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高考志愿填报系统入口

曾晓0分享

 2023届高考即将开始,有关于本届志愿填报的相关问题也成为了众多考生们心中的重点关注对象,下面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陕西省高考志愿填报系统入口”的相关内容,方法仅供参考。

  2023陕西高考志愿填报系统官网入口

  陕西省教育考试院【http://www.sneea.cn/】

  2023陕西高考志愿填报流程

  第(1)步

  打开浏览器,输入志愿网上填报网址:http://www.sneea.cn/,进入登录界面:在相应的空格内输入自己的座位号、身份证号、密码和校验码,考生初次登录密码为身份证号后六位。

  第(2)步

  考生登录后首先确认自己信息是否正确,若是初次登录,系统强制要求修改密码,修改密码时需要输入自己的考生号,新密码为6-10位的数字和字母组合。修改后的密码考生务必牢记。

  第(3)步

  密码修改后,系统会退回登录首页,要求用新密码重新登录,登录后进入“考生须知页面”:阅读考生须知后勾选相关确认内容后,点击“下一步”按钮进入本次志愿填报各批次选择页面。下图仅为示例,批次不同,考生成绩、科类等不同,页面显示项目也不同,考生根据自己意愿选择要填报的批次,点击绿色“点此处填报”进入志愿填报页面。

  第(4)步

  考生点击所要填报的批次进入志愿填报页面,根据《志愿预填表》输入所要填报的院校代码和专业代码,院校代码为4位数字,专业代码为2位数字。如果服从该院校专业调剂,请在相应院校“专业服从”框中打“√”。

  “返回填报首页”按钮:返回志愿填报批次选择页面,重新选择填报批次。

  “放弃艺术类院校”按钮:放弃艺术类院校志愿,不填报艺术类的院校。一旦放弃,考生将不能再次填报该类院校录取,请慎重操作。

  “下一步”按钮:录入完院校代码和专业代码后点击进入志愿校对和确认页面。

  “安全退出”按钮:关闭浏览器。

  第(5)步

  考生点击“下一步”按钮后,进入志愿校对页面:若考生志愿信息填报不符合专业某些要求,系统将以红色字体予以提示,且志愿信息无法提交,考生须点击“上一步”回到志愿填报界面进行修改,修改完毕再次进入志愿校对页面。

  第(6)步

  考生仔细核对志愿信息无误后,点击“下一步”,进入志愿提交页面,页面下方会提示在当前填报批次的志愿填报情况,如果与自己预填表不一致,请返回修改。

  第(7)步

  提交后,将回到志愿填报首页,若考生还符合填报其他批次或类别志愿的,系统将给予提示:请考生务必再次仔细核对自己的信息,确认无误后输入校验码并点击“信息提交”按钮提交志愿信息,信息一旦提交将无法重填或修改,请慎重操作。

  若希望重新填报志愿,切勿点击“信息提交”,请点击“返回填报首页”按钮返回首页并重新填报。但如果信息提交成功后将看到下面的页面,如果下面的页面没有出现,可能您的志愿没有填报成功,请到志愿填报点老师处咨询。

  2023陕西高考志愿填报技巧及规则

  随着新高考政策的不断推广和普及,目前我国的大部分省市和自治区也都开始了改革,在录取上采用平行志愿录取和非平行志愿这两种录取方式,下面小编分别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两种录取规则,以便大家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

  平行志愿

  原则:分数优先、遵循志愿、一次投档,不再补档

  是指在同批次内,可填报若干个平行院校志愿。平行志愿采取分数优先、遵循志愿一次投档,不再补档的录取规则。平行志愿分数优先,以考生为维度进行排序,多次检索机会,一次投档机会,且都为第一志愿。

  由于高考采用分数值统计排名,故而分数的高低基本决定了考生的最终选择。分数优先,是指每批次每一阶段院校录取时,高考总分高的考生会优先录取。每个考生都会有填写院校顺序,计算机投档,会按照考生填报顺序录取。一般院校投档会有模拟投档,考生模拟投档后,就会正式投档,投档后不再补充,只会出现学校没录满,进行征集志愿。

  非平行志愿

  也就是顺序志愿,指同批次志愿上,有先后顺序,会按照第一志愿、第二志愿的顺序来进行录取。非平行志愿志愿优先,以院校为维度进行排序。考生多次检索机会,多次投档机会,且不同志愿顺序要求各有不同。

  陕西高考志愿填报能报几个大学和专业

  陕西高考志愿填报一本可填6个院校志愿、二本可填12个院校志愿、专科可填8个院校志愿。

  陕西高考志愿填报模式中,一所学校就是一个志愿,每所学校最多可填6个专业。陕西一本、二本、专科中,分别最多可填6所、12所、8所大学。

  2023陕西高考志愿填报注意事项

  考生在填报2023年陕西高考志愿时须认真阅读有关高校招生章程,准确了解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范围、单科成绩、体检等各项具体要求,确保本人填报符合条件。有选考科目要求的专业,考生的选考科目须符合要求方可填报志愿。

  凡填报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专业、中外合作专业志愿的考生,应当充分考虑家庭经济承受能力。

    741474