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查分成绩被屏蔽是什么意思

福萍1141分享

近日,各地的高考成绩陆续被公布,有部分学生高考查分时显示成绩被屏蔽,这是什么意思呢?下面小编就跟大家聊聊关于高考查分成绩被屏蔽是什么意思,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考查分成绩被屏蔽是什么意思

高考查分成绩被屏蔽是什么意思

据了解,屏蔽高考成绩是指采取特殊技术手段,将文理科排名全省前茅的考生成绩进行屏蔽,这样做极大地避免了媒体过分的炒作“高考状元”,同时防止各高校争夺优质生源,对考生本人来说是一种特殊的保护。

我们都知道,高考成绩几乎是衡量一个人是否能够考入好大学、是否有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的唯一标准。因此,高考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未来。而对于那些考出全省前30名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成绩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成为了教育界的“宠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们的成绩被公开,那么他们就可能会成为各高校争夺的对象,从而导致高校之间的激烈竞争,甚至可能会引发一些不必要的争端和纷争。

其次,高考成绩被屏蔽还可以避免媒体过分炒作“高考状元”。在我国社会中,高考状元一直是备受瞩目的群体,他们的成绩和经历总是引起各方关注和广泛讨论。但是,如果高考成绩被屏蔽,那么媒体就无法获取到这些考生的具体成绩,也就无法过分炒作他们,同时也能够减轻这些考生的压力和负担。

如何看待屏蔽高分考生的做法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金榜题名是莘莘学子们梦寐以求的,考出高分更是人生的高光时刻,值得好好庆贺。亲朋好友之间分享一下内心的喜悦之情,当然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很多人借机大肆炒作,或者是为了吸引生源,或者是为了收割流量,或者是瞅准了“商机”,令其发生了异化。

学生的成绩当然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但绝不是唯一标准。学生能考出高分,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把功劳简单归结于某一方既不科学也不客观。不仅如此,如果把学生考高分简单等同于学校教学质量高,还会助长唯升学率的不良倾向,让应试之风愈演愈烈,严重破坏教育生态,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为此,教育部一再强调严禁宣传“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坚决杜绝任何关于高考的炒作。今年年初,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提到,“要加强高考成绩信息管理,除教育部规定的特定事项外,只能将考生的高考成绩信息提供给考生本人及有关投档高校”“严禁以任何方式公布宣传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喜报’‘高考升学率’‘高分考生’等”。

在这样的情形下,屏蔽高分考生的成绩做法令人眼前为之一亮。2012年,广东首先祭出了屏蔽高分考生分数的“狠招”——高考成绩位列全省前十名,就被查分系统技术屏蔽,考生自己也查不到。后来,广东进一步将之扩大到文理科前50名。在广东先行试验的基础上,云南、湖南、北京等地区也相继推行类似的做法。

高考成绩设置“隐藏款”,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找不到“状元”了。被屏蔽的学生,都有可能是“状元”。既然失去了聚焦的对象,自然也就无从炒作了,客观上起了釜底抽薪的效果。

“屏蔽高分考生”虽然可圈可点,有助于引导公众理性看待高考成绩,但不能滋生依赖思想。简便易行的招数值得坚守和推广升级,但仅仅凭借“术”,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炒作高考成绩的社会弊病,并不能彻底遏制住社会对“状元”和升学率的热望。严禁炒作“高考状元”要想做到令行禁止,还需要从惩治利益相关方入手,并在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和评价机制的“道”上下足功夫。惟有回归教育初心,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屏蔽高考高分考生成绩的原因

日前,各地已经陆续公布高考成绩。然而,有一些“特殊”考生却无法查询到自己的具体分数。据报道,今年多个省市都对部分高分段考生的分数采取了屏蔽措施,有的屏蔽全省总分前50名,有的屏蔽前20名,还有的对历史类前五名、物理类前十名考生分数也进行了屏蔽。分析人士指出,此举主要目的是防范炒作“高考状元”“高分考生”。

屏蔽高分能否有效防范炒作“高考状元”?有人认为此举有效,因为在屏蔽之后,连谁是“状元”、谁考了多少分都不得而知,炒作就被釜底抽薪了。但也有人对其效果表示怀疑。他们认为,有些地方只是“暂时屏蔽”,考生最终还是会知道自己的具体分数。高分段考生一对表,“状元”自然水落石出。还有人认为,只要追捧“高考状元”的土壤气候还在,哪怕光是考进全省前20名、前50名,就足够“爆炒”一番了。

对于严禁炒作“高考状元”,有关方面可谓三令五申。然而,炒作之风为何还是屡禁不止?一个不应忽视的重要原因,就是在炒作之中蕴含着巨大的利益。对学校来说,教出“高考状元”是教学水平的直观体现,凭此既可以吸引优质生源,也可能获得办学政策的倾斜和教学资源的扶持。对一些地方教育部门来说,“高考状元”的有无、“高分考生”的多寡,往往也是衡量政绩的重要指标。对社会培训机构来说,一旦跟“高考状元”沾上边,就无异于拿到了一块“金字招牌”,获得了极具说服力的“活广告”。甚至对形形色色的搭便车、蹭热度者,“高考状元”都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益。日前就有一家上市公司在官方社媒账号上祝贺该公司某高管的女儿“勇夺状元”,还不忘在文章中标注了公司的股票代码。此举一个立竿见影的“效果”就是,该公司被部分股民炒作成“状元概念股”,其股价短时间内一度飙涨接近7%,总市值最高抬升超过3亿元。

在炒作“高考状元”的合唱中,一些媒体也扮演着重要角色。高考全民关注,“高考状元”自然万众瞩目,身带巨大流量。出于吸引眼球、争夺流量的考虑,“高考状元”很容易成为媒体高考报道的重要议题。一些媒体连篇累牍报道“高考状元”的学习、生活和家庭背景,一些视频媒体对“高考状元”进行事无巨细、不厌其烦的跟拍,甚至开启“准直播”,为“高考状元”的炒作之风推波助澜。

作为公众关注的热点,高分考生当然可以适当报道。但媒体肩负着社会责任,应该把更多报道资源留给更加关乎公共利益的议题。与“万千宠爱在一身”的“高考状元”相比,数量庞大的中低分数段考生可能面临更迫切的现实困难、更少的选择机会以及更焦虑的心态情绪,也更需要媒体和社会舆论给予及时的引导和疏解,帮助他们及其家庭积极面对、妥善处理接下来的升学事宜。

归根结底,追捧、炒作“高考状元”是“唯分数论”“唯升学率”的集中体现,它源于片面强调应试能力的教育模式,又反过来固化、加剧应试教育的弊端。要纠正、防范炒作“高考状元”的不良风气,就应该对症下药,以更加科学、健康、全面的教育理念为“唯分数论”“唯升学率”纠偏,使教育从片面追求分数的不良倾向,回归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正轨上来。要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实现全面发展,就应该把对分数的片面追求,转移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追求上来,把升学率的竞争,转变为办学水平、办学质量的竞争。“优胜劣汰”、重点培养尖子生的教育思路,也应该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促使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果人人都能获得全面发展,都能成才、成人,追捧、炒作“高考状元”的不良风气,自然就会真正被釜底抽薪。

    774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