵化机构,以中韩创新创业合作为重点,以孵化新技术、培育新业态、实现新价值为核心,打造全国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和全国一流的众创空间。截至20__年底,“菁蓉国际广场”已经引进腾讯西部创新中心、微软云加速基地、韩国瑞齐昊孵化器、中韩互联网+新技术孵化器等22家国内外知名新型孵化器,入驻科技创业企业120余家,员工2000人以上,储备项目500余个。

加快推进成都天府新区“天府菁蓉中心”建设,打造西部创新第一城,围绕智能制造、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重点领域,培育、引进掌握原创性技术和__性技术的高科技企业,打造新兴产业孵化基地。截至20__年底,“天府菁蓉中心”总建筑面积82万平方米,已引进诺基亚全球技术研发中心、启明星辰西部研发中心、北航西部国际创新港、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电子科大天府数智谷创新基地、中科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斯坦福天府研究院等一批全球全国的科技领军型企业和机构力争到年,孵化培育创新型企业1000家以上,聚集各类创新创业人才10万人以上。

成都郫都区现打造双创区域示范基地,优化“菁蓉小镇”规划布局,着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小镇,加快推进大数据产业研究院、无人机研发基地、军民融合孵化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截至20__年底,“菁蓉小镇”已改造完成创新创业载体55万平方米,引进创新创业孵化器35家、创新创业项目1098个,聚集创新创业人才过万人,并成功举办“20__成都菁蓉小镇创新创业专家导师国际交流峰会”、“第__届中国VR&AR国际峰会(20__成都)”等一系列重要活动。

2.建、转、改并举,打造“M”个创新创业载体集聚区

支持各区(市)县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以及民营资本,利用现有资源,通过建、转、改多种形式,打造创新创业载体集聚区。

目前,成都武侯区正联合四川大学建设磨子桥创新创业街区,高新区联合电子科大建设“一校一带”,金牛区联合西南交大建设环交大智慧城,锦江区依托民营资本建设汇融创客广场,青羊区转改建太升创业大街、双流区引进知名大学建设天府新区大学科技创新园等。以磨子桥创新创业街区为例,武侯区通过政府返租、引入社会资本、业主自我升级等方式,将传统电脑卖场等闲置商业楼宇改建成约3万平米的双创载体,截至20__年底已有6家孵化机构、120多个创业项目、约1000名创业者入驻。日前,与街区毗邻的四川大学又成功获批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市政府将支持四川大学与武侯区政府按照“市场主导+政府扶持+内生性发展”的全新模式,通过街区、社区、校区、园区四区联动,聚集、整合、优化区域创新创业要素,协同打造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推动科研成果就地转化。

3.三化联动,打造“N”个创新创业载体专业特色区

支持高新区、天府新区、中心城区和双流、郫县等有条件的区域,建设“孵化+专业服务”、“孵化+创投”、“孵化+培训辅导”、“孵5316+交流”、“孵化+传媒”等模式的创新型孵化器,打造一批“孵化器+宿舍”、“孵化器+商业空间”等具有专业特色的创业社区。

截至20__年底,成都市共有众创空间100家,其中众创空间36家,市级众创空间64家。初步完成了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布局。

(三)完善创新服务,强化创业创新保障力

1.强化“科创通”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

“科创通”针对各类创新创业主体发展的痛点和迫切需求,以“集聚、服务、撮合、孵化”为核心理念,采用“线上平台+线下空间+创业活动”的O2O模式,促进创新创业要素资源的互联互通与开放共享,平台已聚集科技型企业25040家、科技服务机构636家、服务产品1787个,创业导师475位,技术交易额累计1845亿元。

2.强化“银企校院”四方平台建设

积极建设和完善企业库、机构库、产品库、融资需求收集系统、政策性融资备案系统,20__年开展融资对接活动38次,对接有融资需求企业630家,融资成功企业94家,完成融资金额8亿余元;征集科技成果3100项,技术需求361项,推送成果292项;举办6场大型人才招聘会,服务144家企业,开展“益企课堂”40场,共计培训企业1604家,企业家代表2114人。

3.推进B2G企业服务工作

自启动B2G企业服务平台试运行以来,共办理了330户企业(含创业、投资者)通过窗口提交的439项问题建议,企业满意率达95%以上,不断深化B2G线下服务,20__年12月25日以市政府名义召开20__年成都市企业家座谈会,年内还先后召开工业企业座谈会、协会及会员企业“一对一”座谈会以及部门联席会议共25次,共收集245户企业反映的585个问题,按照B2G工作流程分解至相关部门和区(市)县后进行办理,多数问题得到实质性解决。

4.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

一是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重点培育中小企业1209户,其中拟上规279户,成长型554户,小巨人376户;二是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39户,超额完成了年初下达的206户的目标任务;三是完成了《成都市年度中小企业发展形势分析报告》,为出台扶持措施、助力两创示范提供了决策依据;四是财政资金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20__年,落实中小企业专项资金3173万元支持139户中小企业实施转型升级,支持55户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补助生产经营场地租金405万元,争取省中小企业专项资金750万元,用于支持我市29户中小企业、服务机构提升发展能力和服务能力。

5.完善小微企业名录库建设

成都市依托“成都信用网”建设小微企业名录库,使用中不断完善网站建设和充实内容,目前成都市小微企业名录库“扶持政策集中公示”、“小微企业库”、“申请扶持导航”、“企业享受扶持政策公示”等功能模块功能已基本完善。

6.推进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一是贯彻落实“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继续推进简政放权,截至20__年底,全市共核发载有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企业营业执照447738份。

二是积极推进“局所联动、全域通办”登记制度改革,便捷小微企业注册登记,截至20__年底,全市通过“局所联动”方式办理各类登记24056件。

三是推进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试点改革,实施时间较全国提前一个月,截至20__年底,全市共核发载有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51139户。

四是完善“个转企”政策体系,支持、引导一批有规模、有意愿的个体工商户以变更方式转型升级为企业,做大做强。截至20__年底,全市共办理“个转企”3950户。

7.完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建设,20__我市成都高新区孵化器等5个小企业创业基地被国家工信部认定为“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成都国信安信息产业基地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二是开展示范服务机构评选工作,评选38户成都市市级示范服务机构,奖励资金共计560万元;三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为进一步完善和支持我市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对38户中小企业服务机构计划的提升服务能力建设以及各类服务活动项目进行补助,补助资金2941万元。

(四)深化金融支持,提升创业创新支撑力

1.设立政府投资引导基金

一是天使投资引导基金。设立天使投资引导资金2.3亿元,目前引导资金出资1.7亿元,联合社会创投机构、大学等发起设立了10支、资金规模达9.8亿元的天使投资基金,基金重点投向成都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企业发展的中早期阶段,已对37家科技中小企业实现投资2.8亿元,其中7家企业成功挂牌“新三板”。

二是IDG和谐创投基金。成都市财政出资2亿元参股基金规模为11.9亿元的IDG和谐创投基金,基金将重点投资于TMT行业及其它行业中具有高成长性的中早期企业,按照商业化、市场化运作原则,集合投资,专家管理,积极扶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推动产业转型。

三是四川知识产权运营投资基金。由四川省财政出资1亿元、成都市财政出资3000万元组建了总规模6.8亿元的四川知识产权运营基金。主要扶持市场前景良好、高成长性的初创期或成长期企业以及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在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和运营管理方面进行知识产权股权投资。

2.建立风险补偿分担机制

一是扎实推进“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资金池”试点工作。目前成都市19个区(市)县参与建立风险资金池,成都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成都高新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等14家担保机构入围“壮大贷”项目工作的融资性担保机构,资金池规模达8.19亿元。截止目前,“壮大贷”已放款至245户企业,共计26.35亿元。

二是设立3.7亿元的科技债权融资风险补偿资金,目前联合14家银行、2家担保公司、1家保险公司和10家区(市)县政府设立了50亿元的债权融资资金池,为58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科创贷”贷款13.3亿元。

3.设立民营企业应急周转金

积极推动“民营企业应急周转金”发放。周转金覆盖全市21个区(市)县,3家银行(建设银行、民生银行、成都银行)以及成都市小企业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成都金控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等25家担保机构参与。目前,已有9家企业通过“一企一议一策”的方式享受了政策扶持。截至20__年底,民营企业应急周转金实际已发放至55户企业,共计2.296亿元。

4.推进担保体系建设

截止20__年底,63家服务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机构注册资金总额152.8亿元,为4311户中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中小企业担保余额482亿元,对20家担保机构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贷款担保代偿补助3690万元。

5.构建多元化投融资服务

打造盈创动力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建立债权融资、股权融资和增值服务三大服务体系,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投融资服务,累计为4500余家中小企业提供债权融资超过390亿元;为380余家企业提供股权融资超过70亿元;为14000余家企业提供科技金融增值服务;助推70余家企业改制上市。

推出“青创宝”全链条金融服务产品,以高校青年创客为服务对象,以种子期和初创期创业项目为投资目标,通过“投贷联动+双向服务”的模式,构建了创业公益借款+债权融资渠道+天使投资基金+股权融资平台的金融扶持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初创企业融资难的瓶颈问题。20__年,“青创宝”累计帮助200家企业获得信用贷款,贷款发生额3亿元,户均50万元。帮助30余家企业获得天使投资1亿元,为300余家企业提供了财税服务。

开发“科创贷”创新科技金融服务产品。面向轻资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特别是入驻各类创新创业载体的初创企业,鼓励科技型企业利用企业信用、股权、知识产权获得银行贷款,拓宽其融资渠道,形成了“银政担”、“银政”、“银政保”等“多方协同、风险共担”的新型信贷融资模式,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提供信用、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等信用类贷款。已通过“科创贷”产品支持581家企业获得信用贷款13.3亿元。

实施“科技企业创新劵”计划,依托“科创通”平台,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对企业、中介机构进行双向服务资源共享补贴,鼓励企业购买创新创业服务产品,促进创业企业和服务机构“精准对接”,申领企业达873家,累计申领科创币9160万元,服务合同总金额3992.65万元。

(五)汇集双创力量,增强创业创新源动力

1.着力激励青年大学生创业

鼓励在蓉高校开设创业课程,设立创业学院、创业俱乐部,引导在校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分别设立大学生创业天使投资基金和大学生创业融资风险补偿资金池,引导青年大学生到孵化载体创新创业,20__年新增青年大学生创业者1万余名。

2.大力支持高校院所科技人才创新创业

对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在我市新领办企业的高校院所高层次人才,一次性给予100万元资助;对高校院所硕士学历或副高职称以上人才带技术、带项目在蓉新领办企业,给予20万元资助,释放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支持我市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工程博(硕)士,并给予50%的学费资助。

3.加快聚集海内外人才创新创业

4.持续构筑创新创业者的精神家园

“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每年都遴选并奖励一批创新创业之星,通过评选、表彰、宣传创新创业榜样,让优秀创新创业者感受到更多的精神温暖,使他们更加安心、舒心在蓉创新创业。

(六)打造创业品牌,扩大创业创新影响力

1.着力打造“创业天府·菁蓉汇”活动品牌

创业者、投资人、企业家现场对话,实现“知本”和“资本”有效对接。截止20__年12月,成都市举办“创业天府·菁蓉汇”主体活动32场,训练营56场,创享会188场,创业大赛14场,蓉漂茶叙15场,系列活动共计305场,并先后走进了硅谷、首尔、特拉维夫和中关村。在“菁蓉汇”品牌带动下,全市各类创新创业机构开展活动2442场,300余家创投机构与6000余家创业企业实现对接,共有40万人次参与。据不完全统计,20__年创业企业实际融资36亿元。“菁蓉汇”已成为成都响应中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一个重要平台。

2.举办“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

20__年6月,再次成功举办中国·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36个国家452名外宾及国内代表共1021名嘉宾参会;3006个项目参加交易,展示展览实物产品2000余个,交易额185.1亿元;签约合作设立投资基金5家,成立首期规模400亿元的成都首个政府投资基金——成都前海产业投资基金。

3.组织实施“菁蓉杯·20__成都就业创业大赛”

20__年7月11日至10月22日,成功举办“菁蓉杯·20__成都就业创业大赛”。以“用心做创客成都就业在行动”为主题,以创业促进就业为政策依托,面向全球开通报名通道,共收到来自美国、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杭州、重庆、新疆等国外国内项目538个,最终筛选出231个项目参加为期3天的海选,68个优秀项目参加持续1天的复赛,12个项目参加决赛。同时,还完成5次线下沙龙、1次国际论坛,其中每期沙龙参与人数均在700人左右,海选三日共近有800人来到现场观看海选,复赛当天有近1000人次来到现场观看比赛,决赛当天近2000人来到现场观赛。

4.成功举办20__年双创活动周成都活动

全市双创活动周活动设菁蓉镇主会场,各区(市)县和成都高新区、成都天府新区同步举办,双创活动周期间,都菁蓉镇主会场举办3场展览,共接待参展览观众3万人;举办3场论坛,与会人员1200人;开展项目路演1场,路演3个项目,辐射观众10万人;举办9场专业服务,为2000人提供创业创新服务,共达成意向协议13项。

(七)营造双创氛围,提高创业创新关注度

1.开通并维护“两创示范”工作网站

开通“两创示范”工作网站,实时更新“两创”政策、动态、新闻等情况,全方位、系统化宣传报道成都“两创示范”工作。截止目前,共发放705条信息,13则简报。

2.多途径宣传报道,大力营造“两创”氛围

采用“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视频直播”全渠道整合传播模式,全方位深度报道我市“两创”工作。成都20__全球创交会受到包括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在内的中央媒体及国内知名媒体的关注,各大媒体纷纷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载体,对成都市“两创”活动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式的报道。菁蓉杯·20__成都就业创业大赛受到新华网、人民网、四川新闻网、新浪、腾讯等新闻网络媒体,四川日报、成都日报等主流报刊,猎云网、微链等创新创业垂直网络媒体,斗鱼、映客等自媒体不间断全方位报道。提升“两创”活动知名度,增加“两创”社会关注度,深化“两创”市民认知度,营造“两创”健康氛围。

三、“两创示范”主要问题及建议

(一)政策升级快、范围广,企业掌握不及时

针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惠及范围持续扩大,程序不断简化,小微企业不能及时掌握相关优惠政策措施,给“两创”工作的开展形成一定阻力。为此需继续加强宣传培训力度,帮助小微企业及时了解优惠政策措施,让优惠政策落到实处,推动“两创”工作的开展。

(二)小微企业数据统计监测难度大

一是统计口径不一致,小微企业规定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工信部联企业〔〕300号)的规定执行,但是按照上述通知中的标准统计的小微企业在金税三期系统中并未标识,故无法准确提供相关数据;二是统计时间差异,税收方面由于各个税种的征收期限不尽相同,各项优惠享受的时间也不同,小微企业营业收入需等次年年报结束后方有数据,时间存在一定滞后;三是小微企业具有规模小、经营灵活、生命周期短的特点,精准开展统计监测和绩效评价存在一定难度。建议国家部委尽快研究制定统一的监测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并借助国家已有的信息监测统计平台开展相关工作

四、“两创示范”20__年工作计划

(一)实施人才战略,实现“物资+精神”双激励

一是更加关注企业连续创业人才团队培育。鼓励企事业人员发挥技术、管理等优势连续创业。鼓励新兴产业领军企业、知名天使投资机构设立连续创业者投资基金,重点投资企事业人员连续创业。

二是实施更具吸引力的海内外人才集聚政策。一方面探索在美国硅谷、北京、深圳等创新创业活跃地区建设孵化载体,吸引各类人才在成都注册企业并进行异地孵化。另一方面制定在全国具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推进国家自主示范区规划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

三是强化“一带一路”沿线创新创业人才汇聚成都。转变创新型资源吸纳主体,以与欧盟相关机构共建研发平台和科研机构为契机,聚集创新创业人才为成都所用,实现由“吸引资源”向“整合资源”的观念转变,通过人才资源利用避开欧盟在资本、项目和技术上对华设置的壁垒。

(二)优化创业品牌,实现“资本+知本”双对接

一是秉承“走出去”的理念办好20__年“菁蓉汇”,在北上广深唱响“菁蓉汇”品牌,并走进德国、俄罗斯,让“菁蓉汇”在“一带一路”国家绽放异彩,为成都招才引智更添双创活力。同时引入“活水”,支持有能力的运营机构市场化、常态化、多样化举办“菁蓉汇”活动,促进活动品牌可持续发展。

二是秉承“引进来”的理念办好20__年“创交会”,通过17场重大活动、17场论坛、大赛及对接活动等专项活动以及20场配套活动等共计54场活动,进一步将创交会打造成为国家对外开放的创新创业资源聚集平台、国际间互利共赢的创新创业要素交易平台和国家全面创新改革的成果展示平台,为成都引入更多双创优秀人才、团队和项目。

(三)完善双创载体格局,实现“新建+改建”双推进

一是突出“双创引领区”的国际化发展。一方面引导和鼓励引领区内有条件的双创载体利用与海外孵化机构的合作关系,帮助科技中小企业培育国际化视野,开拓国际市场,引进海外技术;另一方面,积极引进海外优秀双创载体来蓉,发挥其全球资源链接者的作用,将海外创业人才、创业经验、风险资本、商业信息等引入成都。

二是加强“双创集聚区”的多维度聚集。充分发挥我市高校资源优势,引导环高校双创集聚区建设主体优化支撑体系,促进服务、人才、技术、资本等各类创新要素的聚集,推动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聚集协同,让双创集聚区发展成为对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创新创业项目、创新资源等的承载高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三是加强“双创特色区”的产业化融合。鼓励其它区(市)县围绕区域主导产业,依托龙头企业的产业优势,深化“双创特色区”的产业配套,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国内外之间的交流,探索完善相关产业孵化体系,推动区域产业发展。

(四)优化双创政策环境,“实现顶层设计+政策支持”双驱动

一是修订完成《成都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将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推动高校院所开展科技成果“三权”改革等内容作为修订重点,为双创提供法制保障。

二是推进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科学城率先落地实施“6+4”先行先试政策,深化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激励成果转化等税收扶持政策。

三是加强双创政策的集成度,加强科技、经信、人社、教育、投促等部门的政策统筹力度,细化落实“成都人才36条”,完善符合创新创业规律的资源配置方式。

四是推进创新管理“放管服”改革,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在政务中心设立创新创业服务窗口,并与区(市)县创新创业服务窗口互联互通。

(五)完善多元投融资体系,实现“项目+金融”双融合

一是进一步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加强与金融机构信息交流和情况沟通,及时通报我市重点项目进展情况,包装策划一批交通、市政、产业、生态、公共服务等重大项目,及时将项目信息与银行沟通衔接,主动争取项目融资支持。极运用好常备借贷便利工具,创新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方式。综合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引导驻蓉银行进一步加大对“三农”和小微企业信贷投放,降低融资成本。

二是建立双创债券长效工作机制和“绿色通道”,加快办理政府相关审批手续。

三是加快出台《20__年成都市市级金融业发展专项资金实施方案》,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创新力度。

就业和创业的准备工作计划【篇4】

新的学期,新的开始,我们的教学工作又将在忙碌中充实着,在喜悦中收获着。我要把自身的不足和收获的经验,转化成这学期的工作动力。现制定如下计划:

一、思想政治

始终如一地热爱本职工作,坚持政治学习,提高觉悟和意识。注重个人道德修养,为人师表,严于律己,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加强团结,与同事相处融洽,合作愉快,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组成一个团结协作的大家庭。

二、个人业务

教学工作是教师的中心工作。作为一名教师,除了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高尚的道德情操;还需要具备较高水平的业务技能。本学期我将认真书写教案、备课,并针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课堂上,耐心细致地讲解,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书本知识,我会认真研究学生、钻研教材,尽量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易学易懂的情境下进行学习,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以自己在实践中摸索到的教学模式去进时,认真研究相关教育书籍,与实践相结合,以促进自身的发展。

作为一名教师,除了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高尚的道德情操;还需要具备较高水平的业务技能。本学期我将注重开拓视野,订阅专业杂志,浏览音乐网页,随时记下可借鉴的教学经验、优秀案例等材料,以备参考。不断为自己充电,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扎实提高基本功,努力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在这一学期里继续提高。

三、教育教学方面

深入学习新的教育思想,本着以教育为中心,以课堂为基地,扎实的练好个人基本功。在班上抓好常规教学,多方位把握孩子们的进步与变化,有针对性的改进教学方法。课堂上,耐心细致地讲解,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书本知识,我会认真研究学生、钻研教材,尽量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易学易懂的情境下进行学习,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后及时反馈,记下教学中的成功点和失败点,及其改进方法。本学期我会积极利用周围的资源为孩子们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养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在轻松愉快、欢乐活泼的状态下进行积极地学习。我还会配合班主任进行日常管理,让孩子们在学习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的身心。

四、家长工作

本学期我除了用电话、联系本、家访等方法在平时的时间与家长们的互动交流外,还会增加更多新的渠道。并努力在自己创立的博客网页上发表个人原创性的文章及见解。争取更多的与家长们联系、沟通。

“越是对事业爱得深,越感到自己对事业的不尽职。”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积极努力加强自身建设,使自己的工作更扎实、更有效、更完美、更优秀,同时也希望能在教学上各位老师和领导的指点和帮助。

就业和创业的准备工作计划【篇5】

一、明确“一个目标”,加快学校品牌内涵建设

紧紧抓住我国加快发展现代化职业教育的有利时机,按照既定的发展规划,坚持改革创新,突出内涵发展,积极为申报“国重”和“高技”创造条件,全面提升办学层次和教学质量,打造有特色、有内涵、有实力的独具“江南”特色的品牌 技工学校。

二、实施“三大创新”,激发和释放学校发展活力

1.实施管理模式创新,激发制度活力。在制定学校《制度汇编》和《教职工手册》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抓实抓细制度落实,推进管理水平整体提升,改进教育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建立科学、高效的决策机制,逐步优化和丰富学生管理模式、教学管理模式、校企双制办学模式、招生宣传模式、后勤服务模式和队伍建设模式的内容,全方位打造具有“江南”特色的教育管理模式。

2.实施队伍建设创新,激发人才活力。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创新师德师风建设机制,切实提高师德师风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完善招聘、选拔、培养、激励机制,全面提升中层干部队伍的执行力。加强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培训和培养,强化“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师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落实班级考核制度,一周一公示,一月一总结,对优秀班主任定期表彰。实施“传帮带”,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组织教职工开展文体活动,改善精神面貌。

3.实施评价方式创新,激发内生活力。加强课程管理和教学监控,探索推进教学评价方式改革创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模式、教学质量与管理等方面实施全面评价,坚持发展为本,明确“教”与“学”质量指标与改革方向,把评价的重点落实到教育过程评价之中。突出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做到综合考核、量化评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突出“五个重点”,推动学校发展取得重大突破

1.突出教学改革重点,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继续推进系部改革,坚持放管结合、责权利相统一、激励与约束相对应,不断完善系部管理构架、健全系部制度体系,进一步明确校系两级教学管理职责,理顺校系两级在教学计划管理、教学组织管理、教学 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等各类教学管理活动中的相互关系,做到分工明确,协调一致。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摸索有效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建立轻松,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

2.突出专业建设重点,打造示范特色品牌专业。优化专业布局。坚持紧贴市场、紧贴产业、需求结合,做好人才需求预测和专业设置管理,论证并考虑增设国际货代专业和航空服务专业,使专业设置更合理、特色更凸现。打造特色专业。选择基础条件好、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紧密、校企合作优势强、办学水平和就业率高的专业,确定建设目标和阶段性重点任务,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提升专业水平,倾力打造,形成品牌,做强、做大、做特、做成示范,扩大社会影响力。完善专业建设长效机制。加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设,切实发挥指导、参谋作用,定期研究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

3.突出人才培养重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在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双证”制度、“订单式”培养等各方面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课程标准优化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同步,促进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将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融入人才培养过程,教学过程对接生产实际过程,实训过程对接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加强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培养,提升学生技术技能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4.突出产教融合重点,促进校企合作全面升级。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和六部门印发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进一步拓宽校企合作渠道,创新合作模式,推动与企业深度合作。深化与现有合作企业__等企业的合作办学,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积极开拓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建设,增加数量,提高质量,力求实现每个专业都有实习基地。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交流活动,推进教师深入企业跟岗实践,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

5.突出文化引领重点,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和育人环境。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基础,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持续开展江南理工校徽、校旗、校歌、校训等系列核心文化学习宣传活动,凝聚全校师生的文化共识,增强文化自信。进一步丰富学校内涵文化架构内容,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开展“读”“诵”“唱”“讲”“画”“演”等活动,形成独特的文化系列活动。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引导,搭建社团展示平台,引领学生个性成长。

四、抓好“十项工作”,确保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1.抓好安全稳定工作。强化以“防范为主,重在规范”为主要内容的安全教育。完善各种安全制度,落实好突发事件应急工作责任和措施,完善应急预案。坚持学生入学签订《安全责任书》,实行每日安全检查制度、行政值日和夜间巡查制度等;每月开展一次安全隐患排除,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继续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生安全教育活动。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定期开展校园及周边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及时化解各类矛盾和风险。推进“安全教育进课堂”,把安全教育主题贯穿全年教学工作,切实增强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强化学校安全常规管理,推进安全管理规范化,构建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2.抓好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巩固深化“江南模式”学生管理的各项内容,打造“江南模式”的学生管理品牌。加强德育课程教学工作,抓好新生入学教育,找准德育抓手,丰富活动载体,抓实抓细德育工作,全面提升德育实效。以“工匠精神”、“三自”、“三生”、“国学”教育为载体,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法制教育、诚信教育、文明礼仪教育,进一步加强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培育校园文明风尚。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开放学校“心理辅导室”,完善心理教育硬件设施,提高学生心理咨询服务水平。组织开展好晨跑和晨会,增强学生体质,振奋学生精神,养成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3.抓好教学管理工作。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力度,推进常规教学规范化、流程化。优化教师常规工作量化考核,提高教师的质量意识,重视常规工作的落实。提高教师备课工作的质量,推行集体备课活动。加强学生课堂管理,改变学生学习习惯,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有效刺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挖掘学生特长,展示专业特色。组织开展教师技能大赛和学生技能节,开展校内精品课程、微课程建设。

4.抓好招生就业工作。认真总结招生经验,创新招生宣传手段和形式,借助微信、、贴吧、网络推广等信息化管理平台,优化招生视频、招生简章等宣传手段,提升招生工作质量。强化资助政策宣传力度,细化贫困生资助管理,确保学生资助工作零失误。做好贫困生心理辅导,拓展资助工作新内涵,全面推进资助育人。加强对学生实习就业的指导,做好毕业生实习巡查和就业回访工作,建立学生就业信息库,进一步推进校友会建设,收集整理优秀毕业生就业和创业典型事迹。

5.抓好协同育人工作。做好与__理工大学、__大学等院校联合办学工作,让学生有机会学到操作技能,又拿到大专学历文凭,实现技能与文凭相融通的教育模式。推进产教协同育人,利用合作企业和对口帮扶学校的优质资源,努力实现“校际联合”“校企合作”“校研结合”“校协联手”。探索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网络,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密切联系。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平台建设。

6.抓好技能考证工作。坚持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并举,以做强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为重点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为学生就业和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完成保育员中级,电工中级,汽车维修工中级等培训和考证任务,提高学生考证,保证双证率达到__%以上。

7.抓好信息化建设工作。完善校园“一卡通”系统和校园网的基础建设工作,优化学校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的建设与维护,启用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系统。加强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服务系统的运用与管理,探索筹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和教学平台。增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控能力,以信息化助推学校教育现代化。

8.抓好基建后勤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相关专业实训中心项目,提升学校办学条件。切实加强对饭堂、超市的日常管理,落实目标责任制,保证食品安全卫生。加强用电用水设施的日常检修和管理,保证维修质量和效率。

9.抓好督导检查工作。充分发挥综合办和督导室的督政、督教、督学的职能,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开展各项专项督导,抓好考勤纪律、课堂教学、学生管理等常规管理督导,以钉钉子精神来落实每一项工作任务,狠抓工作落实,促进作风转变,提高办事效率和工作效能。

10.抓好宣传报道工作。积极主动加强与人社、教育等上级主管部门的联系对接,争取各部门和社会各界支持学校办学,凝聚发展合力。围绕提高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持续增加媒体发布的宣传文章和图片数量,综合运用各种传媒工具,大力弘扬__“主旋律”,积极传播__“好声音”。

就业和创业的准备工作计划【篇6】

新的学期,新的开始,学校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新面貌。为了搞好本期工作,兹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政治方面:

新学期里,本人将积极接受学校分配给自己的各项教育教学任务,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投入工作。遵纪守法,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工作任劳任怨,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

二、素质教育:

我将注重推行素质教育,坚决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在行动上。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教案是老师讲课的依据,教案中不仅写明教学要求和教学目的,也写清能力训练的内容、要求、目的及教学措施等,不仅体现教学大纲的要求,也保证将大纲要求落实到实处。这样做就能使素质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避免了盲目性,随意性,增强了计划性。在编写教案时注意选择教育的方法和时机,达到既给学生传授知识,又开发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所学内容,使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吸取其它方面的“营养”,开阔他们的视野,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实事求是和刻苦学习的科学态度。

三、教研工作:

我将积极参加教学研究工作,不断对教法进行探索和研究。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对于素质教育的理论,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努力帮助后进生,采取各种措施使他们得到进步。

四、出勤:

在工作中我一定要做到不迟到、不早退,听从领导分配。作为一名教师,我一定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教师八条师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决不应付了事,得过且过,以工作事业为重,把个人私心杂念置之度外,按时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

五、教学常规:

我将积极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各个侧面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因素。我将积极学习,翻阅有关资料,对教育理论、目标教学、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进行再认识,提高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的能力。积极实行目标教学,根据教材和学情确定每节课的重难点。平时备好课,上好课,向40分钟要质量。坚持周前备课,努力做到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具,备教法学法。从知识能力两方面精心设计教案,并积极地使用各种电教器材,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坚决杜绝课堂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在课堂教学方面我力争课堂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抓关键,突重点,排疑点,讲求教法,渗透学法,既教书更育人,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课堂上语言准确简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精讲多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听、写、读等综合能力都得到提高。

六、学期工作目标:

通过本期教学,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语文素质,能自觉运用语文知识解决生活中的语文问题,形成扎实的语文基本功,为今后继续学习语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一批语文尖子,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及格人数较少。形成良好学风。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

    695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