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的必考要点

奕鑫0分享

高中的政治是多少人最害怕的科目呢?虽然现在已经有了新高考的选科模式,但是选择了政治的人也会对这个科目感到一些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中政治的必考要点,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政治的必考要点 

高中政治的必考要点

《政治生活》必背知识

一、公民为何/如何做某事?(Why—性质、人民民主的特点;Why/How:权利、义务、原则、四种途径)

1、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人民民主的特点: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

3、权利: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权利。

4、义务:公民具有(维护国家统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义务。

5、原则:①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②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③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6、意义:公民有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公民做某事有利于提高公民政治能力和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7、、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四种途径:

①依法参与民主选举,要珍惜权利,出于公心,审慎投票。

②依法参与民主决策,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③依法参与民主管理,通过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参与民主管理。

④依法参与民主监督,通过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方式进行民主监督。

二、政府为何/如何做某一件事?(Why—性质;Why/How:职能、宗旨原则、依法行政、权力监督)

1、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政府性质: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3、政府职能:政府做某事是履行……职能的要求,是政府转变职能,打造服务型政府的需要。(根据材料选择职能。职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4、宗旨原则:政府做某事是政府贯彻为人民服务宗旨和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需要(工作原则体现在: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5、依法行政:①做某事是政府依法行政的要求。②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③坚持科学决策、民族决策和依法决策。

6、权力监督:做某事有利于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三、人大代表为何/如何做某一件事?(Why—性质;Why/How:地位、与人民的关系、权利、义务)

1、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代表地位: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3、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具体哪个权利要结合材料展开)

4、义务:人大代表履行义务(义务: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四、人大为何/如何做某事?(Why—地位性质;Why/How:职权、民主集中制)

1、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地位性质: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

3、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4、组织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权力机关与人民的关系;权利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五、党为何/如何做某事?(Why—性质;Why/How:宗旨、地位、理念、方式、思想、三者统一)

1、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性质: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3、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党的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5、执政理念: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6、执政方式:坚持依法执政,科学执政、民主执政。

8、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六、人民(性质、主题、职能)

1、性质:人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机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组织,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

2、主题:人民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行使职能。

3、职能:人民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七、如何处理民族关系?(原则、制度、宗教、民族关系)

①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原则。

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当家作主的自治权。

③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有利于团结信教群众致力于民族地区发展。

④我国已经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高中的政治必考知识2

《哲学生活》必背知识

一、唯物论(第4、5课)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

2、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用“唯物论”的知识分析问题: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

③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④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二、认识论(第6课)

1、用“认识论”或“求索真理的历程”或“实践观”分析材料: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方法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树立正确的认识。

(3)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①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要正确对待错误。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注:上面的第(1)(2)两点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

三、(唯物)辩证法(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关键词:联系发展矛盾创新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联系是普遍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联系是客观的,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是客观的,但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联系也具有条件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强调整体的原理内容):整体统率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

(强调部分的原理内容):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

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发展观

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发展特点的原理)

【原理内容】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

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2.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发展趋势的原理)

【原理内容】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或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方法论】

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新事物的成长;

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3.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发展状态的原理)

【原理内容】

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

【方法论】

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又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三)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对立统一规律)

【原理内容】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方法论】

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一分为二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矛盾分析法这一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

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4.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

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5.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原理内容】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方法论】

我们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方法论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6.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个性)辨证关系原理(矛盾问题的精髓)

【原理内容】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另一方面,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②同时,它们在一定的场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方法论】

要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即要善于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并在普遍性的指导下研究特殊性。)

7.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

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即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8.矛盾主、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

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9.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原理内容】

主、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方法论】

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四)创新观

1.辩证否定观原理

【原理内容】

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辨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克服旧事物中消极的因素,保留合理因素,增添新的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因素。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原理内容】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方法论】

要树立创新意识,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3.创新的作用(说明为何创新以及体现了创新的什么作用)

【原理内容】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①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方法论】

必须树立创新意识,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四、历史唯物论(唯物史观/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关键词:社会存在(意识)人民群众社会基本矛盾改革价值观

(一)社会历史观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

①要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在分析社会现象时,要坚持一切从社会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同时要确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原理内容】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体现在: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3.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

【原理内容】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方法论】

①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社会规律办事;

②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

(二)价值观、人生观

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

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方法论】要树立和坚持正确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关于人生价值问题

(1)人生价值的内容(是什么)

①社会价值——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奉献)

②自我价值——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索取)

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即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2)如何评价人的价值?

在当今社会,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3)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①必须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②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

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4)怎样创造与实现人生价值?(重点)

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创造价值的根本途径)

人的价值在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责任的与贡献。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②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实现价值的客观条件)

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价值的主观条件)

必须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

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实现人生的价值。

高中的政治必考知识3

《文化生活》必背知识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一定要按四个方面综合)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4、文化塑造人生

①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此处优秀绝不能少)

②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此处优秀绝不能少)

③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此处优秀绝不能少)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1:传统文化的特点: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2、怎样对待传统文化:注意综合

①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③立足于社会实践(绝不能少);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④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⑥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4、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重点)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第五课:文化创新

1、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⑴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

⑵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2、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3、如何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创新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④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⑤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⑥推动文化在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

高中化学必背重要知识点

一、金属活动性Na>Mg>Al>Fe.

二、金属一般比较活泼,容易与O2反应而生成氧化物,可以与酸溶液反应而生成H2,特别活泼的如Na等可以与H2O发生反应置换出H2,特殊金属如Al可以与碱溶液反应而得到H2.

三、A12O3为_氧化物,Al(OH)3为_氢氧化物,都既可以与强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也可以与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四、Na2CO3和NaHCO3比较

碳酸钠碳酸氢钠

俗名纯碱或苏打小苏打

色态白色晶体细小白色晶体

水溶性易溶于水,溶液呈碱性使酚酞变红易溶于水(但比Na2CO3溶解度小)溶液呈碱性(酚酞变浅红)

热稳定性较稳定,受热难分解受热易分解

2NaHCO3Na2CO3+CO2↑+H2O

与酸反应CO32—+H+HCO3—

HCO3—+H+CO2↑+H2O

HCO3—+H+CO2↑+H2O

相同条件下放出CO2的速度NaHCO3比Na2CO3快

与碱反应Na2CO3+Ca(OH)2CaCO3↓+2NaOH

反应实质:CO32—与金属阳离子的复分解反应NaHCO3+NaOHNa2CO3+H2O

反应实质:HCO3—+OH-H2O+CO32—

与H2O和CO2的反应Na2CO3+CO2+H2O2NaHCO3

CO32—+H2O+CO2HCO3—

不反应

与盐反应CaCl2+Na2CO3CaCO3↓+2NaCl

Ca2++CO32—CaCO3↓

不反应

主要用途玻璃、造纸、制皂、洗涤发酵、医药、灭火器

转化关系

五、合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熔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合金的特点:硬度一般比成分金属大而熔点比成分金属低,用途比纯金属要广泛.

高中化学常考知识点

一、二氧化硅(SiO2)

天然存在的二氧化硅称为硅石,包括结晶形和无定形。石英是常见的结晶形二氧化硅,其中无色透明的就是水晶,具有彩色环带状或层状的是玛瑙。二氧化硅晶体为立体网状结构,基本单元是[SiO4],因此有良好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被广泛应用。(玛瑙饰物,石英坩埚,光导纤维)

物理:熔点高、硬度大、不溶于水、洁净的SiO2无色透光性好

化学:化学稳定性好、除HF外一般不与其他酸反应,可以与强碱(NaOH)反应,是酸性氧化物,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SiO2+4HF==SiF4↑+2H2O

SiO2+CaO===(高温)CaSiO3

SiO2+2NaOH==Na2SiO3+H2O

不能用玻璃瓶装HF,装碱性溶液的试剂瓶应用木塞或胶塞。

二、硅酸(H2SiO3)

酸性很弱(弱于碳酸)溶解度很小,由于SiO2不溶于水,硅酸应用可溶性硅酸盐和其他酸性比硅酸强的酸反应制得。

Na2SiO3+2HCl==H2SiO3↓+2NaCl

硅胶多孔疏松,可作干燥剂,催化剂的载体。

四、硅酸盐

硅酸盐是由硅、氧、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总称,分布广,结构复杂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溶于水。(Na2SiO3、K2SiO3除外)最典型的代表是硅酸钠Na2SiO3:可溶,其水溶液称作水玻璃和泡花碱,可作肥皂填料、木材防火剂和黏胶剂。常用硅酸盐产品:玻璃、陶瓷、水泥

三、硅单质

与碳相似,有晶体和无定形两种。晶体硅结构类似于金刚石,有金属光泽的灰黑色固体,熔点高(1410℃),硬度大,较脆,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是良好的半导体,应用:半导体晶体管及芯片、光电池、

四、氯元素:位于第三周期第ⅦA族,原子结构:容易得到一个电子形成氯离子Cl-,为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


    834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